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承认”还是“认识到”——评人教社历史教材对外交原则问题的歪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到论文,外交论文,原则论文,教材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十年前的1972年2月底,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在公报中声明“认识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注:《联合公报》(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1972年2月28日。)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7日。)显而易见,上海公报中美国的“认识到”和建交公报中美国的“承认”,是有区别的。
然而我国独家垄断的人教社历史教材自1992年增加二战后世界史以来,一连三版,都把上海公报中“认识到”错写成“承认”。(注: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第146页写道:1972年2月,中美会谈,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2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的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中,第102-103页写道:“在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本中,第125页写道:“在1972年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表述外交文件中的政治性“硬伤”,竟然连错十年。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人教社在今年八月代教育部答复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关于查究中学历史教材差错率大大超出万分之一以上事件的提案》(注:这是2001年3月初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民革中央宣传部长、著名红学家蔡义江教授等政协委员提出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846号提案》。)时,竟称“教材中做出这样的概括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的。”(注:2001年8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议、提案办理[2001]第569号,《对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846号提案的答复》,第6-7页。以下引用此文,简称《答复》。)
外交文件中措词的表述,是不容随意解释的原则问题。对于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来说,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大事,也是关系尊重历史事实和准确解释历史事件的问题。对于教材编写者和主管部门来说,则是正确对待教材使用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善意批评和监督的态度问题。本文强调必须按照中美上海公报的原意表述,这是任何一位严肃的史学工作者、学术研究者、教材编写者和中学教师们应当明辨的原则问题。
(一)
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方面表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注:《联合公报》(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28日返抵华盛顿时在机场的讲话中说:“我们双方都认识到,一座跨越几乎一万二千英里和二十二年的敌对情绪的谅解的桥梁是不能在一个星期讨论中建立起来的。”“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将需要多年耐心的努力。”“我确信你们都认识到”。(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第96-97页,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
1978年12月16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17日。)1978年12月15日(美国时间),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声明:“自1979年1月1日起,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美利坚合众国类似的外交承认。美国从而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即1979年1月1日,美利坚合众国将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美国和中华民国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也将按照条约的规定予以终止。”(注:《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声明》〔1978年12月15日(美国时间)〕,《国际关系资料选编》下册(1945-1980),第57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卡特总统1978年12月15日宣布美中建交的电视讲话中说:“我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它是中国的唯一政府。”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第138页,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万斯国务卿1979年1月15日向美国公司负责人介绍中美建交背景的讲话中说:1972年“那一年发表的上海公报为我们之间的新关系奠定了基础。但是,那次对话还不完整。美国仍然正式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第149页,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
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公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的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它与中国的关系,并重申”“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1982年8月17日),《人民日报》,1982年8月18日。)
可见,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对于“一个中国”问题的表述是十分清楚的。
第一,在当时美国还承认中华民国而没有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特定情况下,如果使用“承认”“一个中国”,那么,“一个中国”是指什么呢?是美国承认的中华民国、还是美国承认中华民国之外的另外“一个中国”?如果那样,有可能客观上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显然,人教社教材用“承认”来替代“认识到”,并不符合上海公报的历史事实。在美中尚未建交的情况下,在美国和台湾还保持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使用“认识到”“一个中国”的措词,既肯定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又避免了“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国即中华民国的误解。
第二,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这时从“认识到”发展为“承认”,这是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的,而教材在叙述上海公报时概括为“承认”,恰恰是不符合事实的,也不切合问题本质的。
(二)
上海公报英文本中美国“认识到”的表述,是经过中美两国领导人批准,中美两国外交谈判人员反复磋商达成一致共识的,并不存在什么文字解释上的歧意。
前不久出版的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姜长斌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罗伯特·罗斯教授联合主编的《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专著,根据有关档案材料详细叙述了有关中美上海公报的讨论经过,其中在叙述1971年10月基辛格来华就起草尼克松访华公报双方讨论情况时说:“经过反复的争论,中美双方在公报草案问题上都做出一些让步,在关键的台湾问题上,美国用一段巧妙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立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个提法是基辛格从美国国务院为谈判所准备的一份文件中摘录的。对于这种表达方式,中国表示谅解。”“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终于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在此期间,中方所有重要决策均请示,并经过毛泽东批准。”“周恩来和尼克松及基辛格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就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及双方关心的国际事务先后进行了五次‘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其中北京四次,上海一次。总共会谈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姬鹏飞和罗杰斯的会谈也进行了五次,其中北京四次,上海一次。关于起早中美联合公报的会谈则主要在乔冠华、章文晋和基辛格之间进行,谈判进行得十分艰苦,总共用去了22个小时,从北京一直谈到杭州和上海。在杭州和上海,周恩来随时打长途电话向中方最高决策人毛泽东汇报中美会谈情况。”“这样,中美双方经过几天的反复磋商,终于在2月27日下午,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最后文本达成协议。”可见对于上海公报的用词是经过中美双方领导人反复研究敲定的,怎会存在什么翻译理解上的歧义呢?
关于中美上海公报,尼克松总统在回忆录中写道:“美方关于台湾问题那一段的措词回避了意见的冲突,只是简单地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注:〔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中册第269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关于中美上海公报的起草经过写道:在第二次北京之行时“周恩来和我用了25个多小时一起研究世界形势,还用了15个小时起草一个声明,就是后来人所共知的上海公报。”(注:〔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册,第6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台湾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方案,承认台北和北京都同意的一点,即中国的统一,但又不支持它们各自的说法。最后我提出美国对台湾的立场如下:‘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我认为我所做过和说过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比这个模棱两可的提法使周恩来印象更深刻了”,“会议连续开了几乎24个小时。我们对公报的主要内容达成了协议,这就是后来人所共知的上海公报。”(注:〔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册,第67-68页。)
基辛格在回忆1972年上海公报时写道:2月25日“星期五晚上10点50分,尼克松和我逐字逐句地研究了这份草案。”经过反复外交磋商“凌晨二时,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再次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次日清晨,获得了这种批准。”“星期日中午,在上海,乔和我又用了两个半小时检查新完成的文本。我们逐字逐句读了一遍,甚至核对了标点符号,并做了一点文体上的改动。”“在所有的会谈中,我们都用北京的译员,主要因为尼克松认为国务委员的译员会走漏消息;而且,而且他们的译员也比我们的强得多。”(注:〔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第四册,第37、43页。)
还要指出的是,迄今发表的文献和专著关于叙述上海公报中美方关于“一个中国”措词,几乎都无一例外的使用“认识到”而不是中学历史教材里的“承认”。(注:请见刘绪贻主编:《战后美国史1945-1986》198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88页;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99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67页;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1994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下册第638页,该书评论说:“尼克松政府并未承认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7-368页;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页。)例如,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苏格教授所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写道:“从中美建交公报可以看出,其重申了《上海公报》中确立的原则,但又比《上海公报》向前迈进了一步。《上海公报》中美方仅仅是‘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并不等于美国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中美建交公报》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公报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确认‘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注: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423-424页。)
(三)
其实,指出中学历史教材在表述上海公报时将“认识到”错写成“承认”的问题,至少已经两年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7、8、9三期连续刊登了笔者的文章《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一百三十例质疑引发的思考》,其中第81条指出:教材第102-103页写道:“在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查对中美上海公报的原文,公报使用的措词是:‘美国认识到’而不是‘美国承认’,要知道‘承认’和‘认识到’在外交文件的措词里,是有着细微区别的。”(注:黄安年:《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一百三十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8期,第12页。)
2000年10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中学历史教科书争议的对话,人教社历史室负责人和我应邀参加。我谈到:“教材里面提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说:美国‘承认’(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这个显然是错了。因为根据中美上海公报的文件,这里面讲的是美国‘认识到’,而不是‘承认’,而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才把‘认识到’变成‘承认’。”“从‘认识到’到‘承认’,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在外交辞令上是不能含糊的。历史教材在这个问题上恰恰是弄错了。这个错误,恐怕不是技术性的错误,至少是理解上面发生偏颇。”当时人教社就提出是否中美两国翻译文本存在理解上不一致的疑问。我说,这是当时两国政府反复核对并认可的,并不存在文意上的不同。(注:2000年10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背景节目在早晨黄金时段播放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争议的录音对话。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2期,第5页。人教社关于翻译文本是否存在理解上下一致的疑问,播出时删去了。)
2000年3月“两会”期间,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政协小组提出的改革中学教材编写、审订、纠错、监督机制建议的提案中列举了教材中的这一错误。全国政协蔡义江等委员连署的建议查究中学历史教材差错率大大超出万分之一以上的事实的提案,也指出了教材中这个错误。(注:参见《中国青年报》记者桂杰:《蔡义江委员呼吁——中学历史教材差错多应迅速纠正》,《中国青年报》2001年3月13日《两会专刊》第2版。《团结报》记者汪业芬:《明知错了还不改——由对中学历史教材的争议引发的思考(之一)》,《团结报》,2001年5月8日,第1版。)
需要指出的是,人教社领导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这样的严重“硬伤”视而不见(注:任史识:《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一文——也谈“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3期。并见人教社编印《首都部分专家学者教师座谈中学历史教材》(2000年10月底),此件向全国有关高校和各省市历史教研员散发。),极力辩解,其立论,使人难以相信竟出自独家经营的教材出版和管理单位之口,下面我们需要逐一剖析。
第一,所谓“字数限制”说。笔者在“130例”一文的第82例曾提到:“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对于用于中国普及教育的世界历史课本,在叙述中美关系这个既关系中国又影响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却没有直接引用处理中美两国关系原则基础的中美三个公报双边关系文件,我们从现行课本引用120多条文献资料上,竟然看不到这样的文献资料。”(注:黄安年:《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新教材——一百三十例质疑引发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8期,第12页。)笔者在一篇文章中还写道:“无论就任文说的编写中学教科书要遵循的四个必须来说,还是任文强调的‘是一个政治性很强、意识形态上十分敏感的问题’而论,或任文要求‘相对于基础历史知识而言,对学生品质和气质的培养,都必须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衡量,甚至上升到迄今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来讲,黄文建议教材编者在现行课本的文献资料中不要忽略中美三个公报文件的选用,都是无可挑剔的。”(注:黄安年:《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兼答任史识先生》(上),《学术界》,2000年第6期,第116页。同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以《评任史识先生的“也谈”——兼论学术批评的开展》,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10期。)
人教社在《答复》中称:“教材因为字数的限制,没有直接引用原文”。谁都明白,引用上海公报原文“认识到”是三个字,教材用“承认”是两个字,根本不存在什么“字数的限制”的问题。《答复》称“人教社在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一直提供上海公报的中文版原文。”令人不解的是,“认识到”的文件引文怎么就不能放到教材里呢?(注:根据我在北京、河南、浙江等地培训中学历史教师时所了解的实际情况,许多中学历史教师还不清楚上海公报中原文是“认识到”而不是“承认”。)
第二,所谓“直接引语”“没有必要”说。人教社教材编者兼责任编辑芮信说:“教材没有使用直接引语即使用引号,而是用直陈的叙述方法说明美国在实质上承认只有一个中国,这对教学比较有利;而如果使用‘认识到’,则必须采用直接引语,这在中学课本中或许可以用于资料部分,但用做课本,似乎没有必要。”人教社为教材错误辩解到这种程度实在使人吃惊!(注:芮信:《是“承认”还是“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2001年第3期第17页。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课本的编者和责任编辑。以该杂志特邀嘉宾身份为“认识到”辩护。)这位编著者兼责编在教材中选用了100多处文献资料,而没有引用一处有关中美三个公报的资料,还说“没有必要”,这不是怪事吗?是文件不重要呢,还是明显的疏忽?教材没有提供三个公报的原始文献资料,又在表述上不使用上海公报原文中“认识到”,这样在整个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对于上海公报的原文不能从教材中得到如实的了解,使有些年青人以为原文中写的就是“承认”,这不在客观上造成了误导吗?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真实的负责态度吗?(注:笔者在《学术批评网》上首发文章《外交原则问题岂能随意解释?——评〈是“承认”还是“认识到”〉?》)
第三,所谓“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说。《答复》称“在教材中做出这样的概括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切合问题本质的”。还说:“即使如此,也不能得出在上海公报中美方‘没有承认一个中国’的结论”。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的原本文字表述和它的实质含义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怎能用实质分析来取代原文内容的表述呢。再说学生如果不知道原文的表述,这个“实质”又怎么得出来呢,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至于说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应当怎样理解。我们还不能从外交关系上肯定地说,美国这里所讲的一个中国就一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则为何不明确说即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呢,又为何在建交公报中才明确肯定呢?(注:2001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美国研究》原主编、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资中筠先生应邀来北京师范大学作《美国强盛之路》的讲演,我和她谈起教材中上海公报的表述用“承认”取代“认识到”时,她说:“这是太不了解中美上海公报的历史背景了”。)
第四,所谓“认识到”“经教育部审查”“恰当”说。《答复》称“认识到”措词“更何况在经国家教育部审定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点明美方立场的实质应当说是恰当的。”这种用话出现在教育部红头文件《答复》中,令人愕然。我怀疑教育部的主管官员是否真的认真审查了这份《答复》,审查官员能够保证凡是经自己审查的一定没有错吗?那么真的错了,又该当如何?如果真的认真审查了,为何现行教材中出现那么多的差错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经教育部审查审定了的”就一定没问题吗?
第五,所谓“无本质差别”说。《答复》说:“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偏差,人教社还特别核对了1972年上海公报的英文版,发现与该公报中文版中‘认识到’一词相对应的英文单词'acknowledges',在《新英汉词典》和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中的第一个词义都是‘承认’。这样看来,‘认识到’与‘承认’两个词实际上并无本质差别”。其实,教材编著者和责编早些时候就著文说:“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对比中英文本在表述上有什么不同”,“也许就是造成人们误解的原因吧?!”“看来,教材的叙述似乎也没有错”。(注:芮信:《是“承认”还是“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2001年第3期,第17页。)
对于在外交文件中'acknowledge'和"recognize"两词,在中文究竟怎样表述确切,从语言学上说,这确实是问题的关键,人教社的护短大员们的确也为此煞费苦心。为此本文专门就这个问题,向读者提供必要的权威资料,人们可以从中明了在外交文件中把'acknowledge'解释成“承认”显然是理解上的错误。
(四)
《答复》专门提到了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仔细研究梁版词典,其一,acknowledge,一词可以译成6种中文含义,第一是“认以为真;自认;承认”。然而一词多义的英文词译成中文最贴切的译文绝不能按照顺序来排定的,这是翻译常识问题。其二,在6种中文含义中均无可以用以表达外交关系上正式承认之意。(注:梁实秋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Far East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9页,远东图书公司1977年印行。)其三,在"recognize"词条7种中文含义里,有“3承认;认可。to recognize a new government承认一新政府”。梁版词典写得清清楚楚(注:梁实秋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Far East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733页。)恰恰证明中学教材的表述和《答复》的说法是错的。
《答复》还提到了《新英汉词典》。笔者注意到acknowledge词条中4种中文文义,并没有一条用来表示外交关系上正式承认之意。(注:《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的《新英汉词典》(A New English-ChineseDictionary),第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3月版。增补版第10页。)该词典还有"recognize"词条,在4个中文译文中有:“2承认:a country's independence正式承认一个国家的独立”。(注:《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的《新英汉词典》(A New English-ChineseDictionary),第111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3月版中有6种解释,内容基本相同。另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增补版《新英汉词典》第1113页有"recognize"词条,含5种解释,其中“2承认:acountry's independence正式承认一个国家的独立”,1985年7月第2版。)同样证明中学教材的表述和《答复》的说法是错的。《答复》怎能把明明不支持外交文件中“认识到”和“承认”等同的见解,来改变两个词典的本意呢,这是弄虚作假还是严肃负责?为了搞清外交文件中acknowledge和recognize的区别,笔者仔细查阅了40部以上的美国、英国、俄国等外国专家和我国专家所编撰的英英词典、英汉词典、汉英词典等,均无一词典说明acknowledge词条可以表示在外交上的正式承认,各词典在recognize词条中均指出可表示外交上的承认,并且提供了例句。
例如:
1.〔美〕德范克(John DeFrancis)主编的《汉英词典》在“承认”词条下有,"2.give diplomatic recognition;recognize"(注:〔美〕德范克(John DeFrancis)主编的《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7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1997年8月第一版。笔者专门请教了著名语言学专家伍铁平教授,该词典是他提供的。他还查阅了多本国外和国内出版的词典,认为在外交文件中把"a cknowledge"解释为“承认”是错误的。在此向伍铁平教授热情关注历史教育并为语言的纯洁性而不懈奋斗致谢。)
2.《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在“承认”词条下有:“.2 be willing to accept(sb or sth)as what he or it claims to be or has been in the past:承认;认可:refuse to a new government/ ~sb as lawful heir.拒绝承认一新政府。”(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第940页,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北京版。并见《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英汉词典》(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China Dictionary),第1176-1177页,第10页,现代出版社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8年11月,北京第一版。《英汉双解朗文美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第1009页,英文版主编Arley Gray,Della Summers,双解本编辑谢文英、何欣际,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3.《Collins英汉双解词典》在"recognize"词条下有:“3 agree to have diplomatic relation with正式承认(同意建立外交关系);recognize a foreign government正式承认一个外国政府”。(注:《Collins英汉双解词典》(Collins GEM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742页,David J.Camer,Michael J.Wallace编,厦门大学外文系译,1993年香港商务印书馆版,1995年5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第10页"acknowledge"词条中无外交承认含义。并见《柯林斯精选英语词典》(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英文版)第659页、第7页,Collins Cobuild,Collins Publishers,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n,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威廉.柯林斯父子公司,1989年9月北京版。)
4.《兰登韦氏英汉大学词典》在"recognize"词条下有:“5承认……为政治实体”。(注:《兰登韦氏英汉大学词典》(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第1888页,〔美〕斯图尔特·B·弗莱克斯纳主编,中国商务印书馆和美国兰登书屋,1997年北京出版。第20页"acknowledge"词条中6个释文中无外交承认含义。并见《韦氏案头词典》(Merriam Webster's Desk Dictionary)(英文版),第459页、第5页〔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或授权,北京1996年12月版。《韦氏新大学词典》第9版(Webster's Ninth NewCollegiate Dictionary)(英文版),第984页、第52页。〔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或授权,北京1988年7月版。)
5.新版《精选汉英、英汉词典》在“承认”词条下有:"2 givediplomatic recognition;recognize"。(注:新版《精选汉英、英汉词典》(Concise English-Chinese,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new Edition),第80-81页,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新版。第5页"acknowledge"词条中4个释文中无外交承认含义。)
6.《剑桥国际英语词典》"recognize"词条下有:"to accept that is legal,officially accept the existence of the newly independence nation state".(注:《剑桥国际英语词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英文版),第1185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获授权于1997年10月重印。第11页"acknowledge"词条中无外交承认之实例。)
7.《NTC美语学习词典》"recognize"词条下有:"2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s each of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to acknowledge something as legitimate or existence"(注:《NTC美语学习词典》(NTC's American English-Learner's Dictionary)(英文版)第738页,〔美〕R·A·斯皮尔斯(Spears,R.A.)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8月北京版。第7页"acknowledge"词条3个释文中无外交承认实例。)
8.《俄英词典》“承认”词条下有:"1 recognize(d);recognize the government"。(注:《俄英词典》(Russian-English Dictionary)第482页,R.C.Daglish M.a.Cantab主编,莫斯科1981年版。)
9.《汉英词典》“承认”词条下有:“2.give diplomatic recognition;recognize: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recognize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汉英词典》编写组编:《汉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87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10月北京版。1980年1月北京版,第81页内容相同。1978年版第574页中有“认识”的词条2个释文中无外交承认实例。并见新时代汉英大词典》(New Ag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198页,吴景荣、程镇球主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汉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A-M卷第307页、N-Z卷第2134页,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另1997年第一版215页、1365页同。《新汉英词典》(The New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137页、第874页,丁光训等主编,译林出版社1998年4月第二版增补版。《汉英综合词典》(A Comprehensiv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116页、第747页,戴鸣钟、戴炜栋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当代汉英词典》(Contemporary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87页、第608页,《当代汉英词典》编写组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新汉英词典》(New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118页,第785页,胡学元编,海南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10.《英华大词典》“承认”词条下有:“5公认the independence of a new state承认一个新国家。”(注:郑易里等编纂和修订:《英华大词典》(A New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15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修订第二版。第11页有acknowledge词条中6个释文中无外交承认实例。)
11.《时代英英——英汉双解大辞典》"recognize"词条下有:“3(正式)承认;认知to recognize the independence of a country承认一国之独立”。(注:《时代英英——英汉双解大辞典》(Time English-English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449页,颜元叔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3月第一版。第17页acknowledge词条5个译文中无外交承认。并见《全新多用当代英汉双解大词典》(A New Multi-Purpos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076-1077页、第25页。刘世同主编,学苑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12.《欧亚最新实用英英——英汉双解辞典》"recognize"词条下有:“3 admit;accept.承认:recognize the independence of a new state(nation),承认一个新国家的独立。”(注:《欧亚最新实用英英——英汉双解辞典》(Eurasia's Modern Practical English-English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382页,颜元叔主编,1979年欧亚书局印行第2版。第14页acknowledge词条3个译文无一用于外交承认。并见《21世纪英汉词典》(21st Centur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584页、第7页,梁德润、郑建德主编,外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新编英汉四用词典》(A New Four Purpos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1123页,第13页,《新编英汉四用词典》编写组编,知识出版社1990年6月上海第一版。《简明英汉词典》(A Concis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812页、第10页,张其春、蔡文萦合编,商务印书馆1972年北京第一版。《最新高级英汉词典》(A New Advanc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917页、第9页,蔡文萦主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8月北京第一版。)
13.《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recognize"词条下有:“4承认(某个国家):The new republic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countries.这个新成立的共和国已得到许多国家的承认。”(注:《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A Practical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739-740页,余士雄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第14页"acknowledge"词条三种译文无外交承认含义。并见《英汉双解词典》,第1058页、第10页,《英汉双解词典》编写组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英汉译注词典》(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with Usage Notes),第1194页、第20页,周国珍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14.《多功能大学英语教学词典》"recognize"词条下有:“2承认,认可recognize a new government承认一个新政府/recognize acountry's legitimate position in the UN承认一个国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注:《多功能大学英语教学词典》(A Multi-Function Dictionary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第986页,《多功能大学英语教学词典》编写组王基鸿、王清亭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第10页"acknowledge"词条三种译文无外交承认含义。并见《英汉双解大学英语用法词典》(A Dictionary of College English Usage with Bilingual Explanations),第1470页、第123页,王戈、曹焰主编,1992年吉林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15.《英语教学词典》"recognize"词条下有:“2承认,认可,准许某人发言权a country as a sovereign state承认某国是主权国家;a government承认某国政府;the independence of a new state承认某新国家的独立”。(注:《英语教学词典》(A Dictionary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第1492-1493页,曾祥禄等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并见《最新汉英读报手册》,第25页、第7页,赵秋波、徐萍编著,原子能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上述词典说明,人教社历史教材中将"recognize"和"acknowledge"解释为“承认”是错误的。即使按照人教社一再宣称教材应采取学术界多数认可的观点,那么,在这里为何教材偏偏又食言呢?最近笔者收到我国美国史、美国外交史权威杨生茂老教授来信,他说:“有些人自以为身居‘官职’,就全部真理在握,听不进不同意见。”“acknowledge与recognize有明显的区别。其间意思岂容马虎。我想前者有‘理会’的意思,态度是被动的,后者有‘确认’的意思,态度是主动的。”(注:杨生茂教授致黄安年的信(2001年8月30日)。)
请问,以“国家级”教材相标榜的人教社历史教材,究竟是以史实为依据还是以编者自己的个人看法为准?究竟是遵循中美两国共同认可的正式外交文件呢还是可以自己随意解释?毫无疑问,教材编著者自以为是,将上海公报中的“认识到”改为“承认”,在学术上是很不妥的,在政治上也是不严肃的,在效果上是非常有害的。据报道,人教社领导一再讲要有“大局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那么,对于这样教材中如此明显的在学术上和政治上的错误,为什么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一错再错呢?
标签:台湾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论文; 联合公报论文; 上海公报论文; 美利坚合众国论文; 一个中国论文; 外交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