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分析*_话语分析论文

中国话语分析*_话语分析论文

话语分析在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话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语法研究中,重点在字词句。“一般讲语法,只讲到句子为止,篇章段落的分析是作文法的范围”(吕叔湘1979)。“过去我们是从词到句,把句子看成是语法研究的最高单位”(徐枢1993)。解放以来,我国语言学界进行了几次大讨论:一是1953-54年关于词类的讨论;二是1955-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三是1957年关于单句和复句的讨论。前两次都以句内研究为主,第三次主要讨论单复句的界限问题。改革开放后,国外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方法、流派都开始不断地介绍进来。70年代末,有人介绍了“话语分析”;80年代末,有关话语分析的译文、介绍性文章、研究文章开始在国内各种语言学杂志上出现;到了90年代,论文集、专著开始不断出现。现在已有一批学者专门从事话语篇章的研究。

本文将对近二十年来我国话语分析的研究作一回顾和评论。

1.研究人员

改革开放后,我国语言学界进入话语分析领域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归国学者,如廖秋忠博士,1978年从美国回到国内,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工作,从事话语分析的研究。他刊登在《中国语文》上的“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1983),是我国第一篇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论文。二是留学生,如陈平,1986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语文》上发表“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1987)和“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1987)等系列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国内培养的硕士和博士。这三类人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多是中青年学者;2.多数人外语特别是英语较好;3.大多在大学外语系工作。

2.研究成果

2.1文章

199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收集了1949-1989年有关研究外国语言的论文。据索引统计,1978年前,尚未有关于话语分析的文章。1979年有三篇:“《英语话语接应》简介”(周绍珩),“《超句子统一体》简介”(李卓译述),“苏联的话语语言学(1948-1975)”(冯加方摘译),这三篇文章都刊登在《语言学动态》(《国外语言学》前身)上。1980-1989年,国内共刊登了98篇有关话语分析的文章。索引不收入研究汉语的话语分析的文章,如果加进去,就更多了。90年代有关话语分析的文章会大大超过80年代。

我们分四个方面介绍国内有关话语分析的文章:1.介绍性文章;2.书评;3.译文;4.研究汉语的论文。

介绍性文章 主要介绍国外有关话语分析的各种理论、方法、流派、学术动态等。较有影响的有“几种‘话语分析’理论介绍”(刘保山1983);“话语分析说略”(陈平1987);“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钱敏汝1988);“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廖秋忠1991);“修辞结构理论”(王伟1994);“话语分析二十年”(徐赳赳1995)。

书评 进入80年代,国外有关话语分析的论文集和专著开始大量出现。一些学者及时把这些书籍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译文 在刊登译文方面,《国外语言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90年代以后,《国外语言学》刊登的译文开始减少,一是知识产权的问题,二是对译文的需求量也减少了。不过,该刊的“中国语文研究”栏目仍然刊登一些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汉语的译文。常有有关话语分析的译文出现。

论文 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文章,可以分成两类:一是纯从话语篇章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廖秋忠的系列论文;二是把话语篇章和句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如陈平的系列论文。

2.2论文集

8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有关话语分析的论文集。第一本可能是王福祥和白春仁编的《话语语言学论文集》(1989),收文26篇(其中5篇是译文),并把内容分为四方面:1.句子的实际切法;2.超句统一体;3.篇章分析;4.话语语言学和话语修辞。

陈平的《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1991)收入了作者的10篇论文。作者自序中说:“所选论文分为两大类,一类讨论现代语言学中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另一类则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描写与解释汉语和英语中的一些语言事实,所涉领域主要是句法、语义和话语。”

《廖秋忠文集》(1992)是廖秋忠去世后,由刘坚、卫志强、詹志芳、徐赳赳编辑而成的,在廖秋忠去世一周年纪念会前出版。

《语言·语篇·语境》(1993)由朱永生主编,根据1991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系统功能语法研讨会提交的论文编辑而成,收入22篇论文,涉及话语的有:"Text,context and prediction"(龙日金,陈浩东);“关于英语语篇主述位结构的两个问题”(王慧芳);"A thematic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essays"(彭望蘅);"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Armies of the Night"(任绍曾);“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的深层意义”(杨信彰)。

《语用论集》(199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是该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收入16篇论文。涉及话语分析的有:“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廖秋忠1991);“否定载体‘不’的语义-语法考察”(钱敏汝1990);“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徐赳赳1990);“多动词小句中的零形式”(徐赳赳1993)等。

2.3译文集

我见过两本,一本是施旭和冯冰译的《话语·心理·社会》(1993),收集了van Dijk在80年AI写作的10篇论文,van Dijk为中译本写了序。另一本是《功能主义和汉语语法》(1994),由廖秋忠和沈家煊等人翻译。本书的主编是戴浩一和薛凤生,共收入13篇论文,涉及话语篇章的有:“‘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象性”(毕永峨);“已然体的话语论据:汉语助词‘了’”(李纳,S.A.Thompson & R.M.Thompson);“论汉语普通话的所谓‘主宾动’词序——语篇定量研究及其意义”(孙朝奋,T.Givon)。

2.4专著

《语篇分析概要》(黄国文1988)可能是最早系统地介绍话语分析理论的一本书。例句都是英语。作者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话语分析基本理论和概念,每一章后面还有练习题,对初学者很有帮助。

王福祥的几本话语分析专著:《俄语话语结构分析》(1981);《汉语话语语言学初探》(1989),该书“是根据话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探索现代汉语话语内部构成规律的一次尝试”(作者)。《话语语言学概论》(1994)是一本介绍话语分析的专著,书中例句都用中文。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胡壮麟1994)也是介绍话语分析的专著。从内容看,胡书是重点介绍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而黄国文(1988)介绍了话语分析的各个方面。从研究方法看,黄国文用英语例句解释各种话语篇章现象,而胡壮麟作了英汉对比,因此,例句有汉语也有英语。

3.话语分析研讨会

3.1四次话语分析研讨会

第一次研讨会于1991年6月在杭州大学召开。会上宣读了13篇论文,可分为两个方面:1)从认知的角度宏观地讨论篇章的理解,从功能的角度探讨篇章的连接。2)讨论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次研讨会,1992年10月在杭州大学召开。第三次研讨会,1994年10月在洛阳外语学院召开。第四次研讨会于1996年6月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召开。

第五次话语分析研讨会将于今年10月在澳门召开。

3.2简评

90年代以来的四次全国性话语分析研讨会,对推动我国的话语分析研究起了很大作用。但会议有值得改进的地方:1)四次会议缺少相对集中的主题,较难进行深入讨论。2)从提交的论文看,介绍性、综述性文章较多,用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还很少。3)各大学中文系学者参加较少。

4.几点看法

4.1文论和文章

在引言中我们提到,我国的语法研究通常到句子为止。但我国对文章的研究从古到今,一直有人在做,只是通常归入“文论”、“作文法”、“文章学”。从古代看,刘勰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广义上也涉及文章学,书中的“章句”篇论述句子和篇章的关系,言简意赅,如:“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麟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文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若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事乖其次,则飘寓而不安。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短短几句,阐述了文章和中心思想的关系,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篇章和层次的关系,开头和结尾的关系,材料和搭配的关系。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也涉及段落篇章。《新著国文语法》(黎锦熙1942)也研究和分析了语体和段落篇章。在修辞学界,《修辞学》(曹冕1943)和《实用国文修辞学》(金兆梓1944)中都涉及到了文章学。从近些年看,张寿康等人在文章学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张寿康的《文章学概论》和《文章学导论》都在80年代出版,虽然他还是沿着传统文章学的思路走,但也注意到国际上流行的“话语分析”,认为“这些研究对我们研究文章学有启发作用”(张寿康1983)。

如果说,以上研究是向“文论”方面靠拢的话,那么,近十几年出版的一批研究话语篇章的著作就向语言学方面靠拢了。这些著作是:《语段知识》(郝长留1983);《句群初探》(曹政1984);《复句·句群·篇章》(王湘1985);《句组分析》(高更生1986);《句段分析》(沈开木1987);《篇章修辞学》(郑文贞1991)。这些著作的出现,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说明我国语言学界已有一批学者把语言研究的视野扩大到超句结构。但是,这些著作采用的研究方法大都明显受到传统的词法句法研究的影响,也有把研究复句的一套,照搬到篇章研究。这些著作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没有重大的突破,且大多没有参考书目,使人难以分清哪些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哪些是前人的研究成果。

4.2RST理论和复句研究

上一节(4.1.)中谈的研究情况,跟现代语言学上的话语分析比较,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较大的区别。但是,我国传统的复句研究却与话语分析中的“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简称RST)有许多相同之处。1986年8月19-23日在荷兰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篇章生成研讨会上,W.C.Mann和S.A.Thompson提交了一篇论文"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descrip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ext structure",初步提出了RST的理论框架。198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内部发行刊物上,他们又发表了近百页的"Rhetoricalstructure theo-ry:a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系统地阐述了该理论。该理论与我国传统的复句研究有以下相同之处:

1.两者都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和联系;

2.都研究书面语;

3.都研究大于小句的语言体;

4.都列出小句之间相互联系的语义类别;

5.都用一定的标记和图式来表示其层次关系。

当然,两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以后有机会再介绍。在我看来,研究复句已进入了话语篇章领域,因为它的对象是大于小句的结构体。这里所以要把复句研究和修辞结构理论相比,是想说明我国很早就注意到超句结构的描写和研究,但如何完善其体系,建立一套理论,改进研究方法,使之更便于操作,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4.3介绍和研究

从我国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还是以评介为主,研究性的文章较少。这是很正常的。一门新学科的引进,可能都要经过这么一个阶段。别人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就没有必要从头开始,完全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我们应该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汉语,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充实和丰富话语分析理论,二是促进其他学科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成果显示:篇章对句法结构的形成有制约关系,篇章对句式变体的使用也有制约关系,句中也有篇章现象。对话语和篇章的研究,可以促进句法分析。

4.4理论和方法

这里,理论指的是“普遍语法”,“功能语法”,“语用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等语言理论。理论和方法的关系很密切,一种理论的提出,有时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其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理论的要点是:

1.人们在进行面对面的交际或写文章时,往往不是用一个孤立的句子,而是应用大量有组织的句子。

2.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时,语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不管是交际中的口语,还是成篇的书面语,小句和小句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都存在结构上的或语义上的联系。

4.人脑中的语言是以语块(chunk)的形式储存的。

5.篇章对句式及其变体的选用有制约作用,句中也存在着篇章现象(如有定无定的表达等)。

话语分析者的研究方法有:

1.定量分析法 话语分析者很少说某个句子“能说不能说”,而是观察这个句子“有多少人说”,从而看出人们使用语言时的趋向。

2.语境替换法 同样一句话“我很冷”,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

3.层次表现法 整个篇章,是由一个个小句组成的,在组成篇章的小句之间,既有线性的特性,也有层次的表现。van Dijk的宏观结构论,Mann和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都体现了这种篇章的层次性。

4.动态描写法 人们在交际和写作/阅读时,都是从一个小句开始,然后,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往上加。这种篇章的扩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话语分析者重视主位、述位的描写,重视信息结构的描写,力求在动态描写中,找出人们组织篇章的规律。4.5书面语和口头语

研究口语比研究书面语困难大一些。口语研究除了需要录音、录像、电脑分析等等设备技术以外,还要考虑受试的对象、时间、话题、场合等各种因素。口语中那些看起来不规范的成分,如叹词,语气词,沉默,变调,重复,讲半句的话,语法不通的句子,等等,还有非语言的因素,恰恰是口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难想象,如果完全去掉这些东西,日常的交际口语会是什么样子。讲到研究口语,就会想到转写,我国现在需要一套普遍认可的“转写标准”。现在国际上有各种转写标准。应该有人去做这个工作,制定出适合汉语转写的标准,以规范我国的转写系统,推动口语研究。

5.结语

话语分析不能包罗一切,解决一切,但话语篇章的确有它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话语分析外,语用学也涉及话语篇章。从“篇章表述理论概说”(潘海华1996)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形式语义学也开始把研究范围扩大到话语篇章。现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都在研究话语篇章。我们语言学界更应该花力气去探讨。

收稿日期:1997年5月7日 本刊修订稿,1997年7月3日

本文主要谈大陆的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Jonathan Webster博士、潘海华博士对本文提出了修改意见,徐烈炯教授提供了资料,特此致谢。

标签:;  ;  ;  

中国话语分析*_话语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