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基于企业生产率动态变化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中国经济论文,高增长论文,动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改革开放25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世界银行1996年的分析报告早已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及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主流经济中是史无前例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学家们开始从效率角度重新审视东亚经济。克鲁格曼(1999,中译本)指出亚洲经济增长“主要靠汗水而不是灵感,靠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
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持续,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标准普尔的主权评级部主管姆克基(2004)的研究表明,从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中国投入40美元每年挣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挣6美元,结论是中国经济的投资效率很低。从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可见中国经济效率低下。按标准普尔2004年的数据,中国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45%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也超过30%以上。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否提高,研究者仍然有大量的争论。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开创性研究者Chow(1993)认为,1952~198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积累。Rawski(1986)、Dernburger(1988)以及Lardy(1989)指出1978年以后的中国改革对于促进工业生产率增长并不成功。Xiao(1991 )用1985~1987年城市水平加总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TFP没有增长。Woo等(1994)运用300个国有企业调查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1984~1988年TFP的增长率为零或者为负。Huang和Meng(1999)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967个国有企业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1986~1990年TFP的增长为-2.2%。孔翔等(1999)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利用建材、化工、机械和纺织四个行业1990~1994年的数据所做的分析发现,化工和纺织业的国企出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增长,在建材行业几乎没有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惟有机械行业每年保持1.5%的增长。
但是,Hu和Khan(1997)延续了Chow(1993)的研究,指出在1952~1994年尽管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TFP提高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979~1994年全要素生产率大约每年增长4%,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Chen 等(1988)运用全国工业加总数据所做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1978~1985年TFP每年增长4%~5%。Jefferson等(1992)用城市工业数据的分析发现,1984~1987年每年的TFP 增长2.4%。郑京海等(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利用机械、纺织、轻工业、重工业四个行业1980~1994年的数据,发现在所有的部门中,生产率几乎都在增长, 但是纺织业有四年的生产率在下降。Perkins(1994)用1980~1992年300个企业的调查数据以及Li(1996)用1980~1989年769个国有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有相似的结果。易纲等(2003)研究发现,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胡鞍钢(2003)也认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及对中国整体经济效率的评价不能脱离中国经济多层次、动态复杂的现状,更不能脱离微观企业效率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其生产效率变化特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率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生产效率最重要的指标。涂正革、肖耿(2005)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1995~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发现前沿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
本文采用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法考察中国工业企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全部大中型工业37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及其在1995~2002年的变化趋势,从生产效率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增长核算法
劳动生产率指标在早期理论研究中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高工资与高福利都取决于逐渐增长的人均产出。但是,仅仅依靠劳动生产率指数,无法区别经济增长中哪些应该归功于劳动力,哪些归功于资本,哪些应该属于技术进步的结果。Solow(1957)等人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即用一个加总指数来解释所有要素的增长,计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质上是加总的投入要素的指数的平均生产率。用Y表示产出,X表示投入指数,TFP可以写成:
TFP=Y/X (1)
等式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求导得到TFP的增长率:
TP=-(2)
这里,=dlnX/dt,X代表要素投入的水平值。接下来的问题是投入要素加总函数的选择,即如何将各投入要素总合成一个投入要素指数,有参数与非参数两种方法。参数法是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估计生产函数(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进而得出加总的投入指数,即TFP=Y/,TFP的增长可以从估计的参数中得到。非参数法则使用投入要素的收入份额计算所有投入要素的加权平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中不能被投入要素衡量的部分,因此,TFP实质上是一个剩余的概念。定义TP为TFP的变化率,即产出增长中没有被投入要素增长所解释的部分。按照被经验研究广泛采用的增长核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为:
这里,S[,j]是要素j在要素总成本中的份额,且有∑[,j]S[,j]=1。可以证明,在利润最大化及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要素的产出弹性值应该等于要素的费用份额。这就是使用增长核算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理论依据。实际中,产出弹性和要素的费用份额(可以理解为要素的价格)可能不相等,而且规模报酬可能递增或递减,这是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经济性问题。①
三 变量界定及数据说明
(一)样本的来源及价格因素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收集整理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95~2002的年度统计数据,原始数据中每年约有22000家企业。剔除数据不完整、工业增加值为负值、有错误或开工不足等企业后,每年大约有21000家企业,八年共177086个观察样本。我们对37个两位数行业中的每个行业单独进行了生产率增长计算。②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整个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企业数量上看,大中型企业占全部国有企业及产值规模在5 百万人民币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比例,大约每年为12%左右;以从业人数看,占整个工业从业人数的16.7%;从每年创造的增加值看,占整个工业40%以上,占国家总GDP的15%~19%。可见,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
价格因素是生产率研究必须面对的挑战。尽管1995~2002年期间中国零售物价波动不大,但是各行业的产出及投入要素价格变动的差异却不容忽视。总体上看,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加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对于价格的调整,我们基于两方面的信息来源:第一,样本数据本身所包含的价格信息。数据中有企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和不变价的工业总产值,据此可推算出产出的价格缩减指数。与宏观的价格水平数据相比,根据企业数据推算的价格缩减指数的信息更丰富,因为它包含了上万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根据企业数据推算的价格缩减指数有一致命的问题,企业所汇报的价格缩减指数与我们的感觉以及宏观数据相比,明显偏低,而且奇异值太多难以解释。当然,这与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不无关系。第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指数,主要包括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局通过抽样调查取得的物价指数的可信度相对于企业的价格缩减指数更可靠。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包括14个主要行业的产品价格指数。我们根据行业间的关联程度构造了37个行业产出综合年度价格指数(pyv),作为现价工业增加值的价格调节因子。
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价格指数,基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数据综合而成。根据固定资产的组成结构,钢材价格、建材价格以及行业的需求的拉动的价格指数和重工业中加工工业的产品价格指数对固定资产的价格指数会造成影响。我们使用四个价格指数的简单平均,即kpricef=(psrind2+p23+pfe+pbuild)/4。其中,pfe和pbuild是统计局提供的钢铁和建材购进价格指数,psrind2表示两位数行业的加权价格指数(时间下标T略),计算方法为:
这里,j=6,7,…,46,表示两位数行业代码,i=1,2,…,N[,j], 表示隶属行业j的企业。ycurr、ycons和sr分别表示企业的现价工业产值、 不变价工业产值以及企业的销售收入。p23表示重加工业的加权价格指数, 计算方法类似于两位数行业的价格指数的计算。由于重加工工业的价格水平会影响投资的机器设备的价格,p23的计算公式:
这里,i表示重加工工业企业。总体说来,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升, 轻工业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另外,投资品的价格变化相对要小些。据此,将现价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存量进行了行业价格水平调整。
(二)变量定义
本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所涉及到的变量主要包括经价格调整的工业增加值(avalue)、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nvfixa)、从业人员年均人数(labor)以及劳动与资本的行业平均费用份额。
与劳动相关的成本主要包括工资总额、奖金、劳动福利以及劳动保险支出。固定资本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利息支出。一般来讲,企业的长期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自有资金用于流动资金,因此,利息支出可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之一。另一方面是固定资产的当年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固定资本的另一项成本,反映资本的自然磨损和技术磨损。我们将这两项费用作为资本要素投入的成本。基于此,我们计算劳动与资本的费用份额:
S[,l]=cl/(cl+ck)
S[,k]=ck/(cl+ck) (6)
这里,cl、ck分别表示劳动和固定资本的成本。在计算行业的TFP变化率时,投入要素(lnk,lnl)及要素成本份额(S[,l]、S[,k])都用行业年均值。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用对数差近似表示产出、要素的变化率。
产出增长率:≈ln(avalue)[,T]-ln(avalue)[,T-1],[,T]=1996~2002;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ln(nvfixa)[,T]-ln(nvfixa)[,T-1];劳动力的增长率:τ≈ln(labor)[,T]-ln(labor)[,T-1]。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计算的产出增长率()与要素投入增长率(、)以及要素的费用份额(S[,l]、S[,k])都是按两位数行业计算的,即上面(avalue)[,T]、(nvfixa)[,T]、(labor)[,T]分别表示该行业在年度t的增加值总额、固定资产净值总额和劳动力总数。S[,l]与S[,k]也是采用行业劳动总成本和行业资本总成本来计算的。没有对每个企业分别计算增长率的原因在于样本的不平衡性,由于破产、兼并、新企业、企业的法人代码变化等原因,每年有许多企业退出样本,又有许多企业进入样本。因此,若对每个企业计算增长率,就会导致样本数据的大量丢失,从而使得研究结论出现偏差。另外,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特征,样本的非平衡性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计算影响不大。因此,使用行业的变化率指标更有实际意义。
四 经验结果
(一)产出增长特征
以行业增加值、劳动及资本的增长率计算出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由于涉及到要素的变化率,下面所有的计算都从1996年开始算起。扣除物价因素,中国大中型工业1996~2002年37个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加权平均分别为4.5%、5.1%、8.7%、13.1%、10.0%、14.6%和17.5%,7年平均以11.5%的速度增长。增加值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分别是电子通讯业24.9%、塑料制造业20.8%、交通设备制造业20.8%、医药业19.6%和食品制造业18.8%。增加值增长最慢的五个行业分别是木材采运业-3.6%、石油加工业0.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1%、煤炭采选3.2%和非金属矿采选3.9%。
表1 五个最快和最慢的大中型工业行业产出平均增长率(y)%
行业及代码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
[41]电子及通讯设备 2.10
18.00 35.60 14.30 15.70 38.00 27.60 24.90
[30]塑料制品34.00 8.80
7.90
25.80 17.70 33.80 14.00 20.80
[37]交通设备制品8.30
9.30
15.40 15.90 11.30 29.40 34.10 20.80
[27]医药制造19.90 17.80 20.80 21.50 16.70 20.10 20.20 19.60
[14]食品制造20.10 8.80
-2.90 26.30 24.80 17.50 24.90 18.80
平均4.50
5.10
8.70
13.10 10.00 14.60 17.50 11.50
[10]非金属矿采选业 -2.50 6.80
0.90
11.20 -7.20 3.80 12.20 3.90
[06]煤炭采选业 -2.10 -5.70 -6.30 1.40
7.80
9.30 13.00 3.20
[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6.80 9.70
-12.80 19.00 8.70
-0.40 3.20 2.10
[25]石油加工、炼焦业-8.80 -2.50 -4.80 2.70
-17.70 13.80 12.50 0.40
[12]木、竹材采运0.70
-2.20 5.30
-23.30 -1.40 -9.60 1.20 -3.60
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收集整理的1995~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整理。
从表1我们不难发现,电子通讯、塑料制造、交通设备、 医药业和食品制造业等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的速度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中国工业的主导产业。以电子通讯业为例,1995年外商企业加上港澳台企业与国有企业数量的比例为174∶505,到了2002年这一比例变为645∶240。可见,外商企业的大举进入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增长最缓慢的行业主要包括以国营企业占主导的传统产业,如采掘业、公用事业、纺织业等。我们以石油加工为例,1995年仅有1家港澳台企业和94家国有企业,到了2002年这一比例为11∶54,原有的国有企业大多进行了形式上的转制,但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变化。国内油气、矿产资源的枯竭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无法进入这些行业是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二)投入要素增长特征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并不同步。1996~2002年37个行业工业资本的增长率加权平均达12.3%。1996年至1999年资本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22.3%、13.9%、16.3%和13.9%,2000年增长速度下降到5.8%,2001年为12.4%,2002年为7.7%。从投资角度看,1996和1997年较高的投资规模并没有带来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这可能是投资的滞后效应或经济周期的缘故。
1996~2002年间大中型工业企业37个行业的从业总人数以4.4 %的平均速度下降。1996~2002年分别为-4.3%、-1.3%、-5.3%、-3.6%、-14.6%、-0.8%、-1.5%。例如,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的从业人数由1999年的108万下降到2000年的52万人。另外,纺织业的从业人数也由1995年的468万下降到2002年的224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的分流导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从业人数大大下降。
表2a 五个最快和最慢的大中型工业行业资本投入平均增长率(k) %
行业及代码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
[41]电子及通讯设备 22.70 22.20 19.00 19.50 10.10 32.40 22.80 22.10
[22]造纸业 33.60 22.10 11.20 15.60 15.00 43.10 8.90 21.50
[20]木材加工制品业 45.30 26.60 10.40 27.70 18.80 15.30 7.90 19.30
[21]家具制造22.40 39.20 14.80 18.70 3.30 15.10 11.20 16.40
[44]电力、蒸汽热水 -4.70 2.80 31.80 20.20 22.50 14.30 15.70 16.10
平均22.30 13.90 16.30 13.90 5.80 12.40 7.70 12.30
[28]化学化纤制造业 17.00 6.90 7.90
28.60 0.50 -12.10 1.40 7.20
[36]专用设备制造34.50 10.80 7.30
-3.50 7.80 -5.20 2.20 7.10
[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9.30
20.50 -11.60 11.70 8.50 3.50
-1.20 6.00
[17]纺织业 18.60 13.70 3.50
3.70 -4.20 5.30
2.40 5.80
[12]木、竹材采运11.60 6.10 2.90
-4.30 6.50 -1.70 -1.70 3.40
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收集整理的1995~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整理。
表2b 五个最快和最慢的大中型工业行业劳动力投入平均增长率(l) %
行业及代码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
[24]文体用品25.40
9.90
-12.20 13.40 -6.60 19.30 11.60 9.10
[19]皮革、皮毛、羽绒16.80
1.50
-18.50 12.30 1.20
27.80 7.90
8.80
[41]电子及通讯设备 -1.50
-1.70 -2.30 -1.20 4.10
13.50 13.00 6.30
[21]家具制造44.40
-33.30 7.20
-0.20 0.10
16.40 7.50
6.20
[18]服装、纤维制造 13.70
-1.80 -6.20 5.40
2.30
13.10 4.60
5.30
平均-4.30
-1.30 -5.30 -3.60 -14.60 -0.80 -1.50 -4.40
[25]石油加工、炼焦业-4.20
2.10
3.80
-9.30 -27.40 -2.00 -13.50 -8.00
[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5.00 -1.00 -14.70 -8.60 -5.40 -8.50 -8.70 -8.50
[17]纺织业 -3.10
-7.90 -17.40 -16.30 -7.50 -5.40 -5.90 -8.80
[36]专用设备制造-3.90
-3.30 -9.80 -17.80 -2.10 -17.00 -8.00 -8.90
[07]石油天然气开采 -21.20 -4.00 -1.90 -2.40 -73.50 8.10
-12.20 -18.50
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收集整理的1995~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整理。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特征
前面已经阐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以及如何用增长核算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现以仪器仪表业为例,说明2002年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计算结果:
=0.12-0.325(0.03)-0.675(-0.07)=0.158
2002年仪器仪表业产出增长速度为12%,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为3.25%,而劳动力减少了7%。因此,即便保持要素投入规模不变, 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使得经济保持15.8%的增长速度。可见,该行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整个大中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平均值的计算是以企业增加值为权重的平均值(我们也计算过以劳动力为权重的平均值,结果类似)。行业j 的年度平均全要素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这里,TP[,j,T]表示行业j在年度t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value[,j,T]是行业j年度t的增加值总额。1996~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年均为6.8%。1996、1997两年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下降4.3%和0.7%。此后,总体全要素生产率加速增长,1998~2002年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以3.0%、7.5%、11.2%、8.2%和14.0%的年平均速度增长。
从行业看,1996~2002年期间行业年平均TFP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设备制造业17.8%、仪器仪表制造业16.0%、印刷业13.8%、金属制品业13.6%、医药制造业12.4%;TFP增长最慢的五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业年均下降4.6%、电力工业年均下降4.1%、自来水业年均下降4.0%、木材竹材采运年均增长1.9%、化纤制造业年均增长2.1%。从行业分布可以发现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相反,高度垄断、开放程度低的行业生产率增长慢,甚至出现下降的局面。对于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的巨大差距背后的具体因素,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表3 五个最快和最慢的大中型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 %
行业及代码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
[37]交通设备制造-5.40 -0.30 12.30 11.10 14.30 26.60 35.40 17.80
[42]仪器仪表4.20
2.10
32.20 16.80 19.60 16.00 15.80 16.00
[23]印刷、记录媒介 19.40 9.40
16.20 17.10 4.70
21.10 9.50 13.80
[34]金属制品-1.20 2.60
14.40 12.60 15.00 19.40 20.50 13.60
[27]医药制造7.90
6.60
16.20 14.70 11.20 12.60 13.90 12.40
平均-4.30 -0.70 3.00
7.50
11.20 8.20
14.00 6.80
[28]化学化纤制造业 -28.40 -0.20 -3.30 22.00 16.90 -17.20 12.60 2.10
[12]木、竹材采运 0.90
-3.10 11.40 -11.00 5.00
0.00
10.00 1.90
[46]自来水生产与供应-5.40 -12.60 2.60
-1.80 -12.40 2.50
-3.10 -4.00
[44]电力、蒸汽热水 -13.00 -7.10 -9.60 -5.00 -4.10 -4.00 4.40 -4.10
[25]石油加工、炼焦业-22.60 -13.90 -22.10 -9.10 -8.60 8.40
17.90 -4.60
说明:根据国家统计局收集整理的1995~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整理。
总之,中国工业经济的生产率增长呈现前降后升、逐年提高的态势。1995~1997年大规模的投资没有带来高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连续两年下降,这与1997年金融危机以及中国政府为经济软着陆采取的宏观调控不无关系。金融危机后,整个亚洲经济得以恢复,生产率呈快速上升趋势。
五 简单结论及政策涵义
产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扣除物价因素,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6~2002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保持平均11.5%的速度增长。运用增长核算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大中型工业1996至200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增长率为6.8%。1996、1997 年两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分别为-4.3%和-0.7%,1998~2002年分别以3.0%、7.5%、11.2%、8.2%和14.0%的速度快速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的迅猛上升体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这一结论与胡鞍钢、郑京海(2004)的结论完全相反,他们使用中国省际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逐年下降。可见,宏观经济结论并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多元结构特征。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2005年在留美经济学会重庆年会上预测,如果不受到重大国际事件的干扰,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没有问题。这与我们的研究结论不期而合。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资本深化分不开。本文计算发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资本净值存量的平均增长速度逐渐回落,由1996年的22.3%下降到2002年的7%,平均从业人数却以4.4%的速度减少,但是不变价格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不断上升,由1996年的4.5%增加到2002年的17.5%。由此可见, 人均资本拥有量大幅增加的资本深化过程是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传统、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远低于电子通讯等竞争激烈、开放度高的新兴产业。在37个行业中,高度垄断及开放度低的行业如电力、煤气、自来水等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而电子通讯等开放程度高的行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垄断行业。可见,逐渐开放国家垄断经营行业,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势在必行。
作者感谢国家统计局俞肖云对数据处理的帮助,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林少宫、王少平教授和匿名审稿人的实质性建议以及香港研究基金拨款委员会及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资助(项目编号:HKU7167/98H)。
截稿 2005年5月
注释:
① 涂正革、肖耿(2005)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进行了分解、分析,作者这里暂不考虑。
②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某些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在此省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标签: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论文; 平均增长速度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生产率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价格发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