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畅通有效“主渠道”&南开大学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调查报告_大学论文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畅通有效“主渠道”&南开大学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调查报告_大学论文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保证思想教育“主渠道”的畅通和高效——南开大学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开大学论文,高效论文,思想教育论文,实事求是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

为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高质量完成教育部下达南开大学的调研任务,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分析新形势新情况,摸清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实际状况,深入研究存在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开展本次调查研究。

1.方式和方法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暨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调研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函[2004]6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在学校主管校长直接领导下,成立由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专门调研小组开展本次调研工作。按照《通知》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拟定座谈会、个别访谈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教学情况普查指标、听课记录要求;通过公共理论课教学现状普查、学生座谈会及个别访谈、教师听课、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不同类别、层次调查对象的数据加以分析和研究。

教学现状普查。2003-2004学年第二学期,南开大学本科生公共理论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6门课程,涉及2001、2002、2003等3个本科年级,共计80个教学班。普查包括:“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时间”、“学生所属院系、专业”、“年级”、“应到人数”、“实到人数”等8项指标。

学生座谈会及个别访谈。就“开设公共理论课程的意义”、“目前公共理论课的作用、实效性”、“教学内容是否联系实际、有针对性”、“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评估”、“课程设置、课时是否合理”、“对教师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对于社会的认识、价值观的确立主要影响途径和因素”等问题,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听课。对本学期开设6门课程听课,就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材使用、教师教学态度、学生反应等问题作详细记录。

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统一问卷,在教学班中随机抽样,以当堂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进行。有效问卷经编码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分析处理。

2.问卷样本和其他数据情况

问卷样本根据教育部关于本次调研的《通知》中《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工作调研提纲》以及调研具体要求,由调研小组专门设计。问卷在本学期教学班随机抽样,当堂发放与回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9份。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语言按分析需求编程,然后进行分类统计和汇总。由于填表方面的原因,各类指标汇总时会出现正常的误差,但不影响对总体结果的分析。样本与南开大学本科生总体情况基本一致,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南开大学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研工作召开14次包括了不同专业门类、年级,每次有10-15名学生参加的座谈会。对本学期开设课程进行了14次听课,同时对本学期开课的80个教学班,选取其中55个进行教学状况的普查。

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广大公共理论课教师的辛勤工作,南开大学公共理论课整体建设获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是我们在以往调查研究、特别是2003年受教育部委托所进行的大型调研基础上对我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的基本估价。综合分析本次调研结果,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1.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得以规范化

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98方案”)。6年来,南开大学认真执行该方案的部署并研究出落实方案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南开大学实行党委和校长领导、主管校长负责的体制,整合校内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专门建制,积极推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设置课程、规范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公共理论课有机地纳入到学校学科发展、教学科研工作整体建设当中,有机地融合于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当中。

“98方案”对高校公共理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专科学生的课程设置、课时要求、课程内容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南开大学切实贯彻该方案精神,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在我国社会及高等教育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进程中,通过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积极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在本学期南开大学开设的6门公共理论课55个教学班,学生出勤率达到80.51%,如果去除一些其他因素,如因“法律基础”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挂牌”过程中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条件限制,学生出勤率达到了90%以上;在座谈会上,许多学生谈到了对于公共理论课曾经历了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开始有这样或那样的不理解,经过学习逐步地认识到学校将理论性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还是有其道理所在。如文学院一位大三学生所说:“如果认真想一想,这些课程对我们起的作用其实很大,至少能够为我们在看问题时找到一个立场、处理社会问题时找到一种方法”(文学院2001级魏X)。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得到较广泛应用

从1994年以来,南开大学作为教育部“两课”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在探索改革体系结构、内容的同时,特别注意了“人脑”的策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针对公共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主客体颠倒等现象,努力改变教学过程“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消除“满堂灌”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引入了能够增强教学感染力的多媒体教学、音像教学、启发互动教学等方式和方法,受到学生较广泛的欢迎。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接近80%的学生认为目前公共理论课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是适合的。在与学生的座谈中,许多学生表示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师生互动方式。

在目前承担公共理论课教学的50名教师中,40%以上教师能够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本学期37名任课教师中,有20名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由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主办和维护,专门服务于公共理论课教学科研的网站在探索将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思想教育过程、将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延伸至网络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成为师生对话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很好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高度重视公共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公共理论课教师的学位层次有了明显提高,现有50名专职教师中,64%的教师具有硕土学位,1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还有40%的教师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分别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方向,构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队伍。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我们专门设计三个相关问题,了解学生对于我校公共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我校公共理论课教师总体上持肯定态度,有80.0%的学生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的业务水平“高”和“比较高”;82.9%的学生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政治素质“很优秀”和“比较优秀”。这一数据统计结果与座谈会上学生的反映是一致的。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有学生这样评价公共理论课教师:“对于开设本课,我觉得受益匪浅,有这么一个素质高的教师,我也觉得是我的幸运”(环境科学院2000届甘××),国际商学院2003级魏×在课后写给老师的信中说:“您让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变得生动活泼”,“希望早日再次坐到您的课堂聆听您讲课。”

4.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近年来,学校党委和主管校长把提升公共理论课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作为公共理论课改革和提升公共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正确引导,加大投入力度。针对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公共理论课科研基础薄、起点低、力量分散等问题,学院通过制订“九五”、“十五”科研规划,积极承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科研立项和国家、教育部、天津市科研课题立项,促进了公共理论课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推动了公共理论课的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使公共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层次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形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5个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专业等不同层次、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

尽管调查数据无法直接反映学校公共理论课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进展,但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如果说南开大学近年来公共理论课取得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的话,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制约当前公共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实施“98方案”以来,南开大学的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改革和探索中前进,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积极的经验,这些是我们面对新的形势,做好我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基础和宝贵财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公共理论课作为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却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集中地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方面不尽如人意,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党和国家、学校的重视、公共理论课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不成正比,与社会的期待、学生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总趋势还很不适应。在新的挑战面前,公共理论课建设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本次调查的结果并结合以往的调研成果,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够

在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够,这在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等环节都有体现。在调研过程中召开的座谈会上,许多学生都希望,公共理论课的教学和教材应该改变过于重体系、重抽象理论的面貌,加强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理论界的最新动态,反映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实际,有针对性地反映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联系实际”、“有针对性”成为本次调研中与学生座谈时的“中心话题”,有的学生反映:“理论化、系统化是必要的,但许多地方太理论化了,脱离实际。与高中学过的政治课比较,许多内容已经学过,而且显得更教条化,与生活实际没有联系,不感兴趣。”(政治学系2003级吴××)

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关于“目前的‘两课’在内容上是否联系您的生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回答您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选择“脱离实际”者占8.5%、“不太密切”者占28.9%。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仅有25.4%学生认为是通过公共理论课;关于公共理论课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15.8%学生选择有“较大作用”。这一结果也得到了问卷中另外一些相关数据的支持,譬如问卷中“学习‘两课’的态度”、“最有收获的课程”、“最具可读性的教材”、“自由选课的排序”等项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关心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那些在内容上应该最为直接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回答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课程,学生却反映收获较少;而另外一些获得学生较高认可度的课程,与该课程比较密切地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有着直接的关系。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公共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对此,教师和学生多有反映。“98方案”对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课程体系、课时要求、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积极促进了公共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然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公共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总体目标不明确,结果是或者不恰当地把解决学生全部的思想和生活问题交给公共理论课,或者是将青年大学生当作党政干部以党校的课程设置来培训,或者是忽视大学生的已有基础复述学过的理论和知识,使学生感到公共理论课的学习新意不够。各门课程之间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不够,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和统一整体性思路,造成教学目标的交叉和重叠。譬如许多一线教师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但现在分别开设为二门或三门独立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对教育教学目标把握上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公共理论课总体目标和各门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直接的后果就是课程在内容上的严重重复。首先是与中学课程内容的重复。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已经将大学几门公共理论课的教学基本内容涵盖了,普通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所涉及的多数内容在中学阶段都讲过。其次是公共理论课各课程之间存在的内容重复。如“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人性与人的本质”等问题在许多课程中都讲,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缺少了有关内容,会伤害理论体系的完整,都讲就有重复问题。最后是与专业课的重复。这尤其表现在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中。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再加上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深浅把握、讲授角度以及现有教材内容、编排方式上的局限,使学生感到所学公共理论课内容“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难以产生“求知欲”。

其三,本科生8门公共理论课均设置为必修类课程,课程、课时、学分过多。根据“98方案”的规定,本科生8门公共理论课文科总计335课时、理科285课时,约占学生四年总学时数的13%左右。我校在实施“98方案”过程中,通过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以减轻课堂教学时数过多的压力,但相对于其他类型课程而言,公共理论课总课时数仍然偏高。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具体举措就是减少学生必修的课程门数和课时数,增加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和主动性。调查中发现,正是在此背景下,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认为目前的公共理论课学时太多。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南开大学公共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这是公共理论课整体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成绩和经验之一。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支队伍的现状与其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建设任务都很艰巨。首先,公共理论课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相对而言,教师人数则偏少。根据本次调查统计,我校公共理论课占学生总学时约13%,而教师人数只占教师总数的3%左右,数量明显偏少。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多数公共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由于公共理论课自身的特点,教师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熟悉新的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包括教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少,实际上已经影响了公共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就我校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构成看,无论是学历、职称,还是年龄、知识背景,与学校其他专业院系教师队伍相比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尤其是长期以来,优秀的青年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从事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工作,现有教师队伍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最后,极少数教师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特别是理论功底欠缺,这对公共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整体形象和效果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四、提高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考虑

通过访谈、座谈会、问卷以及教学状况的普查,我们认为以上几个方面是目前制约我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问题。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不限于这些方面,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较为重要并亟待解决的。从1994年我校为完成教育部委托的“两课”改革试点工作而进行的调研,到2003年进行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效性调研”,均反映出这些问题对于公共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解决问题的努力在成效上不明显、措施还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人们对于社会应有观念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自我理解的水平。大学中开设公共理论课程正是以实现这一任务为主要目标。然而,假如受教育者并不能真切地体会到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与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或者是对教授方法无法适应,公共理论课就会丧失活力,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青年,尤其是十八九、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将初步确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处高校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学习解决思想和生活中产生的种种困惑,他们需要引导和帮助,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建立起一个思想和行为的理论基础、大体的纲领、一个人生观的信念体系,从而能在复杂和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处理种种价值问题。公共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引自“98方案”)。当我们深入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公共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并实际地规划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时,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考虑作为原则以加强实践的自觉性。

1.教育者的意图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根据社会在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内在逻辑、提出明确的要求。公共理论课不能成为由市场来调节的商品,不应仅仅考虑迎合学生要求。但是,内容的安排和方法的运用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是能够让受教育者直接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实际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能提供实际的帮助,应努力地做到使教育者的意图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意味着:课程体系的设计、内容的编排和方法的运用,应该被理解为实际上是给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机会,通过这个机会,受教育者可以切实地了解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生活方式藉以建立的信念基础,可以了解他们自我健康成长的正确目标和方向。

我们在公共理论课的教材中、课堂上不断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然而,认真地反思多年来公共理论课建设走过的历程,特别是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应当承认,在许多时候恰恰忽视了讲理论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不仅反映在课堂上和编写的教材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关心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紧密联系当今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也反映在我们确定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方式方法、建设师资队伍时,缺乏对教育对象这个“实际”的充分认识和把握。

2.给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以恰当的定位

从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教委员会决定在专科以上学校设置公共必修课程到今天,高等学校开设公共理论课程已经有了50余年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高校公共理论课程也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然而,高校公共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甚了了的问题。多年来,党中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党委和主管领导反复强调要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公共理论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阵地、主渠道的地位,而在实际工作中、在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学生乃至公共理论课教师头脑中,开设公共理论课的意义及其地位,与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党委的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当然有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其他一些原因,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上的模糊,则是直接原因之一。因为教育教学具体目标的不清晰,将必然影响到如何具体地落实中央和学校党委的要求、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和教材的内容、如何根据目标找准理论联系实际和针对性的关节点、如何通过具体措施建设师资队伍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具体目标的不清晰,还是在恰当地评价公共理论课实效性上没有客观标准的主要原因。譬如,定位模糊尤其是定位过高,将公共理论课看成是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践中一切问题的“万灵符”,于是当学生中出现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某些问题时,就简单化地得出公共理论课“失效”、没有作用的结论。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只是影响学生思想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不宜给公共理论课教学目标以过高的定位。

3.课程体系内在逻辑完整性与教育教学的统筹安排间的统一

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尊重思想教育自身的规律,要研究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教育教学的新规律,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思想教育的统筹安排。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容上的系统性。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系统就转化为公共理论课程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作为思想教育的总体目标,这些内容有其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当我们实际地设计大学公共理论课程的体系和各门课程间的关系、设置某一课程的内容时,也必须相应地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各种途径、方法加以全盘的考虑,既要防止教育上的脱节,还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为内容的重复不仅意味着劳动的浪费,在实践中还可能造成负面的效应。在此尤其是要注意大学公共理论课程与目前小学、中学相关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大学公共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内容上的范围划定、公共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与考虑公共理论课特殊性的统一

公共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类课程,构成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同时公共理论课又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课程。思想教育相对于智育和体育来说,有其自身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特殊要求,公共理论课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普通的知识或技能课程,开设公共理论课绝不意味着是给学生增加若干个考试科目,不能把讲授内容仅仅理解为知识的一种,因为表面性知识的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与思想和行为可能并不相干。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尤其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要有相当的灵活性,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学习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都应根据思想教育的特殊要求做出安排。然而,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确定为一定的课程,使其制度化,具有稳定性和纪律上的保证。作为课程,就应该遵循教学的规律,特别是应该注意研究思想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因此,在设置公共理论课时,应该做到实现规范性和特殊性有机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注意了思想教育类课程的特殊性质,往往是通过采取特殊政策实现公共理论课程的“规范性”,而较少研究怎样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使这类课程充分地体现其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的特殊性并且具有制度上的保证。目前公共理论课教师从整体上说学科意识不强,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科学来对待,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时,不是以科学的态度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而是等待政策上的“倾斜”和“保护”与此有着直接的关联。实际上,忽略教学本身的规律和作为课程应有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共理论课的声誉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五、简要结论及若干建议

通过参加座谈会、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听课、分析问卷样本和普查数据,借鉴以往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我们逐步地形成了一些观念,这些观念构成了我们撰写本调研报告的思想基础。

1.科学而客观地估价公共理论课的目前形势

从1952年组建新民主主义论教研组、1954年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到1984年调整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教学部、1997年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伴随着南开大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教育好、引导好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过程中发挥了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校党委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广大公共理论课教师艰苦努力,公共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积极推进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形成了富有南开特色的一些宝贵经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单位独立建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相互促进,通过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规律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具有高学历层次、多学科背景、比较整齐和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面对新的形势,公共理论课在当前建设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枝节性的,而是涉及到公共理论课建设的整体、关系到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一生命和活力所在。但是,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面对严峻的挑战时,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当前的形势和下一步的任务有一个客观而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理论课程,从来就是、今后也将是与国际国内的环境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各种思想文化冲突交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利益关系、思想文化日益多样化,复杂多变的外来思想观念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对人们产生更直接和深刻的影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学生的整体结构和个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乃至语言和思维习惯发生重要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理论课不适时加以调整和改变,是不太合时宜的。

2.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是我们保持信心的基础

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恰是与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坚持坚定的信念、有对自己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相关。

中央的要求、党和国家的事业赋予我们公共理论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这些是做好工作的信念基础。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广大学生的切实需要和期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同时也是这次调研获得的一个基本结论,学生对公共理论课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实际上反映了他们期待公共理论课建设得更好的愿望,他们希望公共理论课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答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产生的种种疑惑。

3.坚持实事求是是保证公共理论课实效性的前提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新的科学概括,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应该成为包括高校公共理论建设在内的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然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将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落实到公共理论课建设及教育教学实践中并非易事。

坚持实事求是,首先需要我们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在尊重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作为主渠道、主阵地的公共理论课教学的作用、目标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位,根据高等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课程设置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还需要我们对教育对象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认识,根据教育对象发生的变化,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找寻教育教学针对性的途径和方法、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的最佳结合点。更需要我们真正按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改变学风和思想作风,丢掉等和靠特殊政策保护的思想,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保证公共理论课在新的形势下的活力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进一步加强公共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在调研中,我们深感“公共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重要。公共理论课教学是否受欢迎,是否能取得实效,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胜任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参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具体规定,根据南开大学实际情况按一定的师生比或按教师人均年课时量配置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解决公共理论课教师成为“口力劳动者”、不得不承担影响教学效果的上百人甚至数百人大课的问题。其二,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杜绝教师“搞不好专业就教公共课”的现象,切实按照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应有的要求标准,至少是不低于目前专业课教师的标准,选拔优秀的教师加入到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其三,根据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要求,建立旨在使教师胜任工作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制度。把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作为提高其政治素质的重要条件,通过专题培训、高级研讨班、学习班等方式,使其思想水平、理论知识、业务能力不断获得更新和提高。其四,要加强公共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尽快建立公共理论课教师到农村、企事业单位、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以及出国学习、培训和考察的制度。其五,建立公共理论课学术带头人遴选和培养制度,借鉴目前建设重点学科的经验,通过专项计划,以发现、培养、引进等方式,解决公共理论课队伍缺乏学术带头人的问题。

5.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科发展为龙头、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是近年来南开大学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取得的一条成功经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作为以教学为主的专业学院,高质量完成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是公共理论课教师的天职。但是,离开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没有学科发展的依托,所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公共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综合性强、涵盖面广,聚集了一大批从事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人才,这样一支学科队伍是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发展和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为保证我校公共理论课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使其形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我们建议:要切实落实全国高校党建会议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精神,真正按照重点学科建设的力度,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予以保证;进一步明确学校对公共理论课的经费投入,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以在校学生人数计算每学年的经费,规定学校对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年度经费;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科学研究活动。

标签:;  ;  ;  ;  ;  ;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畅通有效“主渠道”&南开大学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调查报告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