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3X(2006)05-0074-06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价值观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对既有的价值观加以选择、过滤、统和、重组,并传递给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符合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是中国人民价值行为的思想核心和原则。因此,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法治
社会的和谐首先应该表现为社会的民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立法机制保障人民充分享有各种合法权益。因此,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法律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然而,法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一种外在尺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1] 337这里所说的“高尚道德”实质上是指集体主义。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能够使人们明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集体利益为基础,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当上述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个人利益。这样就可以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内在秩序,一种内在精神,由此而推动民主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第二,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发展放在首位,打破旧体制下的平均主义,由此出现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应当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尤其要消除产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非法的因素。进行价值观教育,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损人终害己的人生哲理,认识到个人财富的获得、价值的实现、事业的成功、幸福生活的创造都要靠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并不能通过投机取巧、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来获取。这样,人们就会树立积极、健康、向上、平和、互利的心态,就会缓解和消除人们之间的矛盾,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样就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创设诚信友爱的氛围
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子也说:“巧作不如拙诚。”其实,无论是个人或是企业甚至是政府,都不能不讲诚信,都离不开诚信。斯大林曾精辟地指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2] 354-355就是说,我们坚持集体主义,但是也会满足个人正当需求。然而,有些人故意夸大“个人利益”,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利益”,上演了一幕幕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巧取横夺的丑剧,甚至在被喻为“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中,也存在学术腐败和贷款失信等问题。事实证明,这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为社会所唾弃,甚至是遗臭万年的。另外,如果社会成员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崇尚我行我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非但不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反而是高傲冷漠或置之不理,那么整个社会将毫无温暖可盼,更无和谐可言。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间、互惠互利、诚信友爱。只有诚信,才能和睦共处;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最终互惠互利,达到“双赢”,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求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集体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求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允许人们在合理的范围内追求自身的完善、自我的发展、自身的利益。这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就会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也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整个社会便会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且大胆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五)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定有序
和谐社会必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安定就是社会平安、稳定,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又包括个人心理的平和。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条不紊、安定有序。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接受和权力运行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划。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形成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个人自由。社会上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之间,由于主体需要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差异,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样性。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会造成社会各阶级、阶层、团体和个人之间价值追求的冲突。当他们将各自的标准付诸实践时,就会带来彼此在思想乃至行为上的纷争,如此演化下去,就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就会丧失。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譬如在政治领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在经济领域进行诚实守信、效益优先的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爱护传统、尊重文化的价值观教育,在社会生活领域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价值观教育,这样,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就能够促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
(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一个社会的和谐,不仅包括经济的和谐、政治的和谐,还应包括生态的和谐,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恩格斯曾经说过:“为了眼前及暂时利益而忘记根本大计,只图一时的成就而不顾后果,为了运动的现在而牺牲运动的未来,这种做法可能也是出于‘真诚的’动机。但这是机会主义,始终是机会主义,而且‘真诚的’机会主义也许比其他一切机会主义更危险。”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做到一切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并且要爱护环境,自觉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更可怕了,滥砍滥伐更严重了,环境污染更恶化了。这一切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是人们为了眼前利益、个人利益无视自然的保护以及漠视生态的和谐所造成的恶果。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人们呼唤优良环境、渴望美好家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使人们意识到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做到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关爱自己延伸到关爱其他生物、关爱全人类,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美国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里考纳指出:“传播道德价值观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价值观教育就不能存在,社会瓦解。”[8] 为了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以一种能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协调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在全社会形成总体一致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样,民族的向心力才会增强,团结和睦、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会形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努力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既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严峻挑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五个结合”。
(一)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相结合
任何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各种思考、判断以及选择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学习、教育和实践的过程,它必须以人类的文化、知识的积淀为前提。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各级各类媒体、新闻出版部门等首先要形成合力,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引导人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使他们能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因为只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反,错误的世界观则可能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把人引向歧途。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也决定着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灌输。我们知道,一切科学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科学一旦产生,后人若再认识某一特定对象,就无须再重复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道路,人们只要通过传递、学习的途径,就可以掌握它。这个文化传递过程,其实就是“灌输”[3]。但是灌输也要讲究方法的艺术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注重疏通引导、说服教育,切忌教条主义和强制压服的方法。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满堂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把教育对象视为被动接受的机器,一味采取“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方式,这种教育模式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严重挫伤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摆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平等的交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力求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进行恰当的引导。价值观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文化水平、性格、环境、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和心理学教授科尔伯格(Kohl berg)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评价同一事物的内心依据是不相同的[4]。因此,教育者在进行世界观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1)在教育方法上,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邓小平同志说过,对群众中的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5] 144这一点对于开展价值观教育同样适用。(2)在教育内容上,要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引导人们适当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个人正当权益和利益。对此,邓小平曾有过多次论述,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 146由此可见,强调集体主义与追求个人利益是并行不悖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舆论引导相结合
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离不开舆论的推动和导向作用。“社会舆论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指明方向。在舆论的暗示下,人会知道应该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在某种情况下社会舆论对人的作用效果超过了其他教育形式,它还影响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的态度和选择。”[6] 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始终坚持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和影响,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正所谓:“能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关心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7] 新闻宣传工作者要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通过新闻报道、专家点评、大众讨论、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宣传各地各部门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宣传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等社会优良风气的代表,积极倡导体现时代精神、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同时,要重视对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不良行为,扬善抑恶,尤其是对损人利己等不良行为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里,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等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要采取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坚决清除那些黄色、污秽、低俗等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净化传播渠道,以确保信息主流导向的健康性和正确性。要精心设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网站的界面要富有新意,生动活泼,充满吸引力,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能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并且要不断更新,让更多人乐于点击网络,主动参与网上活动。
(三)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无论是开展世界观教育,还是进行舆论引导,都是教育对象经过思想斗争,把外界的思想内化为自己所接受和认同的先进的价值观,并外化为自己的价值实践的过程。归根结底,这两种方式强调的是自律,对人的约束也是“软性”的,并不能保障人们协调一致地奉行某些价值准则。比如,一些原本正当经营的业主看到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没人管而赚大钱时,他们的良心也会逐步受到腐蚀,最后也会放弃正当的生产经营,并逐渐变得习以为常。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单靠“软控制”的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依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硬控制”来管理。相对于政策与制度及其运行而言,法律是最具刚性的约束机制,是对人的行为、人的价值取向的强行定位。它既向人们提供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得做什么的行为模式,更通过对合法行为的确认、保护,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引导和迫使人们遵守法律,把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有机结合起来。反腐败需要立法,健全市场经济也需要立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更需要立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就必须把价值观教育与法制建设、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一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制度化,并通过法律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法制教育使人们能够确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实现人们价值取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升迁。加强法制建设,是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因为通过对损人利己和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治,就会给人们的心灵以震撼,为他们敲响警钟,他们就会对照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通过法制教育,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实,人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能铤而走险,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曾说过:“我的一生中,所选择的研究总是以大众利益为前提,但到了最后,最大的受益者总是我自己……”[8] 歌德也说过:“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由此可见,利人终利己,损人终害己。法律制度就是惩恶扬善的,因此要求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要严于律己,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和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环境优化相结合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要切实保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9] 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生活的周围并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开展价值观教育,必须搞好综合治理以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要彻底治理腐败现象。目前,部分党政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所以,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坚决杜绝贪污受贿、公款吃喝等不良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党内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通过逐步改善党风来影响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其次,要加强金钱观教育。恩格斯说过:“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0] 537经济利益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终极动因,经济利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人的私欲日益膨胀,对金钱产生了无限的热衷与追求,在收获金钱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迷失了精神家园,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信奉“金钱万能”、“金钱至上”,鼓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陷入了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泥潭。因此,教育者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勤劳致富,通过合法经营获得金钱。同时,要使他们意识到金钱并不是万能的,还有许多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正如国际问题专家、散文作家孙淡宁先生所说的,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11]。金钱不是万能的,世界上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最后,要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还会受到校园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优化,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各种环境因素齐抓共管,共同配合,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五)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同时,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友爱互助、开拓进取已成为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有一些人为了谋求一己私利胡作非为。如市场上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的行为,官场上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的丑行,校园里抄袭舞弊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部分党员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亲戚朋友“开后门”,经常出入各种宾馆酒楼和娱乐场所,公款吃喝,肆意挥霍,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抛之脑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当作耳边风。这样势必会降低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破坏党员之间、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尽量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合理需求,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使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周恩来指出:“学习理论需要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得更准确,领会得更深刻。所以,忽视实践的一面,或者把实践和理论对立起来,都是不对的。”他还指出:“我们的大学是要学习理论的,但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目的是要用它进一步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合乎实际工作的实际需要。”[12] 18因此,作为党员,就要亲临第一线,实事求是,进行调查研究,并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作为学生,就要扎扎实实学好各科知识,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把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并注重加强自己的价值观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普通百姓,也要各司其职,作好本职工作,时刻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要把全社会成员都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实践中,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
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各项工作能协调推进,从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