新世纪世界银行的中等教育政策与展望_初等教育论文

新世纪世界银行的中等教育政策与展望_初等教育论文

新世纪世界银行的中等教育政策和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银行论文,新世纪论文,中等教育论文,观点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范围内全民教育普及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展,一直不被关注的中等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如何使中等教育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使中等教育为培养世纪的社会公民,成为新世纪前后对中等教育关注的新焦点。

世界银行作为一个致力于全球减贫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国际机构,在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1995年以后,世界银行在教育方面的重心从初等教育转向了基本教育,并由此开始重视中等教育。这种重视不仅表现在实践和政策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世界银行对中等教育政策的系统研究及其观点上。这些将对世界范围内中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一、教育战略中的中等教育

1、战略的变化

1999年,世界银行发布了“教育部门战略”报告,提出了“有质量的全民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的愿景。报告认为,尽管经过过去50年的努力,世界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存在巨大挑战。因此,教育的长期目标在于,确保每个人完成有足够质量保证的基础教育,获得包括读、算、推理和诸如团队工作在内的社会技能,以及在基本教育阶段之后,能够获得通过生活学习高级技能的更多机会。因此,教育的具体目标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在全民教育的框架下,扫除成人文盲和实现性别平等。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例如,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MDG)”中有教育的目标,国际社会出台了诸多旨在减少贫困的战略文件,全球性的全民基础教育运动及其举措产生初步效果,而在教育成就方面国家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另外,HIV/AIDS和战争冲突等对教育产生影响。总之,全球教育发展遇到了内部与外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银行在分析这些变化因素的基础上,于2005年,重新出台了教育战略报告,即“更新的教育部门战略”。

新的报告认为,教育的长期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知识驱动的经济和团结的社会。因此,教育不仅要面向每个个体,也要面向知识经济。为此,需要将教育纳入整个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之中,不仅要满足个体的教育,而且要使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需要拓宽教育发展的视野,即在关注全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教育体系的每个部分,要重视基础教育之后的教育和终身学习。因此,在更新后的教育战略中,中等教育纳入了世界银行教育部门发展战略的框架。

2、重视的理由

世界银行支持教育,尤其是支持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出发点在于,帮助不发达的国家加强知识经济下的竞争力。世界银行认为,为了参与知识经济下的竞争和面向全球的市场,不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都需要有灵活性的、有技能的、有动机的劳动者队伍,这些劳动者能够创造和应用知识。为此,需要有强大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参与知识与信息的革命,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研究和科学技术而提高革新的能力。为此,世界银行提出了三方面的对策:

(1)中等教育方面:对于中等收入的国家,需要支持和关注改进质量、增加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创新筹资形式。

(2)高等教育方面:帮助国家形成自身的教育战略,重点是扩大财政的选择、加强治理和管理,改进质量,发展科学和技术。

(3)终身学习和数字鸿沟方面:在技能快速退化和学会学习的背景下,要关注教育的更广泛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学习成果、传递模式、教学技能和部门管理等方面的本质性应用。

世界银行认为,正是由于初等教育毕业率提高、创新知识社会和经济发展、预防艾滋病等需求,增加了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中等教育的需求。因此,中等教育领域,将是世界银行在支持全球教育发展予以关注的重点之一。

3、支持的领域与方向

根据2005年的教育部门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的实践,世界银行参与和支持中等教育的主要领域是:

(1)随着全民教育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在中等教育阶段扩大机会和吸收不断增加的需求。

(2)通过发展中等教育减少经济贫困和促进社会公正。

(3)支持中等教育领域在机会上的男女性别平等。

(4)致力于中等教育质量的改进。

(5)参与中等教育物质设施的建设。

(6)改进中等教育的效率和管理。

就目前世界银行的教育项目贷款而言,大约有15%的贷款用于中等教育领域。

从促进中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世界银行提出了支持中等教育发展的具体方向,即:

(1)劳动市场机构与中等学校之间的制度化链接,尤其关注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和年轻人的就业。

(2)中等教育的质量改进和规模扩展在引入新技术和生产力方面的影响因素。

(3)中等教育成为瓶颈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教育的供应和完成。

(4)与效率、效能、组织和管理等相关方面的中等教育制度的基准。

(5)运用一种新的观点看待年轻人的教育期望和需求,即促进中等教育与年轻人的需要之间更相关,更激发他们在中等教育继续学习直至完成。

二、中等教育的特点

世界银行决定支持和参与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建立在一个广泛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中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和建议,正是基于世界银行对中等教育特点的分析基础上产生的。世界银行认为,中等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它具有自身的显著性特点。

1、中等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

世界银行从5个方面分析了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差别:

(1)教育财政。初等教育一般属于义务教育阶段,需要由政府承担教育经费;而非义务的中等教育就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费用的成本分担。但是,低质量的中等教育常常不能吸引学生参与,这对实现教育成本分担形成了制约。

(2)教育内部的组织机构特性。小学的内部组织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小学教师一般来自本地;但中学则不同,尤其是中学教师的来源往往不只是局限招收本地人员。这涉及到教师供给与配置问题,也涉及到学校内部教师的稳定和流动性。

(3)课程差异。毫无疑问,中等教育需要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包括证书、学术和就业等方面。而初等教育中的课程和教学往往是国家统一的标准或者大纲。

(4)教育教学方法。很显然,学生在发展水平上是不一样的,需要有针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和活动,可能是小学教学中有效而常见的方式;但中学教学中,则更需要学生思考、研究和实践。

(5)政治因素。影响中等教育发展的外部政治因素,比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复杂。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达成一致的可能性,比在中等教育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中等教育的政策框架建立难以实现。而如果中等教育质量又得不到保障,由中等教育扩展而“打开的门”就可能变成了“旋转门”,从而增加年轻人对中等教育体系的失望。这对于发展中等教育将是非常不利的。

鉴于上述因素,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要能够把改变传统的中等学校的教育,要组织和实施教学的结构性改革,确保面向穷人和受排斥在外的人群能够真正享受到中等教育机会。

所以,中等教育改革需要政治领导、连贯性和透明度。需要改变思想上制约学校教育改革创新与教育治理系统创新的根深蒂固的固有模式。在当今社会下,要把中等教育机构和学校教育实践的转型,与中等教育中学生负担过重、信息环境的需求多和中等教育的质量要求等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2、中等教育发展的特征

(1)中等教育承担自身的使命,具有终结和准备、义务和义务后、统一和多元的政策特性。中等教育不只是连接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性“节点”,更重要的是,中等教育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进入知识社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个体的信任和宽容精神而促进社会凝聚和公民参与。中等教育的扩展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完成初等教育,而且,能够产生更长的学校教育年限,由此产生显著的社会收益。女性参与中等教育,可以减小幼儿死亡率;中等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方面也有特别作用。因此,中等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终结或者准备的教育,它需要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个体发展起更加全面的多样化作用。

(2)扩展公平的机会,改进质量以确保相关性,是中等教育的双重挑战。快速而显著的中等教育扩展,往往被看成是以质量为代价的。因此,扩展必须考虑质量问题。而旨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个体多元需求的中等教育,其质量的内涵也将是多方面的。在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显示出了优质教育机会平衡扩展的重要性;而未限制的和不平衡的中等教育扩展,将会导致不断增加社会、性别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要确保为因贫困、种族、性别和其他因素而被社会排斥的各个阶层个体能够公平地获得优质中等教育的机会和得到有质量的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的事情。

(3)知识经济、工作方式的变化,要求中等教育以新方式选择、组织和排列课程知识。尽管各国在工人的供给和工资方面显示了不同的趋向,但都显示了对技能工人的需求。21世纪中以课程为基础的中等教育改革,优先关注了技能和能力,它们超越了传统的普通与职业的划分。普通与职业课程之间的界线正在转移和退化,职业和普通教育之间难以打破的平衡也正在变得日益不相关。目前中等学校所教的内容与国家、公司和个体能够更具有竞争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存在差距。新的学科和知识类型需要在中等教育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丰富课程的最佳选择,是不恶化中等教育的现行学生学习负担;而ICT提供了扩展中等教育的新方式,成为了课程改革和革新的杠杆,但它们引发了新的不平等。因此,中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样是困难的。

(4)合格的而有动机的教师是中等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知识社会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技能要求,与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所提供给教师的教学技能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匹配。中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十分重要,但旨在形成核心教学和专业技能的传统职前培养需要改变,新教师的校本培训和辅导被证明是更有效和成本更低。在教师教育政策中,需要平衡职前培养和校本在职培训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全面的激励政策,以吸引和保留高质量的教师。政策还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工资、班级规模和绩效制度等诸多方面。

(5)需要考虑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更需要合理教育财政投入。毫无疑问,许多国家在发展中等教育方面承受着严重的财政负担,需要采用成本分担的战略,需要利用需求方面的资金来补充供给。政府需要保证中等教育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在中等教育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方面则需要家长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仍需要政府利用财政建立生活补贴和奖学金等经费机制,吸引和留住穷人家庭孩子、少数民族儿童、女孩等进入中等教育的非义务阶段学习,确保教育公平。从成功扩展了中等教育的国家实践看,三级教育层次中生均公共费用支持的平衡比率是:中等教育的生均支出通常只是小学生均支出的1.4倍,而高等教育的支出大约是中等教育的3倍。

(6)需要改革传统的国家干预和公共管理战略。为了产生良好的教育产出,中等教育需要脱离“生产教育的工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年轻人被放在了传输带上,由一个教师传递给下一个,每天被浸泡在6节甚至更多的不关联的科目材料之中。创造打破这种模式的教与学的环境,是中等教育管理的真正使命。社会经济条件的显著变化,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在提供中等教育方面,需要建立国家、社区和市场之间的互动。这种变化并不是说国家作用的显著性降低,相反,社会日益要求政府在指导、监督和支持中等教育以确保其公正和质量方面,扮演领导作用。清晰、可实现的目标和透明的激励制度和绩效机制,将有助于改进中等教育的发展。公共管理需要为中等教育及其学校确立目标和提供指导。

三、中等教育的改革政策

1、寻求新旧政策之间的折中

中等教育政策在传统上都是由政策折中而形成的,而目前需要对这些传统的平衡关系进行新的重新建构或者说新的折中。需要这种平衡关系的具体表现如下:

(1)质量与公平。中等教育的公平可以理解成是机会与质量相互交叉中的政策内容。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与义务阶段的初中,都需要公平的体现,当然更离不开质量的要求。

(2)效率和公平。大众化高中教育的进步,要求稀有的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低效率影响了穷人的入学,需要公平保障穷人的学习。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技能和能力往往要折旧,随着知识技能和信息技能的增长,中等教育中普通与职业之间的以往划分正在发生转变和退化。

(4)集权与分权。校本决策能够促进教育服务的灵活性和可采纳性,也就更需要国家制度的指导和监督,需要一致的政治意见和透明的原则和规定。在权力下放的过程,国家变得更加重要。

(5)竞争与全纳。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但这种观点不断地强化了中等教育作为选择和分类的功能,需要在全纳性上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中等教育全纳性是培养公民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6)课程现代化和教师专业特性。围绕信息社会中新能力的课程现代化需求,不断增加并达成一致;而传统的学科来界定和形成的“学科”教师的专业特性,难以适应新学科教学的需要。

(7)更小学校和更宽课程。资料显示,中等学校规模小与学生成就之间有积极关系;中等教育又需要更宽泛的课程满足学生需求。学校的小规模在开设宽课程方面显得困难。

(8)校本评估与国家公共考试。班级为基础的评估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旨向,而国家考试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是一种信号和激励导向,影响了学生、家长、教师和管理者。需要把校本评估与国家导向之间有机联系。

(9)产出和影响。尽管已经从投入为本转向了结果为本的政府方法,但作为考试分数的直接产出,并不是教育质量的唯一的代言者,需要强调和重视中等教育对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如健康、收入、公民感、生产力、就业能力、赋权、社区发展和民主的强化等。

(10) 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和电子化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缩小技术差距方面遇到压力,因为即使决策者注重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但ICT的跨越发展的潜力仍受到怀疑。

2、变革的政治因素

显然,中等教育的革新政策应该关注使中等教育体制更加多元化和更有灵活性,为年轻人提供更加宽泛的选择,包括在不同时间点上进入或者离开中等教育的个体选择,能够使用多元的工具评估和鉴定技能和能力。中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和指导青年人的成长转型过程,它并不是一种全包含的、普遍正确的政策需要。因此,实现中等教育的革新,在政治或者政策方面,还有多个因素需要考虑。

(1)促进政策改进的方法不只有一种。中等教育的改革或者说转型,不存在普遍性的公式或者“魔术弹”。当然,已经积累了的一些教训,需要在政策讨论和对话中引起注意,例如上面已经提及的政策折中问题。

(2)政策要直接面向教育体制内外的诸多杠杆。只有当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持续的改进机会才能变得显著。例如,当来自外部的绩效动力与来自内部自主的匹配驱动,共同强调了对高技能和能力的教育专业者的需求。改革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不是简单的单一因素改变。

(3)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现中等教育的转型,需要有政治领导、政治支持、舆论环境、人力和财政资源等。不能因为政治或者管理方面人员变化,而中断变革。中等教育转型需要有连续的舆论支持和对学校领导共同愿景的充分承诺,才可能产生变革努力的连续和成功。

(4)转型的过程必须得到实践的支持。中等教育转型的过程需要得到地区、地方、学校和学生参与和支持,需要与这些人员之间建立互动的信息沟通机制。需要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运用系统方法,找出实践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改革要强调人员能力建设,要授权给决策者、学校领导和实践工作者,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使用数据和资料,为学生设计最好的教育服务。

(5)对学校的外部支持需要多元和灵活。不同的学校都是在不同背景下运行,不同学校对于同一政策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努力促进最好的学校继续前进,而且也需要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和提高,要努力缩小最小效能学校与最大效能学校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实现中等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对不同学校的支持应该是有区别的,由此提高支持的针对性和效果。

(6)政策重点是关注改进课堂层面的教与学。中等教育的转型,其核心原则是: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成为教与学决策的中心;全纳原则,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弹性和个人化原则,教和学符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形和需求;背景性原则,加强学校和地方社区之间的有力连接。为此,需要有精心设计的、持续的和协调好的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习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标签:;  

新世纪世界银行的中等教育政策与展望_初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