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增加值——基于价值的管理体系:一个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婷[1](2021)在《万科集团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的经营绩效研究》文中认为
赵玥[2](2020)在《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正式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护人员缺口大等问题,我国医疗体系正面临着深刻改革,政府频频颁布政策以推进医改进程。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健康”的口号时,促使了“互联网+医疗”产业异军突起,政府支持并鼓励医疗机构依靠大数据实现医疗信息化,以克服传统医疗服务的信息孤岛,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效率,解决目前的医疗困境问题。与此同时,在“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并购市场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来扩大原有规模,获取标的企业核心技术以求得长远发展。随着智慧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显现出的巨大利润空间,众多企业纷纷通过并购,涉足医疗智能领域,借此拓宽产业链,发展新业务,创造新的利润点。本文选取智慧医疗行业并购的典型案例--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为研究对象,基于并购动因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展开研究。首先,将并购双方企业的情况和并购历程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分别从外部环境、内部发展角度分析中瑞思创的并购动因。接着,通过分析案例企业的并购过程,总结其在并购过程中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然后,运用财务指标法对比企业并购前后各个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其在行业中所处的绩效水平;运用EVA分析法探究并购是否为企业创造了财富;运用非财务指标法判断此次并购活动是否达成各方面的协同效应,以此来综合评价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的绩效水平。最后,总结此次并购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期促使企业平稳持续发展。
王静[3](2020)在《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及其对企业战略绩效影响研究 ——基于伊利集团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增长,企业首先需要打破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地位,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但是作为企业如何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又是什么?理论界还没有系统的总结。采用案例研究法,将伊利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企业如何实现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以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主要包括:第一,以技术创新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打造“以我为主”的新型价值链体系,从产业价值链的低位攀升至中高位,加强创新,形成自己的高级竞争优势,拥有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企业学习与成长层面的绩效。第二,以跨国并购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加强企业跨国并购,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类型企业进行收购整合,对产业价值链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提升了财务层面的绩效。第三,以提高服务化水平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提高企业的服务化水平,加快产业升级,产业价值链向两端延伸,从而拥有更多的客户,并且优化企业的内部流程。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出企业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拓展了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内容与边界,为企业提升产业价值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王晓莹,曹晖[4](2019)在《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关理论文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EVA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从经济角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做出真实的反映,确切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水平。本文主要从EVA指标的内涵及其有效性、基于EVA的价值管理、基于EVA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三个方面,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以BSC为载体,搭建基于EVA和BSC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体系,以期为我国全面实施EVA考核的企业如何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沙城利[5](2019)在《我国公司并购绩效评估的方法选择及实证研究 ——以医疗器械行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并购在当今的经济市场中,被绝大多数行业公司所采取,其根本目的在于快速有效地提升公司的自身价值。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行为愈加频繁、并购金额屡创新高。对于并购是否带给公司价值的提升,如何评价其并购绩效便有了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并购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并购的基本概念、主要方式及相关理论,重点对基于并购理论对于并购行为影响绩效的途径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种并购绩效评估方法:基于股票价格变化的事件研究法、基于财务数据的会计研究法、经济增加值(EVA)研究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比选用优点更突出的EVA法。本文以2013-2014年发生并购的医疗器械产业内的3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EVA构建相关财务定量分析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构建基于EVA的财务定量分析模型,用以分析医疗器械产业并购绩效。在具体的案例选择上,本文选取2014年嘉事堂发生的并购事件为例,对构建的EVA并购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应用,得出的结果表明:并购行为带给了嘉事堂公司价值的提升。本文所选取的基于EVA法构建的财务定量分析模型为目前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改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主要创新点在于以往的EVA法分析并购绩效时所采用的样本多为全行业样本,各行业的特点不同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并未发现专门运用EVA法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进行并购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本文能够弥补研究空白,且本文的数据比较新,能够准确反应当下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情况。
李萍[6](2016)在《EVA业绩考核对央企价值创造的贡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央企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价值管理理念的广泛传播,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导向的业绩考核体系不断遭人诟病。传统业绩考核体系基于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利润操纵和短期行为屡见不鲜;同时由于传统业绩考核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所以经营者把权益资本当作“免费午餐”,毁损出资人应享有的财富。这就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业绩考核办法来引导企业活动。2006年末,国资委适时提出“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并鼓励央企从2007年开始采用EVA进行业绩评价;从2010年开始国资委要求所有央企必须采用EVA业绩考核办法,在年度经营业绩基本指标中用经济增加值取代净资产收益率,并赋予40%的权重;到2013年,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在除军工、科研、电力在外的企业中占到50%,说明国资委对经济增加值的实施效果不断予以肯定。从2007年开始国资委就不断完善基于EVA的业绩考核体系,目的在于借助先进的EVA指标及其所倡导的价值创造理念对央企活动给予积极的引导,以利于央企的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培养央企的行业话语权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到目前为止,EVA业绩考核已经经历了将近两个任期的全面实施,那么EVA指标能否引导央企做出正确的行为、EVA考核导向下央企行为对价值创造是否有贡献以及贡献的程度是多少,都将是本文拟探讨的内容。国资委将EVA引入业绩考核体系的时间还不足两个任期,很少有国内学者对EVA业绩考核办法下央企行为的变化、行为变化对价值创造的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正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初步探讨,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本文研究目的在于:(1)描述统计EVA业绩考核对央企行为的引导效果;(2)实证分析EVA业绩考核下央企行为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与否及其大小。(3)依据研究结论为央企不断创造价值提出建议。为此,本文选取201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EVA本身的优越性和国资委引进EVA指标的初衷为切入点,首先介绍EVA计算原理,并详细解读基于EVA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进而提出EVA业绩考核下央企可能发生的行为导向假说:EVA考核实施后(1)央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加大主业投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得到提高;(3)盈利质量有所改善,非主业投资有所回落;(4)资本结构得到优化,融资方式回归理性;投资行为得到规范,投资决策更加谨慎;(6)资产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得到提高;(7)无息流动负债增多,支付信用下降。其次选取相应的度量指标衡量上述行为,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初步分析EVA实施前后企业的这些行为变化,得出EVA考核体系在引导央企良性发展方面初见成效。最后为准确识别驱动价值创造的因素,本文进一步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这些行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大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和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比)是驱动企业价值增加的关键因素;而在建工程、无息流动负债比例、主营业务毛利率也能对企业价值产生重要影响;加快总资产周转率、适当扩大资产规模以及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价值创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央企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善上述行为指标,以便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李思颖[7](2013)在《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R&D)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屹立于全球企业之林的战略性要素。现今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加大对企业R&D活动的政策扶持,提供各项税收优惠,加大投资力度。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R&D投入越大,R&D储存越大,经济实力则越强。美国的R&D储存长期世界排名第一,可以说强大的R&D储存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持。从国际R&D资金的流动和分布来看,随着企业从R&D产品到R&D的资源、R&D储备的国际竞争加剧,R&D资金正逐渐向企业集中,企业已成为R&D活动的主体,其R&D经费占绝大部分。随着市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越高,R&D活动越来越成为国家和企业重要的投资领域。本文选用了我国的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中的25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搜集了样本企业2009年至2010年的R&D投入数据和相关的财务指标数据,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引进经典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托宾Q理论模型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 Added, EVA)理论模型分别与企业的R&D投入强度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托宾Q理论模型与企业的R&D投入强度进行相关检验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R&D投入强度与投入当年的企业托宾Q值检验还是与R&D投入以后年度企业的托宾Q值相检验,都显示为两者之间并无显着关系;而运用EVA经济增加值理论模型与企业的R&D投入强度进行相关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总体来说,无论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当年还是以后年度,企业的R&D投入强度与EVA值都呈现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样的研究结果,一方面证明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确实能增加企业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证明了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依赖程度较高的托宾Q值对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价值解释程度要低于经济增加值指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大的影响因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创业板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投资者对于创业板市场的投资缺乏理性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研发投入的短视效应造成的。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不仅仅能为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个实证依据,推动其加大R&D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R&D体系,改善R&D投入水平,而且能给创业板投资者一个理性思考的视角,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创业板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
殷芹[8](2012)在《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年末,国资委颁布第22号令,要求从2010年开始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体系,取代净资产利润率指标,占到40%的考核权重,并确定了EVA的基本内容和计分细则。这意味着国资委从政策上、制度上、文化上实质性地推进EVA财务指标考核,将有利于引导企业树立价值管理的观念,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本文以EVA导向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财务分析理论、公司价值理论、经济增加值理论及实证研究中的档案研究方法,从理论分析到实证检验的研究,沿着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内涵、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影响因素、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实证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涵义: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是指在以EVA的思想贯穿整个财务分析过程的前提下,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结合EVA相关指标对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公司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并做出正确决策和评估公司价值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的一种经济分析活动;通过公司内外部因素对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选取的影响展开了分析;构建了EVA导向下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发电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EVA及相关指标、传统会计利润指标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发电企业的EVA及相关指标与企业价值不仅正相关,且对公司价值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重要性仍不可替代;MVA、EVA是一种有效反映公司价值的财务分析指标。
席鑫[9](2010)在《并购对公司价值的溢出效应》文中认为自19世纪末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这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并购被视为企业实现扩张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大部分都是在一系列的并购重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宝洁和石油巨头美孚石油公司等等。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的金融格局和经济局势,许多曾经是全球各个行业霸主的巨型企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高盛和通用汽车等等。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各国政府又纷纷采取资产重组和并购等方式试图力挽狂澜。与西方国家此起彼伏的并购浪潮相呼应,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重组作为社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企业改革的一种主要经济方式,并购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兼并出现了持续高涨的态势,连续几年内并购数量都以70%的速度增长,并且从2000年开始,中国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产生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年IPO上市的数量,已经真正融入了全球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但不可忽略的是,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中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外向型民营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市场经济中各种政策、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证券市场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和经济化,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中存在许多“政府主导型并购”“借壳上市型并购”以及“圈钱型并购”等虚假并购事项。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投资者的误读,一度造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业绩不行、重组就灵”的并购导向。如1998年托普集团并购重组川长征A、“德隆系”、湖南成功集团与湘酒鬼、深圳明伦集团与明星电力、四川立信投资与朝华科技以及飞天系与福建三农等并购案例层出不穷,极大的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损害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信誉和稳定性。因此,如何通过重组并购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进而增强中国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由于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特殊国情使得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能完全使用,而国内学者对并购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未形成定论,针对并购行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在并购对公司价值的溢出效应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视角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并购是否真如期望中那样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呢?如果企业并购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并购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呢?哪些因素制约了企业的并购绩效?哪些企业容易并购其他企业或者容易被其他企业并购,这些企业具有哪些特征?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首先从并购动机、并购方式、企业价值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等方面回顾了以往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研究范畴。其次基于事件研究法,选择中国资本市场上2004年至2008年的并购事件为样本,检验了并购行为对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可以使并购公司的市场价值增加,在并购日前后各30天的时间窗口内,并购事件使得并购公司股票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达到了3%;而对于目标公司,在前后30天的时间窗口内对被并企业股票收益并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但是在并购前股票收益急剧下降,而到并购日附近又急剧上升。这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仍不完善,有些企业并购存在内幕交易,有关人员会利用并购题材恶意炒作股票价格。尤其是当并购方和目标公司存在关联关系时,这种借助并购题材恶意炒作的现象更加明显,从而也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关联交易还没有真正得到规范,仍需要不断完善各项市场交易制度。然后接着本文针对股权结构、最终控制人性质、行业特性、支付方式、现金流量能力等因素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本节分别以基于市场基础的累计异常报酬率和基于财务指标基础的各项能力等变化作为并购绩效的衡量指标。在市场基础下,本文选取了(-30,30)、(-10,10)、(-5,5)和(-2,2)四个窗口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短期累计异常回报与高管人员在上一年的并购绩效存在较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一旦上市公司宣布并购公告,投资者认为是利好消息,盲目买进,导致了短期内公司价值的上升;另一方面,高管人员上一年较好的经营绩效,会使得市场认可其经营能力和决策能力,进而认可其并购决策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盈利空间;涉及到关联方交易的企业并购行为并没有给股东带来正的累计异常回报,关联交易在短期内没有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处于成长期行业的企业,股东获得了正的较为显着的累计异常回报。这表明随着所属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企业的并购绩效也会受到影响。属于成长期的行业中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而言,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在并购中能采取有效并购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可以更好的将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管理和财务上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国有企业相对非国有企业而言,股东在并购行为中获得了较少的累计异常回报。这表明国有企业在并购行为中的低效率和政策性干预,已然被证券市场正确的识别;采用现金为支付手段的并购行为能够向证券市场传达有利的信息,从而为企业股东带来更多的累计异常回报;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与短期累计异常回报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市场和企业对高管人员的错误决策的滞后反应造成的。从并购方式来看,采用资产收购方式下的并购企业股东获得了较少的累计异常回报,采用股权转让方式下的并购企业股东获得了较多的累计异常汇报,但是两者均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在财务指标基础下,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盈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营运能力、风险水平、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7个综合评分模型,并依次对这些指标从并购当年到并购后两年这三年时间内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以上各项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高管人员在并购之前的经营绩效与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影响是不一致的,高管人员在并购之前的经营绩效与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股东获利能力正相关,但与企业的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和风险水平存在较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者的自负和盲目投资是造成投资低效率的因素。(2)关联方交易并没有对企业价值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关联方并购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带来的正的效应。这证实了关联方交易的确能通过换入优质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3)处于成长期行业的企业,并购后长期盈利能力、短期发展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的偿债能力均有显着的提高。因此验证了企业的价值与所属行业生命周期关系密切,属于成长期的行业中的企业,能更有效的抓住并购机会,采取有效的并购方式和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但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成长期行业的企业,并购后营运能力显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成长期企业在资金、原材料、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周转不顺导致的。(4)国有企业在并购之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各项财务指标均低于非国有企业。但其长期现金流量能力、短期发展能力却显着高于非国有企业。本文认为,这与政府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在引导国有企业并购之后,为了维持其政绩,一般情况下会在政府拨款、资源划拨等方面继续给予大量的支持,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5)采用现金为支付手段的企业,从整体上看,并购后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均在不同程度优于采用其他支付手段的企业。但企业的短期现金流量能力、短期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却低于其他企业。这是因为,企业在支付了大量的现金之后,现金流相对短缺,对被并购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的渗透尚未完成,短期利润没有得到显着提高,为积累长期发展的资金,企业采取了低股利政策,进而影响到了股东获利能力。(6)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并购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证明了高管人员的自负和盲目投资导致了并购行为的低效率。虽然本文的实证结果同时指出,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并购后两年的盈利能力、并购当年的偿债能力和并购后第一年的发展能力存在显着的正的相关关系,但是考虑到这些指标与现金流量在计量上的关系,出现这种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7)与市场基础下的企业价值不同,并购方式的选择对并购后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影响是不稳定的,同一种并购方式下企业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两年的同一指标也是不相同的。大体上,资产收购方式下,企业的股东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在三年内均高与其他方式;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一年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高与其他方式,但随后出现下降;偿债能力在并购当年低于其他方式,但随后提高。在股权转让方式下,企业的偿债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在三年内均高于其他并购方式;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一年较高与其他方式,但在并购后第二年降低;企业的发展能力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第一年低于其他方式,但在并购后第二年较高。所以从会计指标的角度来看,并购对并购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存在明显规律。接着本文针对并购动机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基于解决委托代理动机(无论是解决主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并购行为,对主并购企业的公司价值有着正向影响;基于实现管理协同效应动机的并购行为,对主并购企业的公司价值有着正向影响,但并不显着;基于实现规模经济动机和财务协同效应动机的并购行为,对主并购企业的公司价值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总体而言,协同效应动机的并购并没有提高企业价值,委托代理动机的并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甚微。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文的模型和样本选取存在缺陷,只研究了并购的短期绩效,没有对并购行为对企业长期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委托代理问题和协同效应往往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企业并购存在大量的政府干预,自主性受到限制。中国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他们承载了多重政府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等,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承担了政策性负担。地方政府出于政策性负担的考虑以及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目标的实现,会有动机干涉自己辖区内国有企业的并购决策。但政府在干预甚至主导企业并购时,往往忽略了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需求和战略目标,这种强制性的“拉郎配”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并购后遗症,如人员安排、文化整合、资源配置、管理效率、部门整合等问题。第二,企业在并购后忽略了和被并购企业的整合。并购合同的签订并不是并购行为的终点,并购之后的有效的资源整合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率的提高和价值的提升。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财务整合、经营战略整合、组织制度整合和资产债务整合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在并购行为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在上文基础上,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分别研究并购公司和被并购公司所具备的特征,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公司更容易发生并购或被并购。结果显示,并购公司通常具有较高的总资产收益率、较高的现金总资产比及较低的股权集中度特征,同时统计上还发现并购公司通常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发展水平以及较低的市盈率等特征。被并购公司的特征经过统计检验发现主要有较低的盈利水平(ROE)、较低的每股净资产(NAPS)、低估的市场价值(Tobin’s Q)以及相对分散的股权(Top1)等几点。需要指出的是,从两个模型的拟合程度以及预测准确率来看,发现本文所构造的模型不具备良好的预测能力。该模型只能用来说明发生并购的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一般具有哪些特征。最后,针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没有完全如理论预期——完善了资源配置、增强了企业实力、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并购是政府、主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必须重视企业并购的市场行为,必须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何玲[10](2010)在《基于EVA指标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以2006年并购事件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一项重要的的资本运营方式,企业并购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它是产权交易和控制权转移的重要形式,也是企业寻求外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行为。其实质是并购方企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采取的市场行为,是对目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一种积极应对,主要目的在于扩大规模,占领市场,提升自身价值。而我国企业最初的并购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国退民进的政策和倡导股市全流通的形势下,企业并购的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与国际上并购动机、规则、法律等方面同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公司并购行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根据《中国证券报》公布的数字,1997-2005年上市公司发布的资产重组和并购的公告近6000次,涉及上市公司达800多家。但是并购的结果,绩效的提升却一直不甚明确,,美国麦肯锡公司对英、美两国1972-1983年间的116项并购案例的研究中发现,只有23%的并购公司获得了收益,61%的并购失败,余下的16%前途未卜。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一项调查还表明,无论目标多么远大,仅有42%并购为股东带来了实际回报,而58%的并购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在并购的3年后,新公司的利润平均降低了10个百分点,在并购后的4年内,有50%的公司联盟认为是失败的。并购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一些看上去很理想的并购也难逃失败。因此对并购是否成功,是否对提升公司绩效有贡献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在以往较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股价为基础的超额收益率法和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传统绩效评价方法。但是近几年来,较多的研究偏向于本文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以EVA为基础的评价方法。EVA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新名词,它和提出这一名词的美国咨询公司思腾斯特咨询公司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外经济、管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EVA被《财富》杂志誉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是创造财富的真正关键所在”。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EVA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EVA诞生后,关于其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的文献不断涌现。至今,EVA已逐渐成为经济学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工具箱中的一件利器。本文即从EVA的角度以2006年并购事件为例来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和框架、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对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企业并购的内涵和动因,综述了目前对并购绩效研究的主要成果,紧接着综述了当前EVA评价方法的发展状况,评价现有文献的问题和不足并揭示其对本文的启示。第三章,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得知目前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并且关于EVA评价指标的解释力也存在分歧。因此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EVA值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肯定了EVA对公司绩效的解释能力,为后文采用EVA评价公司绩效打下基础。第四章,在证明了EVA可以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更好地解释公司绩效的基础上,用EVA评价方法对我国2006年并购事件的样本公司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本文的并购绩效研究结论。第五章,根据EVA评价法得出的样本公司并购绩效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并且得出目前我国采用的EVA评价法的一些局限性,对这些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领域进行论述。通过运用EVA指标评价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后绩效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对样本公司的EVA值比较分类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所选样本公司四年的EVA值大部分为负,说明现在很多公司在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时候更多的看重传统会计绩效指标,而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重视不够;结论二:并购当年,有一半以上的样本公司绩效得到了提升,短期并购绩效比较明显;结论三:并购后一年,大部分的样本公司随着税后净营业利润的大幅提高,公司绩效比并购当年有所提高,并且超过三分之一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增长超过100%,这一点说明了公司并购的中期绩效也较为明显;结论四:并购后的第二年与上一年相比,公司绩效下降幅度较大。而并购后的第二年与并购当年相比,超过一半的样本公司绩效在下降,税后净营业利润有五分之一下降幅度超过100%。这点说明了目前公司并购的尴尬境界,一方面很多公司想通过并购尽快做大做强,并且短期内绩效也的确有所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并购行为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进行并购相关决策前我国的企业应该谨慎而行。结论五:关联并购与一般并购相比,除并购当年公司绩效是否提升不同外,其余时期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大致相同的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了EVA在实际运用中的缺欠:第一,尽管EVA评价方法相对于其他的传统会计指标而言更切合实际一些,但是如每股收益等传统指标目前还有着更为广泛的市场,大家的接受度也更广。所以笔者认为在评价公司绩效的时候不应该单从EVA值出发,而是应该结合其他传统指标,而对于具体每个指标的权重又为日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因为目前在计算因子的选取上有主观因素的存在,为了避免这些主观因素对客观绩效的影响,EVA公式中的计算因子就需要进一步地明确,其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计算可以采用本文所提到的方法。第三,公式中税后净营业利润的正确计算又给我国会计报表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和第三方中介(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的自律成了日后政策制定的一个主导方向。尽管得出了研究结论,但是由于时间、资料取得和本人能力的限制,本文在对运用EVA指标评价公司并购绩效时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第一,由于我国会计报表的披露和报表完整数据的取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EVA的计算过程中未能对部分需要调整的财务指标进行调整。第二,对于β值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各大数据库和资讯网站,未能采用合理的模型进行计算。同时,对于股权资本成本率和债务成本率的选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第三,考虑到并购绩效的中长期效应和并购事件的时间效应,本文选择2006年并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主要研究的是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数据,虽然四年的数据研究相对比较可信,但是对于并购的长期绩效四年仍然是一个不足以说清楚问题的时间限制。因此,本文所做的研究比较粗浅,得出的比较结论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这也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指标选取上,因为EVA评价法对非财务绩效评价不够重视,所以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应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实现公司价值的准确评估,并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在样本选取上,尽管本文中剔除了发生资产剥离等被视为并购反向运作的事件,但是对于多次发生并购的公司则是采用的最后一次并购为例,因此不能排除其他并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是如果采用只有一次并购行为的公司作为样本,那么在样本数据、结论的可信度等方面又受到了一定限制。在研究期限上,本文虽然从以前的三年数据的研究扩展到了四年的数据,但是从并购绩效的作用时限上,更为长期的公司绩效变化则应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本文对于关联并购形成的原因即大股东在关联并购中的动机并没有作探讨,而是主要分析了关联并购对于公司绩效的提高是否有贡献,因此对于关联并购中股东行为的研究以及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长期财务绩效与短期股票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方向。
二、经济增加值——基于价值的管理体系:一个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增加值——基于价值的管理体系:一个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2.2 概念界定 |
2.2.1 智慧医疗企业的界定 |
2.2.2 并购的概念 |
2.2.3 并购绩效的概念界定 |
2.3 并购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多元化经营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市场势力理论 |
2.3.4 绩效评价理论 |
3 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案例介绍及动因分析 |
3.1 并购双方介绍 |
3.1.1 中瑞思创公司介绍 |
3.1.2 医惠科技公司介绍 |
3.2 并购历程 |
3.3 并购外部环境 |
3.3.1 政策角度 |
3.3.2 行业角度 |
3.4 并购内部动因 |
3.4.1 中瑞思创发展战略分析 |
3.4.2 优化业务结构 |
3.4.3 培植新利润增长点 |
3.4.4 提升市场竞争力 |
3.4.5 提升企业形象 |
3.5 并购过程分析 |
3.5.1 交易双方 |
3.5.2 交易标的和交易价格 |
3.5.3 交易方式 |
3.5.4 并购风险控制分析 |
4 中瑞思创并购绩效评价 |
4.1 基于财务指标的并购绩效分析 |
4.1.1 中瑞思创相关绩效指标评分情况 |
4.1.2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4.1.3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
4.1.4 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
4.1.5 发展能力指标分析 |
4.2 基于EVA的并购绩效分析 |
4.2.1 EVA的基本定义及公式 |
4.2.2 中瑞思创EVA的计算 |
4.2.3 中瑞思创EVA的分析 |
4.3 基于协同效应理论的并购绩效分析 |
4.3.1 拓展智慧医疗领域 |
4.3.2 获取核心技术 |
4.3.3 增强品牌效应 |
4.4 中瑞思创并购绩效综合评价 |
5 研究启示与建议 |
5.1 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启示 |
5.1.1 准确选择标的企业 |
5.1.2 合理选择并购支付方式 |
5.1.3 优化业务结构 |
5.1.4 重视并购整合 |
5.2 对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的建议 |
5.2.1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
5.2.2 加强关注应收账款管理 |
5.2.3 合理进行成本管控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及其对企业战略绩效影响研究 ——基于伊利集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
第二章 理论背景回顾与研究框架设计 |
2.1 理论背景回顾 |
2.1.1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1.2 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相关措施 |
2.1.3 战略绩效评价理论 |
2.2 研究思路设计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案例选取说明 |
3.2 研究方法选取 |
3.3 数据收集说明 |
3.4 评价指标选取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以技术创新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 |
4.1.1 以技术创新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措施 |
4.1.2 技术创新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及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 |
4.2 以跨国并购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 |
4.2.1 以跨国并购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措施 |
4.2.2 跨国并购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及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 |
4.3 以提高服务化水平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 |
4.3.1 以提高服务化水平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措施 |
4.3.2 提高服务化水平提升国际产业价值链及对战略绩效的影响路径 |
第五章 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实践启示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关理论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一)EVA指标的内涵及其有效性 |
1. EVA指标的内涵。 |
2. EVA指标的有效性。 |
(二)基于EVA的价值管理的相关研究 |
(三)基于EVA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研究 |
三、结论 |
(一)文献评述 |
(二)基于EVA和BSC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 |
1. 顾客维度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 |
2. 内部流程维度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 |
3.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价值创造驱动因素。 |
(5)我国公司并购绩效评估的方法选择及实证研究 ——以医疗器械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综述 |
1.2.2 国内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综述 |
1.2.3 EVA法相关文献综述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方法及文章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文章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公司并购活动理论 |
2.1 并购相关理论 |
2.1.1 并购基本概念 |
2.1.2 我国公司并购主要方式 |
2.2 公司并购行为影响绩效的途径及机理 |
2.2.1 基于协同效应理论的影响路径 |
2.2.2 基于市场势力理论的影响路径 |
2.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影响路径 |
2.2.4 基于税负效应理论的影响路径 |
2.2.5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影响路径 |
2.4 并购绩效评估的方法与选择 |
2.4.1 基于股票价格变化的事件研究法 |
2.4.2 基于财务数据的会计研究法 |
2.4.3 经济增加值(EVA)研究法 |
2.4.4 三种研究法的比较与选择 |
3 基于EVA的医疗器械行业并购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 EVA法具体计算方式 |
3.2 并购评价模型指标的选取 |
3.3 样本数据 |
3.4 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3.4.2 主成分分析数学公式 |
3.4.3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
4 EVA并购绩效评价模型的实践 |
4.1 嘉事堂2014 年并购背景介绍 |
4.2 嘉事堂2014 年并购绩效分析 |
4.2.1 嘉事堂财务定量分析模型评分 |
4.2.2 运用基于EVA并购绩效评价体系对嘉事堂的分析 |
4.3 本章案例小结 |
5 研究成果与建议 |
5.1 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6)EVA业绩考核对央企价值创造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经济增加值理论概述 |
2.1 经济增加值的理论基础 |
2.1.1 剩余收益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2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
2.2.1 经济增加值的会计调整 |
2.2.2 经济增加值的资本成本率 |
2.3 经济增加值的优越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VA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评述 |
3.1 2003版“业绩考核办法” |
3.2 2006版“业绩考核办法” |
3.3 2009版“业绩考核办法” |
3.4 2012版“业绩考核办法” |
3.5 EVA业绩考核办法的综合评价 |
3.5.1 EVA业绩考核办法的优越性 |
3.5.2 EVA业绩考核办法的局限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EVA业绩考核下央企行为变化的描述性统计 |
4.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 研究前提 |
4.3 研究假设 |
4.4 EVA实施效果的描述性统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EVA业绩考核下企业行为对价值创造贡献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样本选取 |
5.1.2 变量选取及定义 |
5.1.3 模型构建 |
5.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相关性分析 |
5.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改进建议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R&D)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
2.2 企业 R&D 投入的绩效研究 |
2.3 R&D 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
3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价值研究 |
3.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和特征 |
3.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3.1.2 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征 |
3.2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价值测度 |
3.2.1 托宾 Q 理论 |
3.2.2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托宾 Q 值测算 |
3.2.3 EVA 经济增加值 |
3.2.4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 EVA 值测算 |
4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 R&D 投入强度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 |
4.1 R&D 投入强度 |
4.2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 R&D 投入强度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分析 |
4.2.1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 R&D 投入强度与托宾 Q 值的相关性分析 |
4.2.2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 R&D 投入强度与 EVA 经济增加值相关性分析 |
4.3 本章研究小结 |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强 R&D 投入意识 |
5.2.2 政府应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经济增加值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财务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经济增加值理论 |
2.1.1 经济增加值的演进 |
2.1.2 经济增加值的涵义 |
2.1.3 经济增加值指标体系 |
2.1.4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及会计调整 |
2.2 公司价值理论 |
2.2.1 公司价值的涵义 |
2.2.2 公司价值的主要形式 |
2.2.3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
2.3 财务分析理论 |
2.3.1 财务分析的内容 |
2.3.2 财务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
第三章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内涵 |
3.1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涵义 |
3.2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特征 |
3.3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功能 |
3.3.1 财务分析的功能演进 |
3.3.2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功能 |
第四章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的影响因素 |
4.1 财务分析内部影响因素 |
4.1.1 财务战略目标 |
4.1.2 财务治理结构 |
4.1.3 财务决策行为 |
4.1.4 财务决策结果 |
4.2 财务分析外部影响因素 |
4.2.1 经济环境因素 |
4.2.2 产业环境因素 |
4.2.3 政治环境因素 |
4.2.4 法律环境因素 |
第五章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5.2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5.3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架构 |
5.3.1 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 EVA 核心指标设计 |
5.3.2 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传统财务指标选取 |
5.4 公司价值性财务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说明 |
第六章 基于 EVA 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2 研究变量设计及说明 |
6.3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6.4.3 回归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B 2008-2010 年各指标计算结果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报告 |
(9)并购对公司价值的溢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方法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
1.4 本文研究的改进和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并购动机文献综述 |
2.2 并购方式文献综述 |
2.3 公司价值文献综述 |
2.4 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及公司价值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并购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 |
3.1 事件研究法 |
3.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3.3 样本来源及研究设计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样本来源与研究设计 |
4.3 实证研究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并购动机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5.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6章 并购公司和被并购公司的特征研究 |
6.1 相关理论分析 |
6.2 研究方法 |
6.3 样本选取及变量设计 |
6.4 实证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不足 |
7.3 对公司并购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EVA指标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以2006年并购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本文可能的贡献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内容综述 |
2.1.1 企业并购绩效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2 企业并购绩效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2 EVA概述 |
2.2.1 EVA的发展渊源 |
2.2.2 EVA产生的背景 |
2.2.3 EVA的定义 |
2.2.4 EVA理论研究综述 |
2.2.5 EVA实证研究综述 |
2.2.6 EVA的计算公式 |
2.2.7 EVA的计算调整 |
3. EVA评价法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3.1 变量定义 |
3.2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
3.3 样本选择 |
3.4 实证结果 |
3.4.1 总体样本EVA与OPE、ROE相关性回归结果 |
3.4.2 深市样本EVA与OPE、ROE相关性回归结果 |
3.4.3 沪市样本EVA与OPE、ROE相关性回归结果 |
3.5 实证结果分析 |
4.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3 样本的选取 |
4.4 EVA的计算结果 |
5.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EVA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5.3 对EVA在实践运用中的几点建议 |
5.4 本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5.4.1 本文的不足 |
5.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经济增加值——基于价值的管理体系:一个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万科集团轻资产运营模式下的经营绩效研究[D]. 赵婷.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中瑞思创并购医惠科技案例研究[D]. 赵玥.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3]国际产业价值链提升路径及其对企业战略绩效影响研究 ——基于伊利集团的案例研究[D]. 王静.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关理论文献综述[J]. 王晓莹,曹晖. 时代金融, 2019(26)
- [5]我国公司并购绩效评估的方法选择及实证研究 ——以医疗器械行业为例[D]. 沙城利. 浙江大学, 2019(01)
- [6]EVA业绩考核对央企价值创造的贡献研究[D]. 李萍.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1)
- [7]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研发(R&D)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D]. 李思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1)
- [8]基于EVA的公司价值性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D]. 殷芹.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9]并购对公司价值的溢出效应[D]. 席鑫. 吉林大学, 2010(05)
- [10]基于EVA指标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以2006年并购事件为例[D]. 何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