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苏晓谦

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来宾市 5461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88名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有患儿44名,对照组予以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予以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时间、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FiO2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减少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028-0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特选择我院88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详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88名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有患儿44名。研究组44名患儿中,男患儿23名,女患儿21名;胎龄28~33周,平均胎龄(30.1±1.6)周;体重1.16~2.49kg,平均体重(1.93±0.43)kg。对照组44名患儿中,男患儿24名,女患儿20名;胎龄29~32周,平均胎龄(30.3±1.5)周;体重1.14~2.48kg,平均体重(1.95±0.42)kg。对比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44名早产儿运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方法治疗,具体方法:在早产儿出生后只要患儿自主呼吸超过每分钟30次,或是吸氧体积分数(FiO2)≥40%,经皮血氧饱和度为93~96%,经X线胸片检查发现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征象,则积极给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的呼吸管理;选择鼻导管连接呼吸机,呼吸机参数设置:通气频率(RR)为每分钟30~40次,FiO2≥40%,吸气时间(Ti)为0.3~0.4s,一般吸呼比(I/E)为1:1.5,呼吸道峰值(PiP)<30cmH2O,平均呼吸道压力(MAP)为5cmH2O,呼气末正压(PEEP)为2~3cmH2O。对照组44名早产儿运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方法治疗,具体方法:采用鼻导管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支持,呼吸机参数设置:FiO2≥40%,MAP为4~6cmH2O,氧流量为每分钟5~10L。当患儿血PCO2≥70mmHg,或是PaO2≤50mmHg,且pH<7.2,或是FiO2在0.5h才上升到80%,或是多次发生呼吸暂停或经胸片显示为Ⅲ级以上呼吸窘迫综合征征象时,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

1.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时间、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FiO2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治疗成功率评价标准:有效:三凹症状、气促以及呻吟等现象显著好转,血氧饱和度与血气分析结果正常,经胸部X线检查结果好转;无效:三凹症状、气促以及呻吟等现象未见好转或加剧,血氧饱和度与血气分析结果未见恢复,经胸部X线检查结果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用(%)和( ±s)表示计数与计量资料,用x2和t检验;比较有无明显差异以P<0.05为据。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时间、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FiO2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早产儿最为常发的呼吸危重症之一,主要是因为呼吸道分泌物分泌与合成不足导致的一种进行性呼吸窘迫,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传统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法主要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疗法,该方法虽能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是会引发较多并发症,导致患儿生活质量与存活率受到一定影响[2]。而无创模式有效弥补了该疗法的缺陷,为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开创了新天地[3]。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应用原理相同,均是在呼吸回路中在呼气末提升正压以此扩张萎陷或临近萎陷的肺泡,减少气体弥散距离,提高氧合能力与动脉血氧分压,让其过度到正常通气[4]。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相比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具有一定优势[5],其是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频率的间歇正压,从而提高了肺潮气量与每分钟通气量,增加平均气道压力,加大肺容量与肺泡扩张,促进气体交换,改善早产儿的呼吸作功,因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具备更强的呼吸支持作用[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的辅助通气时间、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FiO2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明显减少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减少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乔彦霞,韩丽萍,郭秀霞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9-121.

[2]付春花,夏世文.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5):460-464.

[3]刘丽芳,李晓东,蔡琳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2):96-98.

[4]陈信,彭万胜,王磊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9):713-717.

[5]陈信,潘家华,丁周志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5):541-543,547.

[6]彭磊,乐功芳,陈绪萍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16,38(8):1167-1169.

论文作者:苏晓谦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

标签:;  ;  ;  ;  ;  ;  ;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初始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苏晓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