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有待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亲子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亲子游戏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开发前景。可是,人们对亲子游戏是不是都正确理解了呢?是否正确对待了呢?其中仍有不少问题。对学前阶段来说,亲子游戏中的问题尤为明显。
有些家长认为,小小孩好玩,他们“不懂事”,与孩子逗乐寻开心,把孩子当“玩具”随意玩要,都可以。当孩子大一些,比如三四岁的时候,懂事多了,不那么听使唤了,家长就不再喜欢和孩子一起玩了。我们认为,如果把亲子游戏看作是家长单方面的娱乐活动,孩子只是“玩具”,不利于发挥亲子游戏的教育作用。
也有一些家长,误以为和孩子一块玩耍会“丢份儿”。觉得家长是一家之长,就得建立自己的威信,保持自己的尊严,对孩子不苟言笑;若是和孩子一起嘻嘻哈哈,嬉皮笑脸,岂不是与家长的“身份”不符,会使孩子不听话,不服管,变得无法无天。这些家长,以为整天板着面孔,不住地指手划脚,这也责备,那也批评,才能树起威信和维护尊严,其实这是在亲子之间构筑一堵无形的墙,阻碍了亲子交往和沟通,亲子游戏又怎能开展得起来呢?
还有这样的一些家长,他们认为和孩子一同玩耍,还不如多教孩子读点书——把玩耍看成是浪费时间,认为读书识字才是根本,才是学习。他们不明白,对学前儿童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而且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基本形式。亲子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起孩子学习习惯,使孩子学到知识和技能,对孩子将来升入小学学习大有裨益。如果家长把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自然有损于开发亲子游戏中的教育资源。
有一些家长说,谁不想和孩子玩,里里外外忙不完,哪里来的空余时间呢?听起来颇有道理。年轻父母,都有自己一大堆事,工作、学习、社会活动、家务杂事,忙也是事实。但是,时间的利用,也有个计划安排问题。会计划安排,亲子游戏的时间是能够挤得出来的;不会计划安排,那就很难说了。这里也有个认识上的问题。如果认为亲子游戏很重要,对家长和孩子都大有好处,亲子游戏的时间,总是可以找得到的。
亲子游戏对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孩子都很重要,对各代人都有极大的好处,而不是单方面的需要。概括地说,亲子游戏有助于双方的交往和沟通,使家庭气氛变得和谐、温馨,消除压抑感和紧张情绪,亲子关系变得密切起来;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动作的发展,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益于老人身心疾病的治疗。寂寞、孤独感困扰着许许多多的老年人,他们见了小孙子,和孙子在一起玩耍,顿时间烦恼全消,心情大快,“孙子疗法”大显神通。有的老爷爷说,不用带什么东西来探望,只要把小孙子领来,那就是最好不过的“礼物”了。可见骨肉亲情,天伦之乐,对于老人是何等的珍贵!同样,亲子游戏对于孩子内向、冷漠、孤独之类的心理疾病,也是卓有疗效的。
亲子游戏中教育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家长在与孩子一同玩耍的时候,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要利用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妈妈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当孩子不满周岁时,妈妈从各个不同方向躲藏和出现,孩子发现了妈妈,情绪立刻高涨,双方目光对视,笑脸相对,母子都非常快活。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个游戏,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例如,婴儿最初并不知道藏起来的东西仍然存在,他们不会去找东西,而大约在9个月左右,婴儿能够找到藏了起来的物体,这就是他开始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称为“出现了客体永久性观念”,说明儿童进入了“智慧的萌芽阶段”。“捉迷藏”游戏在这时期的智力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游戏也可以训练孩子的视知觉、方位知觉、灵活性、颈部肌肉,乃至各部位的肌肉和骨骼活动。当然,良好情绪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妈妈和孩子玩“捉迷藏”,就可以交换角色,一个躲藏,一个寻找,母子不仅可以得到无穷乐趣,妈妈还可以从中教育孩子如何躲藏、如何寻找,这不但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得到运动,培养和锻炼孩子快捷、机警、应变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其自我意识的萌芽。这个游戏一直可以玩到入学之后。随着玩法和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可以学到的东西,也相应地增加得更多。又比如亲子一起玩“过家家”、“拍拍手”、“指五官”(眼耳鼻口等)等游戏,无一不可增进亲情,又蕴涵极其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家长对亲子游戏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了认识,善于利用游戏的方式,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中,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孩子就能得到教益,积累经验,发展身心,茁壮成长。
在此还想提醒一下家长,应该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而且是常任的、全方位的老师,特别是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亲子游戏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这个资源开发利用得好与坏,家长的责任重大,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