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会中国化研究(1895-1912)*
李 方*8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 基督教青年会专职干事进入中国后,便逐渐开启了该协会“中国化”的传教路径。从青年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看出,其通过推举中国领导人、举办科学演讲会和夏令会、引入和推广体育运动、创办《进步》杂志等,逐渐实现了“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 基督教青年会;中国化;宣教路径
一、“中国化”宣教路径
自古以来,外来宗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兴盛发展,与它们成功地实现“中国化”密切相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不仅是我国宗教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各宗教扎根在中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事实证明,只有遵循中国化的方针,外来宗教才能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与社会,进而丰富和充实中华文化的内涵。这一历史规律和经验总结适用于任何时期来华的宗教。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例,该协会自进入中国后即开始实行“中国化”的宣教路径,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同一时期在华增长速度最快的宗教团体。研究发现,基督教青年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其成功地实行“中国化”的宣教路径有直接的关联。
基督教青年会干事于1895年进入中国宣教,并逐步在中国各城市成立了中国城市青年会和校青年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它宗教团体相比,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宣教的优势在于该协会是一个超宗教的基督教组织,它虽不隶属于任何基督教派别,却在基督教界起着团结和协调各个团体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一点,该协会在传教方式上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更加尊重中国人的主导权以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民众,这是其能够顺利实施“中国化”宣教路径的根本原因。
低磷胁迫(P2和P3)下,耐低磷品种植株磷利用效率增幅为16.82%和47.09%,而不耐低磷品种增幅为59.93%和156.23%。低磷胁迫下,不耐低磷基因型苦荞仍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它们有相对较高的磷利用效率。
二、领导人“中国化”
自基督教青年会传播至中国起,该协会便逐步实施“中国化”的宣教路径。其中,赢得中国民众的信任并推举他们成为协会的领袖是该协会实行这一路径的直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会推举中国人为协会的领袖并不是该协会为了在中国宣教所制定的特殊举措,它的这一举措源于其海外工作原则——“本土化”,其中就包括“培养本土的领导人”,[1]这是该协会能够成功地从英国传到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北欧各国,后来又成功地传播至中国的重要原因。
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理应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责任。我国传统的做法是会计由受托方聘任,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和所在的企业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这样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阻碍了会计监督,对不唯命是从的人,可能遭受排挤或打击报复,使会计人员丧失了监督者的独立地位,并在会计工作中困难重重,从而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导致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
青年会在领导人“中国化”方面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直接推举中国人为领袖,从该协会在中国举办的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其在这一事项上的努力与决心。这三次大会分别召开于1896年11月、1899年5月以及1901年11月。比较参加每次大会的中西方人数,可发现中国代表的队伍在逐渐壮大。其中,第一次大会共到代表36人,内有9人为中国代表;第二次大会共到代表102人,内有54人为中国代表,第三次大会共到代表156人,内有131人为中国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参会的中西方人数有所变化,开会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召开第一次大会时,与会人员多用英语讨论会务,而从第二次大会起,则多用汉语进行讨论。与这三次大会相比,此前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分别于1877年和1890年召开两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没有中国人参会,第二次大会只有三位中国人参加,并且参会人员基本用英语讨论会务。[3]由此可见,基督教青年会自进入中国起便始终遵循其领导人“中国化”的原则,并逐步实现了培养中国领导人目标。由中国人担当协会的领袖,自然更易得到中国社会的认可及信任,这也是该协会在中国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青年会推举中国领袖并非一蹴而就,它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1898年,青年会干事路义思(Robert Lewis)到上海开展宣教工作,那时中国知识阶层正寻求维新。借此契机,路义思陆续结识了黄佐庭、颜惠庆、唐介臣和宋耀如等在上海颇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路义思等人于1900年成立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2]与中国以往成立的基督教协会相比,该协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主要领导人由中国人担任,其中王佐廷为会长,颜惠庆为副会长。而推举中国人为自身的领袖并非青年会的个例。纵观中国青年会的早期历史,可发现起初若干城市青年会的领袖多由外国人任职,等到了1912年,城市青年会由中国人担任领袖已经成为一种通例了。
三、举办多样的宣教活动
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在思想层面上,青年会提倡“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宗旨,即不要受人服务,而是服务于人,要求成员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提倡社会改良运动;在实际行动上,青年会切实履行了其服务中国社会的主张。在中国政府和社会提出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青年会便从美国请来专业的体育干事艾克斯纳(Dr.M.J.Exner)来中国发展体育事业。艾克斯纳有多年推广体育运动的经验,来华后他立即投身于此项事业。在他的带领下,青年会全力在中国推广体育运动,由最初的培养中国人的体育兴趣,在中国举行学校和校际体育运动会,到招募运动员,培训体育干事人才,再到完善体育馆,引进西方的体育项目,[4]以及后来的组织学生公开表演体育项目和举办中国第一场全国运动会,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年轻人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和发展。青年会到了适当的时机,情愿把自己的事业移交到中国人手中。此后随着青年会的体育事业逐步发展和稳定,中国各地方部门先后接管了这一事业并主动担负起兴盛中国体育运动的责任。
除了推广体育运动外,青年会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夏令会、科学演讲会和辩论会等来迎合中国社会的需求。在这些活动中,以举办夏令会和科学演讲会的成果最丰。从1904年到1907年,青年会分别在江苏、山东、福建等地区举行学校夏令会。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夏令会的参加人数从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在学生与家长间颇得信任。[3]与夏令会相比,青年会的科学演讲事业正式开启于1905年,该协会特意从美国请来了专门负责演讲的大学老师饶柏森(C.H.Robertson)。他有着丰富的科学演示经验,来华后他迅速展开普及科学知识的演讲事业。从南京至天津再到中国沿海城市,青年会的演讲范围逐渐扩大到中国各地,得到了中国大众的好评和积极的响应。为此,青年会于1911年成立了专门的演讲部以便更好地向中国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了进一步向中国推广科学知识,青年会在文字出版方面也做出了出色的贡献。1911年,青年会创办名为《进步》的杂志,向中国社会推广新知识,广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为青年会带来了较高的人气。
以上诸多活动,皆是青年会实行“中国化”宣教路径的彰显,同时也是该协会赢得中国人认可与支持的重要原因。
综上,基督教青年会传至中国后,始终依据其海外工作原则从事各项宣教活动。概括起来,该协会所从事的宣教活动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以各种形式推举中国人成为该协会的领袖;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情势,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国社会所需。从基督教青年会这一时期在华活动的路径来看,无论是推举中国人为领导,还是向中国人推广体育运动和普及科学知识等,基督教青年会始终坚持“中国化”道路,因而与中国社会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并最终实现了快速地发展。
According to the two authors,if(4)b.answers the question with a rising tone,it means(4)b.takes a fancy and wants to continue talking with(5)a.;if(4)b.answers with a falling tone,then probably(4)b.is not interested in the conversation and wants to end it as soon as possible.
[ 参 考 文 献 ]
[1]Outline Studies in the Foreign Work of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U120-0-430.
[2][美]路义思.曹雪庚先生生平之回忆[A].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C].非正式出版,1935:175[3]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历史:U120-0-64,上海档案馆.
[3][美]陈肃,[美]盖茨,[美]克劳森整理,赵炬明,审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藏基督教男青年会档案:中国年度报告(1896-1949)》(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3-154.
[4]魏外扬.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M].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8.46.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晚清南京基督教传播史研究”(项目号:KYZZ16_0024)的阶段性成果。
*8作者简介: 李方(1988-),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华传教史。
中图分类号: B9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7-0066-02
标签:基督教青年会论文; 中国化论文; 宣教路径论文;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