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金融的国际化_金融论文

论中国金融的国际化_金融论文

论中国金融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人类历史上高度文明的九十年代的到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金融业也在向一体化、跨国化、全球化迈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联系广泛,经贸交易频繁,金融事业蓬勃发展,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中国金融业讯速走向国际大舞台,实现中国金融国际化。毫无疑问,九十年代的到来对于生机勃勃的中国金融事业来说将标志中国金融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一、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中国金融国际化从目前形势来看,已具备了一系列成熟的条件,因为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环境来分析,中国金融国际化都已成势在必行之势。

国际环境

1.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在向亚洲地区转移。随着欧共体经济圈、北美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形成,世界经贸联系更加发达、广泛。但是,近些年来,亚洲地区则令人瞩目,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速度令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望尘莫及,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日本、台湾、南韩、新加坡以及整个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以至国际资本纷纷流向这些地区,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经济重心的转移就迫切需要这些地区的金融业实行国际化经营。无疑这给中国金融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国际金融竞争之战风烟滚滚,银行家们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和出路。随着世界各地金融业的发展壮大,以及金融高科技的运用,各大银行为求生存、发展乃至壮大,进行着几乎白炽化的竞争之战,大银行家们都在绞尽脑汁地寻找新的出路。而改革开放的中国近十几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给予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这些都引起了国际银行家们的密切注意。勿容讳言,外资银行或国际金融组织“入侵”中国金融已为期不远。

3.国际金融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给中国金融实现国际化以极大启示。现代国际金融的发展呈现了融资工具证券化、金融服务多样化、金融业务创新化、业务操作电脑化等趋势。如美国各银行竞相推出各种金融商品,自动转帐服务,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可转让存款证等。这些国际金融的发展创新都给发展中的中国金融业以极大的启示。

4.关贸总协定对中国的作用及影响。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促进公平贸易原则、协商原则等。其精神实质是实行关税减让,放宽贸易限制,实现贸易自由化。因此我国正加紧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一旦复关,中国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将会享受到许多的优惠政策,而这一切都需要中国加快金融国际化的进程。

国内环境

1.金融改革步伐加快。自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体制改革也在深化。中央银行正逐步转换其职能,实行其宏观调控的职责,专业银行正积极向商业银行转化,政策性银行已开始组建,非金融机构发展讯速。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非金金机构并存的大金融体系正逐步形成,这标志着我国金融国际化已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基础。

2.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一方面,我国金融面对发展较快的企业必须马上为其提供国际业务服务。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已迈出国门,它们的产品或远销国外,或它们在境外投资办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联营企业等,中国金融必须跟踪服务。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已杀入我国境内,它们以资本雄厚而发展较快,并初步形成气候,这也需要我国金融为其提供服务。总之,国内外企业的迅速发展使中国金融实现国际化经营迫在眉睫。

3.国家政策提供了可能性。为发展国内经济,政府已认识到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我国目前正积极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务院已作出了一系列决定,规范中央银行的权限、专业银行的职能,对外汇、利率都作出了明确的表态。同时,也明确了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关系。1985年、1989年我国还分别制定了《关于在国外开设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给国内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宽松的政策。

4.银行规模实力不断壮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了4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机构资产总值、存款总值、放款总额比1979年增加了10倍多。199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按海外业务比重排列跨国银行名次,我国名列第八。另有资料表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4个代理行,共有一千多家分支机构。以上资料说明我国专业银行已形成了强大的规模实力,为中国金融走向国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中国金融国际化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中国金融国际化,有利于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外汇资金较为短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增多,民间往来频繁,国内居民外币持有量增多,各专业银行通过开办外汇业务,广泛吸收居民手中的外币,然后再转化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用的外汇资金。另外,中国金融国际化,还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各专业银行还应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外资,如采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增强外商对我国投资的信心,从而利用外资来建设那些缺乏资金的重大项目。

2.中国金融国际化,为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创造了机会。我们知道,推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力量来源一是跨国公司,另一个就是跨国银行了。而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必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来。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细致,国际交易日益频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金融国际化必然使中国经济加入到国际经济潮流中去,使中国经济有机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3.中国金融国际化,有利于国内银行产生竞争压力而不断创新发展。中国金融国际化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外资银行的“入侵”,国内银行面对装备高科技的外资银行,必然产生一种危机感,为求生存发展,必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进行金融创新。这种压力可以使中国金融业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4.中国金融国际化,有利于中国的迎接“返关”挑战的需要。世人瞩目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第八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的议题已扩大到服务贸易领域,《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已确定,“金融服务贸易规范”业已成文。虽然,我国在初步承诺中未纳入金融业,但按照入关协议,还是应该逐步开放中国金融业的。有资料表明,1992年底,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大陆14座城市建立了231个代表处,68家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获准在13个城市开设分支机构,我国已有外资银行50家,还有其他国家银行正积极准备到我国设立分行或代表处。这表明,中国金融国际化,是有利于复关需要的。

三、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1.转换保守观念,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金融走向国际首先要破除人们的保守观念。长期以来,人们片面重视国内金融事业的发展,没有考虑到国际金融的发展动向和动态,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参与国际金融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那是国际大事,与己无关。这种观念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未来金融事业的发展趋势及方向。因此,中国金融国际化就必须彻底转换“闭关封国”的保守观念,解放思想,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到国际金融竞争中去。

2.深化金融改革,建立新型金融体系。中国金融改革的口号已喊了好多年了,但仍是收效甚微,因此要下大力气深化金融改革,认真贯彻十四大的《决定》,领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当前要做好以下几件工作。①把中央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力度;②加快专业银行商业化步伐,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求发展的商业银行;③督促组建完毕的政策性银行尽快投入运转,减轻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负担;④积极发展非金融机构。总之,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非金融机构并存的大金融体系,为中国金融国际化创造完备的金融规模基础。

3.设置海外机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设立一定数量的海外金融机构,对于国内金融机构了解、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国际金融新技术、国际新型行业的兴起、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最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动态都有重要意义。国内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中国金融业设立海外金融机构,提供宽松的“出国”环境。中国金融业设立海外机构大致有三种形式:①国内银行直接在海外设立金融机构,如分支行、附属行、代理行等;②通过购买股票、合作、合资经营等形式与外方银行联营;③积极参加一些重大国际金融组织。

4.引进外资银行,形成中外经营格局。引进一定数量的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事业有着巨大的作用。①引进外资银行,有助于沟通中外联系,弥补国内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②引进外资银行,能使国内银行学习到更为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水平;③外资银行的介入,给中国金融业造成一种无形压力,迫使国内银行尽快转换经营机制。据统计,至1992年底,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15外地区开设了218个常驻代表和40家分行。这些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引进外资银行,要注意银行质量,谨防受骗上当,做到引进外资银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护国内金融。

5.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培育本国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金融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果断迈开步子,涉足海外直接的间接融资市场,直接参予各种国际金融市场,拓展国际金融服务空间,在国际贸易和经济金融大循环中抢占有利位置,从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显身手。同时加快培育本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按照理论要求,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4个特征,即①金融业体系国际化;②金融市场体系国际化;③金融管理体系国际化;④货币体系完全或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据此,我国可考虑在深圳、上海、大连等几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6.密切银企关系,组建银行集团。欧美、日本的财团、银团之所以生命力旺盛,是因为其集团规模实力强大的缘故。我国银行应与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密切联系,互相支持,互相依靠。企业依靠银行壮大经济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在国际上竞争力更强;企业可通过购买银行股票等形式参与金融,银行有强大的企业集团支持,也不会因为一些小损失而破产、关闭。另外,银行还应组建内部集团,如中银集团、工银集团等便利自己业务发展的集团模式。

7.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金融是靠优质的服务来赢得顾客的,而优质的服务则来自金融的不断创新。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的金融创新工具,而且要根据国情创造出符合目前我国发展需要的工具。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鼓励直接投资。同时还要逐步改善金融管制,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限制,实行有限制的浮动利率和自由浮动汇率政策。另外,中国金融面对国际竞争,还必须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只有中国金融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上去了,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强大起来。

8.搜集国际经济金融信息,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国金融业必须狠抓国际经济金融信息,发挥租用国际卫星通讯线路设备的作用,随时掌握国际经济和金融信息。积极加入SWIFT(环球银行财务通讯协会)、REUTU等全球范围金融体系的快捷反应信息系统,通过这些手段,密切注意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保持同国际金融业的紧密联系。

9.维护币值稳定,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金融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把人民币推向国际金融市场,使之成为无国界的国际货币。因此要下功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逐步实行汇率市场化。在条件许可时,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对贸易和非贸易支付不加限制,不采取差别性的多种汇率,以及按对方要求随时换回其所有的本国货币的规定,把人民币推向国际市场,变成可兑换的货币,并逐步使之成为国际货币。

10.按照国际标准经营管理,同国际金融接轨。我国金融要实行国际化经营,关键在于我国的金融运行机制要同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因此,中国金融的业务应按国际公认的惯例、规范和标准进行经营,在管理方式与业务运作方面尽快与国际金融接轨,引进国际商业银行公认的《巴塞尔协议》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借货记帐法,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外汇风险管理等。

11.研究国际惯例,健全国内金融法规。国内金融界应组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国际通用惯例,如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总协定、巴塞尔协议等。采取相应的对策,健全国内金融法规,立法时应注意同国际有关金融法规相衔接。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国际法规,维护好自身形象和国家的信誉。目前,我国应抓紧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空白,另一方面也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开展业务创造完备的外部法律环境。

12.加快电子化建设,更新银行经营设备。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世界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办公自动化、电脑化都有了一些发展,但这不足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银行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操作和服务手段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利用电脑对外信贷业务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测控,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联网的电脑联络,配备齐全联网终端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实现金融电子化,实行高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高科技金融与效益相结合,效益与发展壮大相结合,达到中国金融国际化经营的标准。

13.开发金融人才资源,提高银行整体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人才决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国际金融业务的竞争就是国际金融人才的竞争。因此,从现在开始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开拓型、经营管理型、技能型和现代型的国际金融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来培养国际金融人才。“请进来”指聘请、调进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财团的人才来国内银行工作,一方面他们将带来国外银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新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利用他们对国内行员进行培训工作;“走出去”指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外银行学习、参观、进修。另外,还可采取聘请外国金融专家来华讲学,传授国际金融知识;同时提高国内大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师资力量。总之,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培养出一大批懂现代国际金融管理与决策,熟悉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动态,精通外语和电讯、电脑操作,擅长办理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得心应手地研究国际金融现象、走势以及金融理论,有较强的演讲、宣传鼓动和公关能力的高层次国际金融人才。

标签:;  ;  ;  ;  ;  ;  ;  

论中国金融的国际化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