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对血透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血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护理模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均为75例;对比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探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CRBSI的发生率,并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探究组的CRBSI发生率为1.2%,低于对比组的4.1%,同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透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CRBSI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204-02
血透是临床治疗各类终末期肾病的常用方法,通常血透周期较长,需留置导管,但受内外因素影响易出现CRBSI,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影响到血透整体效果[1]。为此,必须加强临床预防和护理工作。本文主要对我院血透中心收治的150例血透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剖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CRBSI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血透中心2015年5月—2016年5月接治的150例血透患者纳入研究中,血透方案一致。排除肝肺功能不全、凝血机制异常、意识障碍等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各75例。探究组:男女患者比为41:34;27~71岁,平均(40.5±4.7)岁;置管时间15d~28个月,平均(12.5±2.8)个月;置管位:右颈内静脉53例,右股静脉22例。对比组:男女患者比为43:32;24~73岁,平均(42.2±4.8)岁;置管时间1~28个月,平均(12.8±30)个月;置管位:右颈内静脉59例,右股静脉16例。两组基本信息、血透方法、置管时间等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可开展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实施血透常规护理,包括体征监测、体位指导、导管护理、常规宣教等方面。探究组则实施集束化护理,具体包括:
(1)严格无菌操作:一方面,强化手卫生。血透中心医护人员在血透操作、护理中,必须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可用传统皂液、清水洗手,或用乙醇擦手液。医院感染防控人员须定期检查血透中心医护人员的洗手制度执行情况,每年组织开展1次洗手考核,并定期开展手卫生效果评价,以便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另一方面,在进行置管操作时,需采取最大无菌保障措施,主要是佩戴医用帽子、口罩、无菌服、无菌手套等,应用能全面覆盖患者身体的无菌布。
(2)穿刺及皮肤护理:临床血透通常是从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尽量不行股静脉置管,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在置管操作中严遵无菌原则操作,对皮肤规范消毒,合理选用消毒液,可应用含氯己定溶液消毒皮肤。
(3)感染预防护理:科室责任护士须密切监测患者感染情况,每日定期测量体温,并通过观察、触诊掌握患者穿刺位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在必要时需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测。对应用带涤纶导管者,须定期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并局部应用抗菌药治疗。另外选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敷料妥善覆盖插管处,如患者出汗或插管出现有渗血、渗液的,应用纱布覆盖,在敷料松脱、有污渍时须及时更换。
(4)导管护理:在使用留置导管前,应告知患者不做任何肢体活动、言语,对于颈内静脉置管的头偏向导管对侧,对置管部位皮肤消毒,并更换敷料,在导管下侧铺无菌布,拧开静脉管帽,用碘伏棉球消毒管口,重复2次,干燥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管腔内封管肝素和血凝块,确认通常后,开展进行血透。血透完成后,应用生理盐水对管腔内的残留血渍冲洗,碘伏消毒后,注入肝素盐水,盖上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妥善固定。
(5)健康宣教:科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向他们详细讲解留管后的护理、注意事项,嘱患者科学饮食,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到院诊治。
1.3 观察指标
掌握两组患者的CRBSI的发生情况,根据《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和处理临床指南》进行诊断,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两组护理满意度,针对护理操作、健康宣教、人文关怀及服务态度等方面,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1.4 统计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以例数(%)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探究组的CRBSI发生率为1.3%,低于对比组的5.3%,且护理满意度优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CRBSI是临床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一个并发症。其发生主要和无菌操作、无菌屏障防护、皮肤消毒、导管类型、穿刺位、敷料选用等有关[2]。一旦出现CRBSI,不仅会影响血透质量,还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严重的导致死亡。在血透中进行积极、全面的护理是预防CRBSI的关键所在。
集束化护理是基于患者病情,结合临床治疗实际,把各种元素全面考虑进来,制定针对性、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血透置管护理中,需要考虑到无菌技术、皮肤消毒、穿刺部位、手卫生等方面,实施针对性护理。本研究中,探究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CRBSI的发生率为1.3%,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对比组的5.3%,同时,探究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3.3%,高于对比组的82.7%。与王燕玉的相关课题研究报道基本一致[3]。可以看出,在血透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预防CRBSI发生,提高置管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实践。
表1 两组CRBSI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n(%)]
注:与对比组比较,*P<0.05
【参考文献】
[1]余美花,周文英,马金强.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1:2704-2705+2708.
[2]林宇雨,张桂友,林丽容,等.集束化护理对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干预意义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02:106-108.
[3]王燕玉.集束化护理对降低血液净化科CRBSI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5,01:113-115.
论文作者:杨振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敷料论文; 发生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