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新农场“两个飞跃”的实践与发展构想_农业发展论文

东新农场“两个飞跃”的实践与发展构想_农业发展论文

东辛农场“两个飞跃”的实践与发展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辛农场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依靠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彻底结束了长期亏损的历史,走上了经济长盛不衰、职工富裕文明、环境清新优美的现代农业之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两个飞跃”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验证和具体体现。

一、两个飞跃带来四个突破

1.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突破。东辛农场十分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生产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在集约化生产方面:一是增强农机投入,“八五”以来,用于农机具的投入1200万元,共新增、更新农机具280台套, 目前已拥有农机总动力55292千瓦,电排灌站装机总容量7300千瓦,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其中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二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协作繁育良种,从国外引进种子加工设备,将农场建成杂交玉米、优质棉、小麦等优良品种繁育基地,除自用外,还为21个省(市)提供良种服务。三是全面推广应用先进的栽培科学技术,如免耕草履盖、机械化肥种直播、配方施肥、模式栽培、航喷航治、叶面喷药喷肥、化学调控等,1989年以来有四年三麦单产增50公斤,棉花单产增35.1%,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达60%, 1993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在规模化经营方面:根据劳力较多、土地相对较少的实际情况,对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粮食作物实行按条田联户或小组集体承包,人均50—100亩,即“少数人种多数田”; 对棉花等机械化水平较低的经济作物,实行按条田分户或按职工进行承包,人均20亩左右,即“多数人种少数田”。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规模效益。

在市场化服务等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发展农业制种生产和养鸡、养鱼、特种养殖,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商品化水平。“八五”以来,为社会提供商品粮20万吨,商品种子2.8万吨,商品棉3万吨,商品鸡3万吨,商品鱼2.2万吨。

2.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农工商综合经营突破。八十年代初,为解决全场农业腿长(比重占82%)、工业腿短的结构矛盾,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宗旨,制定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骨干,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场办工业,走“种养加综合经营、贸工农全面发展的道路,迅速把农场建成综合型的内外贸商品生产基地”的经营方针。

在养殖业方面,利用农场丰富的粮食、饲料、滩涂、水面等资源优势和富余劳力急需转移的要求,以抓好粮食深加工和转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养鸡、养猪、养牛等畜禽业和养鱼、养虾等水产业及螃蟹、甲鱼等特种水产养殖。围绕养鸡这条主线,建成了一整套的生产服务体系。1994年生产肉鸡500多万只,出口冻鸡2000吨。

在发展场办工业方面,利用种养业的资源、结构、服务等优势,将农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场经济振兴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由粗到精的深加工生产。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八龙齐舞的局面,即肉鸡加工一条龙、乳制品加工一条龙、棉花加工一条龙、种子加工一条龙、粮食加工一条龙、植物油加工一条龙、原盐加工一条龙、建筑安装和建材生产一条龙。1994年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利润1474万元,均比1993 年翻了一番。

在抓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搞好商业物资、农业机电、金融保险、通信服务等传统三产,并大力推行“建城搞三产,进城搞三产”的经营策略,发展商品零售、批发、餐饮、修理、服务等三产项目,先后在连云港、南京、苏州等地创办贸易公司,在北京、深圳、黑龙江设立窗口。1994年三产增加值达4085.4万元,比上年增加78%,利润1010万元,占全场利润总额的38.4%。

在抓好三产的基础上,注意抓好外经外贸等工作,先后与澳大利亚、世界银行、香港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合作,兴建六个合资或合作项目,还在澳大利亚建成了澳中商贸公司。1994年实现外贸产品收购额5686万元,比上年增长56.5%。

3.由单一的农场经济向集团经济突破。随着农场经济的不断壮大,必须打破单个农场自我封闭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1994年10月,经省有关部门批准,组建了以东辛农场为核心层,云台农场、淮阴棉纺织厂、农垦机械工程公司、市农垦商务公司等为紧密层,灌云县棉麻公司、连云港市如意公司、市农垦建安公司为半紧密层的江苏省东辛集团,仅半年取得显著成果。如利用东辛的棉花资源和资金优势,确保“淮棉”生产的正常进行;利用东辛的资金、人才优势,在抓好南云台林场扭亏转盈的同时,兼并了共青团农场,也一举扭转了该场长期亏损的局面。

4.职工生活由小康向共同富裕的突破。从1984年到1994年,职工收入由737元增加到7021元,增长8.5倍。全场人均住房面积24.6平方米,职工家庭全部使用了自来水,一半家庭用上了液化石油气,近1 /10家庭装上了程控电话,有的还购置了轿车和微型客货车。随着经济发展,场部的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二、两个飞跃过程中形成的经济体制

在两个飞跃过程中,我场逐步形成了既不同于普通工商企业,也不同于一般乡村经济的独特的农场经济新体制:

1.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就是以农场为统,通过所设分场和管理区等管理机构,以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体系来进行;以职工家庭为“分”,采取“四实现”方式完成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以农场决策部门与分场、管理区共同确定每年农业生产的作物布局、种植结构、品种安排,实现“种什么”;以农场设立的服务体系(农服中心、机电中心、商物公司等)实施农业科技措施的应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方式、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等,实现“怎么种”;以职工家庭为主的承包主体根据农场的要求,实施农业生产过程的农田作业、作物管理、承包核算等,实现“怎么管”;以农场建立的粮食、棉花、油料、种子和其它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对“职工”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收购、加工、增殖后进入社会大市场,实现“怎么卖”。

2.农工商一体化的农场经济体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由过去三级管理、四级核算的单纯农业经济体制发展为以农工商一体化为核心的农场经济新体制。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农场整个经济的产业一体化。种植业生产的粮食、饲料交养殖业就地转化或加工业加工,养殖业生产的畜禽产品由加工业进一步深加工增值,加工后的产品通过市场对外销售,部分主副产品又作为种子、饲料、肥料返回种养业。种、养、加三大产业互为基础、互为市场。二是各个产品生产的行业一体化。将不同行业的相关企业按照系列化生产的内在要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品联结为纽带,以资产连接作保证,组建内涵紧密的实业公司。如将分属于种植、养殖、加工三个不同行业的牧草种植队、奶牛养殖场、乳品加工厂合并,以乳品加工厂为龙头,组建乳制品公司,实行人财物、产供销六个统一,以主产品一头对外经营,实行种养加销一条龙生产。

3.以企为主,以企兼政的一元化领导管理体制。农场既是企业,又具有显著的社区特征,在组织生产经营的同时,不但办了一些福利事业,而且设立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除税务、银行、工商外,场内如政法、交警、消防、司法、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均为农场投资兴办,其经费全部由农场自付。这些部门行政上隶属于农场领导,业务上接受当地政府归口部门指导。农场并不设独立的政府班子,而由农场企业领导成员分管或兼管上述工作。这些机构的一切管理活动服从、服务于农场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

三、两个飞跃中建立起来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过两个“飞跃”,东辛农场经济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担风险”的经济运行机制。

(一)以经济杠杆为主的利益调节机制。

1.价格调节手段。成立由农场领导、有关业务部门和各行业代表参加的场内价格协调小组,全面负责各企业间流转产品价格的协调工作,包括粮、棉、鸡等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供应价格,机械作业等服务行业的服务价格,以及农产品在各加工企业间流转的调拨价格。场内价格的确定以产品的价值为基础,参考市场价格,结合农场需扶持的薄弱环节和农场整体利益的需要经综合平衡后确定。价格调节可合理分配一体化各环节的利益,保证一体化体制能排除市场“干扰”,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还可有效地保护基础产业;稳定农业生产(如在1992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时,采用了粮食价格补贴的办法,其价差费用由加工增值弥补,调动了职工种粮积极性)。

2.资金调节手段。农场于1988年率先在省农垦系统建立财务结算中心,1992年与场财务科、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金融管理中心,对全场的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既保证了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又确保了农场重点项目和重点行业的资金需求。同时,由于一头对外实行统贷统还,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连续三年被省农行授予“AAA”级资信企业,为对外组织融通资金提供了良好条件。另外,每年还可节约存贷利息差400万元。

3.制度、指标调节手段。农场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中,改变以往单纯以行政手段指挥生产管理经济的办法,着重以经济手段实施管理。如在实施全场统一布局时,对不按场布局规划种植的单位和个人每亩征收35元的利益调节费,对达不到有机肥施用面积和桔杆还田面积的每亩加收25元养地费。还把调节手段引入承包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之中,对农场需扶持开发或控制发展的项目,通过承包指标的减免或追加来加以调节(如为鼓励和扶持分场开垦零星荒地,其开垦费用给予50%补贴,前两年免收上交利润和各种费用)。

(二)以抵押承包为中心的风险约束机制。

1.职工全员风险金制度。从1987年起,全场根据岗位的不同每个职工交纳800—1200元的风险金(1993年调整为每人1500元), 平时由各核算单位集中收取,并用于生产周转,当企业或承包职工出现亏损时,首先用风险金冲抵亏损额,若亏损数额较大,剩余亏损部分作为单位或个人挂帐,并按银行贷款利率计息。

2.经营者抵押承包制度。从1993年起,每个经营者在年初与场签定承包任务书,另交纳5000—8000元的承包抵押金,若完不成承包任务,则按未完成比例扣除抵押金,若未完成承包指标50%的,风险抵押金全部扣除,来年继续承包的,需再次交纳承包抵押金。

3.监督管理制度。在推行承包制中,没有“以包代管”,而是坚持放权不放手,加强对企业的正常监督工作,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企业领导人任前和离任坚持审计制度,对企业重大经济活动实行申报制度,进行行政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分配激励机制。

农场对各个下属企业全部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工效挂钩的办法,对农业生产全部推行大包干经济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定额上交,承包经营,超产归己,风险自担。在非农企业中,打破原有的等级工资,全面推行计件(含量)工资和岗位技能工资,并坚持向一线人员和苦、脏、累、险以及技术关键岗位倾斜,对供销人员实行“三无一挂钩”制度(无工资、无奖金、无出差费用,个人报酬与销售实绩挂钩)。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注意公平,一是工、农业间的“公平”,采取向农业职工倾斜的办法,比工业职工高30~40%;二是各企业间的“公平”,把非农企业分为微利型、市场型、半市场型、资源型四大类,分别按超上交利润的50%、40%、30%、20%提取效益工资;三是经营者与职工间的“公平”, 农业单位承包牵头人奖金不得超过职工平均收入的2倍,非农单位经营者不得超过3倍。

(四)以发展为动力的自我积累机制。

1.单位留成积累制度。只要国家政策允许提取的各项基金费用,都提足提实;采用多层次积累的办法,增加全场各单位的经济实力。多年来一直实行“包干上交,超利全留”的承包办法,一方面使农场能够比较稳定地掌握一部分财力,形成农场资金积累;另一方面,超利全留政策促进各单位增加自身积累,避免分光吃光的现象,形成了多层次积累机制。还制定有利于各单位增加积累的政策,分配资金不得超过留成资金的70%,非农单位的效益工资不得打赤字等。

2.专用基金积累制度。一是农场内保险制度,按棉花每亩10元、小麦每亩5元、玉米每亩7元提取场内自然灾害保险费(全年计150 万元左右),集中掌握使用。二是农业防灾基金制度,实行会员制,不参加者不享受,到今年已提取1100万元。三是稳农金制度,非农单位每安排一名农业职工就业,须交纳3000元的稳农金,目前已积累资金250 多万元。四是教育基金制度,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交纳,现已积累350多万元。

3.社会保险积累制度。待业保险制度从1992年开始实行,在非农单位,职工每月交2元、企业提2元。医疗保险制度自1988年开始,按职工工资总额的8%提取,非职工按全场平均工资的2%由个人交纳,实行定额内节余留用,超额少量自付。养老保险制度从1989年开始实施,各单位按工资总额一定的比例提取,全场统一差额结算(现已按省有关规定,参加全省社会养老保险)。

建场四十多年来,我场在向国家上交利税8000万元(国家累计给农场投入800万元)的前提下,主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 已拥有帐面净资产1.7亿元(不含投入土地和道路、桥梁等建设6000万元), 到1994年底全场所有者权益达1.3亿元,盈余公积8500万元。

四、今后的发展蓝图

为了更好地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飞跃”,东辛农场制定了“舞动龙头、摆动龙身、带动龙尾”的发展战略,继续保持“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25%—30%的速度,到2000年东辛集团力争年创产值40亿元,(东辛农场26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7亿元(东辛农场10亿元,实现人均3000美元以上)、利税总额2亿元(东辛农场1.3亿元),全面实现农场经济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十年左右时间,到2010年,年创产值10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50亿元,利税总额5亿元,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黄海之滨塑建一个引人瞩目的东辛城。

1.组建专业公司,发展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一体化经营。我们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全面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互补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为原则,按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以骨干企业和主产品为龙头,将与之有关的生产经营环节组合起来,分别组建种子、肉鸡、乳制品、纺织、茶林、建筑安装、机械工程、电子、盐业、商业物资、经贸公司等十二个专业公司。在此基础上,扩大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程度,通过良种推广、科技示范、技术承包、机械服务、生产协作等各种社会化服务手段,加强与周边农村的经济联系,为江苏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带头和促进作用。

2.发展区域经济,建立现代商品基地。充分发挥东辛集团土地资源丰富、集中连片的优势,以集团的物资公司、对外贸易公司等驻城商贸企业为窗口、以云台林场为前哨、以云台农场为腹地、以东辛农场为后盾形成连云港农垦经济区,并争取实现农垦经济的区域化管理。同时,通过增加基础投入,加强基地建设,力争利用五年或更短一些时间,到2000年前逐步建成五年苏北乃至全省最大的现代化商品生产基地,即:年产20万担皮棉的优质棉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年产1000万只的肉鸡养殖、加工、出口基地;拥有2 万亩水面的池塘养鱼与特种养殖基地;年产2万吨的农作物优质良种生产、加工基地;拥有2000 头奶牛的鲜奶生产、加工基地。

3.创建东辛城,实现农场城镇化。在集团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以现代文明为标准的城镇化建设,以集团核心企业东辛农场为主体,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三高”原则规划建设东辛城,力争到2000年,把东辛城占地扩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5万人, 并重点增加职工娱乐和生活设施建设,建成集文化、体育、集会、娱乐于一体的职工娱乐中心; 建成占地2万平方米的东辛购物中心。同时,依靠社会和个人各方面的力量,加快以东辛城为中心的10个卫星城镇建设,到2010年,在黄海之滨塑建一个独具农垦特色、清新优美、现代文明、生活富裕的东辛城。

标签:;  ;  ;  ;  ;  ;  ;  

东新农场“两个飞跃”的实践与发展构想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