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_电力论文

民族地区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_电力论文

民族地区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电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7)06

一、电力产业发展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电力资源优势,电力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就恩施州来说,清江、长江上游干流、沅水、澧水、乌江等水系的60多条大小河流纵横全州,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达509万千瓦,可开发350万千瓦。利川市风力资源80多万千瓦,可开发的有36万千瓦。建始县是湖北省重点产煤县,发热量在5000千卡/千克以上的优质无烟煤储量1.9亿吨以上,每年煤产量150万吨以上,其中产生废弃煤矸石30万吨以上,可保证30万千瓦坑口火力发电所需动力材料。1994年以来恩施州共吸引外来资金40多亿元投资水电,先后开发了一批中型水电项目,加上早期建成的小水电站,到2006年全州建成投产的电力装机容量达84.2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度,售电收入为23亿元,提供税收2亿多元,成为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恩施州电源装机容量将达到498万千瓦左右,2020年电源装机将达到548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及以后电力一直处于盈余状态,恩施电网2005年外送最大电力约45万千瓦,2010年最大外送电力150至180万千瓦,2020年最大外送电力200万千瓦左右。

因此,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电网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电力产业的发展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建设坚强电网的战略要求,民族地区基本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但现有的电网结构不能适应这种需要。

一是由于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自身还不可能消化丰富的电能。据统计,2006年恩施州社会用电量和最大用电负荷仅为16亿千瓦时和23万千瓦,其中工业用电仅占社会用电量的40%。水电能源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电力交换和输送,但快速增长的丰富电能因电网结构的不适应而不能顺利外送。比如,仅2005年恩施州因电网不畅,废弃丰水电力近30万千瓦,损失高达3亿多元。

二是由于民族地区电力产业以小水电为主,调节性能较差,电网季节性和时段性潮流变化大,丰水期大量电力电量外送,而枯水期则需从外大量返购电力电量,加之网络结构薄弱,一旦主联络线跳闸,极易发生电网崩溃事故;随着电网外送水平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有了新的要求。

(二)电力产业体制落后,严重妨碍电力产业的和谐发展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民族地区电力产业体制的落后不利于电力发展。比如,恩施州电力总公司由省电力总公司和州人民政府双重管理,州电网管理局与州电力总公司合署办公,各县市公司由州总公司代管。电力产业存在多种经济成份,隶属关系复杂,经营分散、粗放,效益较低,市场竞争力弱。厂网分离后,发、输、供电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等,没有形成互惠共生环境,严重妨碍电力产业的和谐发展。

(三)电源结构不合理,技术提升慢,严重影响电力产业总体效益的提高

电源结构不合理,丰枯矛盾突出。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恩施州已建成6000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的中小水、火电站33座,总装机容量约为64.55万千瓦,其中水电站装机容量为61万千瓦。500千瓦~6000千瓦总装机容量17万千瓦,500千瓦以下2.65万千瓦。现有水电站多为径流式,调枯、调峰能力差。

近年来,电力技术的发展日益显现出高技术与传统技术交叉、融合的趋势。高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统电力系统已经或将要发生重大变革。像恩施这样的民族地区电力产业由于资金短缺,还有不少的电站设备技术落后;由于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艰苦,严重制约了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引进。

(四)流域开发与生态家园建设矛盾交错,增加了电力产业发展的难度

民族地区不仅电力资源丰富,而且因大小流域都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风景独险而美丽。在水电开发中,不论是兴建库容式电站还是兴建径流式电站,对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增加了电力产业发展的难度。

三、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政策支持,是民族地区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民族地区电力资源丰富,但往往以水电为主,分布范围广,流域相对集中,站小点多。在恩施州,清江中下游适合建大中型电站的水电资源归省政府所有,清江流域开发公司使用,其余水电资源归州、县(市)所有。恩施电力资源的开发以小水电为主。建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对民族地区支柱产业的积极扶持、妥善解决电网垄断经营与地方电力企业之间的非公平竞争问题。

1.强化行政强制型政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配合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对可再生能源应运用行政强制型政策促进其发展。重点是明确和量化小水电市场份额和发展目标,确保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先上网权及电网收购全部电量,这有利于消除影响小水电发供电效益的来自体制上的不利因素。

2.突出电价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实行厂网分开后,政府对小水电上网实行市场价格保护,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小水电上网限价制度,既使其获得合理利润,又促使其不断降低成本,提高小水电的竞争力。

3.完善税收政策。要继续执行小水电交纳6%增值税的政策。应明确不转供大电网电力的小水电,按照“交6%,免11%开具增值税发票”核定电网供电部门的增值税额,或实行先征后返,确保落实小水电减税政策。参照国外经验,一是积极制定能源环境税收政策,对能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设排放费,收费用于补贴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二是推行污染企业向水电企业直接购买排放指标,增强水电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小水电投融资的政策导向。小水电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因此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投融资渠道及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国家应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小水电建设。建议将小水电建设投资计划列入国家各级财政预算,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资本金配置、小水电技术进步、质量检测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恢复小水电贷款(期限在25年以上)。通过开放市场,吸纳社会、外资和民营企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多方位筹措小水电建设资金。

水电资源开发带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在建立投资引资体制时,政府可以考虑对投资者水电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如环境效益补偿,防洪等公益水利工程的补偿和扶贫补偿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投资者的积极性,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容的效果。

(二)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是电力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完善电力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水电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建立合理高效的水电投资和引资体制,既实现水电资源收益权,又解决资源商品化经营问题。充分利用价格与供求关系市场要素,将政府直接补贴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来实现。体现“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形成能源与环境发展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

在坚持执行“多家办电”的地方电力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以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管理方式向市场体制下主要以资产为纽带的管理方式的转变,推进水利水电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倾斜的精神,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原则,积极组建流域水电开发公司、流域水电集团,以老电站为母体,实行滚动开发。

建议政府适度向电力行业协会放权,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和自律作用,增强竞价上网的实力,营造互惠共生产业环境,形成以电力为主的产业链。

2.优化能源结构。在优先开发调节性能优良的中型水电项目,严格控制小火电和调节性能差的中小水电的开发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建设风电、火电。从根本上解决枯水季节向大网购买电力的矛盾,发挥调节性能好的电站在电网中的调峰作用。

(三)电网建设是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民族地区电力产业发展,电网建设很重要。对恩施州来讲,建设500千伏/220千伏骨干电力网,与华中电网、西南电网相联,重点是解决恩施电力外送卡口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将是民族地区电力建设发展的好时机,恩施的纳吉滩、龙桥、麻线坪、姚家坪、老渡口、杨东河水电站和齐岳山风电等电源工程都将建成投产,发电能力成倍增长。建成500千伏恩施变电所和220千伏利川、220千伏宣恩、220千伏利川龙桥等一批输变电工程,确保丰水期不压负荷运转、不浪费电力资源。

(四)提升技术,科学管理是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提升电力技术水平。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水能资源规划利用技术,小流域开发治理技术,建筑物设计施工技术,小型水轮发电机组应用技术,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电网自动化调度技术及输配电技术等。以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手段,以水电站及配套电网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为重点,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及运行管理水平,保证发、供电质量,提高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增强电力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民族地区电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科学管理。民族地区电力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如恩施农电“三化”管理模式、电力设施保护“三包”管理、恩施电网水库群优化调度管理等。为了使已有的发展成果得到延续和不断壮大,恩施州供电开展供电规范化、台区化、精细化的“三化”管理,使企业增收,客户满意。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解决传统供电管理存在的弊端,建立贴近客户、广联市场的“面对面”沟通和主动服务渠道,使供电企业目标一直分解到供电所、到台区、到个人的举措,实现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供电所电工挂职村官的作法,不仅体现了贯彻服务“三农”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指导思想,而且强化了供电管理;不仅为增加供电量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提高职工素质营造了实践环境。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继续搞好高新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加强全员科技教育,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确保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把民族地区电网打造成科技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一流现代企业。建立一种以“战略管理为基础,经营计划为中心,在制度规范下提升电力产业整体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五)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特色产业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恩施州具有丰富的电力资源、旅游资源,并已形成特色产业。在电气化建设过程中,实施以电代柴等环保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在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的同时,水电开发也直接和间接的产生了农业灌溉效益和防洪效益。反之,森林履盖率的提高,减少了山洪、泥石流对水工建筑物的危害,提高了水库的有效利用率;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增加了径流式电站的年最大利用小时数。显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提高了水电运行的安全性,也增加了水电企业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电力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与环境规划、建设同步,兼顾防洪、航运、旅游等,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四、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中包含的发展第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理念,为湖北民族地区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具体方法。在电力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社会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首先要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市场配置机制,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合理开发电力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民族地区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收稿日期:2007-07-25

标签:;  ;  ;  ;  ;  ;  ;  

民族地区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_电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