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分析及政策意义_城市经济论文

上海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上海论文,城乡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含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收入分配、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

在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宏观经济分析中,消费、投资和出口被视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尽管三者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就消费和投资的关系而言,消费具有最终意义,投资则具有“引致性”的特点和“派生性”特点,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最终的消费需求,才引致和派生出投资需求,如果没有最终意义上的消费需求,则不会有最终的投资需求。因此,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总支出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通常在西方国家,GDP构成中,其中消费支出占到70%以上,而投资支出则基本上维持在20%~25%之间。可见,消费支出对GDP的影响至关重要。

从经济增长意义上说,通常认为,消费不仅在决定和影响一国宏观经济增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也具有直接意义,即消费支出增加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上。

上海作为一个经济迅速成长的经济体,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因素和影响,消费增长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相对比较缓慢,而且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上海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制约了上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消费率分析:上海与国际经验比较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分类标准,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原欧盟成员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2003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NI平均水平为28600美元,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倍之多。与此同时,高收入国家的消费率也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个多百分点,且相对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高水平。尤其是在人均GNI比较高的美国、德国和英国、日本等国家,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消费率普遍比较高,美国和英国连续多年平均消费率高达84以上,德国和日本也高达77%和 71%;这些国家的平均消费率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投资率并不是很高,美国和英国平均只有18%和17%左右。这就表明,在发达国家,消费对于GDP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远远高于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例如,美国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总额和净出口额“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率分别是1.06%,3.47%和-0.83%,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率高达3.47%。

实际上,高收入国家高消费率保证了经济增长能够始终建立在消费拉动的基础上,而且也保证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福利水平的改进,避免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资挤占消费”的现象。

一般说来,在经济发展出在低收入水平的时候,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较高的投资需求迫使人们“压低”消费水平,在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率逐渐增加;而一旦工业化完成后,进入一个发达国家和高收入阶段时,消费支出进一步提升并在较高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这时,经济增长主要的“贡献者”和拉动者就是消费。因此在进入经济发达阶段以后,保持较高的消费率对于一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表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NI和消费率变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以及《2005年国际统计年鉴》计算和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版。

注:人均GNI和人均GDP单位为美元。投资率和消费率单位为百分比。上海市数据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5》计算整理;其中人均GDP根据现行汇率计算为美元表示。

从表1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GNI和消费率变动与上海消费率的变化和比较中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上海市最终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作为中国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消费率既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更低于中国平均水平;相反,投资率却表现出异常的高,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进一步表明上海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于投资推动的特点;高投资意味着高储蓄和低消费,因此消费率低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表2还可以看出,在所有最终消费部分中,尽管居民消费部分高于政府消费部分,但是居民消费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居民消费占全部消费的81.7%下降到2004年居民消费占全部最终消费的75.9%,下降了5.8百分点(见下页表2)。

表2 上海市1978年~2004年各年最终消费及构成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我们认为,上海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速;特别是随着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主要依靠于投资驱动增长为主将转向居民消费需求推动增长为主的发展形式,这说明经济发展正在迈向高收入发展阶段,因此消费必将成为进一步增长的主导因素。因此,未来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将是提升和启动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达阶段应该具有的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上海已经具备发展动力转型的条件了,应该从投资驱动增长转向消费驱动增长先行一步。这不仅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三、上海城市内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差距分析:七等份分析

表3显示了上海城市居民主要年份各收入组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情况。从各收入组的消费支出增长情况看。1985年以来,各收入组的消费支出的绝对值都在增长。其中,上海城市居民总体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992元,增加到 2004年的12631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5.5%。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689元增加到2004年的5649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3.2%;低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757元,增加到2004年的7678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4.3%;中等偏下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870元,增加到2004年的8814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也为4.3%;中等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973元,增加到2004年的11646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5.1%;中等偏上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124元,增加到2004年的13753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5.3%;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255元,增加到2004年的19214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6.5%;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369元,增加到 2004年的28276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1%。(见表3)

表3 上海城市居民主要年份各收入组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 单位:元

数据来源:1985年~2001年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sh.gov.cn),2003、2004年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局城市调查队

注释:

①上海市统计网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1985年的价格指数为128.2,2004年的价格指数为562.2。

可以发现,第一,除了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高于总体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外,其余五个收入组的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均低于总体的消费支出增长率。第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与收入的提高呈正比关系,即可支配收入越高,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也越高。

表4 主要年份上海城市居民最低与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的差距

数据来源:同“表2”。

从最低与最高收入组消费支出的差距上来看。表4显示了主要年份上海城市居民最低与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的差距。首先分别比较最低、最高收入户与上海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对水平。对于最低收入户来说,1985年,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上海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也就是平均水平的0.69,到2004年,仅是平均水平的0.45。这说明虽然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的绝对值水平在上升,但是其相对水平却在下降。对于最高收入户来说,1985年,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平均水平的 1.38倍,此后的20年逐渐上升,到2004年,是平均水平的2.24倍,这说明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的相对水平与绝对水平均同时上升。其次,比较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的差距。从两者差距的绝对值上看,1985年,两者的差距为680元,在此后的20年中,两者的差距不断增加,到2004年,两者的差距增加到22627元,考虑到物价因素,两者的差距在 20年间增加了约6.6倍。从两者比值上来看,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的 1.99倍,此后的20年中,两者的比值不断增加,到2004年,两者的比值增加到5.01倍。

图1更加直观的显示了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差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1985年~ 1990年间,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差距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在1990年以后,两者的差距明显扩大。尤其是在2000年~2004年间,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快速增加,而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基本没有变化。

图1 最低与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比较

四、上海农村内部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差距:七等份分析

表5显示了上海农村居民在 1999年~2004年期间,按照可支配收入七等份分组下的生活消费支出情况。从各收入组的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方面看。自1999年以来,各收入的生活消费支出都在增加。生活消费支出从1999年的3867元,增长到2004年的6329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7.6%。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4000元以下收入组,从1999年的1991元,增加到 2004年的4076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7%;增长最慢的是6000~7000元收入组,从1999年的4039元,增长到2004年的5111元,年均实际增长率为3.1%。

表5 上海农村居民历年生活消费支出的七等份情况(1999~2004)

数据来源:根据上海统计网(http://www.stats-sh.gov.cn)整理计算。

注释:

②1999年的可支配收入分组情况为:2000元以下、2000元~ 3000元、3000元~4000元、4000元~5000元、5000元~6000元、6000元~7000元、7000元以上。

③据上海市统计网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1999年的价格指数为533.7,2004年的价格指数为562.2。

从最低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来看。表6列出了两者的差距情况。首先,从各收入组消费支出占平均水平的比重看,1999年,4000元以下收入组生活消费支出占平均水平的51%, 2004年比重上升到64%,其间比重起伏不定,但是一般都在50%到 60%左右的范围内徘徊。这说明虽然4000元以下收入组的生活消费支出绝对值在上升,但是其相对消费水平一直没有改善。对于10000元以上收入组来说,1999年,其生活消费支出是平均水平的1.47倍,2002、2003年一度扩大到2.13倍,到2004年,也依然是平均水平的1.70倍。这说明10000元以上收入组的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对消费水平和绝对值一样都在扩大。

表6 主要年份上海农村居民最低与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的差距

数据来源:根据上海统计网(http://www.stats-sh.gov.cn)

从最低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差距来看,1999年,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差距的绝对额为3705元,到2004年,差距扩大到6656元,而同期的通货膨胀指数仅为1.05,忽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两者差距的绝对值增长了约80%。其次,从两者的比重上来看。1999年,最高收入组生活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组生活消费支出的2.86倍,到2003年,两者的比值扩大到4.13倍,差距扩大明显。然而,到2004年,两者的比值却下降到2.63,甚至低于1999年的水平。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主要缘于最高收入组消费支出水平的下降和最低收入组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

表7 上海城乡历年消费支出差距比较分析

资料:根据《上海统计年鉴》各年提供的数据整理计算。

五、上海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比较分析

表7列出了上海城乡历年消费支出的情况。1990年,城乡消费支出差距的绝对值为674元,此后的15年间,两者的差距逐步扩大到2004年的6302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以1990年为基价,2004年的实际差距约为2443元。2004年的差距是1990年差距的3.62倍。从两者差距的相对值来看, 1990年,农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是城市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 65%,此后的15年间,比重逐渐下降,到了2004年,农村消费支出占城市消费支出的50%。因此,无论从城乡消费支出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来看,两者的差距都在扩大。图2更加直观的显示了两者的差距情况。

图2 上海城乡主要年份消费支出差距比较

资料:同表7。

六、一些主要的发现和结论以及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对上海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方面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一,从理论说,消费水平和消费率高低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消费率大小和高低取决于诸多因素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率变化是有规律的。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长期增长,在长期内,消费水平会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消费率变动却有不同的变化。一般的规律是:在一个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收入中比较大的部分用在了消费上,消费率比较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中中间投入比较多,资本积累和资本需求较多,于是消费率比较低;但是到了后工业化和信息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产业结构迅速变迁和升级,对于制造业产品需求相对比较低,而对于服务业发展需求比较高,这时制造业比重也开始下降,中间投资减少,资本需求相对下降,因此消费率又开始上升。到了经济发展进入成熟和稳定发展的阶段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变动比较小,消费率在高收入水平上则比较稳定。

第二,中国和上海消费率变化表明,消费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和上海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进一步做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我国消费率连续下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人均收入比我们低的邻国——印度。最近几年,上海市最终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作为中国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消费率既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更低于中国平均水平;相反,投资率却表现出异常的高,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进一步表明上海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于投资推动的特点,高投资意味着高储蓄和低消费,因此消费率低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实证分析还可以看出,在所有最终消费部分中,尽管居民消费部分高于政府消费部分,但是居民消费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三,上海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表明,上海城市居民消费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过渡,但是各个收入组别的消费支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从总体上来看,1980年以来,消费支出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绝对值都呈增长趋势,而且增长幅度很大。这说明,上海城市居民的生活已经由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上海城市居民对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非物质产品的消费在逐渐上升。此外,医疗、教育和住房改革也是促使此三个组成部分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

但是同上还发现,第一,除了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高于总体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外,其余五个收入组的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均低于总体的消费支出增长率。第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与收入的提高呈正比关系,即可支配收入越高,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也越高。从两者比值上来看,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的1.99倍,此后的20年中,两者的比值不断增加,到2004年,两者的比值增加到5.01倍。

第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同样存在的问题是不同收入组别的消费支出差距正在扩大。

从总体上看,代表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支出的食品及衣着消费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年均实际增长率也低于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率;而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非物质消费支出的比重则在上升,年均实际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大大高于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率。

但是从最低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差距来看,1999年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差距的绝对额为3705元,到2004年,差距扩大到6656元,而同期的通货膨胀指数仅为1.05,忽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两者差距的绝对值增长了约80%。其次,从两者的比重上来看,1999年,最高收入组的生活消费支出是最低收入组的生活消费支出的2.86倍,到2003年,两者的比值扩大到4.13倍,差距扩大明显。从两者差距的相对值来看, 1990年,农村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是城市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 65%,此后的15年间,比重逐渐下降,到了2004年,农村消费支出占城市消费支出的50%。因此,无论从城乡消费支出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来看,两者的差距都在扩大。

第五,上海市城乡居民不仅存在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而且也存在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逐渐扩大。实证分析发现上海全市居民消费支出差距扩大主要是受城市居民之间的消费支出的差距扩大而引起的。

上海全市消费支出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上海城市消费支出的差距,其对全市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超过了50%;其次是城乡之间消费支出的差距,其对全市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接近一半,达到了46.1%;对全市消费支出差距影响最小的是上海农村消费支出差距,其对全市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只占到了3%。

第六,从上述实证分析和结论来看,上海今后的发展,需要逐渐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居民消费政策,借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上海的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依赖于投资驱动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应当逐渐依靠为消费驱动和内需拉动为基础的自主创新型的高质量高效益的模式,为此必需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和城乡居民消费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迅速转变。这里有几层含义:一是积极调整和建立新的旨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消费政策体系,这既是上海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任务,更是确保上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二是需要积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刺激城乡居民消费意愿,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率,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三是需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尤其是国民收入宏观收入分配关系,适当提升居民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四是不仅需要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更要重视解决城市内部、农村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差距扩大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消费差距扩大,通过调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渐缓解消费差距,直接提升城乡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福利;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意愿、阻碍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一些体制和机制条件,优化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特别是加大对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低收入群体在医疗消费、基本教育消费以及养老等保护力度,从政策和体制上引导和保护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

注释:

④根据上海统计局网站提供的资料,计算得到1990年~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58。

标签:;  ;  ;  ;  ;  ;  ;  

上海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证分析及政策意义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