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_矫秀红

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_矫秀红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观察探究以电针治疗手段对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本次实验中患者为2016年09月份开始到2017年09月份截,在我院消化内科当中接受治疗的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患者,共有120名患者参与了本次的观察探究,在开展探究后将120名消化不良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两组,分为探究小组以及对照小组,每个小组当中的患者人数均为60。探究小组中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方式以电针治疗模式为主,对照组治疗当中以指定饮食的治疗方式为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全面的记录下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进展,并结合相应标准进行论证分析。结果:在以电针作为消化不良病症治疗方式的探究组当中,在去除2例因脱落而排除的患者外,在其余的58例患者当中,治愈6名,治疗效果明显10名,治疗有效共计30名,治疗无效患者为12名,疾病治疗有效为79%。在以指定饮食为治疗方式的对照当中,治疗效果明显2名,治疗有效患者数为14名,未达到治疗目标的患者数为44名,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27名。结论:采用电针类型的治疗手段对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其临床治疗效果突出,是值得推广临床治疗手段。

关键词:电针;医疗;消化不良;临床

现代人在工作中往往要承担较大压力,也存在饮食规律失衡、作息时间紊乱的情况,对现代的身体,尤其消化系统的影响较。而功能性类型的消化不良是人体消化系统当中的常见疾病,患者的主要身体表现会包括反复出现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胀饱情况、腹部疼痛、腹部灼烧的情况,同时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也可能伴随有食欲不振、恶心或者是呕吐的情况,但在对患者身体进行胃部胃镜检查的时候,却往往难以发现具体的表现。本院选择了2016年09月份开始到2017年09月份截,在我院消化内科当中接受治疗的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患者,采用电针类型治疗方式和一般类型的饮食指导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探究实验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概述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实验中患者为2016年09月份开始到2017年09月份截,在我院消化内科当中接受治疗的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患者,共有120名患者参与了本次的观察探究,在开展探究后将120名消化不良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两组,分为探究小组以及对照小组,每个小组当中的患者人数均为60。这两个实验探究小组从患者年龄数据、患者性别数据、患者病程数据方面来看不存在数学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可以作为实验探究的基础数据。

1.2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3项的患者,方可纳入本研究。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者。在治疗前至少15d内没有服用过任何胃肠促动力药,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1.3排除标准

凡符合下述任一条的患者,即予以排除。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精神病患者。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合并心血管、肝、肾及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4脱落标准

所有纳入本次试验的患者,凡治疗途中发生影响治疗事件而不能完成治疗及随访的均为脱落病例。

2治疗手段

探究小组中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方式以电针治疗模式为主,对照组治疗当中以指定饮食的治疗方式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全面的记录下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进展,并结合相应标准进行论证分析。

2.1电针治疗小组

主穴取足三里、内关穴。实证加太冲、内庭穴;虚证加公孙、阴陵泉穴。患者取侧卧位,采用双手进针法,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选择进针法,针刺的方向、深度严格按照穴位针刺操作的要求。进针后进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捻转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60~90次/min;提插幅度在0.3~0.5寸,频率在60~90次/min,以得气为度。得气后,在距针刺部位约2mm位置(近心端)再针刺一针,浅刺2分;两针接电针仪,且两电极夹金属面不能相互靠在一起,打开电源开关,选择疏密波,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在0.1~1.0mA范围,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穴位取单侧,左右交替使用。每日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

2.2对照探究小组

予一般饮食指导及定期随访。两组均定期随访5星期。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症状显著改善,偶有症状但完全能忍受。有效:症状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对照组30例无脱落,治疗组脱落1例,予以剔除,共29例。脱落后再次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3.4两实验探究小组临床方面治疗效果对比

在以电针作为消化不良病症治疗方式的探究组当中,在去除2例因脱落而排除的患者外,在其余的58例患者当中,治愈6名,治疗效果明显10名,治疗有效共计30名,治疗无效患者为12名,疾病治疗有效为79%。在以指定饮食为治疗方式的对照当中,治疗效果明显2名,治疗有效患者数为14名,未达到治疗目标的患者数为44名,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27名。

4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本研究所用基本处方中两主穴的选择参照文献检索中功能性消化不良使用频次最高的2个穴位,并将受试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虚实两证。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现代研究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针刺足三里可使机体内C3b受体免疫黏附活性显著增强,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比值来重建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的平衡及稳定性;针除了可通过巨噬细胞吞噬Hp-抗Hp抗体-C3复合物来消除Hp以减轻对组织和胃黏膜的损伤,在免疫分子方面针刺能提高IL-2水平,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功能,促进免疫干扰素形成。针刺既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也能调控脑肠肽代谢。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胃肠道的“微型脑”肠道神经系统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针灸刺激腧穴产生的针感信号,能够通过感觉传导神经网络在脊髓前交感链或副交感链发生联系通过神经通路刺激内源性神经递质神经肽的释放,特别是内源性阿片肽及脑肠肽中的胃泌素、胃动素等物质介导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8]。针刺[9-10]还可提高血管活性肠肽在胃壁和迷走背核复合体中的表达,从而舒张胃肠道平滑肌,调整胃动力,改善胃排空时间,对小肠运动及胃肠动力有促进作用。这也是足三里穴能治疗脾虚证的机制之一。

可见,采用电针类型的治疗手段对功能性类型消化不良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其临床治疗效果突出,是值得推广临床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声生,陈贞.中医药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若干问题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2009,2(4):245-248.

[2]魏玮,史海霞,樊丽娜.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09,2(4):253-258.

[3]吴剑之,吴晓亮.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115-1116.

[4]李建武,张雯.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00-1602

论文作者:矫秀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_矫秀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