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孙丽

整体护理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孙丽

孙丽

(安徽省立医院产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 目的:观察和研究整体护理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诊断为产后出血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分别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整体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止血有效率与采用整体护理模式的观察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模式对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较佳,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宫缩乏力;产后出血;整体护理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286-02

产后出血是产科临床上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主要指的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之内产妇出血量超过500mL,产后出血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严重影响产妇的生命健康,而在产后出血中尤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最为常见[1]。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引起大家的关注,本研究主要通过整体护理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疗效的研究,探讨其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其中对照组初产妇28例,经产妇8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6.2±2.9)岁,孕周37~42年,平均(39.8±2.3)年;观察组初产妇29例,经产妇7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6.5±2.8)岁,孕周37~42年,平均(39.5±2.6)年。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产次、年龄、孕周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案

1.2.1对照组护理方案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即积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向医生反馈患者出血情况及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等。

1.2.2观察组护理方案 给予观察组整体护理模式,具体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观察、心理护理、按摩子宫、其他护理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健康宣教:对于高危产妇在围产期做好相关健康宣教,包括保持良好心态、注意饮食营养、产前及时排空膀胱等;

(2)病情观察:仔细观察患者病情,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密监测患者出血量,一旦出现失血较多或休克立即报告主治医生,并立即采取输血、保暖等急救措施,观察子宫恢复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3)心理护理:大多数产后出血患者都会有心理恐惧,应当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注意缓解患者恐惧心理、安慰患者使其放松心情、鼓励患者建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

(4)按摩子宫 注意在无菌操作的原则下,通过对子宫进行均匀、规律性的按摩,从而帮助子宫收缩,将子宫内多余积血排出,同时也帮助止血[2];

(5)其他护理 在做好以上几种护理方式的情况下注意叮嘱患者安静休息,注意回到病房后也应当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尤其在最初的2小时之内,同时还应做好相关记录。

1.3 评价指标

1.3.1止血疗效评定标准[3]:有效:治疗后,阴道出血速度≤50ml/h,尿量正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效:阴道流血速度>50ml/h,尿量<30ml或无尿,生命体征逐渐恶化 ;

1.3.2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4]:护理工作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病房巡视频率、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服务、操作技能水平、健康教育等10项,每项10分,总分100 分,≥90分为满意,否则认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止血疗效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止血疗效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止血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有效 无效

对照组36 33(91.7)3(8.3)

观察组36 34(94.4)2(5.6)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相比,对照组满意度55.6 %明显低于观察组83.3%,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

组别 例数满意 不满意

对照组36 20(55.6)16(44.4)

观察组36 30(83.3)6(16.7)

3.结论

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急症,主要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对于其的治疗应当重在围产期对于高危产妇的排查及预防,同时应当做好心理疏导及病情监测,但目前在临床上对于整体护理模式在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还是不很广泛,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的分析,研究整体护理模式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分别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止血疗效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相比,对照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本研究样本含量较少,难免对结果会有一定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加以改进。

整体护理模式对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方面效果较佳,应当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慧卿.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74-79.

[2]肖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J].求医问药,2012,10(11):1027-1028.

[3]潘麒羽.护理干预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2012,20(7):1239-1240.

[4]彭利平,丁汉升.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112-114.

论文作者:孙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整体护理模式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孙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