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_先进文化论文

毛泽东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_先进文化论文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中国先进文化论文,文化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4)01-0065-05

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思想基础,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探索建立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五四运动,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冲突中,最终由一批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从投身革命起,毛泽东就十分关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问题。五四运动前,毛泽东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后,毛泽东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1],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就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毛泽东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是进步的文化,“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3]这就是说,中国人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进行的。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演进到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文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之前代表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飞跃到马克思主义,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代表了这个阶段。“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4]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勇敢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当时所谓的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文化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当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各种错误认识进行清理和批判时,就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在理论指导上的重要性,从而能够结合中国革命实践首次明确地提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分析了文化的本质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5]这一论断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他没有将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割裂开来,也没有单纯地从某种政治观念或经济观念出发来解释文化观念,而是将政治、经济与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整体来把握。因此,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区分及其本质与作用分析得最为透彻。他根据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将中国革命时期的文化依次划分为封建阶级的旧文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四大历史形态,而每一形态都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大创新。这也就是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所自豪地宣布的:“自从中国入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6]这一论断在今天看来也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从总的方面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的、民主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在于它已否定了资本主义本身的种种弊端,而成为最适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先进文化形态。近些年,有人在总结中国文化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时,认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救亡压倒启蒙”,言外之义就是将毛泽东所分析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新文化称之谓“先进的”启蒙文化,说什么中国的现代化应以西方文化作为文化保证。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事实,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是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有害的错误言论。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

毛泽东不仅确立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还具体规定了革命年代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毛泽东从文化性质上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他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不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而是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范畴的新文化。“就国民文化领域来说,如果以为现在的整个国民文化就是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国民文化,这是不对的。这是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了当前行动纲领的实践;把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当作了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上整个的国民教育和国民文化的方针。……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方针区别开来。”[7]这种界定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使得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扎根于具体的经济、政治基础,而不是超越这个基础。

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能迷信洋八股,洋教条。“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8]所谓科学的,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9]。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0]在这个纲领中,毛泽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含义的精髓,而且还增添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内容,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今天看来,这一文化纲领仍然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1]这是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在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新的需要而作出的新的调整和新的决策,而在精神实质上,却是一脉相承的。

三、科学文化的现代化——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1949年9月2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2]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总体设想。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开始思考了。他说:“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国民文化必须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1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总是将经济和文化相提并论。例如他最常说的: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等。1954年9月在全国一届人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国家。这种“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提法表达了毛泽东对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最初理解。到了1956年,毛泽东在接见意大利社会党农业考察团的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他说: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现在还不过刚开始。这表明毛泽东把“文化现代化”也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随后几年里,毛泽东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又一再地表达了“文化现代化”思想。如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谈到,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讲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0年3月在《中尼边界要永远和平友好》中谈到,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等等。

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的一种表述。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如何使文学艺术及时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如何从思想上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落后因素的影响以及修正主义思潮的侵袭,如何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这些问题是促使毛泽东探索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动因。但由于后来对形势判断的错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从而使科学文化现代化建设走了弯路,出现了曲折。而从另一方面看,正反映了毛泽东对文化现代化建设所寄希望之大,关切之深。最关键的一点是,毛泽东提出了建设文化现代化的设想,但对文化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却没有明确表述,这反映出文化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一目标和任务被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确定下来,“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4],可以看作是对“文化现代化”的准确表述。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有了灵魂,有了方向,才能够摆脱各种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束缚,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方针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这些方针至今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先确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指导地位。他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15]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集中论述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说:“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16]这些问题都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毛泽东又提出了以下具体方针。

1.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古今”关系和“中外”关系,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毛泽东有着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发表过许多明确的论述,并在1964年9月致陆定一的信中将其思想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不间断的“上下求索”中总结出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的不同模式,如“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等等,然而这些模式无一不在挽救中国危亡的现实面前遭到失败。而毛泽东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一直有着一种明确的目的,就是着眼于“今用”和“出新”。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对于中国历史要“观往迹,制今宜”;对于西洋历史,要“取于外,资于内”。[17]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对中国古代文化,应“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18]。特别是在1956年8月24日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时,毛泽东对“中学”、“西学”中“学”的内容又发表了独特的重要的见解。认为:“‘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中西文化关系进行的正确解释。根据这一解释,所谓“学”,涵盖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艺术的基本原理”、“音乐的基本原理”、外国的“科学的原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般道理”等等。但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19]。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如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是立足于“今”和“用”的基础上的,即以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和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准来决定取舍的,这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在如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坚决反击了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观点和对西方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全盘西化”论。他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辩证的肯定,认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0]而对于外国文化则认为:“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21]这些论述都是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中得出来的,是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中,“当代新儒学”、“新保守主义”、“当代政治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都从各自的文化立场出发,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古今中外”问题发表主张和见解,但这些主张和见解却在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重又暴露出其片面性和弊端来。实践证明,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才是我们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所要坚持的基本方针。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的战略性方针。1951年,在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题词时,毛泽东题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几个字;1952年至1953年,有人就中国史研究问题向毛泽东请示时,他两次说要“百家争鸣”;1955年,中宣部领导人向毛泽东请示中共党史的编写问题时,他又作了“百家争鸣”的表示。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总结讲话,正式提出了这一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22]1957年,毛泽东围绕“双百”方针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特别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行了展开的论述。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3]。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又发表讲话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24]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如何发展和繁荣中国先进文化所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

“双百”方针的实质是承认社会主义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事实,是正确对待不同于物质生产世界的人的精神世界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诚如毛泽东所说:“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25]“解决思想问题,不能用专制、武断、压制的办法。”[26]“双百”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信、开放、海纳百川的文化建设心态,同时也对党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从“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转到“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的轨道上来。但是“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也有一个政治保证,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应当怎样来判断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的是非呢?毛泽东提出了六条标准,而“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这两条保证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性质,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理论探索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毛泽东对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以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走向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已成为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长远的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3-10-26

标签:;  ;  ;  ;  ;  ;  ;  ;  ;  ;  ;  ;  ;  ;  ;  

毛泽东文化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