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经济关系展望_深港论文

深港经济关系展望_深港论文

深港经济关系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港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七”香港回归临近,深港经济关系如何发展,成为人们殷切关心的问题。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九七年之后,香港继续在若干方面对深圳保持优势

经过16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的经济实力已挤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与香港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目前情况看,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进出口贸易总额、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银行存款、银行贷款、货柜码头吞吐量、空运货物吞吐量,分别仅占香港的5.1%、56.8%、19%、3.9%、10.1%、4.4%、1.8%、1.6%、4.7%。深圳与香港比较,97年之后,香港会继续在如下几方面对深圳保持优势:①与国际经济关系上的优势。国家确保香港在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等多方面国际中心地位不变;②经济政策上的优势。国家保证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不变;③财政收入方式上的优势。国家免去香港任何财政上的承担或上交,银行、海关等收入均归香港财政;④经济发展上不受国家宏观调控,具有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优势。因此,假设深圳的经济未来几十年都发展得很好,但与香港相比,绝对差距仍很大。深港两地经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和香港继续保持对深圳的多方面优势,决定了香港对深圳经济发展继续起到火车头的牵引作用。

二、互利互惠、互补合作、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仍是深港经济关

系的主体

九七之后,深港两地继续保持很大差距,两地处于不同的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向,两地经济的互补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经济合作继续是两地经济关系的主体,竞争是个别的、次要的。

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深港两地在地理上山水相连,都实行市场经济,经济上日趋一体化,并成为我国一个发挥特殊作用的经济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布局,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种以市场经济机制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区域内的各地区,必须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优化重组现有资源,调整现有产业布局,使区域内的各地区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利益。当今世界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浪潮,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合作是深港两地同处一个经济地理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角度看,区域内的各地区发展,不仅仅是本地区受益,更多的利益被区域中的其它地区获得,区域内地区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所得利益,必然比各自孤立发展所得利益大。比如,香港将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推动了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更多的利益为香港带走。共同的经济利益分享决定了深港之间的主体必须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上看,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特殊性,使各地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发展路向,创造了区域内经济互补性发展的条件,优势互补发展的利益必然会促进区域内地区间的合作。深港虽同处一个经济地理环境内,但两地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优势互补的前景,使潜在的个别竞争处于很次要的地位。

4.从区域内两地人民的要求看,加强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发展衔接,共创两地经济繁荣和稳定,是两地人民的共同愿望。

5.从区域内两地经济的发展历史看,经济合作是主体,这不仅使深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从深圳的情况看,79年至95年间,港商在深圳实际投资61.4亿美元,占外商在深圳实际投资总额的65%,港商在深圳设立近万家“三资”企业和1.2万家“三来一补”企业。深圳的外贸86%是“香港因素”达成的。95年深圳对香港的出口总额188.7亿美元,对香港的进口总额133.7亿美元,分别占深圳全年出口和进口总额的90.7%和77.1%。79年至95年间,深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6.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0%,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52%。深圳正是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业、信息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开展深港之间的密切合作,使深圳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一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现代化城市。从香港情况看,在促进深圳迅速发展过程中,港商不仅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同时又保持和扩大了香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并使香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巩固了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国际中心地位。

三、九七年之后,深港经济合作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九七香港主权回归,将给深港两地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带来许多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两地关系由两国的关系转变为一国内两地区之间的关系,经济合作将由民间主导转向政府主导。97年7月1日之前,深圳与香港各属不同的主权国家,加上在香港过渡期间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出现很多摩擦,要由深港两地政府从整体经济层面推动合作变得非常困难,涉及主权范畴的经济项目非得由外交层面商讨不能解决。因此,97年7月1日前两地的经济合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主要由民间推动。97年之后,这种两国关系转变为一国内两个地区之间的关系,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障碍随之消失,两地政府间的直接合作,顺理成章将成为两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关键动力。

2.两地将实现产业、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相互衔接的三大优化,形成互相渗透的经济带。两地之间的人流物流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产业方面,将通过香港的国际市场优势和深圳背靠内地优势的充分结合,产生连接两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带,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最重要基地,成为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的中国“硅谷”;在生态环境方面,将通过建立深港两地生态环境平衡和监控体系,提高环境净化标准,使深港两地的人类生存环境跨进国际先进国家的高档次人文环境行列,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在人口素质方面,通过两地建立人才培训、交流、合作的协调机构及培训网和基地,实行人材不间断培训和相互承认人材培训资格制度,广泛人材交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的人材培训交流合作体系,根据两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工队伍,达到两地人口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

3.两地城市功能在城市基本设施达到综合完备和实现衔接的基础上将得到充分地协调发挥,对内对外的枢纽和桥梁作用更加凸显。通过两地建立城市发展规划和监察协调机构,制定两地城市基础设施衔接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监察两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沿着两地协调确定的方面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制定好两地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双向交流的政策与措施,使环节更少,手续更简化,渠道更畅顺,效应更突出。深圳借助香港加强对国际的幅射作用,加快国际性城市的形成。香港通过深圳增强对内地的幅射作用,加快与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强香港作为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的龙头作用。

4.两地市场经济实现互补融合,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综合竞争能力。随着深圳经济实力的增强和97香港主权回归,深圳企业对港的投资活动将进一步扩大,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等形式,深圳企业将进一步直接参与香港经济活动,更好地利用香港优势发展自己。两地企业大规模相互投资的结果,必将推动两地经济按照优势互补发展原则进一步趋于融合,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一是深港高新技术产业群带的崛起,使深港合作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若干拳头产品挤身于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二是深港市场一体化的结果,将优化深圳市场结构,扩大香港市场空间,衔接国际市场主体,增强深港两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三是深港两地证券市场的衔接,有可能造就以深港两地为母公司基地的若干个排列在世界前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行列的企业;四是深港两地资源实现互补融合利用,将大大优化两地企业的外部发展条件,降低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深港品牌的国际效应。

5.两地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将在国际惯例的轨道上衔接。深港两地作为发挥特殊作用的区域经济,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有度、微观经济运行有序、行政管理廉洁高效、投资回报率极高的企业家乐园。

标签:;  ;  ;  

深港经济关系展望_深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