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阿伦·阿宝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异_文学论文

1949年以前阿伦·阿宝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异_文学论文

1949年前爱伦#183;坡在中国的接受和变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年前论文,爱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郑振铎于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文介绍美国文学的时候曾说,“欧文使欧洲文坛认识了美国的文学,爱伦·坡却使欧洲文坛受着美国文学的重大影响了。在一九○九年爱伦·坡的百年生忌时,全个欧洲,自伦敦到莫斯科,自克里斯丁娜(Christiania)到罗马,都声明他们所得到的他的影响,且歌颂他的伟大与成功。”②可见,尽管早在1926年,中国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被称为现代派远祖的爱伦·坡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但是,自1905年周作人在五月号的《女子世界》杂志上翻译发表了爱伦·坡短篇小说《玉虫缘》(现译《金甲虫》)至今的一个世纪以来,相较于其他在世界上享有同样声誉的作家而言,如与他并称为现代派远祖的波德莱尔,中国对爱伦·坡的介绍和研究相对来说还是多流于疏泛。仅以新中国成立前对他的传记形象的接受来看,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由于原始文献的匮乏,对爱伦·坡进行较为客观而全面介绍的人物传记基本上没有。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对爱伦·坡生平事迹的了解多来源于各大百科知识系列的综合类工具书、各名人小故事合集的普及性读物,抑或是散见于爱伦·坡作品选集的各篇序言中。笔者在对这些资料的清理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对爱伦·坡接受的整个历程中,爱伦·坡形象始终是变动着的,而正是这种变动中潜藏着中国各个历史性阶段中传统文化模式的影响和时事吁求的隐约的身影,特别是从1905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对爱伦·坡介绍的初期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中国动荡不安的时局中的“中国需要”的爱伦·坡。

1905年周作人在五月号的《女子世界》杂志上翻译发表了爱伦·坡短篇小说《玉虫缘》,中国首次接受到美国作家爱伦·坡。1920年茅盾以“雁冰”为名在《东方杂志》第17卷第18号上翻译发表爱伦·坡的小说《心声》,并在译文前附有对坡的简短介绍。1927年陈炜谟于《沈钟》(特刊)上发表作品《论坡(Edgar Allan Poe)的小说》,同年赵景深撰文《现代文坛杂话:爱伦坡交了好运》刊载于《小说月报(上海1910)》上。1928年11月,《新月》第1卷第9期上刊有叶公超《爱伦·坡的〈乌鸦〉和其他的诗稿》。1930年的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一九二九年的世界文学》中收有赵景深撰写的《孟代与爱伦坡》。1935年有施蛰存写作的《从亚伦坡到海敏威》。1946年有朱泯写作的《成功者的故事:天才诗人爱伦坡:一段小诗写了十年》以及《书报精华》上刊载的《文坛逸话:爱伦坡穷得无被》的文坛轶事。同年由杂志公司出版的《读书随笔》中收有叶灵凤谈论爱伦坡的随笔《爱伦坡》。1947年,激流书店羽沙者译编的通俗读物《名人逸事》,国光书店出版的《世界名人逸事(第二版)》,以及由贾立言等编的广学会出版的《世界人物》中均收有爱伦·坡的逸闻趣事。从以上材料,我们发现在对爱伦·坡进行译介和研究的初期阶段,就传播源而言,爱伦·坡在中国形象的传播主要得力于文人在报纸杂志上的介绍以及通俗读物中趣味故事的传播。就内容而言,除了陈炜谟于1927年的《沈钟》(特刊)上有发文专论坡小说的艺术特点的研究论文《论坡(Edgar Allan Poe)的小说》以外,总体而言,他们除了零星地提到爱伦·坡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外,最为显著和集中地却是对爱伦·坡本人身世的介绍。爱伦·坡作为异域文明中一个命运多舛的诗人,其身世的曲折,命运的不幸,激发了时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对爱伦·坡进行了想象性的阐释。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爱伦·坡作为一个有杰出才华的文学家被国人所接受的广度和深度,但是这种以爱伦·坡为开眼界的窗口,探讨中国青年的处境和出路,质疑社会的合理性的做法,也有其存在的意义。

一、误读的存在

从文人在报纸杂志上对爱伦·坡的译介来看,主要集中在叶灵凤、赵景深、周作人等人身上。他们多是一些熟知西方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爱伦·坡的介绍多来源于他们对他语材料的阅读感悟,我们很难断言他们所讲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爱伦·坡。首先,他们所接受的西方第一手材料本身就含混不清。爱伦·坡在其生时未获大名,死后又将所有著作的出版权误托他人。作为受委托人格雷斯伍德(Griswold),不但对作者本人进行造谣中伤,甚至还对作者的信件进行恶意篡改,委曲事实,使得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人们看到的都是一个道德品行低下,行为异常的爱伦·坡。直到一个世纪后,才有人质疑其真实性,开始对历史进行考证并重新编写爱伦·坡的传记。我们很难断定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源是来自于哪里。“以前虽也有人替爱伦·坡作传,——如Woodberry是其中最著名的——但总不及爱兰的真切。他是为了热爱而作传记,不是为了心怀恶意,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赵景深《爱伦·坡交了好运》,1927年《小说月报》第十八卷八号)。叶灵凤也在其随笔中声称“关于爱伦·坡的传记,作者很多,但好的却少”。对他们的接受源,我们难以做出推测和判定。这种信息源的复杂难辨,本身就深潜着不稳定性,使得最开始对爱伦·坡的接受信息上难免显得过于零乱和带有印象式的不确定性,在他们的介绍中出现偏离是在所难免的。以及经由鲁迅传到周作人手中,难免又受到日本转译后的影响,这些都增加了其传记中的不稳定因素。其次,他们对爱伦·坡的介绍多出于对欧美文坛时讯的传播,在讲述过程中出于对故事和趣味的偏好,也可能与事实相偏离。如,1927年8月《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八号,赵景深《爱伦·坡交了好运》:“自从爱兰(Hervery Allen)新近著了两大卷的《爱伦·坡传》以后,英国文坛便有许多人在称道爱伦·坡,仿佛中国喜欢柴霍甫一样的时髦。”1928年11月《新月》第1卷第9期,叶公超《爱伦·坡的〈乌鸦〉和其他的诗稿》中就直言“据最近伦敦文稿收买场消息”。可见,赵景深、叶公超诸公对爱伦·坡的介绍都离不开对当前世界文坛实事的关注,在他们的介绍中大都会有对轶事的偏好,追求趣味性,故事性。那么,作为直接翻译过来的译本呢?此期在内容上关涉爱伦·坡人物小传的译本,几乎无一例外地出于其时代需要,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以达尔·卡纳基所撰写的志在励志而风靡全球的名人小传合集为原本进行的翻译为例。一个是1947年3月由激流书店出版翻译《名人逸事》中的《天才诗人爱伦·坡——他花了十年心血写成一首短诗只卖了十块钱》。一个是1947年5月国光书店出版的《世界名人逸事(第二版)》中的《爱伦·坡》。《名人逸事》的译者在该书写于1940年的序言中直言不讳:“译者为使文句更适合国人口胃起见,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的。”②而在《世界名人逸事(第二版)》中的《爱伦·坡》除了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茅屋”等中式化的译词,和在故事结构上自我发挥,以中国典型的史家笔法进行翻译,最为典型的就是自作主张地加有抒发个人怀抱和醒悟世人的“译者按”。二者都是以讲述世界历史上在各大知识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卓越人士的故事以鼓舞有志之士而著称,这和此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愤于国势衰弱而鼓舞人心的译介初衷不谋而合。其带来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后果是,无论是在讲逸事还是译逸事,他们出于内在地对趣味性的追求,在用笔上都不自觉地转向细节的夸张和事件的故事化,极易有着更多的想象的成分,难免会与爱伦·坡的真实身世有着较大出入。这些都加大了误译的可能性。可见即使是此期中国唯一的在内容上有关爱伦·坡人物小传的译本,也难以断言其在翻译上能够为我们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二、人物形象的“旧化”

(一)情感共鸣:落难才子

正由于中国对爱伦·坡接受的源头中本来就潜藏着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当他进入中国的历史境遇中,中国旧有的传统文化模式以及当前的现实需要都催促他发生化学反应。爱伦·坡于1809年出生于美国的波士顿。其父母都是演员,父亲于其三岁时离家出走,他在母亲撒手人寰后,由烟草商人收养。爱伦·坡在其青春期和养父由于经济原因发生严重纠纷。他在维吉尼亚大学读书期间,养父给他的钱只够缴付学费,他的生活无着落,这是他后来嗜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妻子病重时候,不得不靠饮酒来暂时脱离痛苦。尽管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在他身前,这些并未为世人所认可。而他的酗酒和赌博成了时人对他道德品质质疑的两大疑点,同时这二者作为有效的发酵素催生了我们故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③。

他们在中国固有的“策略式”思维方式下,对爱伦·坡的生平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在这种选择和演绎中塑造出了中国式的爱伦·坡的才性情志和命运遭际。

“这位爱伦先生是一个古板的商人,虽然对待爱伦·坡很好,却不喜欢这孩子的性格。因为爱伦·坡秉受了他生父的江湖流浪血统,从小就喜欢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而且爱好赌钱和喝酒。爱伦·坡在十七岁时就考进了维吉尼亚大学,他虽然聪明过人,却不喜欢学校里的功课,在校继续过着酗酒赌钱的生活,还欠下了不少的债。”(《诗人小说家爱伦·坡》)

“他曾经应征入伍当兵,靠了‘粮饷’来贴补生活,后来更率性投考西点军校,可是过不惯那种严厉的军事训练生活,不到半年便因了不守校规被革退了。”(《诗人小说家爱伦·坡》)

“这时他恋爱女性,到处都碰了壁,于是他便憎恨起世界来。所谓世界,只是狭小范围内的一些与他为敌的人——约翰、爱伦、骄傲的女子及格利士勿德(Griswold),他在爱伦·坡死时,还在攻击爱伦·坡。后来爱伦·坡便糊里糊涂的死于醉酒。”(1927年8月《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八号,赵景深《爱伦·坡交了好运》)

爱伦·坡的父亲并不是一个“江湖流浪儿”,而是出身于高贵门第,因爱情和对艺术的着迷,成为演员。爱伦·坡也并非是率性“投考西点军校”,“也并非是过不惯严厉的军事训练生活”而离开西点军校。叶灵凤是否知晓这些事,不易断定,但是,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作者之所以颇有兴致地给爱伦·坡凭空添上这样一个前尘往事,其旨在强调爱伦·坡作为一个不拘小节,喜好酗酒赌博的放荡不羁的天才人物形象。他们所致力于传播的爱伦·坡形象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才子形象,在对爱伦·坡天才而贫困,怀才不遇的天才形象的刻意强调中是中国文人惯有的留名的渴望以及对艺术的推崇。如《名人逸事》将爱伦·坡列作单独的一章《天才诗人爱伦·坡——他花了十年心血写成一首短诗只卖了十块钱》将卡耐基的原标题《爱伦·坡》意译化了。正是从这个高度修辞化的标题中,潦倒身世和杰出天才并列的修辞方式中充满了译介者的激愤。对这几则材料,我们晃眼一看,常常会觉得其眼熟,是我们中国读者读了几千年的怀才不遇的才子形象。“我们便不得不回想到坡生前一切的苦状和那一班出版界权威的不仁。”④

(二)时代需要:警世恒言

同时,这种中国传统的典型的才子落难模式故事又交织着当时中国实际生活中的现实诉求。如,1927年8月《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八号,赵景深《爱伦·坡交了好运》“十八岁未满,他即对于养父满腔怨恨着,要想自立”这种细节的添加,实际上无疑总会让我们想起当时试图离开家门闯世界的“五四”青年形象。而这些在通俗读物的编译、撰写中最为明显。以《名人逸事》为例。《名人逸事》中对爱伦·坡的介绍,就叙述模式而言,采用的是中国典型的史传模式,耐人寻味的是文末的“警世恒言”:“译者按:诗人之穷,无论古今中外如出一辙。唐诗人杜甫,生遭乱世,虽官至县佐,因穷困不堪,常常挨饿。唐杜甫的诗作为千古第一,后人尊为诗圣,说者以为少陵是饿死的。又如诗人李长吉,从幼虽不很苦,然成年后,环境恶劣,不幸短命死了。孟东野贾岛一瘦一寒,都是不得意。宋朝的诗以苏东坡为第一,但他在仕途上也不顺利。梅圣俞的诗名满全国,到老也没有发迹的希望。又如明诗人徐文长,奔放豪肆,然而也狂傲而死的。美国的诗人,本来环境比中国好些,谁知爱伦·坡穷到如此,可发一叹!”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外,还注意到在这个修辞用语的表述中所蕴含的实事的吁求。在美国和中国的对比中,我们一方面看到的是表面上融爱伦·坡这个异域诗人入中国,实际上是融中国于世界的潜在意识。另一方面对“美国诗人”的生活环境的点评可谓是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结语,潜隐着对时政的抨击和担忧。译者在这里偏离了原著的感慨,究其实质是对时势的愤慨。同时,还有一些读物在编纂过程中更是出于对救国救民的热情,在对中国出路的探讨的背景下,表达出了强烈的现实热情。以《世界人物小言》的编译为例,该人物小传是由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光学会所编译。其前身是1834年英、美传教士在广州创立的“实用知识传播会”和1884年在上海设立的“同文书会”。1892年始称广学会,含有“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之意,曾在晚清对维新派士大夫颇有影响。从其序言《世界人物小言》中,我们可以从编者在写于上海广学会的序言中大致看出其编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名人,而是“要鼓励现代的青年们去仿效世界的善人和完成他们的事工”⑥。“我们以为故事与传记是教育家最好的二大工具,用他们去发展青年的天才——想象力好奇心与模仿等的习惯——是最会奏效的;而且人格的造成,更靠着有伟大而慈良的人格来作我们的模特儿。”⑦将睦舍、爱伦·坡、魏伦三个人物放在一起讲,开篇第一段就说道:“在我们现在的世界中,有一恐怖的毒物,他的毒害足以使许多天才者,不特将他们的著作能力渐次降低,更能因此而丧生。”⑧“所以,现在,我将喝酒后所产生的痛苦:如身体的摧残,家业的倾败,以及他各种罪恶,详细指出,使人得以知所警戒。”⑨“爱伦·坡的绝代天才,因受酒的恶果使他失去了人生勇敢和毅力。”“可诅咒的酒,杀了我们的诗人。”⑩人物小传中通过谴责爱伦·坡的嗜酒的癖好,而刻意渲染了他的不幸,并将其不幸完全归结于是他的嗜酒的癖好,旨在要让青年人引以为戒。并最终于“再版小言”中明确提出了“人格救国”一说:“‘人格救国’这是一种标语而已,其实人格与救国是两件事。不过人格能感化人,久而久之,被感化的人增多了,国家与社会也不期然而然的往上跑了。《世界人物》一书的原意是帮助青年学生,使他们从小学习伟大人物的好榜样,建树高尚品格的根基。我们觉得很欣慰的就是在此,因为已经有不少学校采取本书为课本。”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科学民主的口号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道路的其他方向的探索,比如凝聚着基督教精华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思想在本质上有着或多或少地暗合的人格救国的呼吁。

自1905年始经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前后,对爱伦·坡身世和作品的介绍,得力于这样一批致力于建设中国新文化新文学,传递异邦之新声的中国知识分子。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介绍、翻译中,掺杂着太多的个人主观热情,难免会侵蚀事情的真实性。在他们对命运多舛的天才的同情,对不幸人生中残酷现实的责难中,交织着其致力于涤除千百年来中国陈腐的气息,身体力行地进行民族启蒙和个人启蒙,进行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热望。正是在历史文献的缝隙中我们可以窥到历史的背影,既可以看到中国过渡期知识分子身上的传统的旧式文人趣味,也可以看到在这段特殊的时期中对中国出路的探讨中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

注释:

①郑振铎:《文学大纲·第四十章》,《小说月报》,1926年第十七卷,第八号。

②羽沙:《天才诗人爱伦·坡——他花了十年心血写成一首短诗只卖了十块钱》,载《名人逸事》,激流书店,1947年3月,第2页。

③Baym,Nina.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2.

④叶公超:《爱伦·坡的〈乌鸦〉和其他的诗稿》,载1928年11月《新月》第1卷第9期。

⑤羽沙:《天才诗人爱伦·坡——他花了十年心血写成一首短诗只卖了十块钱》,载《名人逸事》,激流书店,1947年3月,第8页。

⑥贾立言等编:《世界人物》,广学会,1947年,第1页。

⑦贾立言等编:《世界人物》,广学会,1947年,第3页。

⑧贾立言等编:《世界人物》,广学会,1947年,第108页。

⑨贾立言等编:《世界人物》,广学会,1947年,第110页。

⑩贾立言等编:《世界人物》,广学会,1947年,第60页。

标签:;  ;  ;  

1949年以前阿伦·阿宝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异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