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宏观教育经济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_经济学论文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宏观教育经济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学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贡献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1)02—0009—08

一、教育经济学的成熟以及宏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基本标志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成功。厉以宁(1984)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的科学”;或者,“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邱渊(1989)则认为:“教育经济学从教育具有经济性能的角度来观察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它把教育过程同时当作一个经济过程来看待,从教育与经济之直接关系中来研究教育经济性能的客观规律性”;“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工作的经济功效及其经济条件的学科”。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编写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概论》(1983)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教育经济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与教育训练关系的角度,从科学知识延续、积累、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上述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熟的教育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1 )宏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经济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2 )微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领域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已经对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产业达成了共识。于是,研究教育产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就是宏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而研究教育产业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就是微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在宏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核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有条件和功效两个方面。教育的经济条件是指教育的可用经济资源,也即经济对教育的投资,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的经济功效是指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或收益,也即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依存性。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微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即教育投资的产出水平也即教育产业和教育过程的经济效率或经济效益是核心。用计量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研究教育投资的成本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教育的经济效益

1.教育经济效益的定义和内容

宏观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在物质生产部门取得国民收入的增长;上述国民收入增长额在扣除用于教育和培训的全部经费之后得到的余额或纯收益,即是教育经济效益的量值。

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表明:教育投资并非单纯消费性、福利性投资,而是与物质资料投资类似、甚至效益更大的生产性、建设性投资。

教育的多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作用、职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精神上的效益: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

●物质上的效益: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

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即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功能的度量。

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国民收入;

●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发挥教育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教育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协调适应:

—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同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两者在数量上要协调发展;

—教育的层次、专业结构要和经济部门的产业、行业与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

●教育质量应有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成果应达到教育目标、确保质量合格。

●要有配套的专门人才和劳动力使用管理制度和正常的经济建设环境:如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人事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正常的生产秩序、饱满的生产任务等。

2.教育经济效益的特性

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以下特性:

●间接性:教育过程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教育过程首先培养人才和劳动者、开发智力,创造和传播知识、科技文化,然后由经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

●迟效性:教育的经济效益要等教育过程结束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进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后才开始创造和产生出来。

●长效性: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将在他们的毕生中不断创造和产生经济效益,因教育而创新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也将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

●多效性:教育既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和劳动者,也通过其创新和传播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地创造和产生经济效益。

●综合性: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总是同其所受的全部教育和培训,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的总和有关,即永远是一种综合的结果。

由于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以上诸多特性,产生了教育经济效益在计量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劳动生产者因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上述种种特性而变得不易计量;

●与劳动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物质资料生产的贡献更难计量;

●因教育和培训而创新和传播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对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易计量;

●存在其它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精神文明水准、职业道德水准、人口控制和健康水平等。

3.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增量

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就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开拓性、创造性;道德品质、责任性、作风纪律等。

—直接相关指标类:生产定额完成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等。

—积极条件间接相关指标:先进生产(工作)者比例;技术水平或等级比例;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速率;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的数量及价值比等。

—消极条件间接相关指标类:事故率;生产工具、设备损坏率;成本(原材料、能源)消耗率等。

●国民收入增量比

这是国际上较流行的考核和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用报告期和基期比较,考核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国民收入(全部净产值)增长额中,由于国民教育水平(程度)的提高所作的贡献占有的比率。

●教育投资(费用)收益率(回收率、回收期)

考核和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又一综合指标,但有较多争议。

4.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史学也是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它把经济计量学运用于历史研究领域内,对历史事件(包括昨天在内的一切过去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数量的分析。国际流行的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诸种:

●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相关系数分析法

●反事实度量法

下面将集中讨论美国学者普遍采用的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前苏联和中国学者普遍采用的劳动简化率分析法。最后,应用劳动简化率分析法核算中国教育的经济效益(1952年—1978年)。

三、美国学者关于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计量方法及其主要成果

美国的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舒尔茨(Schultz )和丹尼森(Danison)。 他们的计量分析方法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三要素”理论基础上,即认为劳动、土地和资本是构成生产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可以用如下的生产函数表示:

Y=f(K,L,D)(1)

上式中Y代表一定时期的产出量,它是资本(K)、劳动(L )和土地(D)三个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变量)的三元函数。

如果假定土地数量不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变,则生产函数可以简化成产出量Y对资本K和劳动L的二元函数:

Y=f(K,L) (2)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增长余额分析法

舒尔茨因其人力资本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应用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核算了美国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主要成果发表于1961年的专著《教育和经济增长》)。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将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而与物质资本投资分离,即:

K=K[,m]+K[,h] (3)

于是,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生产函数的表达式是:

Y=f(K[,m],K[,h],L)(4)

经过适当的数学变换(方程两边对时间求微商并除以产出量),可以得到:

g[,γ]=(I[,m]/Y)×γm+(I[,h]/Y)×γh+g[,L]×S[,L](5)

其中:

g[,γ]=(1/Y)×dY/dt (6)

表示产出增长率;

I[,m]=dK[,m]/dt, I[,h]=dK[,h]/dt

(7)

分别代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率;I[,m]/Y和I[,h]/Y就分别代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产出率。式中的γ[,m]和γ[,h]分别代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率。于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是上述等式右边的第二项,即等于教育投资的产出率I[,h]/Y(在一定时期教育投资占用国民收入的比例)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γ[,h]的乘积。

舒尔茨进一步分析不同教育程度的教育投资各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I[,h]/Y)×γ[,h]分解为三项:

(I[,h]/Y)×γ[,h]=(I[,1]/Y)×γ[,1]+(I[,2]/Y)×γ[,2]+(I[,3]/Y)×γ[,3](8)

式中以下标1、2、3分别代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最后,将方程(8)代入方程(5),可以得到舒尔茨理论中的核算各级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程式:

g[,y]=(I[,m]/Y)×γ[,m]+(I[,1]/Y)×γ[,1]+(I[,2]/Y)×γ[,2]+(I[,3]/Y)×γ[,3]+g[,L]×S[,L] (9)

将方程(5)第2项或方程(8 )对一定时期(从基期到报告期)积分,可以得到一定历史时期中教育投资对经济(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的积分式:

P[,e]=(ΔK[,h]/ΔY)×γ[,h]=(ΔK[,h]×γ[,h] )/ΔY

(10)

其中P[,e]表示一定历史时期中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ΔK[,h]×γ[,h])占同期国民收入增长总额(ΔY)的比例。

舒尔茨用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核算得出美国大中小学的教育投资的收益率γ[,3]、γ[,2]、γ[,1]分别为35%、10%和11%,并核算出美国教育投资平均收益率γ[,h]为17.3%。美国1929年—1957年的教育投资增量ΔK[,h]是2,860亿美元,乘以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有:

ΔK[,h]×γ[,h]=495亿美元

这就是美国1929年—1957年由于教育投资实现的经济效益(纯收益)。

美国1929年—1957年国民收入增长总额(ΔY)为1,520亿美元。其中,810 亿美元增长额可以用物质资本投资增量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加以说明,同期的国民收入增长余额710亿美元有待说明。 上述分析法表明:美国1929年—1957 年由于教育投资实现的经济效益(纯收益)495亿美元占美国同期经济增长余额710亿美元的70%,占美国1929 年—1957年国民收入增长总额(ΔY)1,520亿美元的33%。

2.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

丹尼森在分析美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中接触到教育经济学问题。他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面临的抉择》(1962年)等专著中分别对教育和知识进展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计量分析。同舒尔茨不同,他应用西方增长经济学理论和增长因素分析法,核算全部要素生产率对年均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作用。丹尼森认为对长期经济增长发生作用并影响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有7类因素:

(1)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2)包括非全日工作的工人在内的工时数;

(3)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

(4)资本存量的大小;

(5)资源配置的改善;

(6)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的规模节约;

(7)知识进展。

依据西方增长经济学理论,上述(1)-(4)项属于要素的投入量,(5)-(7)项属于要素生产率,其中第(3)项和第(7)项因素属于智力投资范畴,与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有关。

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将教育投资归入资本项不同,丹尼森认为教育程度较高表示劳动力质量较高,归属劳动投入量范畴。丹尼森依据不同教育程度的工人的收入差别核算得不同质量的劳动力在劳动投入量上的差别。至于知识进展,丹尼森认为应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国内外的各种研究发明等,这是保证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一个最大的和最基本的原因。丹尼森的结论是:美国1929年—1957年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2.93%)中教育的经济效益占38%(1.12%)。其中,作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增长的劳动力质量增长的贡献占23%(0.67%);作为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增长(即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素之一的知识进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所作的贡献占15%(0.45%)。

四、前苏联学者的劳动简化计量分析法

1.劳动简化法的理论基础

前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科斯坦扬、科马洛夫等提出劳动简化法作为核算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基础。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8页。)。 “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耗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23页。)。

2.劳动简化法的核算方法

首先,要确定劳动简化率,即依据某种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折算为简单劳动量。确定劳动简化率的常用计量方法有以下4种:

(1 )工资差异法:以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为比较尺度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

(2 )教育年限法: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为比较尺度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

(3 )教育费用法:以劳动者培养费用的多少为比较尺度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

(4 )劳动生产率法:以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的净产值)为比较尺度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

3.教育经济效益劳动简化法的核算原理和步骤

图2显示了教育经济效益劳动简化地方核算的核算原理。

图2

劳动简化法:教育经济效益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的核算原理

教育经济效益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的核算步骤(教育年限劳动简化法)

●查阅国家(地方)经济、教育统计资料,确定核算的基期和报告期年份。如下两类统计资料必须完备:

—基期和报告期的国民收入(用可比价格表示V[1]、V[2]);

—基期和报告期的就业人口总数N[1]、N[2]及其学历构成(即各级教育水平劳动者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P[1][,i]、P[2][,j]。

●按照国民教育学制确定劳动简化率

—将教育水平最低一级的劳动者定为“基准”劳动者(基期、报告期应相同);

—按照国民教育学制(劳动者受教育年限长短)确定各级教育水平的劳动简化率(基期、报告期可不同:q[1][,i]、q[2][,j])。

●分别计算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劳动简化率:

基期平均劳动简化率

=∑(第i级教育水平劳动者的劳动简化率×第i级教育水平劳动者

i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

即:

Q[1]=∑q[1][,i]P[1][,i]

I

同理,报告期平均劳动简化率:

Q[2]=∑q[2][,j]p[2][,j]

j

●分别计算基期和报告期的简化后社会劳动力总数、因教育水平提高增加的简化劳动力数、因教育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劳动量占简化后社会劳动量总数的比重:

基 期 报告期

-简化后社会 M[1]=Q[1]×N[1];

M[2]=Q[2]×N

劳动力总数

-因教育水平 ΔM[1]=M[1]-N[1]; ΔM[2]=M[2]-N[2]

提高增加的

简化劳动力

-因教育水平 (ΔM[1]/M[1])×(ΔM[2]/M[2])×

提高而增加 100%

100%

的劳动量占

简化后社会

劳动量总数

的比重

●计算报告期对基期的国民收入增量:

ΔV=V[2]-V[1]

●计算报告期比基期劳动力数量增加及由此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绝对量值和相对比值):

ΔN=N[2]-N[1]

ΔV[,1]=(V[1]/N[1])×ΔN

(ΔV[,1]/ΔV)×100%

●核算教育的经济效益

—计算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

ΔV2=ΔV-ΔV1

(ΔV2/ΔV)×100%

—计算报告期比基期劳动力质量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

基期国民收入中由高学历劳动力(与基准相比)创造的部分净产值(与因教育水平提高增加的简化劳动力数对应):

(V[1]/M[1])×ΔM[1]=V[1]×(ΔM[1]/M[1])

报告期国民收入中由高学历劳动力(与基准相比)创造的部分净产值(与因教育水平提高增加的简化劳动力数对应):

(V[2]/M[2])×ΔM[2]=V[2]×(ΔM[2]/M[2])

报告期比基期劳动力质量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

ΔV3=V[2]×(ΔM[2]/M[2])-V[1]×(ΔM[1]/M[1])

—计算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

ΔV4=ΔV2-ΔV3

—核算教育的经济效益

劳动力质量提高中因教育水平提高贡献的部分:

ΔV5=(3/5)×ΔV3

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中因教育水平提高贡献的部分:

ΔV6=(1/2)×ΔV4

上述两项合计为总的教育经济效益: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绝对量值ΔV7和相对比值):

ΔV7=ΔV5+ΔV6=(3/5)×ΔV3+(1/2)×ΔV4 (ΔV7 /ΔV)×100%

五、中国教育经济效益核算实例

以下表1至表6给出了应用上述劳动简化法核算中国教育经济效益的结果。核算结果表明,从1952年—1978年(期间相隔26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总贡献是962亿元(按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41%;而从1978年—1997年(期间相隔19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总贡献是7,053 亿元(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总增长额的47.8%。由此可见,将20世纪80—90年代与50—70年代比较,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相对比例都提高了。

基期和报告期的国民收入和社会总劳动力表1

年 份 国民收入(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 社会总劳动力

1952年(基期1)664亿元20,729万

1978年(报告期2)3,010亿元39,856万

1997年(报告期3)

17,783亿元69,600万

(资料来源:1952年和1978年数取自丁兴富(1990),第17 页;1997年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8、171页。)

基期和报告期的社会总劳动力各级教育水平构成 表2

社会总劳动力中各级教育水平劳动者所占百分比构成(%)

教育年限 0-45-67-910-1213-1617-19

1952年93.64.640.932

0.737 0.1160.0034

1978年55.514.6

25.159

4.041

0.7 0.006

1997年11.634.837.9 12.1

3.5 0.1

(资料来源:1952年和1978年数取自丁兴富(1990),第17 页;1997年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8、171页。)

基期和报告期的劳动简化率核算表 表3

1952年(基期1) 1978年(报告期2)

教育 劳动力 劳 动劳动力

年限 构成简化率 p[1][,i]q[1][,i] 构成

p[1][,i]q[1][,i] p[2][,j]

(%)

(%)

0-4 93.6 193.655.5

5-6 4.64 1.5 6.9614.6

7-9 0.932 2.25 2.097

25.159

10-120.737 32.211

4.041

13-160.116 40.464

0.7

17-190.00344.75 0.0162 0.006

劳动 --

105.35

1997年(报告期3)

劳 动 劳动力

劳 动

教育简化率p[2][,j]q[2][,j] 构 成

简化率 p[3][,j]

年限q[2][,j]p[3][,j]

q q[3][,j]

(%)

0-4155.511.6 1 1.6

5-61.5 21.934.8 1.552.2

7-92.25 56.608 37.9 2.25

85.275

10-12 312.123 12.1 3 36.3

13-16 42.8 3.5

4 14.0

17-19 4.75 0.0285 0.1

4.75

0.475

劳动 148.96

199.85

基期和报告期的社会总劳动力的简化折算表 表4

社会总劳动力(万)1952年 1978年 1997年

(基期1) (报告期2)(报告期3)

平均劳动简化率(%)

20,729 39,856 69,600

简化后社会总劳动力 105,35 148,96 199.85

总数(万) 59,369139,095.6

因教育水平提高增加的21,838 19,513 69,495.6

简化劳动力数(万)

1,109

因教育水平提高增加的

劳动量占简化社会劳动 5.08

32.87 49.96

总量的比重(%)

中国教育经济效益核算表(1952年-1978年)表5

1978年(报告期2)比1952年(基期1) 增长额 占总增长额

(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 (亿元) 的百分比(%)

国民收入ΔV 2,346100

劳动力数量增加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ΔV1 613 26.l

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ΔV2 1,73373.9

劳动力质量提高所作的贡献ΔV3 956 40.8

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所作的贡献ΔV4 777 33.1

劳动力质量提高中教育所作的贡献ΔV5

574 24.5

社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中教育的贡献ΔV6

388 16.5

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总贡献ΔV7

962 41

由表5可知,1978年(报告期2)与1952年(基期1)比较,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是962亿元(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 占1952年—1978年国民收入总增长额2,346亿元的41%。其中, 因教育提高了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是574亿元, 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24.5%;因教育提高了社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对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是388亿元,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16.5%。

由表6可知,1997年(报告期3)与1978年(基期2)比较,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是7,053 亿元(按1978 年不变价格计算), 占1978年—1997年国民收入总增长额14,773亿元的47.8%。其中,因教育提高了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是4,737亿元, 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32.1%;而因教育提高了社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是2,316亿元,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15.7%。

中国教育经济效益核算表(1978年-1997年)表6

1997年(报告期3)比1978年(报告期2) 增长额 占总增长额

(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亿元) 的百分比(%)

国内生产总值ΔV

14,773100

劳动力数量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贡献ΔV1

2,246

15.2

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贡献ΔV2 12,527

84.8

劳动力质量提高所作的贡献ΔV3

7,895

53.4

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所作的贡献ΔV4

4,632

31.4

劳动力质量提高中教育所作的贡献ΔV5 4,737

32.1

社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中教育的贡献ΔV6 2,316

15.7

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总贡献ΔV7

7,053

47.8

标签:;  ;  ;  ;  ;  ;  ;  ;  ;  ;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宏观教育经济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