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中拉能源关系的几点思考_石油论文

关于发展中拉能源关系的几点思考_石油论文

关于中国与拉美能源关系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美论文,中国论文,能源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9)06-0037-42

近年来,在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突出、拉美国家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中拉能源关系不断发展。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首次发表了《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涵盖了经济、外贸、金融等十多个领域,其中能源与原材料合作是中拉关系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能源关系面临不少问题。在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中国与拉美国家能源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风险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利于中国与拉美国家能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一、中国在拉美能源利益的基础、机遇与缘由

1.中拉能源合作深化的基础

第一,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英国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拉美地区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351亿桶,占全球的10.7%;这一储量虽远远不及中东地区,但其比重仍高于北美洲的4.7%,更高于亚太地区的3.3%。拉美地区已探明的石油资源超过北美地区和亚太地区已探明储量的总和。①按2008年的产量计算,拉美石油的储采比②年限为50.3年,仅低于中东地区的78.6年,而高于非洲地区的33.4年,欧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等)的22.1年、亚太地区的14.2年、北美地区的13.9年,居于世界第二位。这说明,拉美地区的石油生产与供应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③从资源分布看,拉美国家中委内瑞拉的油气资源最丰富。2008年4月,委内瑞拉能源部宣布,其探明的石油储量已增至1300亿桶,如果把已探明的2700亿桶重油储量计算在内,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超过沙特阿拉伯而居世界首位。墨西哥的石油储量居拉美第二位,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巴西的石油储量居拉美第三位。2007年11月,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在巴西东南沿海发现图皮(Tupi)油田,已探明石油储量近80亿桶。2008年4月,巴西又在近海发现一个巨型油田,据巴西官方估算,其储量高达330亿桶。④厄瓜多尔的原油储量居拉美第四位。目前,虽然一些拉美国家的石油储量不大,但潜力巨大。有的专家认为,在近期和中期内,拉美地区的石油对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将大于俄罗斯。在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多元化方面,特别是在中东地区政局不稳的情况下,拉美石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第二,拉美石油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特别是在减轻或者降低中国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方面,拉美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由于拉美石油资源丰富,地区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可供出口的比重较大,是全球三大石油出口地之一。2007年,拉美地区日产石油1011万桶,占世界石油日产量的12.9%。⑤2007年,中国从委内瑞拉进口原油411.5万吨,从巴西进口原油231.5万吨。⑥2009年2月19日,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官方消息称,将向中国两大石油企业供应总计10万桶/日到16万桶/日的原油,这相当于年供应总量为800万吨(按16万桶/日计算),约合中国2008年1.78亿吨原油进口量的4.4%。该协议的签署也意味着,巴西对中国的原油供应量将增加4倍以上。⑦但目前,中国从拉美国家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和拉美国家石油出口总量的比重仍旧较低。2007年中国从拉美国家进口原油1370万吨,分别只占中国石油进口量和拉美国家石油出口量的6.7%和5%。⑧从中国进口原油的潜力来看,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巴西等国可成为持续进口的对象国。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能源合作不仅体现在石油进口贸易方面,还包括能源投资、开发和生产活动,而且是中国石油业根据“走出去”战略而设定的三大战略地区之一。与中东地区相比,中国对拉美地区的能源投资更早,更多,涉及的项目更大,对拉美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中国的对外能源合作首先是从拉美国家起步的。1993年,中石油的一家子公司以2500万美元取得秘鲁塔拉拉油田20年的开采权。这是中国的石油公司第一次进入国际石油业的上游领域。1997年,在委内瑞拉第三轮国际石油招标中,中石油获得马拉开波湖上的英特尔坎波油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卡拉科尔油田20年的开采权。2004年7月,中国与哥伦比亚签订合同,铺设从委内瑞拉至哥伦比亚的输油管道,以便委内瑞拉向中国出口原油。2004年12月,中委两国签署能源合作协议,中国可在委内瑞拉15个地区开采石油,这些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亿桶。2005年1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合作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协议。近年来,中国与秘鲁的能源合作日益密切。2005年1月27日,中国和秘鲁就进一步扩大油气勘探与开发、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合作达成谅解备忘录。巴西从2008年12月以来与中国进行了积极协商,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2009年2月,巴西与中国签署了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目前,中国与拉美的能源投资与合作已经扩大到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多个国家。尽管如此,目前拉美石油出口的主要流向国家仍旧是美国。2007年拉美国家向美国出口原油2.04亿吨,占拉美原油出口总量的74.43%,中拉能源投资与贸易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空间。⑨

2.中拉能源合作深化面临的新机遇

近年来,由于投资不足、设备技术更新缓慢,一些拉美油气生产国的油气产量下降。而且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产地之一,拉美地区的石油资源大都为西方国家所控制,拉美国家能源利益大大折损。因此有选择地吸引国际投资参与其上游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投资仍旧是拉美发展不可避免的选择。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和对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拉美国家吸引能源投资来源有了更多选择,规避了单纯依赖西方的风险。这一特点不仅对拉美具有重要利益,而且也对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拉美主要油气生产国近年来有着强烈的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政治意愿。

此外,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蔓延的背景下,拉美国家与中国能源合作意愿进一步强化,出现了新的合作机遇。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使得高度依赖油气出口的拉美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以委内瑞拉为例,石油出口收入占其对外贸易额的比重高达90%,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石油价格急剧下跌,使查韦斯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严重削弱了国家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发展能力,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的再投资能力和原油产量也在持续下降,这些因素都将迫使查韦斯政府扩大引资规模。墨西哥2008年10月23日通过了新的能源改革法案。这项法案的内容包括,适度放宽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相关限制,开放本国石油行业,吸引私人资本和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3.能源合作深化是中拉互补性利益要求的必然结果

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能源合作是能源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拉关系不断发展和“双赢”的结果。

第一,加强与拉美地区全方位的能源合作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但仍受到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制约,且这些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对石油的依存度日益加大,能源进口的集中化日趋明显。因此,获得可靠的、安全的和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优先目标。油气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997-2007年,中国日消耗石油从417.9万桶增至785.5万桶(2007年日消耗石油占世界日消耗石油的9.3%);同期,中国石油需求增长量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1/3。⑩2007年,美国能源署估计,中国日产石油390万桶,(11)而要满足日均750万桶石油的需求,中国每天需进口约370万桶石油。(12)如果没有发现新的油田,预计中国的石油产量2012年将达到顶峰,此后开始下降。(13)而2010年中国总的能源消耗将超过美国。据美国能源署预测,2030年中国日均原油消费量将超过1740万桶,而日产石油只有410万桶,日进口原油将超过1000万桶。(14)美国能源基金会副主席兼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杨富强表示,中国非常希望加强与南美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以及增加从南美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15)据报道,“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30%来自非洲,47%来自中东。”这种能源来源结构“存在相当大的风险”。(16)此外,目前中国在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的一些合作伙伴存在相当大的不稳定因素,这给中国的能源供给带来了变数。因此,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渠道、建立更广阔的海外石油基地尤为重要。

第二,扩大对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以外的能源需求也是当前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现实需要。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一直不稳定。近年来成为中国能源多元化渠道的一个主要地区——非洲,由于国内独特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结构,一些产油国的民族矛盾尖锐、内战不断、社会动荡。如中国在非洲的主要能源进口国苏丹和尼日利亚,分别存在着达尔富尔问题和暴力冲突问题。2006年以来不断发生的对石油设施的袭击事件使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下降了20%。尼日利亚财政部长透露,由于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的骚乱,尼日利亚的日石油产量在180万-200万桶之间,而其潜在的实际日产石油能力为300万桶。“该地区动荡的局势吓跑了对石油业的投资者”,(17)非洲能源部门和全球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加严重。(18)这种情况不仅可能使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投资和生产活动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而且可能导致中国来自非洲的能源供应面临中断的巨大风险。(19)因此,拉美的石油供应具有更大的意义。

第三,中国在拉美地区的能源投资和贸易活动促进了拉美能源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向多个拉美国家投资并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自1993年起,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先后对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投资,从事油气勘探和开发。(20)中国在拉美的油气投资,不仅促进了拉美能源工业的发展,而且带来了市场的额外供应,增加了全球能源供应并有助于国际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公司在拉美地区积极从事石油勘探、扩大油田的产量,对拉美产油国和国际能源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从经济互补性的角度看,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具有坚实基础。拉美拥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双方的互补性为中拉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拉双方都视对方为理想的经贸伙伴。中国现已成为拉美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中国已与20个拉美国家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和科技协定,与10多个拉美国家成立了经贸与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与8个拉美国家签订了鼓励与保护投资协定;与12个拉美国家建立了磋商制度;中国已成为一些拉美组织的观察员。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是能源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中拉关系不断发展和双赢的结果,同时也是近年来中拉关系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正是能源因素和资源因素的凸显使近年来中拉关系的发展具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崭新内涵。美国《侨报》刊载的时事评论文章指出,对能源和资源的关注是中国发表《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的重要因素之一。(21)美国学者欧内斯特·威尔逊认为,各国使用国家工具达到其多重利益,包括获得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益,都是“天经地义”的;各国政府都趋向于重视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也不例外。(22)

二、中国对拉美能源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

美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拉美国家的石油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及地区政治风险是中拉关系发展中日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中国对拉美能源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一,从能源利益关系与地缘角度分析,石油政治化源于拉美国家间对能源的竞争与争夺,由此不可避免地引起相关国家间的利益摩擦甚至冲突。

美国因素是中国与拉美开展能源合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美国对拉美国家有着较强的地缘经济和政治影响。拉美石油出口也主要面向美国市场。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进入拉美地区,美国担心它将减少在拉美市场的份额并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10年前,美国还能把拉美石油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而现在形势已发生变化,随着中国对拉美石油需求和依赖的不断上升,美国已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23)美国十分关注中国对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在能源领域的投资。(24)2008年4月,美国海军宣布重建第四舰队;同年8月11日,美国吸纳了多个拉美国家在巴拿马附近水域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彰显其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力。所以,一旦拉美地区局势紧张,中国从拉美国家进口石油的运输安全将受到重大威胁。

第二,在现阶段,拉美石油政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石油资源通常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着直接联系。中国在与拉美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时,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预见。拉美石油政治的这种特征,其根源在于拉美国家独特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结构,政局不稳,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差距较大等等。这些特点对拉美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拉美独特的石油地缘政治风险。从能源安全角度而言,拉美石油政治的风险不可低估。《纽约时报》曾评论说,“油价高企唤醒了‘能源民族主义’”。(25)近年来,拉美各国的政治生态开始向“左”转。为解决社会问题,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左翼政治力量往往选择包括对石油资源在内的重要经济产业和部门实行国有化的政治经济手段。

2006年3月31日,委内瑞拉政府宣布废弃20世纪90年代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的所有石油开发合同。所有外国公司只有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建立由后者控股的合资公司,才能在委内瑞拉继续从事经营活动。合资公司要交纳50%的所得税、30%的矿区使用费和3.33%的附加税,1%的税前利润要留作油田所在城市的发展建设基金。对今后石油行业的合同纠纷,委内瑞拉政府将不再接受任何国际仲裁,只承认委内瑞拉法庭的裁决。2007年2月1日,查韦斯宣布,在5月1日前完成对奥里诺科重油带四大战略联合项目的国有化,并要求PDVSA所占股份不得低于60%。同年6月,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康菲石油公司拒绝作为小股东继续参与在委内瑞拉的石油开发,退出了委内瑞拉石油市场。毫无疑问,中国石油企业在委内瑞拉的石油投资也遭受重大损失。(26)玻利维亚是仅次于委内瑞拉的拉美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来自美国、巴西、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的20多家跨国公司经营玻利维亚全国72%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总额超过30亿美元。2006年5月1日,莫拉莱斯总统签署法令,宣布对本国油气资源实行国有化。玻利维亚国家石油公司(YPFB)将对全国所有油气田实行全面控制,在玻利维亚的所有外国石油公司必须在180天内与YPFB重新签订合同,并将所生产的82%的油气上交。如果外国石油公司不接受这些条件,外国石油公司必须在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离开玻利维亚。2006年5月15日,厄瓜多尔政府决定终止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于1999年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签订的石油合同。根据厄瓜多尔石油法的规定,合同终止后,外国石油公司在合同范围内的油田将收归国有。2007年10月,厄瓜多尔政府宣布,进一步将因石油价格上涨而超出原合同基础价格的99%收缴政府,且没有任何补偿。这基本上把在厄瓜多尔投资的外国石油公司逼上了绝路。对于刚刚进入厄瓜多尔的中国石油公司而言,将无法收回投资。

第三,拉美地区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从中短期来看,拉美地区爆发军事冲突的风险较小,但是,安第斯地区诸多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危及中国在该地区的油气投资。(27)2008年以来,哥伦比亚与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因打击厄瓜多尔境内反政府武装,引发了“南美外交和军事危机”。美国也因大使被驱逐与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爆发了一场“外交战”。

此外,拉美主要油气生产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维护劳工权益的问题。如2006年10月,秘鲁的印第安部落强制阿根廷Pluspetrol公司停止石油生产,该公司被迫答应印第安部落提出的新的环境标准,并且每年提供125万美元用于社区项目的建设。(28)以上因素都使中国与拉美的能源合作面临风险与挑战。

三、能源利益、国际责任与中国能源政策的调整

鉴于拉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政治环境、遥远的运输距离以及一些拉美国家相对发达的替代能源技术,从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拉美国家的长远整体利益、有利于体现中国国际责任和国际形象的角度出发,中国需要着手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

一是树立“合作安全”的观念。“合作安全”是“以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非对抗性作为其政策的基点,其实质是建立在互信互利基础上的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安全关系。”(29)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尽管能源市场竞争激烈,能源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探索地区合作和全球合作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为能源市场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考虑到美国在拉美的政治影响,中国以多边合作为依托,与美国共同构建稳定的拉美能源供应,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世界能源市场稳定至关重要。2006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出席八国集团领导人与发展中国家首脑会议期间,提出了“新能源安全观”,强调“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产油地区的稳定”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而美国对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开展的能源合作,其基调自2008年以来已有所改变。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在能源领域,中美两国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但不是威胁。为此,需要构建美中两国之间的拉美事务磋商机制。中美两国在拉美有着诸多的共同利益,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且拉美地区可以从中获益。在占领市场和获取资源方面,中美两国虽然面临着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但不会阻碍两国之间的合作。在拉美能源方面,中美两国可能会面临冲突,为避免误解和实现共同利益,两国可就拉美事务建立稳定的磋商机制。(30)而中国企业在拉美国家的油气合作应强调“石油增量共享”策略,突出中国企业在拉美国家进行油气合作的市场行为,缓解其他国家对拉美地区石油出口的疑虑。

二是探索合作新模式,创建与社会各层面的紧密联系,降低风险。首先在合作模式上,可以参考西方成熟的“软性政治风险保险”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就是本地化。在实践操作上主要是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争取多边机构参与项目,使政治风险相对较大的项目“贷款者”来自更多的国家,包括资源所在国的银行。这种战略的最大优势在于,可降低进入资源国市场的门槛,减少政治风险,且有可能享受该国国民待遇,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还可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这种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先要学习和遵守资源国的法律和法规,聘请当地的法律人才,通过寻求“本土化”的法律保障,来大大降低政治风险。此外,在实践中还可探索诸如“工程换石油”的合作新模式。(31)其次针对拉美社会风险的复杂性,应创建和加强与当地各层面的紧密联系,化解风险。在政府层面上应建立政府间的风险应急机制。拉美社会问题的爆发,尤其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有时难以控制。而通过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一旦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借助东道国政府的力量,保护我方公司的财产安全以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非政府层面上,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当地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联系,尤其要处理好与劳工组织的关系,提前化解劳工组织的负面影响,让他们了解、认同、接受、支持我方公司所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关注印第安人社区的公益性事业。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在拉美的石油投资一直深受印第安人组织的困扰,无法摆脱。我国能源企业进入拉美后,要汲取前车之鉴,不可只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应通过为印第安人社区在医疗、教育以及交通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改变西方石油公司“他们仅仅为石油而来”的公司形象,建立“双赢模式”,从而为中拉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石油安全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原油的供应,还包括石油运输等多方面因素。拉美与中国相距遥远。能源运输的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与拉美能源合作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也是国际能源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世界上主要海上石油运输通道上海盗猖獗,对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安全与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石油运输安全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在联合国的授权下,中国海军已开始在索马里海域护航,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在索马里进行军事护航还只是孤立的、权宜性的事件,相关国内立法还没有确立制度化框架。中国有关原则和政策的调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多边协调机制中,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会带来新的身份界定和利益获取,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争取到相应的国际影响力与回报。

然而,也需积极探索各种措施来应对政策调整过程中所带来的政治冲击:首先,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赋予“不干涉内政”原则和政策以新的内涵。即在注重“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同时扩展其政策效度,可以考虑加上“符合联合国宪章原则及有关国际法规定”,以及“不对地区和国际和平构成任何威胁”等前提条件。其次,需要重视对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宣传,化解发展中国家的疑虑,在更深层面上建立起新的“道德模范”国际形象。再次,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最初尽量采取低调、个案的做法,然后积累形成惯例,同时通过诸如多边机制、联合国外交、议会外交、公众外交等路径来达到影响对象国的目的,逐步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接纳。(32)

四是从中拉能源合作与中国国际责任来看,中拉能源合作需要扩展到石油合作以外的广泛领域。近年来,由于石化燃料的消耗造成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等国)在替代能源技术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加大与拉美国家在替代能源方面的合作,这符合中拉双方与世界三方的利益与需求。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拉能源关系的发展是能源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中国在拉美的能源投资和贸易活动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拉美国家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和活动有助于增加全球能源供应。另一方面,中国与拉美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受到拉美国家内部政治发展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从政策层面来看,为了促进中拉能源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对有关政策的调整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收稿日期:2009-07-01

修改日期:2009-08-07

注释:

①③⑤⑧⑨⑩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London,June 2009.

②石油储采比是指当年年底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年底油田的采出量之比,以此来判断剩余采储量按当前生产能力尚可开采的年数。

④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的机遇、障碍和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3期。

⑥《中国石油石化》,http://www.lrn.cn/media/hotspot/200803/t20080303_202989.htm。

⑦许可新、王佑:《中巴再签大额石油供应协议 中石化从中获益匪浅》[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2月21日。

(11)(12)U.S.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China Energy Profile",Last updated August 20,2008.http://tonto.eia.doe.gov/country/countrylenergyldata.cfm? fips=CH.

(13)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OECD/IEA,2007,p.320.

(14)EIA,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8,pp.125-208.

[15]《查韦斯访华与中国与拉美关系》,http://www.stnn.cc/pol_op/t20060821_305160.html。

(16)Shu-Ching Jean Chen,"China's Oil Safari",Forbes Magazine,Oct.9,2006,http://www.Forbes.Com/energy/2006/10/06/energy-a frican-oil-biz-energy-cx-jc-1009bei-jing-energy06.html.

(17)《尼日利亚4月份石油日产量下滑到118万桶》,中国石化新闻网,2008年5月19日。http://www.oilchina.com/syxw/20080519/news2008051909061615399.htm。

(18)Anthony H.Cordesman and Khalid R.AL-Rodhan,The Global Oil Market:Risks and Uncertainties,Washington D.C.2006,p.92.

(19)Michelle Faul,"China Sees Risk in Quest for African Energy",Dow Jones Commodities Service,Feb.8,2007; Jonathen Manthorpe,"China Discovers that African Oil Can Come with a Heavy Price",Vancouver Sun,Apr.25,2007.

(20)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 New York:Eurasia Group",2006,p.4,http://www.uscc.gov/researchpapers/2006/oil_gas.pdf.

(21)戴庆成:《北京发表首份拉美政策文件的背后》[N],《侨报》2008年11月17日,转引自中新网,2008年11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cn/hb/news/2008/11-18/1453668.shtml。

(22)Ernest J.Wilson Ⅲ,"China's Role in the World: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Testimony in USCC,August 3-4,2006.

(23)Rodrigo Orihuela,"The rise of China in Latin America",The Guardian,22 Jan.2009.

(24)孙洪波:《美国智库对中拉关系的新判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9日,第3版。

(25)Jad Mouawad,"Western firms feel a pinch from oil nationalism",New York times,Sunday,May 7,2006,http://www.nytimes.com/2006/05/07/business/worldbusiness/07iht-OIL.html?_r=1&scp=4&sq=Jad% 20Mouawad%20%202006-5&st=cse.

(26)(27)薛力:《全球能源政治:热点透析》,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zzyaq/2008-02/13/content_9675325_6.htm。

(28)孙洪波、张婧一:《正视拉美社会风险》[J],《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第17期。

(29)赵怀普:《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44页。

(30)2008年6月11号,美国国会以“新挑战:中国在西半球”为题举行了中拉关系听证会,来自霍普金斯大学、迈阿密大学以及美洲国家对话组织的3位美国学者提供了证词。此次听证会较客观地评价了中拉关系,基调明显由以往的“中国威胁论”转向了“中国伙伴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9日,第3版)。

(31)孙洪波:《中国与拉美油气合作的机遇、障碍和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3期。

(32)卢光盛:《缅甸问题与中国“不干涉”原则的调整》[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10月7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发展中拉能源关系的几点思考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