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德育;国学;高尚品德;方法
引言
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们从小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以此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国学的主要内容
(一)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学术思想
1.先秦的滥觞。诸子百家大家都知道,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孔子讲的,倡导的是读书;墨子倡导的,是手工业者,下层群众;道家求的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法家要的是严刑峻法、中央集权;阴阳家说的是五德终始;名家说的是白马非马;兵家说的是行军打仗;史家讲究的是春秋笔法。关键是这一派一家,都把他们的主张理念,编著成书,流传世间。
2.后世的影响:独尊儒术、百家尚存。先秦之后,国学有两大变化。一个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个是佛教传入,三教合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说诸子百家都没有了,确切地说,应该是独尊儒术、百家尚存。大家都知道大诗人李白,李白小时候学的,就是纵横家的学问,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剑术自通达,遍干诸侯,四海为家。李白称为诗仙,诗中有一股仙气自不必说,但是李白的诗更有一股纵横之气。
(二)诗词歌赋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我们说完了学术思想,再来看一看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都有什么,我们的老祖宗都总结得差不多了,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三)礼仪节日为代表的民风民俗
一个民族,就得有其独特的东西,独特的风俗习惯,独特的文化历史。历史不可忘却,祖宗的传统不可抛弃,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礼仪与节日,应该把精华的部分结合起来才对。再说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正式列入全民法定公休节日,目的是让我们根据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清明祭祖、中秋团圆。
2、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较为重视智育,严重忽视德育
在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部分学校存在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而去学习,忽视了优秀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没有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荣誉感,在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严重缺乏承受能力。同时,部分学校在智育与德育两者之间的投入也是不对等的,对于智育的硬件、软件投入远远大于德育的投入,很多家长也认为德育教育都是以后的事情,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校与家长急功近利的行为,严重影响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德育教育方式形式单一、落后
在当前中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落后的问题,教师严重忽视了德育活动和德育理论的相互统一和协调,中学生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的问题,无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锤炼、道德情感的体验起到实质作用。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并且要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并没有做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融入“学国学,立高尚品德”的实践方法
3.1在德育教育中加强对国学教育的重视
国学作品属于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注重渗透国学教育,让学生通过欣赏国学作品、参与国学教育活动,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情国史,增强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有着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国学教育能够增强中学生的道德礼仪素养。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中蕴含了很多优秀的内容,在做人、做事方面都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入《弟子规》《新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等内容,这些都可以教导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尊敬兄长、孝敬父母、讲信用、言行得体等优秀品质;其次,学校更加要注重利用国学教育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怀。比如,在《新三字经》中提到了“我中华,礼仪帮。讲文明,国昌运。华夏史,似长河。五千年、豪杰多……”这些都非常值得中学生去学习、借鉴。中学生只有拥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发展奉献出一份力量。
3.2“教”为途径,“化”为结果
中国讲“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历史悠久的中国经典文本虽然对人有启发,但可操作性较差,类似于现代的心灵鸡汤。譬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仅仅是“愿”,如果没有“行”,这“愿”就落空。传统经典讲了很多类似的“愿”,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愿”落实到行动上,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逐渐形成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形成自我约束力,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平时开展的各种国学文化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是“教”这一种途径或方法,关键要看我们所“教”能“化”为多少结果。我在实际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中比较注重“教”的内化行为,注重学生社会生活实践行为规范。譬如,我校每年都会在七年级开展“学国学,立高尚品德”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感悟经典,让学生养成“懂礼貌、讲卫生,守规矩”等良好习惯,真正让国学经典于学生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国学文化教育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分辨国学经典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形成都是在封建社会,五千年来逐渐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中难免会有很多“烟灯烟枪”之流的糟粕。2018年,我班学生在诵读《弟子规》时,就告诫过学生,我们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愚孝,不能迷信父母师长的权威,在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同时,也要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弟子规》宣扬的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礼教,其核心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以,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弟子规》的完整内容不加选择地盲目教学,就会背离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起来容易,做到很难,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结语
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们从小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以此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国学经典的学习对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文化道德素养,使之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光全.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J].中小学德育,2013(08):61-66.
[2]冯利平.德育为首,润物无声——聚焦德育工作热点问题,服务学生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82-83.
[3]蔡岳.中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03(02):3-5.
论文成果归属: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三学三立”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EB160486)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杨鸿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国学论文; 德育论文; 的是论文; 中学生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学生论文; 经典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