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教学论文,模式论文,中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2006)06-0060-04
设置理科综合课程——科学,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淡化了学科界限,避免了各学科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把自然界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整体。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新型课程。我们开展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是为了有效实施这门新型课程,以达到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科学课程的既定目标。
1 中学科学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面向全体学生;(2)立足学生发展;(3)体现科学本质;(4)突出科学探究;(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这就要求科学课程任课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的教学。换句话说,中学科学课程所倡导的就是重科学素养培养、重知识的生活化和实际化、重知识的综合化。
1.1 重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活动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换句话说,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事物所做出的各种解释的能力和相关决策的能力等。
中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是期望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知识和技能等四方面都得到发展。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1.2 重知识的生活化和实际化
科学课程特别关注把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结合起来,因此,科学课程的内容选取非常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知识的基本来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的思想,便成为科学课程观的基本命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和实践也将成为科学课程主要的学习方法。
1.3 重知识的综合化
中学科学课程不仅涵盖了分科课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在天文学及一些交叉学科领域有所拓展,还反映了当代科学的最新进展。可以说内容多、覆盖面广,而且,十分注重各学科内容之间的综合。可以这么说,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搞一个拼盘,而是通过对各学科之间和每学科之内的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知识。那么,重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即知识的综合化是中学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2 教师实施科学课程面临的挑战
目前,科学课程开设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教师在实施科学课程中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学生学习难以适应
科学课程的学习迫切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要发生这样的变革,短时间内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要求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改变观念、改变方法,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 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
科学课程应该建立新的整合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理科教师是分科型的,而综合理科教师需要兼通理、化、生、地等学科,并且这些自然科学知识要经过整合形成一种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中包括对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整合。目前,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都是原来分科课程的教师,都有自己固定的专业和固定的工作方向,知识结构有很大局限性,很难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那么,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改变观念,千方百计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入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效进行科学知识的综合和内化,提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能力。这些对我们教师都是严峻的考验,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观念、思想和知识的变革。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
有效实施科学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也要发生变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2)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辅导向多向交流转变;(3)在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上,由因材施教向因材择学转变;(4)在学习主体心理能力的调动与投入上,由注重认知向注重情感转变;(5)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换句话说,教师一定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才能教好科学课程。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这一切对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难以适应,或难以一下子适应的。
3 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们通过对省内外中学科学课程的实验调研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六种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3.1 集体合作、互相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目前分科教学向综合教学过渡阶段,教师所面临的实际困难,要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基本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是难以完成任务的。因为教师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把原来十分生疏的其他学科知识、方法都掌握。只有依靠所有科学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互相学习来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不管原来是什么学科的教师,在承担科学课程教学时,都有责任帮助其他教师熟悉自己擅长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实施集体备课,根据科学课程的进度分别由原某一学科的教师作为集体备课的主讲教师,逐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能胜任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这是目前解决科学课程师资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避免不同学科教师各讲一段造成“假综合”现象的唯一办法。
3.2 师生互动式、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参与式教学法要求让学生有自由思考、运用自己智慧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选择上课方式、安排学习进度的权利,除了班级教学以外,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性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它们都属于互动式教学。
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教师导——学生练;(2)学生想——教师导;(3)学生议——教师导;(4)学生做——学生说等等。
3.3 实验探究、动手动脑的教学模式
中学科学课程中探究实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
创设科学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科学情境或提出难度适宜的研究课题,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再如,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提出:刻度尺都有哪些特点?关于研究课题,一定要针对性强,问题的层次要遵循逐步深入的原则,要让学生能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把握一个尺度。
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这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设计出检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实验仪器和器材,先后测哪些生物量、具体的操作过程等)。这一步是探究实验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步骤,能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懂得实验的原理和理论依据。
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分组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取得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肯定(或否定)自己提出的假设、猜想,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3.4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及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科学知识,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目的是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科学课程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实施以学生为主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式的教学,能让学生成为教学内容的探索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学效果的评论者,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其能成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的综合型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5 案例分析、诊断学习的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案例进行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诊断法:即从反面的案例中,剖析教学中的疑难困惑,寻找突破点。在课改实验中,许多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遇到了这样或那样棘手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改进。针对此,收集来自实验区一线的教学案例,如“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一同来“会诊”此案例。有的老师说:这堂课设计方案比较好,能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也能让学生在这堂课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但是课堂纪律太乱。也有老师说,这堂课缺少了总结提升学习内容的环节,等等。通过观看和分析研究案例,从而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使教师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察觉自己的疑难困惑,以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进而吸收新课程的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导向法:即从正面的案例中剖析教学的成功经验,寻找生长点。即对案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长沙市开福区沅丰坝中学的毛华智老师上的《土壤的组成》一堂课,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这一类案例分析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能否上升为经验,其中哪些是符合自己教学实际规律的,在理论上如何解释、如何发展和推广等等,教师还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反思、讨论、评价,从而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提炼概括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教学特色。
3.6 结合实际研究创造的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认识科学事物和运用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新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
科学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当地的情况,创设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去研究、去发现、去解决一些很现实又具有一定意义的生活实际问题。这既能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这也是科学课程应该达到的培养目标之一。研究创造性教学过程为:(1)确立指导思想,选择研究内容;(2)设计探究课题,实施学习过程;(3)个案积累分类;(4)对探究性教学的评价;(5)课题研究的评估,总结提升。
以上六种科学教学模式,各有各的风格和优越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中学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和当地的教育资源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成为合格的新型综合课程——科学的任课老师。
收稿日期:200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