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C9500系列CPLD遥控编程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17)在《高精度时间信号产生装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时间信号产生器是可以为用户提供所需时刻信号与时码信号的装置,其主要工作方式是接收来自以原子钟为主要频率标准源的信号信息,经过频率综合处理输出各种频率脉冲信号、B码信号等时间信号以供其它系统或设备使用。本文以满足某空间工程应用项目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为前提,进行了基于AD9854的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单元、基于XC95216的可编程逻辑技术单元以及信号接收、时码产生、MPU、信号输出等单元的设计,并制定了一套试验测试方案用以验证技术指标是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本文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及技术难点包括:1、采取低噪声频率-脉冲转换技术,在频率到脉冲的转换环节实现极低的插入损耗。2、应用调频的方式实现了精密移相,移相分辨率可达到10ps。性能实现方面,装置可以产生高精度的脉冲和时间信号,并保持与本地时间同步;可实现对输入频率信号的无损切换,切换时输出脉冲信号不发生跳相或增减脉冲;选择不同脉冲产生及输出信号时,不发生跳相或增减脉冲;输出信号前沿宽度小、信号抖动小,并可进行大范围精密移相。该装置已研制完成,经测试可以同时产生目前常用的全部时间信号,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其中脉冲相位抖动≤30ps、脉冲相位一致性≤2ns。目前装置已交付总体并在某空间工程项目中应用,性能稳定,系统各类指标处于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解维坤[2](2016)在《基于ATE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测试方法》文中认为集成电路发展模式已从软编程、硬编程到软硬双编程方向发展,可编程器件已成为时代主流,对可编程器件的测试需求越来越多。首先介绍了可编程器件的概念和分类,然后针对目前主流的自动测试设备(ATE)做了介绍,接着详细描述了各种可编程器件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PLD、PROM、CPLD、FPGA等可编程器件的测试,对于实现可编程器件的产业化测试具有一定意义。
杨殿举[3](2014)在《列车广播系统控制器设计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行驶速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得运营区间的运行时间大幅度缩短。在重视铁路客运服务和提高铁路竞争力的今天,旅客对现在的铁路广播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客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地理播报信息,娱乐信息等。于此同时,各种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如今的新铁路广播系统带来了契机,在此背景下,列车广播系统可以全面更新换代,其功能也非常完善,甚至能够实现GPS卫星定位功能。本文所研发的系统是在原有广播系统之上,提取有用信息,并以CPLD相关技术、音频信号处理技术、51处理器单片机技术等为基础,通过以上技术设计出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设计的系统可以先对传输来的音频信号源做前期处理,处理完的信号源再进一步做音量大小调整、高音低音规整以及音频信号源变换处理等。经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由相应的设备传送至屏幕显示,整个过程是由主控制完成的。其主要部件是个51处理器。归纳整片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音频信号的变换和组合控制。能够完成各种音频信号的调整,能把音频信号的高音和低音以及音量大小等进行规整,也能处理各种不同音频信号源的变换处理。[2]单片机与CPLD的接口实现。完成了逻辑运算与控制、单片机和单片机之间的接口和音频数据的传入和传出。[3] CMedia声卡设计。CMedia声卡实现了MP3语音文件的播放,声卡与计算机的接口使用PCI总线。[4]通信模块具体研发。该模块完成了多种不同设备进行相互通信的功能。
鄢艺[4](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保护实验系统设计与仿真》文中提出我国当前城轨交通发展迅猛,城轨供电人才缺口很大。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城轨供电专业培养专门的城轨供电人才,调研表明“实践能力不理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城轨供电与测控综合实验室的框架下,设计了用于城轨供电教学培训使用的直流保护实验系统,系统、全面、经济地反映地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保护系统的运行方式和工作状况,实现现场状况在实验室的模拟再现。既可供城轨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又可面向从业人员开展相关培训。首先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保护实验系统的构成,对系统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教学与培训的目标。接着说明了直流保护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功能要求,并对实验室将实现的直流保项目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对机车启动、短路状况下的暂态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城轨直流保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两个层次对实验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一是应用层面,提出了直流保护测控装置硬件方案,并在硬件基础上通过人机接口实现了对直流保护的操作,学员可通过该人机界面实现城轨直流保护操作训练;二是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的直流牵引系统仿真模型和MATLAB/GUI可视化功能,设计了直流保护虚拟实验系统,为学员提供可视化的直流保护理论学习平台。
傅启国[5](2008)在《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依托江苏某低压电器厂的万能式空气断路器的自动化设计开发项目,根据企业需求,针对原断路器功能单一,整定不方便,人机界面不友好,产品档次低等问题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在保证断路器工作可靠性的同时,按企业要求进一步完善保护功能,提高断路器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同时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以TI公司的MSP430单片机和CPLD为核心研究设计了集测量、保护、监控、通信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控制器,并在充分研究测量算法和保护实现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软件设计。同时在硬件和软件设计上都采取了有效的抗干扰措施以提高智能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断路器工作的可靠性。针对断路器的“四遥”通信功能要求,论文研究了在低压电器领域广泛使用的Modbus现场总线通信协议,提出了基于Modbus总线的智能控制器通信网络设计方案,实现了智能控制器和PC机的双向通信,有利于实现PC机对智能化断路器的集中监控和管理。
周雷[6](2007)在《CCD非接触几何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电荷藕合器件(CCD)是一种半导体成像器件。这种器件借助于必要的光学系统和适合的驱动电路,可以将景物的图像以光电信号形式转移、存储、传输和处理。近二十年来,CC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各个领域,尤其是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工业现场的需要,在检测和监控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本文结合光学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和设计了一种精密的光电尺寸几何量测量系统。光源采用高强度窄波谱LED,经特殊的光学结构形成均匀的平行光。同时采用高分辨率线阵CCD传感器及细分技术,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稳定的微米级尺寸几何量测量。采用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了CCD时序驱动电路,使整个驱动电路体积小,缩短了设计周期,可随时修改设计,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利用差分放大电路、二阶巴特沃思低通滤波电路、同相比例放大电路设计了视频信号预处理电路,实现了对原始信号的初级捕捉、滤波和视频放大等调理。选用TLC5510、CY7C199、74F579、PDIUSBD12等芯片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对视频信号的采样、存储和传输。数据处理采用平滑处理的复合算法及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技术来提高测量精度。对CCD驱动及视频处理电路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驱动电路能很好地与CCD配合,充分发挥CCD光电转换的特性,输出稳定可靠的电信号。视频预处理电路对影响CCD“像质”的主要噪声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提高了信噪比,为进一步的信号处理提供了高质量的信号。对数据处理和显示部分进行了编程调试,并进行了系统的误差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实物设计以及实验表明,整套系统的应用切实可行,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精度高、可以进行非接触测量等优点,本系统在精密机械加工等方面有很好的使用前景。
卢岩[7](2007)在《基于PIC18F458的汽车抛负载电压发生器的开发与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汽车抛负载电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制做发生汽车抛负载电压信号的仪器对车载系统进行抛负载电压冲击检测。控制芯片采用的是Microchip公司的PIC18F458芯片,它支持高速晶震并且内部集成AD,TIMER,WDT,SPI,USART等多种模块,这样的设计兼顾了速度和逻辑控制的要求并使很多需要的功能变得简便。上位机软件由Labwindows/CVI开发完成,它由两部分组成,即控制软件和显示软件。控制软件可以进行抛负载电压幅值,抛负载电压上升时间,衰减时间的控制;显示软件可以通过采集数据进行显示、保存和数据分析等工作。
张倩[8](2006)在《线阵CCD参量测试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是一种光电转换式图像传感器。由于它性能优良,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CCD分为线阵CCD和面阵CCD。线阵CCD主要用于光谱分析和微小参量的测量,面阵CCD主要用于图像处理。CCD器件有多种光电参量,它们可用来衡量CCD性能的优劣,进而决定其应用范围。 线阵CCD参量测试系统用来测量线阵CCD的各种光电参量,对线阵CCD的性能作出评估。由于所测参量和应用领域的不同,线阵CCD参量测试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方法有很大差异。本文以CCD的工作原理为基础,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实验教学用线阵CCD参量测试系统,并根据CCD各个光电参量的定义,设计了相应的测试方法。硬件上该系统包括LED光源及其辅助设备、CCD及其驱动电路、数据处理电路、USB接口电路等几个部分。硬件设计任务包括:LED光源的设计;各部分芯片的选择;CCD驱动、放大、滤波、A/D转换、数据存储、USB接口等各部分电路的设计;原理图绘制和PCB布线。系统软件包括CCD的驱动程序、USB接口程序、PC界面和数据处理程序三个部分。软件设计任务有:在Xilinx ISE 7.1开发环境下,应用Verilog语言开发CCD驱动程序,并在ModelSim 5.5环境中进行仿真;在Medwin环境下用Keil C语言开发USB固件程序,使用第三方的开发工具DriverStudio开发USB驱动程序;在Visual C++6.0环境下,使用VC++开发PC界面和数据处理程序。 该系统可以测量线阵CCD的响应度、非线性特性、光谱响应特性、暗信号电压、饱和电压、饱和曝光量、动态范围七种光电参量,并有多个可调的参数,用于观察CCD光电参量的变化。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廉、便于维护,适合于实验教学应用。
李干林[9](2006)在《变电站数字实时动态仿真系统中二次信号转换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工程应用出发,设计一个“变电站二次信号转换装置”,用来完成变电站一次回路的实时数字仿真系统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两个部分:一是装置的硬件设计,二是装置的软件设计。装置的硬件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VC33做主控CPU,有D/A转换、I/O、CAN总线通信等电路。装置可以完成:1.在仿真步长内,把仿真系统传输过来的32路电压、电流数字量经D/A转换成模拟量输出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2.在仿真步长内,把仿真系统传输过来的32路开关量输出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同时采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32路开关量上传至实时数字仿真系统。在设计中,采用了复杂的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可靠性、灵活性,缩短了设计开发周期。系统的核心是DSP运行的程序,VC33是一款高性能的DSP芯片,拥有两个CPU核,运算速度快。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主要完成与数字仿真系统的高速串行通信,在仿真步长内数据的处理输出以及数据的采集。
王艇[10](2006)在《地铁直流牵引供电保护技术与系统实现》文中认为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核心技术是直流供电控制与保护。直流供电保护装置安装于开关柜内,为直流牵引系统提供继电保护,对确保地铁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国内对直流保护设备的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设备的国产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因而研究和开发出高可靠性、高智能化的直流供电保护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馈线保护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用来完成对直流快速断路器的控制和保护。保护装置集成了监测、运算、控制、输入输出及通信等多种功能。直流控制和保护系统应具备模块化,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以满足牵引供电系统的各种需要。本文主要是研究地铁直流保护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硬件实现方案。 本文首先对地铁直流供电系统的功能要求、实现方案将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介绍了地铁直流牵引变电所内各开关柜的配置。其次对以DDL保护为核心的直流供电保护原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保护与控制功能,分析了直流保护装置的数字控制逻辑。最后是给出了直流保护装置详细的硬件结构,通过对保护系统的各个模块的设计,并给出了其硬件配置和电路连接图,从而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直流保护装置的硬件实现方案。
二、XC9500系列CPLD遥控编程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C9500系列CPLD遥控编程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精度时间信号产生装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时间信号产生装置的原理与方案设计 |
2.1 工程应用背景 |
2.2 功能实现相关原理 |
2.2.1 协调世界时(UTC) |
2.2.2 频率基准产生原理 |
2.2.3 IRIG-B码 |
2.2.4 GPS时间传递原理 |
2.2.5 时间频率统一系统 |
2.3 时间信号产生装置应用环境 |
2.3.1 时频系统总体设计 |
2.3.2 时频系统结构设计 |
2.4 时间信号产生装置工程应用需求 |
2.4.1 技术指标要求 |
2.4.2 性能要求 |
2.5 时间信号产生器总体设计 |
2.5.1 设计原理分析 |
2.5.2 设计原理框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部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3.1 总体设计 |
3.1.1 总电路设计 |
3.1.2 移相方案设计 |
3.2 信号输入单元设计 |
3.2.1 Sine-TTL无损切换设计 |
3.2.2 信号切换设计 |
3.3 DDS单元设计 |
3.3.1 AD9854性能特点 |
3.3.2 精密移相 |
3.4 CPLD单元设计 |
3.4.1 XC95216功能特点 |
3.4.2 电路设计图 |
3.5 编码单元设计 |
3.5.1 SC95288性能介绍 |
3.5.2 B码实现逻辑图 |
3.6 MPU单元设计 |
3.6.1 W77E58性能特点 |
3.6.2 外部连接图 |
3.7 信号输出单元设计 |
3.8 电源模块设计 |
3.9 人机接口设计 |
3.9.1 装置前视图 |
3.9.2 内部结构 |
3.9.3 装置后视图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验证 |
4.1 测试条件 |
4.1.1 环境条件 |
4.1.2 测试仪器 |
4.2 测试方案与验证 |
4.2.1 输出脉冲信号种类和数量 |
4.2.2 输出脉冲信号幅度 |
4.2.3 脉冲信号前沿宽度 |
4.2.4 脉冲信号前沿抖动 |
4.2.5 脉冲信号宽度 |
4.2.6 脉冲信号相位一致性 |
4.2.7 脉冲信号输出阻抗 |
4.2.8 信号相位变化 |
4.2.9 B码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装置实物图 |
附录2 装置运行监视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基于ATE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原理 |
3 自动测试设备(ATE)介绍 |
3.1 J750系统 |
3.2 micro FLEX 、FLEX和Ultra FLEX测试系统 |
4 可编程逻辑器件测试方法 |
5 测试实例 |
6 与传统测试方法的对比 |
7 结论 |
(3)列车广播系统控制器设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2 控制器的总体设计 |
2.1 控制器介绍 |
2.1.1 概述 |
2.1.2 控制器的功能划分 |
2.1.3 控制器的地位 |
2.2 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 |
2.2.1 控制模块 |
2.2.2 音频信号处理模块 |
2.2.3 通信模块 |
2.2.4 CMedia声卡模块 |
2.2.5 键盘模块 |
2.3 控制器设计小结 |
3 控制模块分析与设计 |
3.1 微控制器的分类 |
3.1.1 单片机选择 |
3.1.2 SST89058概述 |
3.2 单片机与CPLD的端口设计 |
3.2.1 CPLD概述 |
3.2.2 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
3.2.3 CPLD的编程语言选择 |
3.3 键盘设计 |
3.4 系统自动关机的实现 |
3.4.1 DS12C887的简介 |
3.4.2 硬件电路设计 |
3.4.3 键盘部分VHDL代码 |
4 音频信号模块分析与设计 |
4.1 引言 |
4.2 话筒前端设计 |
4.2.1 SSM2166的简介 |
4.2.2 话筒前端分析与设计 |
4.2.3 性能分析 |
4.3 信源电路变换设计 |
4.3.1 TEA6320简介 |
4.3.2 信源电路变换分析与设计 |
4.3.3 性能指标分析 |
4.4 信源监听电路分析与设计 |
4.4.1 TDA2030简介 |
4.4.2 信源电路分析 |
4.4.3 信源电路编码实现 |
5 通信模块分析与设计 |
5.1 引言 |
5.2 RS232通信分析与设计 |
5.3 RS-485通信分析与设计 |
5.3.1 RS-485简介 |
5.3.2 MAX3100简介 |
5.4 CAN通信设分析与设计 |
5.5 通信模块部分VHDL代码 |
6 声卡分析与设计 |
6.1 引言 |
6.2 CMedia声卡分类 |
6.2.1 CMI18738的说明 |
6.2.2 声卡电路分析 |
6.3 CMedia声卡应用 |
6.4 声卡部分VHDL代码 |
7 控制器综合测试 |
7.1 单机调试和测试 |
7.2 整机调试和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保护实验系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城轨直流供电保护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第2章 直流保护实验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构成 |
2.1.1 系统总体构成 |
2.1.2 直流保护装置 |
2.1.3 模拟仿真器 |
2.1.4 上位机 |
2.1.5 虚拟实验系统 |
2.2 实验系统设计原则 |
2.3 技术要求 |
2.4 直流保护实验系统主要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流保护原理与整定 |
3.1 直流保护原理 |
3.1.1 实验系统保护配置 |
3.1.2 大电流脱扣保护 |
3.1.3 电流上升率与电流增量保护 |
3.1.4 定时限过流保护 |
3.1.5 电压类保护 |
3.1.6 框架类保护 |
3.1.7 热保护 |
3.2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暂态过程分析 |
3.2.1 边供电短路特性分析 |
3.2.2 机车启动仿真分析 |
3.3 典型直流保护整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流保护装置及其控制 |
4.1 测控装置结构设计 |
4.2 主控模块设计 |
4.2.1 主控CPU模块 |
4.2.2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
4.2.3 主控模块结构 |
4.3 保护模块设计 |
4.4 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
4.4.1 模拟量输入接口 |
4.4.2 开关量输入接口 |
4.4.3 开关量输出接口 |
4.5 保护装置的通信 |
4.6 保护装置的控制功能及原理 |
4.6.1 分合闸操作 |
4.6.2 联跳 |
4.6.3 自动重合闸 |
4.6.4 防跳 |
4.6.5 线路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直流保护实验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5.1.1 系统软件结构概述 |
5.1.2 保护程序流程 |
5.2 下位机的操作实现 |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1 程序下载功能 |
5.3.2 保护配置功能 |
5.3.3 定值整定功能 |
5.3.4 报告查看功能 |
5.3.5 串口设置与测试功能 |
5.3.6 波形下载功能 |
5.4 直流保护虚拟实验系统设计 |
5.4.1 功能概述 |
5.4.2 整流机组出口特性仿真实验 |
5.4.3 机车启动仿真实验 |
5.4.4 直流牵引馈线短路特性仿真实验 |
5.4.5 直流保护辅助定值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低压断路器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低压断路器及其智能控制器简介 |
1.2.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作者所做的主要工作及论文内容安排 |
2 智能控制器总体设计 |
2.1 智能控制器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 |
2.1.1 智能控制器设计的功能要求 |
2.1.2 智能控制器设计的技术指标 |
2.2 传感器简介 |
2.3 智能控制器总体设计 |
2.4 小结 |
3 智能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智能控制器主机板设计 |
3.1.1 单片机选型 |
3.1.2 电源电路设计 |
3.1.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1.4 实时时钟与存储电路设计 |
3.1.5 人机界面 |
3.1.6 CPLD模块 |
3.1.7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2 智能控制器接口板设计 |
3.2.1 电源电路设计 |
3.2.2 信号预处理电路设计 |
3.2.3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
3.3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4 小结 |
4 测量算法与保护的实现原理 |
4.1 测量算法分析 |
4.1.1 交流采样原理 |
4.1.2 电压电流的测量 |
4.2 保护的实现原理 |
4.2.1 三段电流保护的实现原理 |
4.2.2 其它保护的实现原理 |
4.3 小结 |
5 智能控制器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任务及方案 |
5.2 软件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
5.2.3 键盘处理子程序设计 |
5.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4 小结 |
6 智能控制器通信设计 |
6.1 Modbus协议简介 |
6.1.1 Modbus网络传输 |
6.1.2 两种传输模式 |
6.1.3 Modbus RTU消息帧 |
6.2 基于Modbus总线的智能控制器通信网络 |
6.3 Modbus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6.3.1 从站通信程序设计 |
6.3.2 主站通信程序设计 |
6.4 小结 |
7 智能控制器系统调试 |
7.1 智能控制器调试步骤 |
7.1.1 智能控制器硬件调试 |
7.1.2 智能控制器软件调试 |
7.1.3 智能控制器系统调试 |
7.2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机板PCB |
附录B 接口板PCB |
附录C 智能控制器实物图 |
(6)CCD非接触几何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1.2 CCD简介及应用 |
1.3 应用线阵CCD尺寸测量的国内外发展水平现状及趋势 |
1.4 线阵CCD尺寸测量的应用方法概述 |
1.5 选题的理论依据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测量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CCD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1 CCD的组成 |
2.1.2 光电转换、存储 |
2.1.3 电荷的转移 |
2.1.4 电荷的输出 |
2.1.5 CCD器件的特点 |
2.2 测量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 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 |
2.4 照明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2.4.1 光源的选择 |
2.4.2 照明系统的设计 |
2.5 系统硬件电路及软件功能的分析 |
3 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CCD传感器 |
3.1.1 CCD传感器的选择 |
3.1.2 CCD传感器的驱动 |
3.2 CCD视频信号预处理电路的设计 |
3.2.1 前置放大电路 |
3.2.2 低通滤波电路 |
3.2.3 视频放大电路 |
3.3 CCD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3.3.1 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
3.3.2 A/D的选择及工作过程 |
3.3.3 RAM的选择及工作过程 |
3.3.4 基于USB方式的高速数据传输 |
3.4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
4 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平台及开发工具 |
4.2 CPLD程序 |
4.2.1 CPLD的程序开发流程及CPLD的选择 |
4.2.2 TCD1500C驱动时序程序 |
4.2.3 A/D、RAM、地址计数器控制程序 |
4.3 单片机程序 |
4.4 图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4.4.1 剔出噪音 |
4.4.2 平滑处理算法 |
4.4.3 确定目标图像曲线 |
4.4.4 边缘检测算法 |
4.5 系统人机界面 |
5 调试实验及误差分析 |
5.1 TCD1500C时序脉冲驱动电路调试 |
5.2 TCD1500C视频信号预处理电路调试 |
5.3 系统软件调试 |
5.4 系统测试 |
5.5 误差分析与解决办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PIC18F458的汽车抛负载电压发生器的开发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抛负载电压产生的原因 |
2.1 抛负载电压产生的原因 |
2.2 抛负载电压计算的理论探讨 |
2.3 抛负载电压衰减时间的计算 |
第三章 ISO 认证对抛负载的要求 |
3.1 什么是ISO 认证 |
3.2 1507637 对抛负载的要求 |
第四章 主要器件说明 |
4.1 PIC18F458 单片机简介 |
4.2 XILINX XC9500 简介 |
4.3 液晶屏终端 |
第五章 系统硬件设计 |
5.1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
5.2 系统硬件主控制电路图 |
5.3 系统硬件主MOSET 驱动部分电路图 |
5.4 系统硬件主电阻切换MOSET 驱动部分电路图 |
第六章 系统软件介绍 |
6.1 LABWINDOWS/CV 简介 |
6.2 上位机软件说明 |
第七章 实验结果的波形保存 |
项目总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线阵CCD参量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线阵 CCD参量测试系统研究的意义 |
1.2 线阵 CCD参量测试系统研究的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CCD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光电参量 |
2.1 CCD的工作原理 |
2.1.1 MOS电容器 |
2.1.2 电荷存储 |
2.1.3 电荷转移 |
2.1.4 电荷的注入和检测 |
2.2 线阵CCD的两种基本形式 |
2.2.1 单沟道线阵CCD |
2.2.2 双沟道线阵 CCD |
2.3 CCD的主要光电参量 |
2.3.1 响应度 |
2.3.2 非线性 |
2.3.3 光谱响应特性 |
2.3.4 暗信号电压 |
2.3.5 饱和电压和饱和曝光量 |
2.3.6 动态范围 |
3 线阵 CCD参量测试系统整体设计 |
3.1 光源及其辅助设备 |
3.1.1 LED的特点及选择 |
3.1.2 LED的驱动 |
3.1.3 均匀光线的获得 |
3.1.4 光强调整 |
3.1.5 LED阵列转换 |
3.1.6 光路的搭建 |
3.2 CCD传感器及其驱动电路 |
3.2.1 CCD器件的选择 |
3.2.2 CCD的驱动 |
3.3 数据处理电路 |
3.3.1 放大电路 |
3.3.2 滤波电路 |
3.3.2 A/ D转换电路 |
3.3.3 RAM电路 |
3.4 单片机I/O口使用规划 |
3.5 USB接口 |
3.5.1 USB简介 |
3.5.2 USB接口芯片的选择 |
3.5.3 PDIUSBD12的外部连接图 |
4 线阵 CCD参量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1 CPLD程序 |
4.1.1 CPLD开发流程 |
4.1.2 XC95108使用规划 |
4.1.3 CPLD程序 |
4.2 单片机固件程序 |
4.2.1 主循环程序 |
4.2.2 中断服务程序 |
4.2.3 标准设备请求和厂商请求 |
4.3 USB驱动程序 |
4.4 CCD参量测试系统应用程序 |
4.5 应用程序与 WDM的通信 |
5 系统功能测试及实验结果 |
5.1 系统调试 |
5.1.1 硬件调试 |
5.1.2 软件调试 |
5.2 系统实验 |
5.2.1 系统测量条件及方法 |
5.2.2 实验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变电站数字实时动态仿真系统中二次信号转换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网实训基地的介绍 |
1.2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结构及特点 |
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1.4 对研发装置的要求 |
1.5 数字信号处理与DSP的应用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DSP的变电站二次信号转换装置的整体方案设计 |
2.1 DSP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 |
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3 置主要模块的初步设计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TMS320VC33 DSP的装置设计 |
3.1 DSP芯片的选择 |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信号转换装置的软件模块设计 |
4.1 DSP软件的开发流程 |
4.2 DSP系统软件的功能流程 |
4.3 DSP系统的初始化 |
4.4 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和主程序流程 |
4.5 DSP的程序装载技术及资源分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号转换装置在系统中的应用 |
5.1 装置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使用情况 |
5.2 装置在调试过程中的情况介绍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装置的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地铁直流牵引供电保护技术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发展状况 |
1.2 研究轨道交通直流供电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直流供电保护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铁供电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实现方法 |
2.1 一次系统的组成 |
2.2 地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 |
2.2.1 遥控功能 |
2.2.2 网络通信功能 |
2.2.3 继电保护功能 |
2.3 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实现方法 |
2.3.1 地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构成 |
2.3.2 单控及程控实现方案 |
2.3.3 通信网络实现方案 |
2.4 开关柜的结构与原理 |
2.4.1 开关柜的结构 |
2.4.2 开关柜内的直流保护配置 |
2.5 结语 |
第三章 地铁直流供电系统的保护功能及原理 |
3.1 大电流脱扣保护 |
3.2 电流上升率及电流增量保护(DDL保护) |
3.2.1 DDL保护的提出 |
3.2.2 DDL保护原理 |
3.2.3 DDL保护参数的整定 |
3.2.4 DDL保护的处理流程 |
3.3 定时限过流保护(DTM保护) |
3.3.1 正向过流保护 |
3.3.2 反向过流保护 |
3.4 电压类保护 |
3.4.1 低电压U_(flow)保护 |
3.4.2 电压降保护(Falling voltage) |
3.5 框架类保护 |
3.5.1 过电压保护(OVP) |
3.5.2 正极接地保护(框架泄露保护) |
3.6 其它保护 |
3.6.1 热保护 |
3.6.2 直流电缆绝缘监察保护 |
3.7 结语 |
第四章 控制功能及原理 |
4.1 分合闸操作 |
4.2 联跳 |
4.2.1 相邻变电所的联跳 |
4.2.2 越区供电时三个变电所间的联跳转换 |
4.2.3 框架故障动作时的联跳闭锁 |
4.2.4 联跳的控制逻辑 |
4.3 自动重合闸 |
4.3.1 自动重合闸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
4.3.2 自动重合闸的基本要求 |
4.3.3 重合闸与闭锁的控制逻辑 |
4.4 防跳 |
4.5 线路测试系统 |
4.6 结语 |
第五章 直流保护装置的硬件设计 |
5.1 保护装置基本结构 |
5.2 主控模块设计 |
5.2.1 主控 CPU |
5.2.2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CPLD |
5.2.3 主控模块结构 |
5.3 保护模块设计 |
5.4 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
5.4.1 模拟量输入接口 |
5.4.2 开关量输入接口 |
5.4.3 开关量输出接口 |
5.5 保护装置的通信 |
5.5.1 串行线RS232 |
5.5.2 现场总线Profibus |
5.5.3 数据通信网络 |
5.5.4 通信实现方案 |
5.6 人机界面 |
5.7 结语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6.2 进一步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XC9500系列CPLD遥控编程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精度时间信号产生装置的研究与实现[D]. 王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2]基于ATE的可编程逻辑器件测试方法[J]. 解维坤. 电子与封装, 2016(01)
- [3]列车广播系统控制器设计的应用研究[D]. 杨殿举.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4]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保护实验系统设计与仿真[D]. 鄢艺. 西南交通大学, 2013(S2)
- [5]低压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设计与研究[D]. 傅启国.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6]CCD非接触几何量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7]基于PIC18F458的汽车抛负载电压发生器的开发与研制[D]. 卢岩. 吉林大学, 2007(03)
- [8]线阵CCD参量测试系统[D]. 张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2)
- [9]变电站数字实时动态仿真系统中二次信号转换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李干林. 东南大学, 2006(04)
- [10]地铁直流牵引供电保护技术与系统实现[D]. 王艇. 江苏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