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与“执行力”_执行力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与“执行力”_执行力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忠”与“执行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行力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执行力,从“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开始,无论是道、儒还是百家,一直都在倡导,从未断绝。

庄子在其名篇《人间世》里专门劈开一段来讲执行力。谈执行力之初他便讲了一个故事:叶国公子高将使于齐,由于担心自己的能力低下,既怕“人道之患”,又怕“阴阳之患”,因而在大伏天里“朝受命而夕饮冰”,外热内冷,焦灼不安。庄子假孔子之语说“夫事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一个下级应该怎么对领导?不择事,不挑三拣四,只要布置了任务就办得让领导放心、安心,这便是忠到了极点,也是当下所说的执行力强到了极点。作为一个一生最不愿进仕的人,庄子说出了一个人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当下属,有时候接到了任务,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障碍,而自身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得已,但事情来了,就应该忘掉自身之安危得失,哪有时间去贪生怕死呢?“夫子其行可矣!”你快去吧,这样的事情不要讲任何条件了!当然孔子又面授机宜,告诉了公子高很多秘诀,助他出色完成了任务!

由此可见,在道家眼里,态度和能力是执行力的关键。

中国的儒家以“仁”为核心,道出了两个提升“仁”的方法“忠”和“恕”。“恕”要求自己以客人之心,换角度思考,多是针对地位等于或低于自己的人;而“忠”更多的是针对上级或自己的组织而言,譬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使之四方,不辱君命”,这些论语里的句子都是将“忠”这种品质提升为社会的主要价值观来进行倡导的,其中《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更是被儒家推崇为“忠”之典范,执行力超强者的代表!

其实两千多年前的领导者们也曾为如何提升执行力发愁。鲁国大夫季康子之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心有敬畏,忠于领导和国家,并勤勉地创造财富?这基本上就相当于执政者在向知识分子阶层求教提升执行力的方法。

孔子在两千年前开出了提升执行力的处方。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执政者处理任何事情都庄严慎重,老百姓就对你尊敬了,对父母兄弟儿女有爱,他们就忠于您和国家了,把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提拔出来,并帮助、教导能力不强的人,人们便你追我赶,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生产创造当中!

一个优秀的企业要提高执行力,究其根本,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统一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而要统一这样的价值观,除了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和让员工爱企业外,基本上就找不到第三条路了。因此,一个企业要提升执行力,就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倡导正确的用人制度,解决员工的问题。这是一个上行下效、自上而下的过程。在员工眼里如果执政者都没有忠于企业或是热爱企业,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忠于领导、忠于组织?

现在有些企业领导者衡量员工执行力十分简单,即“听不听话”。在他们眼里,我说的话你听没有,我交代的事你去办没有,即是这个人有没有执行力。由于执行层往往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执行,更大的可能性是要么在诚惶诚恐中让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要么阳奉阴违、欺下瞒上。如果领导决策层缺乏远见,而执行层在执行过程中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推脱责任,这与其说是在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不如说是在伤害企业的执行力!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的观点,一个团队,只要决策层对任何一个任务都持慎重、科学的态度,把能胜任的人提拔出来,鼓励后进;执行层端正态度,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这个团队的执行力不但自然提高了,而且是提高在润物无声之中,甚至还会根深蒂固于企业文化之中,无论岁月更替、时光流逝,这种力量将作为基因而流传!

标签:;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与“执行力”_执行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