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增值税实施规则差异分析_应税劳务论文

新、旧增值税实施规则差异分析_应税劳务论文

新旧增值税实施细则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施细则论文,增值税论文,新旧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细则》与旧《细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部分条款进行补充或修订

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落实到位,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为保证方案落实到位,在增值税实施细则中对一些具体问题予以明确。

(一)明确抵扣范围

除专门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机器设备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外,包括混用的机器设备在内的其他机器设备进项税额均可抵扣。

新《细则》第二十一条新增了对固定资产范围做出界定,规定“条例第十条第(一)项所称购进货物,不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以下简称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同时,取消了旧细则中“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对固定资产限定条件,也就是说,新《细则》规定,只有“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才是固定资产。这就意味着,机器、机械、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不同,其用途存在多样性,经常混用于生产应税和免税货物,无法按照销售额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结合东北和中部地区转型试点的经验,必须特殊规定,只有专门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才不得抵扣,其他混用的机器设备等均可抵扣。

(二)明确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按照旧《细则》要求,在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中除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以外,还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在新条例中由于购进固定资产可做抵扣,因此新《细则》改为了不动产在建工程,明确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三)具体明确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

将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具体明确为应征消费税的游艇、汽车和摩托车。

新《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应征消费税的游艇、汽车、摩托车属于奢侈消费品,个人拥有的上述物品容易混入生产经营用品计算抵扣进项税额。为堵塞漏洞,借鉴国际惯例,规定凡纳税人自己使用的上述物品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但如果是外购后销售的,属于普通货物,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二、明确混合销售和兼营的销售额划分问题

继续维持对混合销售行为处理的一般原则,即按照纳税人的主营业务统一征收增值税或者营业税。但鉴于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较为特殊,对其采用分别核算、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办法。

旧《细则》规定,纳税人兼营销售货物、增值税应税劳务和营业税应税劳务应分别核算销售额和营业额,不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应一并征收增值税,是否应一并征收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确定。但在执行中,对于此种情形,容易出现增值税和营业税重复征收的问题,给纳税人产生额外负担。此次修订,将这一规定改为,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别核定货物、增值税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三、进一步完善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相关规定

新《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

(1)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本数,下同)的;

(2)除本条第一款第(1)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和相关规定的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原来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分别从100万元和180万元降为50万元和80万元;二是将原来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统一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规定,调整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自然人)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而非企业性单位和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四、调整纳税人放弃免税后不得再申请免税的时间

新《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可以放弃免税,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后,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这项规定同现行政策相比,将放弃免税后不得再申请免税的时间,由12个月延长到36个月。

五、对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进行了调整

新《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而旧《细则》是以当月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其区别在于“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和“当月全部进项税额”虽有几字之差,但含义却不相同。

六、调整增值税起征点

按照新《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增值税起征点调整为:

(1)销售货物的,为月销售额2000—5000元;

(2)销售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1500—3000元;

(3)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1500—2000元。

另外,对于起征点的规定,新《细则》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家税务局应在规定的幅度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适用的起征点,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此条将旧《细则》国家税务总局直属分局执行的权限调整为省级部门及国家税务局。增值税起征点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关系面广,涉及群体主要是小型经营者。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并考虑征管需要,可以适当提高起征点幅度标准,以照顾民生,增加居民收入。为此,根据统计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因素,确定了新的起征点幅度。

七、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做了相应调整

新《细则》第38条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做出修订:

一是将旧《细则》的“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修订为“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即取消了“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这一条件。

二是将旧《细则》的“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修订为“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即补充了“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为货物发出的当天”这一规定。

三是将旧《细则》的“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修订为“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即补充了“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这一规定。

四是将旧《细则》的“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修订为“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即补充了“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这一规定。

八、法条用语在表述上更加明确、规范、严谨

1.旧《细则》第四条第四项“非应税项目”的表述在新《细则》中改为“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此变化是为了区别营业税中的非应税项目,更加严密。

2.新《细则》第八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是指:(1)销售货物的起运地或者所在地在境内;(2)提供的应税劳务发生在境内。”新《细则》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文字表述得更加明确。

3.新《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按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其销售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销售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在事先确定采用何种折合率,确定后1年内不得变更。这样,明确了折算汇率为“中间价”,修正了原细则“原则上为中间价”的模糊说法。

九、调整了“非正常损失”的范围

新《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所称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被盗窃、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这一规定将旧《细则》规定的“非正常损失”范围进行了调整,删除了“自然灾害损失”和“其他非正常损失”,仅保留了“因管理不善造成货物被盗窃、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将“自然灾害损失”的进项税允许纳税人抵扣;而“其他非正常损失”由于范围不够明确,难以准确把握,争议较大,因此也予以删除。

十、对部分条款进行补充或修订

新《细则》根据上位法相关授权对内容作相应操作性修订,将旧《细则》中增值税现行的单项相关税收政策补充加入,融为一体。

1.视同销售货物范围的解释更加规范

新《细则》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与旧《细则》的“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对比,纳税人的主体用词准确,又如第四款中“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增加“增值税”同样体现政策规定用词的严谨性。

2.价外费用以外项目的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

价外费用以外项目的范围除在原《细则》的基础上,又列入了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的不在销售额之内计征税款。

3.销售货物退回规定补入发票管理内容

此款将现行增值税发票管理销售货物退回的相关规定并入新《细则》,即: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开票有误等情形,应按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未按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增值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扣减。

4.核定价格明显偏低的时限进行了修订

根据新《细则》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调整了旧《细则》中“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在核实价格的时限上趋于合理化。

5.新《细则》中一些税收术语解释更加细化

(1)新《细则》第十七条对买价的解释,将旧《细则》中“买价,包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业产品支付给农业生产者的价款和按规定代收代缴的农业特产税”的特定税改为了烟叶税,主要是因为特定税已经取消了征收。

(2)新《细则》第十八条对运输费用金额的解释,是指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包括铁路临管线及铁路专线运输费用)、建设基金,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在旧《细则》中并未明确。

(3)新《细则》第十九条对增值税扣税凭证的解释,是指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销售发票以及运输费用结算单据。

(4)新《细则》第二十一条对购进货物的解释,不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以下简称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同时,对固定资产的界定只明确了一方面,即: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对于旧《细则》规定中要求的另一方面“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不在要求。

(5)新《细则》第二十四条对非正常损失的解释,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与旧规定不同的是“自然灾害损失”被划出了非正常损失的范围。

标签:;  ;  ;  ;  ;  ;  ;  ;  ;  ;  ;  ;  ;  ;  ;  ;  

新、旧增值税实施规则差异分析_应税劳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