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首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首都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都的农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设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或者说是唯一的选择。为此,需要把北京的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别是以经济知识为支撑的北京现代农业的内涵把握好、认识清楚。
1 关于现代农业内涵
目前,对什么是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目前不妨先不去把它的概念严格界定,重要的是理解它的内涵。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1 用比较的办法。
可以用现代农业与我们走过来的传统农业进行比较,从中找到现代农业的一些特殊点,或者主要特征。传统农业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过去我们都是从它的生产关系、所运用的生产工艺、手段、方式来讨论。今天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应该进一步扩大它的认识领域。传统农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传统的生产工艺。传统农业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就是产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类型,也就是说传统农业时期生产产品,主要用于自我消费。第三,传统农业时期属于比较封闭的时期。第四,传统农业只在生产环节往复循环,对农业自身领域范围的认识比较狭隘。
现代农业主要以知识、科技作为它的重要支撑。就是说,现代农业应该具备整个经济时代的各个方面要素,其中主要靠智力资源来推动它的发展。所以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第一,我们所讲的现代农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它力求和国际农业融为一体,也就是和国际接轨问题,应该是开放型的。首都经济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开放性。北京农业属于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北京的现代农业也应是开放型的。
第二,和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的产品不再追求自给自足,而是扩大到商品生产。传统农业时期,我们只侧重于生产、直接消费环节这个领域,而现代农业则是从生产到加工、到消费、到交换各个环节。我们要注入新内容,要依靠知识、科学,把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解放出来。传统农业只有生产、消费,现代农业不只是这两个环节,它还把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四个环节统一起来,这是和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区别。
第三,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最本质的区别,是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只注重生产的狭隘领域,改变了过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模式和生产方式,不仅要生产还要加工、销售,也就是说现代农业要讲求产业化、具体化,要注入科技知识、增加科技含量而获得更多的产出,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第四,从理论指导思想来讲,对农业的看法应该有所改变。过去我们只是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地位,就是能基本满足人们温饱。现在看来,仅仅把农业看作是国民经济基础是不够的,应该把农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应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产业。所谓基础产业,就不再是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还可以是制造业等其它行业的重要的生产资料来源。要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不断提高它在国民经济的产值方面的比重。
1.2 现代农业内涵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比重越低则发达程度越高。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应该重新认识。应该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把农业扩展到其它行业和领域。如果我们做到这些,农业就不再处于弱质地位,就不仅仅处于基础地位,农业就实实在在的、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基础产业。用现在的技术和现代的工业成就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式来管理农业,才真正地实现了对传统农业全过程的改造。所谓过程的观点,就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过程。
1.3 对于现代农业内涵认识还应该从一种区域的观点出发。
这个区域是一个较宏观的、较大的区域范围。现代化的发育程度应有一套体系、若干指标评价它、衡量它。在这个指标体系当中包括从生产环节,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各个领域,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从全局整体来考虑的。
综上所述,可以把现代农业的内涵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农业应该是一种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它是阶段性产物;
——现代农业的实现是一个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现代农业是在一个较大区域的范围;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用现代的科技和现代工业成就来装备农业;
——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的科学管理知识来管理农业;
——现代农业的建设需要有较高素质的生产经营人员作为主体。
把握好以上六个方面就比较清楚地把握住了现代农业的内涵,就能基本保证建设现代农业过程的健康、协调的发展。
2 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的实践
2.1 北京郊区已经有了现代化农业的实践。
北京郊区已经历史性地跨入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前不久北京市农办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就北京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一下综合的评价考核,最后采取综合打分的办法进行计算,结果北京得分66.1分。
按照一般的阶段分类,我们把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初始现代化、初步现代化、较发达现代化。按照北京的得分66.1分,正好处于初步现代化阶段。尽管这个评价还不十分科学,但是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和动态。它反映出北京郊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跨入了现代农业之初。所以,从郊区实践来看,首都的农业具备了实践基础。
2.2 建设首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支撑
2.2.1 现代基础产业理论
从农业发展的客观因素看,过去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来源于资源的提供。当今北京属于资源有限型农业,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比较少,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需要保护。总之,受到资源的制约。而现在农业的再发展不仅要受到资源的制约,还受到市场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北京生态环境的制约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北京来讲,农业的再发展要力求无公害、无污染,生产绿色食品。农业的经济格局在发生变化,农业怎么发展?靠什么发展?这是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我觉得下一阶段的发展主要靠增加科技含量来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就是要靠高科技知识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转化率、产出率等等。满足我们多项需求也要靠普及科学知识、增加科技含量,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通过开发智力资源来满足市场需求。
2.2.2 现代农业主体论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现代农业的主体问题。现代农业主体应该是农民。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我们国家农业基本政策问题。所谓基本政策就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责任制,这种生产关系也决定了农民必然作为主体。这里的主体是有限制因素的,即限制在需要高度组织化的农民,这种农民的组织就是我们现在所谈的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的、自由的农民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就是一个载体,这个载体联系着千家万户,联系着千变万化的市场,这个载体它可以容纳现代农业的生产力、现代农业的知识和科学技术。通过这个载体,我们可以迅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主体是农民。曾经有过不少的领导者,总是提出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是否能够接受和容纳较高的科技技术?从郊区的实践看,这些组织起来的农民对科技知识是有需求的,农民是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主体。
2.2.3 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理论
所谓协同发展就是说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不是孤立的,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是系统工程。现代农业离不开其他行业的支持,特别是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工业成就来装备农业。显然没有今天制造业的发展,就不会使北京郊区的农业机械化有一个大的发展;没有现代食品制造业的发展,就不会使北京郊区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有所提高;没有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北京郊区农业的现代化。所以只有使农业与其它行业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才可以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在考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时,也必须注重与其它行业的协同发展问题。
2.2.4 现代化农业的区位差和梯度推进论
所谓区位差,主要被不同自然基础决定。就全国而言,中部和西北部,明显地存在着区位差。就北京来讲,北京的近郊区、平原地区和山区也存在着这种区位差。这种区位差,主要决定于它的自然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无论是北京的山区、平原以及近郊都存在着这种差距,这种物质的差别就决定了我们在推进郊区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不能齐步走,要因地而异梯度推进。比如在近郊可以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更多地发展一些都市农业;在平原地区我们可以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在山区我们要认真地进行基本建设,首先解决的经济增长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种梯度推进理论应该成为指导郊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理论。
3 关于北京郊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3.1 郊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的有两条:一条是缩小城乡差距,也就是通过首都农业现代化建设来带动或者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和消除这种城乡差别。另外一条,也是我们建设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缩小工农差别,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基本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不断地富起来,从而保证农村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建设首都农业的过程当中,就应该紧紧地围绕这个主线或者主题开展工作。目前就北京农业的现状来讲,我们是处于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化解矛盾,解决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当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3.1.1 要解决好北京郊区结构性的矛盾。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有制结构矛盾。在农业领域,所有制结构单一、僵化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时期积累下来的矛盾。过去北京郊区的主要任务除为首都提供鲜活农副产品,还有保市场的功能。随着农业经济格局的变化,把我们仅仅定格在保市场是不够的。北京郊区的农业经济,应该在保市场的前提下开发、开拓市场领域,不断地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经营体制发生一个巨大变化。
第二,产业结构矛盾。这里主要指在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可以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种、养、加、销等等在农业这个产品结构当中的比重失调,种植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前面谈到,北京农业的发展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然而在养殖业发展上应该不受过多条件的制约,我们存在着这样的潜能或潜力。但是现在北京市的种植业、饲养业结构比例上不够合理,在种植业内部也不够合理。产业结构问题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第二个结构性矛盾。
第三,产品结构矛盾。目前我们的品种结构还滞后市场转变,还不能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需求。
从以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三个方面看,北京郊区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当前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主要问题。
3.1.2 要解决郊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农业实行改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1.3 要解决农民增收比较缓慢的问题。 郊区农民增收比较缓慢,缺乏内在的动力或者利益的驱动力。这些年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益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现在已经扩大到2.1∶1,就是说两个农民的收入抵不上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
3.2 北京郊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目标
首先必须制定实现郊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具体目标。北京郊区实现现代化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五高”和“六化”。这些目标还不十分完善,而且这些目标的提出也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到2010年需要完成基本任务。它应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相协调、相吻合。这里把近期实现的目标提出来,供大家在实践中完善。
3.2.1 所谓“五高”,就是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 农产品加工增值率高、农民收入高、环境质量高。这“五高”我们还要逐步的量化。
第一,土地产出率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或者说传统农业时期,农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数量值。过去我们也曾经提出分几个阶段,在粮食产量上要过黄河、跨长江、双跨江、亩产吨粮等。这些指标都是数量型的,是追求一种在单位面积上所产出的产量,这是典型的数量型经济。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追求的是数量、质量、效益多重型模式。所以这里提出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土地的产出率,主要考核它的经济效益。
第二,劳动生产率高。所谓劳动生产率高就是要靠先进的设备来装备农业、解放劳动力,来提高人均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每个人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有一个较大提高。这是我们在未来建设现代农业过程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考核、评价劳动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要求从2000年开始每年年递增10%。这个增长幅度的提出其依据是北京的实践。现在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还不高,基数比较低,每年递增10%是有可能的。
第三,农产品加工增值率高。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很重要的差距就是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方面。我们出售的农产品一般是初级的产品,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把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据统计,现代农产品的附加值应该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方面。1996年北京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是1∶1.14,在这时期, 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农业经济发达国家达到1∶4或1∶5,我们的差距很大。所以在建设首都现代农业当中,在这方面应加大力度,争取到2010年使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2.5或1∶3的水平。
第四,环境质量高,也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北京来说,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是很现实的问题。水资源匮乏是北京突出的矛盾。首都的现代农业应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
第五,农民收入要高。与北京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相匹配,必须保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的前提下, 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山区目前利润低、潜力大,所以山区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近些年应更快一些,应该保持在10%左右。
3.2.2 所谓“六化”,是指科技现代化、手段机械化、 水利节水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农民组织化。
第一,科技现代化。21世纪的科技在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领域会有新的突破,基因遗传工程、微生物工程、胚胎遗传工程等技术会逐步引入农业领域,农业将面临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北京要率先应用这些先进技术。总而言之,21世纪农业科技趋势是农业科技的应用更加经济。未来的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很宽、很广的,除去生产环节,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等等。科技的现代化应该是首都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撑和体现,如果没有科技现代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我们从事农业研究的人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认识到新知识、新技术是21世纪农业的主要驱动力。
第二,手段机械化。这些年北京农业在生产手段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目前我们每亩耕地所拥有的动力为0.78kW,在世界也是较高水平。然而机械化仍然是我们未来继续注重和提高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农机化应用的领域太窄,只局限于用在粮食生产,部分用在蔬菜生产,而像果树生产、温室保护地生产机械化问题还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这些领域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前面所谈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受到制约,所以生产手段的机械化仍然是我们下一步所要探讨和需要加强的。下一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领域拓宽。
第三,水利的节水化。节水化是北京特殊的资源条件决定的。因为北京的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25、全国的1/8, 这种特殊的条件就决定我们的农业在水利方面必须走节水农业的道路,主要措施是三水联调。所谓三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天空降水。所谓三水联调,就是既要把我们的排灌设施搞好,又要搞拦蓄结合,让北京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的不外流,通过橡皮坝拦截地表水,回补地下水;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大搞节水灌溉,像喷灌、滴灌、管灌等等,小管滴流,形式多种多样。
第四,布局的区域化。布局区域化是按照不同的区域特点和特色来安排农业生产。比如说,近郊平原地区、远郊和山区就应该各有侧重。在近郊应该多搞一些都市型农业。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功能不同,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生产设施,更多的提供一些农副产品。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出口创汇的基地,十种产业基地。六种农业应该在城郊型农业中集中显现出来。山区农业和上述两个农业功能又有所不同。山区应该利用它特有的区位和自然的优势,多生产绿色食品。
第五,经营一体化。指的是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要求农业从生产向其他领域来扩展。这种平面的扩展是由生产环节向生产再加工、销售扩展。从这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把农业的产业链延伸。我们把这叫做产、加、销一体化,或者叫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的经营方式。
第六,农民的组织化。组织化中很重要的是要改革过去的组织形式。即在组织形式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去运作。农民应当组织起来,主要是靠农民自我组织起来,让农民自己解放自己、联手进入市场。郊区已经有了这样的实验,这也是目前农村的最新时尚,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截止到目前,郊区有了这样的合作组织236个。 这些合作组织和原来传统的合作社不一样,它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推向市场。这种组织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这也是未来现代农业的很重要的经营方式。
要实现上述这“六化”,根本的基础就是农民的知识化,实现农民知识化具体途径就是落实好基本政策,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
3.3 实现北京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北京现代农业在扶持政策方面及具体的实现途径方面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让农民成为生产经营投资主体。
要落实农民是主体的基本政策,给农民吃定心丸。说到底就是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好。
(2)把市场体系建设好。
因为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的农业,北京的现代农业很重要的外部环境是市场体系,所以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做保证。
(3)不断完善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对社会化服务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服务的内容会越来越广,所要求服务的技能越来越强。所以这样的服务组织,也必须是建立在高科技带动基础上的服务组织。
(4)我们还必须建设好农业支持保障体系。
国家、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障体系,如金融、保险等体系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
(5)不断建设和完善法制体系。
应该使我们的法制更加完备,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我们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法制保障。
就目前而言,我们还要扎扎实实作好基础工作。即,目前在郊区普遍推行六种农业。这六种农业不是北京的现代农业,不是现代化,不要把北京的六种农业庸俗化,不要一提六种农业就是现代化,但是这六种农业是北京现代农业重要的切入点。我们必须从六种农业的角度出发,扎扎实实作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标签:农业论文; 传统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四个现代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三农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