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色优美是保证一个人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的关键。在歌唱发声中找到有效的共鸣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歌唱发声中产生共鸣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歌唱 发声 共鸣
一、共鸣与呼吸
共鸣需要腔体,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连通一气,从心理上塑造人的整体歌唱发声状态。共鸣腔体不仅互为相通,而且在歌唱发声时要积极而又松弛地打开。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儿打开了等在那里唱,好的共鸣音响就出来了。
共鸣不仅需要腔体,而且需要腔体里的空气,因为空气是使声音传导和发生震动的媒介物质。一个好的共鸣音响,声音里面总是有混着气的感觉。这个气儿来源很深。胸腹之间和上面各种空腔都互相通着气儿。上下通气儿,里外通气儿,音越高,气儿越通。所以说“高位置”与“深呼吸”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说明你用的气也不深。
共鸣与呼吸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鱼离开了水就会干死,有了水就变得活跃。想让声音水灵,就必须像在渠里放水那样让共鸣腔的通道产生通气的感觉,鱼在水中才能游动,声音靠着气才能流动,“以气带声”就是这个道理。
二、共鸣与音源
基音不纯,泛音也杂,下面透彻地分析了共鸣音色不纯的主要原因,并就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科学唱法作阐述:
1.“让声音落下来”。基音只有得到各种腔体的混合共鸣之后,共鸣的音响效果才能变得丰满、圆润而又富有明亮的色彩。因此不能片面地追求单一的共鸣的位置,而是打开所有的共鸣腔体,使基音在这些腔体中按照“和声含量”的关系产生“共振”。基音共鸣的基础在胸腔,仿佛是宝塔的最底层。歌唱发声因唱法不同,歌唱者对发音位置的自我感觉也不同,有的人感觉声音是从声带的喉结里唱出来的,有的人感觉声音是从胸口里唱出来的,也有的人感觉声音是从喉结的上方某个部位唱出来的。发音的位置不同唱出来的声音效果就不同,因为声音的落点与声带着力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落点越接近声带,声带着力支持发声的劲儿就越大,往往唱得音色很杂,声音又挤又卡。落点比声音的位置高,声音的共鸣是浅白、无力的,落点过低又很难获得平衡、适度的共鸣效果。“让声音落下来”不仅是“内视”的感觉,而且还有“内听”的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歌唱者真的“听”到落在胸口有一大块共鸣音响的时候,就能很快感觉到胸口是“松开、虚张”的状态。胸口以下有个又空又大又暗的通气的空间腔体,这就是胸腔的共鸣空间。胸口以下越空、越松、越通,共鸣的音响效果越好,音色越纯。
2.“贴着咽壁吸着唱”。歌唱者掌握了这种唱法,就能充分地获取歌唱表现的自主权,随心所欲地调动自身乐器的各个部位,以最省力的办法唱出最好的效果。“贴着咽壁吸着唱”不仅使歌唱者感觉舒服,能持久演唱不至于疲劳,而且优美的歌声能使听众得到声乐艺术最美好的享受。里外通气,上下通气,感到气通声音也就通了。
3.“共鸣音色像鼻腔里集中”。演唱者只要一张嘴,立刻就要找到在鼻咽腔吸气夸张的感觉,让鼻咽腔扩张等着声音吹进去、灌进去,让明亮的共鸣音色贴着咽壁往鼻咽腔里集中,音越高,声音越贴着咽壁往后、往上集中。当共鸣音色贴着咽壁向鼻咽腔集中时,必须同时感到气息是贴着咽壁往里吸、往下插。音越高,向上集中的位置越靠后,气息则向下插得越深。
三、共鸣与母音
拿歌唱与说话的语言母音做比较,虽然都是用同一母音发声,它在母音的“音型”与音色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区别。说话用纯母音,a就是a,u就是u,不掺别的母音的音色。但是歌唱就不同了,在音乐里“说话”不仅字要正,使观众听懂歌词的内容,而且还要呈现出人声的音域、音量、音色方面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赋予歌唱以“字正腔圆”的艺术美感。怎样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歌唱艺术要求呢?不用“混合母音”的办法使母音“圆化”,给声音润色。所谓“混合母音”就是在纯母音里头混合掺入其他母音音色。“混合母音”是歌唱发声的重要技巧。
四、共鸣与位置
1.用想象中的“高位置”歌唱发声,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头腔共鸣的音响效果。这个“高位置”出现在咽壁顶端,小舌头后面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
2.找到三个共鸣点。好的共鸣在共鸣腔里有三个共鸣点,一个共鸣点在鼻咽腔里;其他两个是共鸣的反射点,一个在口腔的上口盖中点,另一个在脑门儿的眉心处。
3.根据歌声的变化调整共鸣位置。为了使歌唱在不停的复杂变化中始终保持统一、优美的共鸣音色,歌唱者要学会调整共鸣位置的演唱技巧。
(1)根据歌唱音域变化调整共鸣位置的方法。
(2)不同声区不同母音的共鸣位置调整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杨 声乐教学中练声问题分析[J].黄河之声,2016,(3):29。
[2]常京霞 声乐教学漫谈——发声训练中的几个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15-116。
论文作者:朱学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共鸣论文; 母音论文; 声音论文; 音色论文; 位置论文; 鼻咽论文; 感觉论文; 《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