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语》是以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智慧和深刻的育人思想,它可以用来修身,也可以用来资政,还可以用于教育教学。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恰当渗透《论语》育人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中学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运用“论语”的教育教学理念,“论语”育人思想的运用不仅最大限度地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而且也全面体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数学课堂 论语育人思想 教学效率
现在进行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击中了应试教育中面向少数同学、机械化灌输知识、忽视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单一等弊端,但是仍然有少数老师脱离实际,将别人的一些做法生搬硬套用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上,其结果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如在《论语》这部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智慧的书中“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而时习之”等许多教育教学观念,现在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下面就如何运用《论语》育人思想渗透到中学数学课堂,促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提高中学生数学能力,谈谈笔者的见解。
一、运用“温故而知新”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复习引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于孔子的《论语》。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温故而知新”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渗透这一观点,也就是在导入时能很好地利用旧知识作为铺垫,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水到渠成,从而降低教学的起点和难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时,先复习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除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吗?引导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关系。学生首先通过作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从而把原相似三角形多分出(含有原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两对直角三角形,其次学生在原两三角形相似的基础上利用定义就能通过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证明其中对应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最后再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接下来,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类比猜想“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关系、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关系”,并让学生口述证明以上两个结论且概括为性质。最终,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周长的关系及相似三角形面积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课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开始获得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提出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得更快、更广,深刻诠释了《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育人观点,使学生始终对教学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能灵活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新课讲解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都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大意是无论贫富,善恶都应该得到教育,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外。“因材施教”同样出自《论语》,大意是要求根据学生的资质和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这是现代教育与教学理念、教育与教学方法的纲领与基础,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科学性、先进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施行差异性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发展,得到自己最需要的发展。现在的班级,一个班六十人左右,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8.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可以构建学习小组,把班级学生分层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均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讲授代入法解方程组时,要求A层次学生必须深刻理解代入法并熟练运用其他解法解题;B层次学生要求脱离课本,并熟练掌握解题步骤;C层次学生必须了解并套用课本例题的解题步骤。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同时要求他们向高层目标奋进。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想到自己的解法,并都给予尊重。教师应走进学生心灵,关爱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其亮点,肯定学生的成果;学生则在解题过程中,比较自己与同学的解题过程,学会选择,学会思考。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发展和提高,既面向了全体同学,又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论语》中“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育人思想,最大限度地贯彻落实了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人都学有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这一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运用“举一反三”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
在《论语·述而》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意是孔子说指导学生,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教给他一方面的东西,他却不会推导出其他三方面的东西,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教师只是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举一反三”要求学生把知识学活了,由已知推未知,由此及彼,对知识的把握能够触类旁通,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先讲解课本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钉或2000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习题。
习题1:车间安排10人生产螺钉,12人生产螺母。已知每人每天可生产的螺母数比螺钉数多800个,1个螺钉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每个工人每天应生产螺钉多少个?螺母又是多少?
习题2:一套零件由1个螺钉和2个螺母构成,用1m3钢材可做1200个螺钉或2000个螺母。现要用22m3钢材生产这种零件,应用多少钢材生产螺钉,多少钢材生产螺母?
在包含人数、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这三量中,改变已知量、未知量,让学生真正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技巧是运用已知量、未知量中的一个量做等量关系,进一步熟悉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了上面的两个问题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际自编一道题目,使学生刚刚获取的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从而提高解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像这样通过变换问题的实际背景,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教学中突出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最终达到《论语》教育教学思想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育人目的。
四、运用“学而时习之”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小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大意是孔子说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他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为系统和牢固,运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最大限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3正多边形与圆》的课堂小结时,为了使本节课内容有个更好的回顾,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总结了正多边形的判别以及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等后,老师再提出问题: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中心角呢?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与外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
如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复习旧知,反复巩固新知,引导学习未知,将更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双基,并能够灵活运用,在引导学生小结复习的时候,知识点会得到再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会得到更好地厘清,这样更容易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乐学”的至高境界。
总之,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运用《论语》育人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将静态教学转为动态教学,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课标理念,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特点及规律,从而有效促进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学生深刻领会数学中隐藏的真和美。
参考文献
[1]吴天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5,(1)。
[2]刘敬东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J].教育探索,2000,(2)。
[3]黄翔 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5]吴海峰 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效率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8,(6)。
[6]刘青秀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8,(3)。
论文作者:汪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论语论文; 角形论文; 学生论文; 孔子论文; 螺钉论文; 螺母论文; 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