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的课堂应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负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其学习的质量。因此,要让孩子们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合作、表达、质疑,而仅非单一地获取知识。教师通过智慧的思考和引导,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励孩子向学的生命,使课堂能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激扬的所在。
关键词:课堂,师生,生命,激扬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101-02
课堂是什么?自然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然而,我们还期望,课堂能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激扬的所在。
刘铁芳老师在《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幅理想的课堂教育画卷:师生放下心防,彼此亲熟与信任,自然进入学习的场景之中。孩子们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合作、表达、质疑,而仅非单一地获得知识。教师通过智慧的思考和引导,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励孩子向学的生命。这样的课堂师生均得以更好地生成,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都能激扬师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共同走进当前的一些课堂,用心感受一下师生交流最真实的状态。
案例1:
在一节小学六年级“分数除法”的复习课中,教师除了一开始让6人小组合作交流了本单元所学外,其余时间都是教师在问,学生作答。刚开始学生的参与热情还不错,许多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可20分钟以后,孩子们开始明显走神,对教师的提问反应迟缓,迟迟无人作答,偶尔起身作答也是错误居多。到最后我旁边有个男孩直接打起了瞌睡,当时才是早上九点一刻,距离第一课下课足足还有六七分钟的时间。
案例2:
在一节小学六年级《少年闰土》的课堂中,笔者有幸目睹了一场精神的辩论赛。课中,教师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尝试分析少年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不断从文中的段落、词汇中有新的发现,有的认为闰土机敏、见识广,有的认为闰土勇敢、重感情,在某小组认为少年闰土是个勤劳的人后,另外的小组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该组同学认为,仅从闰土“紫色的圆脸”并不足以说明他就是一个勤劳的人,闰土白天捕鸟、拾贝壳等事例,说明他是个贪玩的少年。面对争论,教师并没有及时调停,反而不断“怂恿”双方寻找足够的线索和材料说服对方。在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中,最终仍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又不甘心如此作罢,只好把期盼的目光投向教师。此时的教师立即摆脱“隐身”状态中,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本中的其它线索加以分析,条理清晰地说服了反方。
案例3:
在一节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整理和复习》的课中,深深被这个貌似平常,实则处处渗透教师的匠心、智慧、耐心和包容,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框架整体把握的设计折服。教师一开课,先让学习小组认真交流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情况,再各自汇报梳理结果,教师适时板书,预留出学生未讲到的部分,引导其他同学补充后又再完善板书。随着学生的发言、补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逐渐清晰,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哪些知识掌握较好,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疑难问题吗?有哪些知识自己掌握得不够好,需要大家给予帮助呢?同学们思索后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困惑及顿悟。一节课的时光匆匆而过,孩子们仍意犹未尽,老师宣布下课后还三两个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
通过对案例1中课堂的观察,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仍占据着课堂的主场,自己总舍不得少讲一点,舍不得把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分一点出来,因为担心讲少了学生就听不懂、学不会,担心孩子回答不上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份担心让教师总是越俎代庖,把本该属于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完全占据,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任凭教师的填和灌,而未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案例2、3中,师生思维的相遇、碰撞、流淌的课堂让人久久回味,是什么让孩子长久地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在课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学习的热情,因为要思考,要作答,要接受同伴的质疑,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辩驳,孩子们的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大脑必须高速运转,否则就赶不上老师和同学思维的节奏。正是这样的主体学习意识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真正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器皿,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如果好的教学就是让孩子主动学习并真正有所获,那么教师的方法和智慧就显得更加重要。“让学生学,如何可能?”这句叩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地“想要学”,如果想办法把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孩子们总能从一个个螺旋上升的问题中享受挑战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不是能让课堂学习对孩子更具吸引力呢?
卡尔?雅斯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好的课堂应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负责,每一位教育人都应静心思考、用心关注,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真正受益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呢?影响他们成长或收获的因素是哪些?应该如何避免呢?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决定了其学习的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笔者看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如下几个因素影响:教师对课堂学习的总体设计,学生个体的学习素养以及学习伙伴间彼此的影响。因此,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激扬之所在,我们尚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教师理性站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元培老先生这段话,让我辈明白,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理性站位,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
理性的站位始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对课堂学习总体设计的优劣关键在于如何激活兴趣,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使其对学习的内容真正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摆正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做一名引导者、激励者和组织者,切忌在课堂学习中喧宾夺主,多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搭建适于展示的舞台,启迪孩子们的思考,激励其向学的生命。
理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装傻或隐身,隐身不是彻底地放任不管,任凭学生要么自我放任,各行其事;要么争论不休,思维混乱,课堂纪行涣散。而应通过先放后扶的形式,给足学生探究、思考、交流、讨论、质疑、辩论的时间和空间,此时的教师虽然少说话,少表态,但关键处、疑难时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陷于非理性的争吵之中。正如案例2中教师适时的点拔、追问和引导,都会令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
二、注重学生学习力提升,培育良好的学习素养
“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因此,好的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素养,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为其终生学习与发展负责。
学习能力是人终生学习的基石,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位教师肩负的职责,只有善于倾听,才能获取有用信息;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只有学会表达,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出去,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帮助;只有学会质疑,才会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看清本质,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利,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地清明和质朴;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彼此取长补短,共享智慧,共享成果,加速成长;只有学会探究,才能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
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素养的养成,还需通过日常的学习交流获得。如案例2、3中教师的理性站位、智慧设计后的课堂,就较好地发展了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表达质疑等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合作、开放、理性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其具有良好学习素养的关键所在。
三、重视学习共同体建设,实现思维的碰撞与激活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迅猛倍增,这样的时代让合作共进更加有必要,于是,学习共同体运应而生。
于学生而言,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但最便捷、最有效的当数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一些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欠缺周密的思考和总体的安排,有合作学习中孩子们有的说着与主题完全不相符的题外话,有的大声争吵闹不休,有的干脆各做各的,互不理睬,这种组织纪律涣散、合作目标不明的学习完全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因此,教师在组建小组时,要充分考虑班上孩子的个性特长、学习品质和学习素养,合理进行搭配,组合成两人以上、六人以下的学习小组,每个组员都要知晓自己的分工和责任,教师通过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控机制,既让组员找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归属感,力争做到更好,为小组争光,又使合作学习活而有序,目标明确,有效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小组合作学习只要操作得法,学生从其中所获得的成长是不估量的,通过对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较好的班级的观察和比对,我们发现,这些班级的孩子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更强,善于倾听,乐于分享,敢于质疑,语言表达条理清晰,逻辑性较强,他们出色的分享汇报时常获得观课教师的阵阵喝彩。
从案例2、3中,我们看到通过合作点燃的“智慧之火”,小组成员在充分地交流讨论后,有的达成共识,有的仍有分岐,但无论何种结局,我们都看到孩子们的互动交往后的思维碰撞,这样的碰撞激活了师生思想的火花,让课堂的学习状态活了起来,思维更加通畅。在师生、生生彼此的启示中,师生思想更加深邃和圆满,更加能够体味学习的快乐。
反观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收获了什么呢?更多的老师从茫然到顿悟又到茫然,无所适从。一些学校虽说建立了**模式,但这些模式又能放之四海而兼准吗?“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课堂,理应成为师生生命激扬的所在,它没有既定的模式和范本,在这里,教师广闻博记,风姿卓然,无论是个人学识还是人格魅力,无一不深深吸引着学生。但他们能把握好分寸,既不雄霸讲台,侃侃而谈,又不冷眼旁观,故作高深,而是智慧地隐身幕后,巧妙地引导孩子们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表达、质疑,于关键时点拔一两句,在孩子们迷茫时助其拨开遮掩的迷雾。在这一系列美好的学习情境中,孩子们的学习素养得到培养,各种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有效实现了师生生命的互动,孩子们乐学、会学,最终学会。
好的课堂培育优秀的学子,但好的课堂之基则在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对自身素养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理解和包容。因此,好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两个点或面的变革,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思考与行动。无论是“教”的方法,抑或是“学”的方式,最终落脚点都必须是真正让学生获得成长。
怀揣着教育的情怀与梦想,让我们在好教育的路上,静心坚守,且思且行,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激扬的所在。
论文作者:龙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师生论文; 小组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