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美国现代道德文化建构的启示
王殿文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支撑,也需要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进而产生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国际认同最低耗、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美国专家学者的注意,他们在此领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文章通过梳理美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相关成果,追溯美国现代道德文化建构的实践历程,从历史流变、伦理思潮、主体演进、载体搭建等多个维度,探索美国现代道德文化发展背后的战略布局和建构逻辑,从而为我国全面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美国现代道德文化;建构逻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现实化,而影响个体价值观判断的主要因素包括所处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法律体系及主流意识形态等,这些影响最终都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观念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因此,道德文化在所有文化中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道德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其形成、发展和传播,既有其自身内在的发生机制,又受到整个文化环境的制约。道德文化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维度。一是道德文化的适应,主要指向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式与大众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系统以及社会意识系统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这种适应既会通过总的社会文化系统的发展而造就新的道德文化价值观,也会因总的社会文化系统的僵化而固守某种道德文化价值观。二是道德文化的变迁,主要指向道德文化结构中诸因素的自我运转与对抗波动。这种波动既有新的道德文化因素生成,也有原有道德文化因素的丧失。三是道德文化与历史传统融合,主要指向道德文化既离不开历史传统的积淀、凝聚和升华,同时也直接地、经常地影响或左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判断和评价。美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很早就意识到道德文化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制度中的作用。尤其在经历了科技主义所带来的道德危机后,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文化复兴运动,人们对加强道德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一致,美国政府、智库及相关部门也愈加重视道德文化的顶层设计和建构逻辑的相关研究。
监管工作在国内的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质量安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国内的工程监管体系发展尚不够成熟与完善,使其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施工单位对监管工作缺乏全面深入认识,其所落实的监管工作内容仅限于现场监督施工人员的施工情况,却忽略了设计与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安全检查保证等环节的监管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对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成效。
一、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美国现代道德文化的相关研究
1.关于美国现代道德文化政策制度的相关研究。张慧娟(2012)认为:美国长期遵循“无为而治”的文化政策,通常对文化发展的各项事宜不直接插手,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文化发展无所作为,美国政府和准政府部门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公益性强、依靠纯市场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要通过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国家博物馆学会等代表政府对全国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对非盈利的文化团体和个人进行财政资助[1]。凌金铸(2013)认为:美国对文化的理念源于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自由民主被看作是人们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而想拥有这个财富,必须约束政府的行为,因为一个强政府的存在必然会对民主自由产生损害,而政府管得越少才越好[2]。梅里亚姆指出:政府管得少些,自由就多些,政府管得多,自由就少了……每个州都希望联邦政府别来管他们。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州的地方当局也都希望州当局别来干涉,让他们自由发展。人民一般也希望政府别来管他们,觉得只有这样,他们个人的自由才有保证[3]。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认为:美国关于文化的官方话语最初是为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的就业问题和后来40年代的反纳粹斗争;1942年,一个“文化交流”计划——实际是纯粹的宣传——在“战争部”发起,不久,一个“文化合作”计划在(美国)国务院里制定[4]。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建立国家艺术基金会,帮助文艺团体、艺术家发展艺术,保护文化艺术传统。随后又出台《博物馆图书馆事业法》,由图书馆学会专门负责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动植物园、档案馆的资助。
①机电安装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各个线路与接头的位置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不会存在任何的漏电问题,确保施工的安全性达标。隔离开关安装施工阶段,必须要保证动、静触头的接触面积达到安全性的需要,确保其不会存在有任何的电热氧化的问题,触头使用安全性达标[5]。②应该确保断路器弧触的安装施工不能存在任何的问题,要合理的控制热度,确保其满足绝缘性的需要,系统运行更加的稳定,消除了在后续使用的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
2.关于美国道德文化意识的相关研究。雷希(1988)认为:事实上,美国文化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文化,就在于它有欧洲人看来是骇人听闻的这两个分野——“政治和企业的活动与理所当然为这些活动作解释的历史、文学和思辨的活动的分离”,“文化和这个社会的指导力量之间的分裂”。米德认为:美国思想史的特征就是自由,即在某种很严格的而又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可以自由从事当前的政治和企业,而不必对它们在其中产生而必须保存其价值的先存的社会秩序抱有尊崇之感。我们把这称作个人主义[5],美国人不热衷于复杂的道德教条却偏爱简易的行动指南,即格言。它通俗易懂而又激动人心,而且,它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智慧[6]。简涛洁(2010)提出:冷战后的美国文化对内极大程度地迎合了美国民众集体的“特例民族”意识,对外呈现一种天然吸引力,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超强势能[7]。艺衡(2009)认为:“美国建国开创于那些怀着‘美好梦想’来到北美大陆的欧洲移民,之后,美国也一直是移民大国。移民的身份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但受其源文化——‘WASP’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化呈现出一元主导之下的多元共存局面,被形象地比喻为‘熔炉文化’。这一方面表明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强调各种文化进入美国这个熔炉之后所产生的独特的美国性。”[8]这种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就是美国文化的特质。与美国历史同步,美国文化不断地进行着自我体认和发展,尤其是对观念形态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坚定从不曾改变[9]。此外,一种文化无论发生怎样的历史流变,都不能脱离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属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10]美国道德文化意识的价值旨归总是要为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4.明暗并进的运行体系。美国现代道德文化运行体系可概括为明暗两条线路齐头并进。明线路主要指美国智库、各州政府、美国新闻局、企业、学校等在道德文化运行体系中的作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一般依靠多个投资主体,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注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来自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为道德文化发展提供物质资助,高校负责科技投入,跨国企业实行商业运作并按市场规律经营,各主体之间看似独立运行,实则统筹推进。暗线路主要依靠两条纽带,一是以爱国主义为纽带来增进美国道德文化的凝聚力,二是以大众文化的全球传播来增强美国文化吸引力。如通过学校教育中的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加强美国历史文化教育和忧患意识教育,增强美国公民对“美国精神”的认同。同时借助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高势位,加强美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使美国文化不仅成为本土的主流文化,而且抢占全世界道德文化的制高点,进而达到重塑美国主宰的世界道德文化秩序的目的。
3.丰富多元的建构主体。第一,政府机构在建构美国现代道德文化中扮演“头”的角色。通过各项法案,美国政府为电视、报纸等媒体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这是美国道德文化建构的根本。第二,教育部门在建构美国现代道德文化中扮演“手”的角色。美国道德文化的建构主渠道是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美德传授为核心的道德品质教育、以亲社会情感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教育、以善行训练和恶行预防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以及通过家庭与社区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第三,跨国企业与公共外交在建构美国现代道德文化中扮演“脚”的角色。美国跨国公司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同时承担着文化渗透的使命,跨国公司发展到哪里,其承载的美国文化基因就播种到哪里。第四,新闻媒体在推进美国现代道德建设中扮演“嘴”的角色。信息化时代,媒体话语权作为传播信息、表达思想、传输文化的权力与能力,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媒体话语权是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和路径,美国凭借着超强的传媒工具,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销其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产品,实施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媒体表面上客观公正地“转述”他人意见,实则假借公众舆论兜售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其本质是把利益集团的意志内化为公众意志。
建构通常源于对现有客观条件的拆解和解析,既不是片面地追求无中生有,亦不是对现有客观现实进行简单的组合,其背后往往承载着建构者独特的目的。美国道德文化建构同样立足于美国的文化事实,承载着美国统治阶级的意志。美国学者斯图尔特认为,文化事实上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方面为主观文化,它包括观念、价值及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为客观文化,被看成是主观文化的外在体现。主观文化通常被加以物化,作为外在存在物获得了独立的身份,这种“具象”的存在使人忘记了其背后的动因,道德文化也同样如此。由于我们过多地关注了美国的“大片”“薯片”和“芯片”,以至于忘记其背后承载的道德文化价值取向和无形之中构建起的道德文化体系。我们要透过历史流变、伦理思潮、多元主体、运行载体等多个维度,来探索美国现代道德文化的建构规律。
二、 解析美国现代道德文化的建构规律
1)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检查相结合,不流于形式。定期安全检查已成惯例,检查前实验室已做好迎接检查准备,不利于发现问题。采取不通知突击式不定期安全检查方式,有利于发现真实存在的问题,提升安全检查的实效性。
2.日趋功利的价值取向。美国人的价值取向深受西方伦理思想影响,在“相对主义”时代,美国的伦理学界也曾笃信科学方法的影响和工业都市社会的发展是使各种绝对的东西失去信仰的主要因素。因为不同文化的信奉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所以不同的社会个体对道德判断必然会有巨大的差异,至于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之间,道德标准自然都大不相同,这也为现代美国道德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人们都不愿成为过去一些原则的奴隶,而是致力于寻求具有更高价值的精神世界。美国人渐渐发现,各种道德文化都应围绕人的价值取向去建构,于是实用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实用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固定不变的目标或目的,而只有具体的“现有的目的”,这些现有的目的实现后就成为达到其他现有目的的手段。由此,现代美国人开始关注手段的问题,认为当下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美国人将从事的各项工作与个人的现实利益勾连起来,这的确提升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另一方面却对公共利益、集体发展缺乏热心,最终导致集体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弱化。如越来越多的美国运动员在参加国际赛事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名望或收益。这方面的教训为我国道德文化建设带来警示。
1.创新包容的文化认同。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美国的主要文化是欧洲移民文化,而且是脱离了身体的移民文化。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强大得益于吸收融合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以美国的影视业为例,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大片之所以吸引更多的观众,都与其中的创新元素息息相关。其创新涉及剧本情节、演员阵容、拍摄手法、特效制作技术等等。美国人通常自诩美国文化为创新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人也一向把创新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文化当中创新包容的特征,既与历史上的移民生活密切相关,也得益于这些理念深深地融入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借助教育的传播和灌输逐渐流传下来。美国文化随着不断传承、发展,逐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回应,最终内化为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并时时刻刻影响着美国人日常的生产生活。
4.关于美国现代道德文化战略的相关研究。资中筠(1988)认为:美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处境,是对自己信仰、制度的优越感,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种族优越感。从这里派生出来的,应向全世界推行美国制度、美国价值观念,教育其他次等民族的使命感[14]。周厚虎(2012)提出:美国的流行文化、教育以及成熟的公共外交等手段在于“塑造新的他者”,重在同化[15]。王瑞(2016)认为:美国的文化是其称霸全球的工具,美国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按照美国的意志和文化面貌建立一个俯首称臣于美国的世界,以占据全球霸主宝座,实现美国的利益需求[16]。列宁曾说过:“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17]美国的道德文化同样兼具刽子手与牧师两种功能,不过美国的道德文化中政治常常隐蔽着,但洞察本质总能看到政治的影子。
3.关于美国伦理文化思潮的相关研究。涂怡超(2007)认为:“自由、民主、人权成为美国对全世界所布道的主要思想要义,其背后浸润着深厚的宗教情怀。”[11]杨卫东(2010)提出:宗教是美国伦理道德的基础,源于清教的基督教伦理道德观促使美国将自身看作正义与道德权威的化身,从而在世界上担负着惩恶扬善的重任,这种价值观判断影响到美国对世界的看法[12]。向玉乔(2006)认为:美国的道德文化思潮开始于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它是一种以上帝为中心的道德模式,将道德信念与基督教信仰紧紧捆在一起,用基督教信仰来解释道德的来源、原则和实践等问题。清教道德思潮盛行于18世纪前半期,18世纪后半期启蒙思想开始在美国盛行,19世纪中期有日益加剧的趋势,19世纪中后期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实用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末期美国哲学家洛叶斯基的唯心主义思想逐渐被美国民众接受,进入20世纪后,自然主义伦理学成为美国道德伦理学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中期以后,元伦理学在美国获得长足发展,元伦理学强调“价值中立”,侧重于概念分析、逻辑分析和话语分析。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在美国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主张以求实的人生哲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13]。纵观美国伦理文化思潮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重个人主义、重实用倾向、与宗教教义融合等特征始终与美国的道德文化发展相伴相依,潜移默化中内化为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并逐步发展成为佐证美国道德文化扩张和侵略正当性的背后逻辑。换言之,美国道德文化所带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元素是与生俱来的。
三、美国道德文化建构对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启示
1.转变观念,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建构。追溯美国现代道德文化建构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近代美国道德文化发展有明显的建构痕迹,而且这种建构思路缜密、目标明确、体系完善,整个建构过程体现出多元主体、上下联动的特点,这对于当前中国道德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交织期,突出表现为四种典型文化同时存在。第一种是红色革命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为谋取中华民族独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革命岁月的红色记忆至今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断助力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植根于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尽管传统文化在近代战争和“文革”时期遭受挫折,甚至出现了某些断层,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影响国人道德价值判断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凝聚和维系全球中华文明的根与魂。第三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伴而生,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与前面两种文化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尽管历史积蕴不长,但彰显出磅礴之势和勃勃生机。第四种是资本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西方渗透,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的渗透会愈加猛烈,如何从被动防御到积极化解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四种文化有积极的特质,同时也有需要面对的来自于内部或外部的问题,同一历史时期四种典型文化一起走进大众,为我国新时期道德文化建设带来挑战。为破解困境,应积极引入“建构”理念,变被动为主动,从全局、战略视角出发,对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探索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建构路径。
林雪川除了借款之外,黎永兰的工资、奖金等收入被林雪川控制,黎永兰平时只能拿到一个月约2000块的生活费。
2.总结规律,确立中国道德文化建构方向。比较中美道德文化建构系统,最大区别在于美国的道德文化建构相对更加隐蔽,表面上看似没有官方的统一领导,实际却是各建构主体自有分工,相互配合,而且这种组织形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在各主体之间,甚至在社会各阶层的内部达成了某种默契。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虽然美国政府在道德文化建构中很少正面亮相,对外总是摆出一副“放任”的姿态,而且没有像我们类似文化部的机构,但实际工作中政府却通过操纵着财政资助的杠杆,有效协调诸多建构主体共同推进道德文化建构。比较而言,中国的道德文化建构主体相对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专家学者在其中起到建言资政的作用,而普通大众更多是在基层政府指导下践行相关要求。整个推动过程,由于传播的路径和周期比较长,现实中不免出现公共政策、学术文化和大众文化对接失调现象,进而影响建构的有效性。第二,美国的教育部门、外交部门、跨国企业、大众传媒等一向比较隐晦其在道德文化相关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实则在道德文化建构中都有共同的指向,而且针对国外意识形态的攻击和价值观的输出通常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甚至带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一起助阵,尤其当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外交关系出现波动时表现更为明显,因此美国的道德文化建构并非某个建构主体的单打独斗,而且建构也并非仅仅着眼道德文化体系。反观中国,当前正处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机遇期,这些建构规律都是值得中国思考的。第三,在具体建构路径上,美国道德文化的建构承袭了许多传统的道德文化,美国建国之初的清教徒精神、实用主义等在现代美国道德文化中都能找到影迹。因此中国的道德文化建构同样应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同时,更要注重增强道德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提升道德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3.兼容并蓄,起承转合中彰显中国道德文化建构特色。追溯美国现代道德文化建构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道德文化融合的历史,无论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融合,抑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到处都在彰显着融合的优势。中国道德文化的建构,除应吸取这种“融合”的理念之外,还应在起、承、转、合四个步骤上做好充分准备。所谓“起”,指的是探寻中国现代道德文化建构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以便于探索新时期道德文化建构表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规律,从而更精准地确定推进道德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所谓“承”,指的是纵向的承继,新时期道德文化的建构只有将根深深地扎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泥土里,新时期道德文化建构的叶才会在现代社会中枝繁叶茂,当然这种承继要有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所谓“转”,指的是抢抓道德文化建构的重要历史机遇,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要求自身必须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有所作为,而软实力的核心即为道德文化。当前,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差距愈来愈小,但在软实力方面差距较大。为此,中国必须转变观念。所谓“合”,既指加强红色革命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也指通过前面几项工作的有效整合,最终推进中国道德文化建构呈现一种“合美”的局面。当然,这种建构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坚定目标、矢志不移,中国的道德文化建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4.批判吸收,结合中国实际稳步推进道德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18]纵观美国的道德文化建构历程,不能仅仅看到突出的亮点,还要看到挫折与教训。比如:美国道德文化发展史上的清教徒文化,将自身看作正义与道德权威的化身,并进一步演进为今天的“美国第一”“美国优先”理念,对外表现为长臂管辖和贸易霸凌主义,对内则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道德文化发展日趋封闭保守;种族歧视文化,导致今天的美国在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依然存有芥蒂;贫富阶层极度分化,衍生了贫富街区文化,导致同一行政区域内出现了泾渭分明的“穷人区”和“富人区”,为社会治安带来巨大隐患,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此外,还有美国对外鼓吹的伪民主、伪自由、伪人权文化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实际,通过国际比较加以充分鉴别。拿来主义的精髓是学会批判吸收,即便是在美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经过检验的成功经验,亦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毕竟中国和美国在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许多理念还需要结合中国道德文化发展的实际。同时,还要与中国的硬实力发展实现有效对接,扎根中国大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道德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慧娟.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2] 凌金铸.美国文化政策的形成[J].学术界,2013(6):24-33.
[3] 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1865—1916[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4-189.
[4]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攻略[J].中国企业家,2012(9):115-117.
[5] 哲学研究编辑部.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集: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88.
[6] 雷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与美国近代道德文化[J].社会科学家,1988(3):17-25.
[7]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8] 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9.
[9] 田九霞.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J].学术界,2013(4):208-219.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11] 涂怡超.美国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2] 杨卫东.宗教伦理道德与美国外交[J].国际论坛,2010(5):69-74.
[13] 向玉乔.美国的超验主义伦理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6(5):41-45.
[14] 资中筠.略论美国战后外交的若干特点[J].美国研究,1988(1):7-34.
[15] 周厚虎.公共外交与中美软实力战略[J].国际展望,2012(1):34-47.
[16] 王瑞.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软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19-122.
[17]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8.
[18] 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EB/OL].[2019-08-26].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31/c70731_26308527.html.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Modern Mor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WANG Dianwen
(Institute of Marxism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China )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hard power such as economy and military, as well as the arch of soft power such as values and ideology.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embodies a country′s cohesiveness and vitality, which in turn produces international charm and appeal. It is a means of the lowest cost and the best effect for strengthening external publicity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long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merican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they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fiel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c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logic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modern mor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change, ethical thoughts, subject evolution, carrier construction, etc.,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f American cultural soft power, tracing back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American modern moral 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China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s: cultural soft power; American modern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logic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9.11.015
收稿日期: 2019-09-15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教学研究“(19JDSZK089)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殿文(1982—),男,吉林九台人,吉林建筑大学讲师,博士生,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285(2019)11-0083-06
[编辑 王晶冰]
标签:文化软实力论文; 美国现代道德文化论文; 建构逻辑论文; 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