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结构的初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洞察力论文,青年学生论文,结构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temporal perspective,简称TP)是指个体对于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一种人格特质[1]。作为一种能力特质,时间洞察力与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记忆推理,对时间价值的理解,对当前时机的把握,对时间的管理,对未来的决策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动力特质,时间洞察力又与人们对时间的价值观、对个人未来的理想和追求、对自我的监控,以及其成就动机、工作道德取向等有着紧密联系[1][2]。可见,时间洞察力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休戚相关,甚至可以说,时间洞察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与命运。因此,对时间洞察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时间洞察力进行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涉及到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时间洞察力与社会阶层、学业成绩、成就动机、不良行为、精神病理等因素的关系,并据此编制了多种时间洞察力的测量工具,如Fingerman和Perlmutter[3]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Zimbardo[4]的“时间洞察力量表”等。国内对时间洞察力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国外的研究结论不适于直接运用到国内。因此,编制一份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时间洞察力量表就成为当务之需。本研究的目的是参考国内外文献初步探讨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的结构,为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时间洞察力量表做准备。
二、方法
(一)被试
采取整体分层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高一到大四七个年级的在校高中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各年级及总体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共收回有效问卷534份。
(二)统计处理
采用SPSS 8.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程序
1.时间洞察力结构的初步构想和项目的确定
依据对既往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时间总是从无限的“过去”,经“现在”,向着无限的“未来”延伸,成为无始无终连续实体。据此初步提出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维度,即过去时间洞察力、现在时间洞察力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三个维度。依据这三个维度编制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预测问卷,问卷项目来源于开放式问卷中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回答,同时参考国内外有关量表或问卷[3][4][5][6][7][8][9][10]中的项目,最后确定预测问卷为67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 5点自评式量表,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然后选取重庆市96名高中生和78名大学生进行预测,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根据两个标准筛选相关的项目:第一,标准差,项目的标准差大,说明个体在该项目上的得分的分布较广,该项目能够鉴别个体反应的差异;反之,说明个体的得分分布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该项目对个体的反应差异鉴别力较低。在此理论基础上,剔除初试问卷中标准差小于1的项目;第二,因素分析理论,本研究参照以下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价:①因素负荷小于0.4(α<0.4);②共同度小于0.16;③“概括”负荷(substantial loading)小于0.5;④每个项目最大的两个“概括”负荷之差小于0.25。根据以上标准对预测问卷的项目进行筛选,确定正式的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问卷。正式问卷共有57个项目。另外,参照《期待性回答平衡调查表》[11],拟定5条测谎题,用来测量个体的社会赞许性程度。最后的问卷共有62个项目。
2.时间洞察力三个维度因素的初步探讨
对所收回的534有效问卷进行主成分分析(PC)提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负荷矩阵,再通过正交极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素数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因素解符合陡阶检验(Screen Test);因素负荷值大于0.40;每个因素至少包括3个项目。时间洞察力三个维度的因素结构及因素负荷值见表1,2,3。
表1中,过去时间洞察力的五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41.687%。第一个因素所包括的项目内容都表示个体对过去的看法和态度,可命名为“态度”;第二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是个体对过去的某种倾向性,可命名为“指向性”;第三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表示个体对过去的清晰程度,可命名为“清晰度”;第四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表示过去时间的长度,可命名为“长度”;第五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是个体思考过去时间的次数或频率,可命名为“密度”。
表1 过去时间洞察力因素结构及负荷值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因素五
题号负荷值
题号负荷值
题号 负荷值题号 负荷值题号 负荷值
*54 .738 25 .711 50
.748 60.7634.794
*49 .726 9
.680 33
.601 56.70324
.524
*21 .60035
.596 36
.412 23.68519
.418
41
.5948.418 *28
.680
51
.499 39.644
10
.492
特征值2.426特征值2.218特征值1.886特征值1.708特征值1.319
贡献率10.548
贡献率9.646贡献率8.201贡献率7.557贡献率5.735
贡献率:41.687%
注:标*的题为反向题,统计时对数据进行了转换(下同)。
表2中,现在时间洞察力的四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48.577%。第一个因素包括的项目所涉及的内容表示个体对现在的清晰程度,可命名为“清晰度”;第二个因素包括的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是个体对现在的看法,可命名为“态度”;第三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表示个体思考现在的次数和频率,可命名为“密度”;第四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是个体对现在时间长短的判断,可命名为“长度”。
表2 现在时间洞察力因素结构及负荷值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因素四
题号负荷值题号负荷值题号负荷值题号负荷值
*61.782
*37 .751 15 .736
59.666
*62.7711 .738 2
.641
52.546
7 .542 *38 .723 32 .624
55.536
*11.421
13 .522
*22 .410
特征值4.437 特征值3.540特征值1.166特征值1.057
贡献率21.130 贡献率16.860
贡献率5.554贡献率5.033
贡献率:48.577%
表3中,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五个因素共解释了项目总变异的50.679%。第一个因素的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体现了个体对未来的倾向性,可命名为“指向性”;第二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表示个体对未来想象的清晰程度,可命名为“清晰度”;第三个因素涉及的内容是个体对未来长短的判断,可命名为“长度”;第四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是个体对未来的看法,可命名为“态度”;第五个因素的项目涉及的内容表示个体思考未来的次数和频率,可命名为“密度”。
三、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理论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为了探讨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结构,我们依据理论假设编制了初步的时间洞察力问卷,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三个维度及其一些因素。这种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与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模型(见表4)所包含的内容作一个比较:三因素、四因素和五因素模型都包含范围(长度)和密度两个因素,可以认为时间洞察力也蕴含这两个因素。五因素模型中的态度/情感因素以及消极的过去、积极的过去、享乐的现在和宿命论的现在;白井利明三因素模型中的过去接受、现在充实,杉山成三因素中的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满以及四因素模型中的对过去的态度,都包含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或态度的意思,因此可以视为一个因素: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二因素模型中的未来定向、现在定向;三因素模型中的未来指示、过去取向性、未来取向性以及四因素模型中的指向,五因素模型中的方向性这些因素,都有对过去、未来表现出某种指向性的意味,可以假定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指向性因素。另外,根据三因素模型,时间洞察力还应该包括清晰度这一因素。
表3 未来时间洞察力因素结构及负荷值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五
题号 负荷值题号 负荷值题号 负荷值 题号 负荷值 题号 负荷值
58.789 *14.709
6 .738*16 .70145 .827
31.730 *3 .665
29.691*44 .67848 .728
40.728 20 .577
46.649 5 .48627 .576
42.65812 .542
17.638 53 .567
57.657
30.528
特征值4.260特征值2.612特征值2.395特征值1.807特征值1.633
贡献率18.521
贡献率11.357
贡献率9.036贡献率6.237贡献率5.528
贡献率:50.679%
表4 时间洞察力的因素结构
模型 研究者 因素
二因素 Gonzalez和Zimbarbo[5]
未来定向(包括工作动机、目标寻求、实际行动、日常计划)
现在定向(包括宿命论、享乐)
三因素 白井利明[6]过去接受,现在充实,未来指向
杉山成[7] 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满,过去取向性,未来取向性
Fingerman和Perlmutter[3] 长度、密度、清晰度
陈永进等[8]
长度、密度、清晰度
四因素 王卫红[9] 目标、密度和范围、指向、对过去的态度
五因素 Hooraert[10]
范围、一贯性、方向性、密度、情感/态度
Zimbardo和Keough[4]消极的过去、享乐的现在、未来、积极的过去,宿命论的现在
对开放式问卷调查所搜集到的题项进行的分析表明,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所包含的因素与所构想的因素基本相似:(1)指向,题项如“未来让我向往”、“过去的许多事情值得回忆”等;(2)密度,题项如“将来我还要做很多事情”、“我经常回忆童年时光”、“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真让人忙不过来”等;(3)态度,题项如“我有能力把握未来”、“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快乐生活每一天”、“我喜欢我的过去”等;(4)长度,题项如“遥远的未来”、“短暂的现在”等;(5)清晰度,题项如“过去的一些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现在该做什么事情我十分清楚”等。在所搜集到的题项中,既包括过去的项目,也有现在的项目,又包含未来的项目。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把时间洞察力划分为三个维度的构想。
四、讨论
(一)时间洞察力可能的结构
时间洞察力既是能力特质也是动力特质,是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的人格特质。由于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是一个从过去经历现在延伸到未来的连续体,对时间洞察力宜采取综合的取向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既往过去时间、未来时间和时间洞察力的有关研究[12][13],同时参考国内外时间洞察力问卷(量表)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提出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包含三个维度:过去时间洞察力、现在时间洞察力和未来时间洞察力。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时间洞察力三个维度下的各个因素与构想的因素结构基本相符:过去时间洞察力和未来时间洞察力均包括长度、清晰度、密度、态度和指向性五个因素;现在时间洞察力包括长度、清晰度、密度、态度四个因素。时间洞察力的这种结构层次其实与黄希庭[1]对时间洞察力的界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对时间长度、清晰度和密度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对时间的某种认知成分;对时间的态度是时间的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指向性则含有行动(或行动倾向)的韵味。但是本研究所得出的时间洞察力的结构只是探讨性的,它所包含的内容成分是否真正地反映了时间洞察力的内涵,仍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二)时间洞察力是一种人格特质
提出时间洞察力的作者[1]认为,时间洞察力是人们在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上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不同的个体对时间的认知(比如对时间长度、清晰度、密度的看法)、体验(如对时间的态度)和行动(或行动倾向)(如指向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虽然时间洞察力可分为过去时间洞察力、现在时间洞察力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三个维度,但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洞察力在侧重点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有的人总是缅怀过去,有的人更看重现在,而有的人憧憬未来,并且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这都反映了人们在时间洞察力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在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涉及的事件中,有些时间事件可能是情景性的,属于状态时间洞察力(state time perspective);而另一些时间事件可能是相对持久的,属于特质时间洞察力(trait time perspective)。特质时间洞察力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属于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15]。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在时间洞察力的三个维度中,现在时间洞察力不包含指向性因素,而根据前人的研究[3][4][5][6][7][8][9][10],现在时间洞察力似乎应该包含这一因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我们的理论构想有关。我们在构想时间洞察力的结构时,主要参考了国外一些有关时间洞察力的研究,研究结果可能受到这些国外研究的影响。这可以用Jone Berry[16]提出的跨文化比较的两种模式加以说明。在比较中西方人的人格结构时,Jone Berry[16]提出了“强制的一致性(imposed etic)”策略和“衍生的一致性(derived-etic)”策略。“强制的一致性”策略认为,用某种文化下建立起来的概念和工具去测量另一种文化下人们的特点,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来比较不同的文化是否有相似的特点。这样的比较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使用西方文化的概念和工具,去测量中国文化下的人,结果仅是数量或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可能体现人格结构的差异;只能得到跨文化的相似性,而不可能发现任何实质上的跨文化差异。目前国内使用的修订后的西方人格量表,属于“强制的一致性”策略,放弃了对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结构的探索,完全照搬西方的人格结构[17]。我们在构建时间洞察力的结构时,虽然没有完全使用国外的研究结果,也考虑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比如,我们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但是这种潜在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衍生的一致性”策略认为,比较两种文化下某一心理特点或者某一现象的相似性或者差异性,在中国文化下建立起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概念和测量工具并测量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特点,再与西方的人格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考察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人格结构的异同及其原因。这种研究策略属于本土化的策略,在构建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结构时,应该主要依据这种策略来进行,而我们恰恰忽略或弱视了这种策略,也许这正在本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
总之,本研究只是对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结构做了尝试性的探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确证和深入。时间洞察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只有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多维度多特质的方法,才能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
标签:负荷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