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研究下牙槽神经管的走行位置在种植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袁梓翔1,孙强1,张杰2

1.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口腔科;2.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摘 要】目的:探析应用锥形束(CBCT)研究下牙槽神经管的走行位置。方法:随机选取于我院行种植手术并行CBCT扫描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对下牙槽神经管至四周骨壁间距离情况实施测量,对左右侧之间与男女之间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下牙槽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增,最小处为颏孔区位置,最大处为颏孔后18毫米位置;下牙槽神经管内缘到舌侧骨板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减,最大处颏孔区位置,最小处是颏孔后18毫米位置。下牙槽神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减,最小为颏孔后18毫米位置,最大为颏孔区位置;下牙槽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均距由前至后是先缩减然后递增,最大为颏孔后18毫米,最小为颏孔后6毫米。结论:下牙槽神经管从前至后,然后再垂直向上先向下,之后在第1磨牙近中位置折返走行至上,在颊舌向上由颊侧走行至舌侧,术前评估下牙槽神经管走行情况非常重要。

【关键词】下牙槽神经管;锥形束;走行位置

在下颌骨中IANC(下牙槽神经管)是非常重要的解剖结构,其内主要含有血管与神经。IANC受损在口腔科临床操作与手术中属于严重的并发症,有研究显示[1],对于牙列缺损、缺失修复,义齿种植是主要手段之一,既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还能使种植手术成功率得到保证。CBCT是从三维角度提供的图像,能把头面部组织结构准确清晰反映出来,同时还能在测量各种数据时保证灵活性。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同意行CBCT扫描下牙槽神经管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给予CBCT,现做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将2018年2月-2018年10月作为病例时段,选取我院行种植手术并行CBCT扫描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22-68岁,均龄(43.5±2.2)岁。

1.2方法

此次研究所应用的CBCT机为医疗专用设备。下颌骨上缘至下颌骨下缘为扫描范围。截面测量确定:实施NEWTOM锥形束CT扫描,并应用软件工具标记将IANC标记,设置矢状面轴尺宽度为1厘米。将矢状面轴尺拖动,自正中线移动至下颌骨左侧,把颏孔刚完全突破下颌颊侧皮质骨的截面看作左侧截面S1,然后把距截面S1 1厘米的截面看作左侧截面S2,依次类推对S3与S4进行确定;确定右侧下颌骨截面同左侧。测量截面上数据:把IANC壁外侧最上缘点到达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设为 L1,把壁外侧到达下颌骨舌侧皮质外侧虽短水平距离设L2,把管壁外侧最下缘点到达下颌骨最下缘的垂直距设L3,把管壁外侧距侧皮质骨外缘最短的水平距设L4。因L4与S1的测量显示均为0,所以此研究无其相关数据。设定LANC四个测定点的理由,对四个方向L值的测量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临床相关操作提供安全距离参考值。如图1-5.

  

1.3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3.0对本次的数据分析统计,应用()表示表示计数数据,t检验为组间对比。以0.05为界点,当P大于界点值时无统计学意义;P小于界点值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颊舌向上下牙槽神经管的走形规律

下牙槽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增,最小为颏孔区位置,最大为颏孔后18毫米位置;下牙槽神经管内缘到舌侧骨板的均距以由前至后的形式递减,最大为颏孔区位置,最小是颏孔后18毫米位置。被选对象性别差异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左右两侧比较,组间同样无差异性(P>0.05)。

2.2在垂直向上下牙槽神经管的走形化规律

下牙槽神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减,最小为颏孔后18毫米位置,最大为颏孔区位置;下牙槽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均距由前至后规律是先缩减然后递增,最大为颏孔后18毫米,最小为颏孔后6毫米。被选对象差异比较,组间无差异性(P>0.05);左右两侧比较,组间同样无差异性(P>0.05)。

3讨论

下牙槽神经是下颌神经管一个最大的分支。下牙槽神经受损在临床上并非属于常见情况,如果发生,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临床种植手术中有损伤下牙槽神经的可能,对神经管位置提前预判断,对治疗疗效的提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以往临床多选择应用全景片检查方式,但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其图像伴有影像失真、重叠,局部的扭曲及放大等问题,导致无法准确评估患者下牙槽神经管走形及位置情况[2]。伴随近几年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CBCT逐渐应用到临床中来,此检查方法的实施,便于临床从矢状位、冠状位和水平位等多方向对患者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能减少失真程度,有较高的分辨率,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骨辐射剂量,使种植位点及三维方向更加准确且患者更容易接受[3]。本研究以我院行种植手术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下牙槽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增,最小处为颏孔区位置,最大处为颏孔后18毫米位置;下牙槽神经管内缘到舌侧骨板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减,最大处颏孔区位置,最小处是颏孔后18毫米位置。下牙槽神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均距由前至后不断递减,最小为颏孔后18毫米位置,最大为颏孔区位置;下牙槽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均距由前至后是先缩减然后递增,最大为颏孔后18毫米,最小为颏孔后6毫米。这对在下颌后牙区植入种植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下牙槽神经管从前至后,然后再垂直向上先向下,之后在第1磨牙近中位置折返走行至上,在颊舌向上有颊侧走行至舌侧,种植术前评估下颌后牙区情况非常重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艺,董强.口腔种植术前下牙槽神经前袢的锥形束CT研究现状[J].口腔生物医学,2017,8(1):53-56.

[2]刘成军,艾毅龙.下颌正中管的锥形束CT三维重建[J].口腔疾病防治,2017,25(8):506-509.

[3]戴慧颖,张志宏,张震东.锥形束CT对下颌神经管走向的测量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2):265-269.

论文作者:袁梓翔1,孙强1,张杰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锥形束CT研究下牙槽神经管的走行位置在种植手术中的应用论文_袁梓翔1,孙强1,张杰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