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人际论文,模型论文,企业竞争情报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竞争情报研究在社会学领域的延伸,人们对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构建与管理的研究日益增多。纵观人们对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研究和探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现有模型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构成结构角度可以将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分为“强关系弱关系”模式、“结构洞”模式、“闭合-开放”模式、“中心性”模式、“小圈子”模式和“离散-脊状网间”模式[1]。根据企业策略重心及内外环境的不同,可以将人际网络区分为协调-紧密型模式和分散-松散型模式[2]。通过对以上模型或模式的研究发现,这些模型一般是基于“节点-联系”模型的。
“节点-联系”模型是将节点和联系作为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研究的基本属性。人际网络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前者称之为节点,后者则称之为联系。通过研究节点和联系的关联属性,进而深化人际网络的利用效率。节点是指网络中的人或组织,联系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包昌火研究员在《人际网络分析》中指出:一个组织(或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中,你认识谁比你知道什么更重要[3]。
下文将着重分析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基于关系强度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和基于关系数学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关系模型,以对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
1992年,R.S.Burt提出了结构洞(structural hole)理论,他认为结构洞是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4]。包昌火认为在人际网络中结构洞是行动者具有“单线联系”节点的多少[5]。
结构洞和社会资本有着直接的联系。有甲、乙、丙、丁四人,甲与乙、丙、丁都认识,而乙、丙和丁之间相互不认识,则乙、丙和丁相互之间要想认识,只能通过甲这一路径,此时甲就具有3个结构洞;若同样四人,甲与他们都认识,乙和丙也认识,则甲具有两个结构洞;若四人之间彼此都认识,则甲就没有结构洞。所以,拥有结构洞越多的人,其社会资本就会越高。
应用结构洞理论进行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分析,通常遵循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对网络节点进行分析;然后对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判断结构洞的位置和数量;最后分析结构洞的类型并提出相应对策[6]。
基于结构洞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明确了组织构建和优化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路径。通过结构洞分析,组织能够将错综复杂的企业人际网络关系简化分解,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通过定性分析来构建和利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局面,使得企业应用科学方法构建和优化人际情报网络取得了突破。
在竞争情报实践活动中,要识别竞争情报人员及相关个体所拥有的结构洞数量,以明确他们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位置,使得拥有结构洞数较多者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本效用。通过对组织结构洞的分析,不仅可以合理配置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实践中所占用的资源,而且还可以优化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布局,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资源,深入研究人际情报网络的潜在价值,并对其进行优化应用。
2 基于关系强度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
关系强度理论,又称联系强度理论,也称连带(tie)强度理论。关系强度理论是G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的。他从互动交往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4个维度定义了关系强弱,认为互动交往多、感情深厚、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7]。
Granovetter认为,强关系通常是在组织内部形成,个人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准确率比较高而且比较及时,因而强关系的作用在于维系和提升组织人际网络的稳定性[8]。弱关系往往是在交集较少的人们之间形成,具体表现为不同组织中的个人之间,这些人很难形成共同的交互空间,所以关系的强度比较弱。同时由于他们所拥有的信息存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弱关系可以作为不同组织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
秦铁辉认为,“关系强度”模型有两个特点[1]:一是它侧重于分析节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二是主要研究网络内点到点的关系,对网络本身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涉及不大,因此,该模式适用于研究两人关系或由少许人组成的小群体人际网络。当对竞争情报的需求比较迫切或在情况危急的状况下,利用强关系来获取竞争情报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此种状况下,对竞争情报内容的可靠性和时间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强关系联系下的人员互相熟悉,诚信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能够保障竞争情报一定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在竞争情报需求广泛或者获取时间充裕的状况下,由于弱关系的信息桥作用,不同信息的获取将靠弱关系来传递。尽管弱关系获得的情报针对性不强,但异质情报往往能够起到启发思路和开辟道路的作用。
依据关系强度理论,弱关系是在强关系拓展新的关系时形成的,并通过进一步的交互,使之不断强化,以利于情报的传递。依靠强关系建立弱关系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组织人际网络拓展的过程。强关系能够使得组织内部的关系趋于稳固,弱关系则能够促进不同类型的人际网络的组合和重构,进而形成大的人际网络。
3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
James S.Coleman首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论述。社会资本,是指行为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来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9]。他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来分析社会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都开始关注社会资本。通俗地讲,社会资本是指与个人相关的各种关系,其中包括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从这些关系网络中获取的利益越大,他在此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是个人在业缘、亲缘和友缘之中累积形成的一种人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合理利用,不仅能够为个人或组织获取较大的竞争优势,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Lin Nan)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人际网络资源,个人在此网络中的位置最终表现为借此利用网络中的嵌入性资源[10]。Gnmovetter认为,人际网络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将人际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是因为它能够在信息流不畅通时起到信息桥的作用[11]。
人际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在对企业竞争情报活动进行绩效评估时应当将其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并建立恰当的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价值效用,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在企业员工考核绩效过程之中,人力资源部门不仅要考察竞争情报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还要重点探究其无形资本为企业或组织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从而能够激励每一位竞争情报人员努力开拓与共享自己的人际网络,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
4 基于关系数学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关系模型
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关系模型的核心概念是关系,通常将关系数据模型简称为关系。所谓关系数据模型是指基于关系数学理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用二维表结构表示的模型。关系运算是以笛卡尔积为基础的。
一般认为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通过关系概念的引入,可以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构造关系:R(Name,Customer,Competitor),R可以包含三个元组:{(**公司,刘某,A),(**公司,王某,B),(**公司,张某,C)},如表1所示。
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关系模式由数据结构、操作集合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在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应用中,人际网络中的行动者(个人或组织)可用关系数据结构表示;人际网络的延伸和拓展方法可以用关系操作集合表示;行动者(组织或个人)在拓展人际网络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和法律要求可用完整性约束表示。依据关系模型,人际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节点-联系”模式向“节点-关系”模式转变,如图1所示。
在图1节点-联系模式中,甲乙分别是两个节点,双向箭头代表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在节点-关系模式中,甲乙同样是两个节点,此模式中,我们将节点甲称为主体节点,乙为客体节点。主体节点也称为对象节点,是指以此为对象,挖掘其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节点关系模式中的关系是指主体节点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5 模型分析
人际网络分析(或称社会网络分析)又被称为结构分析,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加以分析的一套技术,还是一套理论方法[12]。人际网络分析来源于不同的学科,因研究角度选择的不同会产生一些侧重和分支。有的侧重于分析微观的个体互动网络层面的现象,有的侧重于分析宏观的社会现象,因此产生了多种人际网络分析方法。很多学者通过多种形式对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节点-联系”模型进行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图论法、矩阵法、社会计量学和代数法。图论法适合应用于表达小型群体的关系形式,能直观地呈现网络的结构特征,而矩阵法可以表达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社会计量学一般适用于研究结构等价性和块模型关系,代数法则适用于对角色和位置关系的分析。但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网络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形式主要有图论法和矩阵法。基本关系是关系运算的基本单位。通过关系运算操作,可以分析各基本关系隐藏的联系,挖掘潜在人际关系,得出新关系,从而拓展人际网络,增加社会资本。
5.1 图论
图论(graph theory)的思想最早源于数学家欧拉,由德国数学家内格(D.Koning)于1936年正式提出。图论研究的是成对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并以图的形式进行表达,它是由一系列数学公理和公式组成的,这些公式描述了图的性质。这种图就是点和线的集合,通常用点代表行动者和事物,用线代表两者间的关系。简言之,图论法是以线和点的形式来表示行动者及其关系的一种方法,并且可以将图中的线赋予一定的标记,用来表示个体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表示积极,“-”表示消极,同时也可以用“箭头”和“记号”表示关系的方向,这种带有“记号”和“箭头”的图可以用来分析群体结构,图2中的三个图就是三个无向图。
在(1)中,甲和乙之间具有积极的关系。该图是平衡的,因为在甲和丙之间以及在乙和丙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积极关系。在(2)中,由于乙和丙之间存有消极关系,而甲和乙之间以及甲和丙之间存有积极关系,所以该图是不平衡的,这样的群体就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乙不喜欢丙,而甲喜欢丙,同时甲也喜欢乙,那么乙就可以劝说甲也不喜欢丙,这样就得到了图(3),它表明乙已成功劝说甲不喜欢丙,从而达到了新的平衡。
图论发展比较早,在社会网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社群图。雅各布·莫雷诺(Jacob Moreno)率先使用社群图方法来表现社会构型的关系属性。社群图方法类似于几何图,也用“点”表示个体,用“线”表示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莫雷诺认为,社会构型具有明确的、可区分的结构,可以利用社群图来图解这些结构,可以把信息诸如从一个人传递到另外一个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渠道等进行可视化处理,社群图的构建允许研究者区分出领导者和孤立者,以便揭示出不对称性和互惠性,并用图来展示关联的渠道[13]。
社群图可以表明人际关系的结构。例如,莫雷诺提出的社群“明星(star)”概念,就是指对网络成员而言关联最密切的个体,如图3所示中的甲。
图3中的甲就是被选定的明星(star),他拥有很大的声望和很高的领导地位。他被群体中的所有人选择为朋友,而甲只选择了其中的两位乙和丙为朋友。所以甲是群内最有吸引力的明星。
利用社群图(图论)表达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一个优点是比较明确、清晰,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一目了然。但如果社群图所涉及的点(行动者)数量比较庞大,那么图形就会比较复杂,就很难勾勒出关系的结构,这是社群图的一个缺点。在这种状况下,一般采用矩阵方法表达关系网络。
5.2 矩阵法
简单地说,矩阵就是一些元素的排列,这些元素由行和列组成。由m行和n列元素构成的一个矩阵的阶数,记做m*n,矩阵可表示为如图4所示。
矩阵由m*n个数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而成,其中为矩阵的一个元素。矩阵常用大写英文字母(如A)表示,矩阵中的元素用小写字母(如)表示。
如果行和列都代表来自于一个行动者集合的“社会行动者”,那么矩阵中的元素代表的就是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行和列代表的是来自两个行动者的“社会行动者”,矩阵中元素代表的就是两个行动者集合中的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行”代表的是来自一个行动者集合的“社会行动者”,“列”代表的是行动者所属的“事件”,那么矩阵中的元素就表达行动者隶属于“事件”的情况[14]。
因社群图有不同的类型,与之相对应的,其矩阵表达形式也有多种类型。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常用的矩阵主要有邻接矩阵、关联矩阵、发生矩阵和隶属关系矩阵。为了研究行动者之间的关系,通常会涉及矩阵的运算,这个过程是由计算机完成的。矩阵的运算主要包括:矩阵重排、矩阵转置、矩阵加减法、矩阵幂运算、矩阵布尔代数积、逆矩阵、矩阵相关和回归、子阵以及矩阵的块等。通过对矩阵进行各种操作和运算,可揭示出竞争情报人际网络关系的结构。
矩阵也可以对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特征进行表述。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网络,矩阵表达法更为有效。矩阵法是用于分析各种关系的一种代数方法,具有独特的优点。由于矩阵法可以分析任意规模的社会网络,能克服图论法在结点数量多时表达上的缺陷,并可使用计算机软件作许多分析处理,因此,矩阵法应用更为广泛。
5.3 关系运算
关系运算包括传统的集合运算(并、差、交)和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连接、投影、除法和外连接等)。下面重点介绍在本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并运算和连接运算(笛卡尔积运算)。
关系R和关系S的并是由属于R或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集合,即R和S的所有元组合并,删去重复元组,组成一个新关系。并操作的作用是得到组织的人际网络的全局视图,以便能了解组织的人际网络分布,对组织的人际网络进行全局统筹规划。
两个分别为n目和m目关系R和S的笛卡尔积是一个(n+m)列的元组的集合,元组的前n列是关系R的一个元组,后m列是关系S的一个元组;若R有k1个元组,S有k2个元组,则关系R和关系S的笛卡尔积有k1*k2个元组,记作:R×S={tr⌒ts|tr∈R∧ts∈S}。
基本关系R(姓名,同事)和S(姓名,大学同学)做笛卡尔积运算如下:
表2和表3是组织员工A在个人人际网络关系库中映射出的同一类型基本关系R(姓名,同事)和S(姓名,大学同学)。此关系表中员工A有三个同事C1、C2和C3,同事C3有三个大学同学CC1、CC2和CC3。从表4得出:员工A能够通过同事C3与同事C3的大学同学CC1、CC2和CC3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潜在联系,隐藏的人际关系。假设同事C3与其大学同学在某次业务上没有直接的联系,而A员工与C3的大学同学CC1有业务上的联系,依据结构洞理论C3具有两个结构洞。如果没有进行员工A和其同事C3的笛卡尔积运算,这一潜在的联系就很难被发现。通过关系的笛卡尔积运算,发现了潜在的联系,得出了新关系,拓展了人际网络[15]。
在用图论和矩阵法对竞争情报人际网络进行分析时,通常将人际网络中节点的选取与网络半径的确定作为人际网络构建的第一步。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中图论法和矩阵法的思想是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际网络,就要选取恰当的节点去构建什么样的网络。因为此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构建是在时间相对不太充裕的情况下完成的,在节点的选取和网络半径的选择上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同时,此网络的构建带有临时性和不可重复性,通常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如果事先将组织所需的人际网络建库,形成组织所需的全局人际网络,通过视图作用,组织可以从人际网络关系库中映射出所需的人际网络,这将会大大减少组织的重复性工作,提升所构建人际网络的准确率。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关系数据库的概念引入竞争情报人际网络的构建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建立组织关系库,形成视图,通过映射,得出组织所需竞争情报人际网络,以上功能的实现都是基于关系运算的。
6 结语
基于结构洞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关系强度理论和关系数学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对竞争情报网络模型进行解析。在此,我们仅仅是做了初步的对比分析,今后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如:进一步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实证性分析,从定量的角度揭示这些基于不同理论的竞争情报人际网络模型的优劣与适用性,而不仅仅是处在理论的探索层面。同时,我们期望引起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从而促进竞争情报人际网络领域的发展,为企业竞争情报的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终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
标签:图论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社会网络理论论文; 关系模型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矩阵转置论文; 矩阵管理论文; 网络结构论文; 矩阵分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