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再就业价值观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价值观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城镇待业人口将达到1600万人。为此,国家决定采取“建立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宏观措施,以“再就业工程”为突破口,加大城镇失业人口再就业的速度和力度。天津市政府1996年把“增加居民收入、关心困难职工”列在改善城市人民生活10件实事的首位,体现了市政府对再就业工程的重视。经过政府、企业、社会和下岗职工本身的努力,一年来全市共有35万余名下岗者重新找到了工作。
再就业工程是保障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维持社会稳定局势、保证深化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艰巨事业。它对于最有效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力流动体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天津市推出的再就业系列活动,形成了关心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良好氛围,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初步探索了一些经验。然而,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和形势仍然十分艰巨,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从产业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在某些方面陷入了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重新择业的范围和目标。
职业价值观又称为职业期望或职业理想,指现实或潜在的社会劳动者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意愿。其中职业声望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职业声望是某项职业在社会劳动者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反映了某一劳动者和其他劳动者在职业社会中的关系和相对位置,通常以社会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定职业的从业者所拥有的社会心理定势。职业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和心理,直接决定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方向,影响着他们能否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达到理想的结合。
从目前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观念陷入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在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上,存在着重视国有、集体和三资企业而轻视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倾向。大部分下岗职工来自经济效益不佳、破产或濒临破产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他们原来效力的企业性质,尽管事实上已不是稳定工作,已不是铁饭碗,但在他们心目中姓“公”的企业仍是最靠得住的。他们仍向往“大锅饭式”的生活,宁可选择工作强度小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也不愿到私营和个体企业去就职。另一方面,三资企业较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则吸引了一部分下岗职工前去应聘。因而造成了所有制形式选择方面的较大分化。
2.在职业的社会声望方面,重视声望较高的行业、职业和工种,藐视地位较低的行业、职业和工种。部分下岗职工在再就业的选择上非常苛刻和挑剔,对于社会声望较低但社会需求量较大的清洁工、建筑工、纺织工、中小商店的售货员、工厂的车钳工、缝纫工等操作性工种不屑一顾,坐失了多次重新上岗的良机。致使一些用人企业不得不到外省市农村招聘农民合同工。出现了一方面岗位缺人,另一方面下岗职工没活干的两难现象。调查资料表明,上海160万外地打工者一年赚走64亿元,而35万名下岗职工中却有很多人抱怨没有工作;在天津的外地人一年也赢利20亿元,而许多失业者却说找不到工作。
3.在再就业的途径方面,存在着依靠政府和原单位及亲朋好友而轻视劳动力市场和自谋出路的偏差。部分下岗职工认为自己失业是政府和原单位造成的,因此在再就业的途径方面,不是想方设法自谋出路,而是紧紧抓住政府和原单位的“手”不放,“等、靠、要”的意识严重。把政府实施的再就业工程理解为由政府责成企业安置下岗职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正是因为长期过多地负担了企业冗员,政府才不得不加快减员增效、分离分化富余人员的步伐。在企业裁减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一部分下岗者因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一时难以就业,需要政府在职业介绍、转岗培训、自谋职业等方面予以帮助。然而,这些帮助是间接的、中介的,参谋性、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再就业的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是下岗职工而不是政府和企业。欠缺的就业主动性和顽固的依赖心理,致使许多失业者的下岗周期人为地延长了。
4.在再就业的稳定性方面,存在着轻流动、重稳定的倾向。一部分下岗职工持有在一个单位终身就业的陈旧观念,而对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流动趋势不太习惯,在招聘单位与其签订短期劳动合同时总是表现为逃避和退缩,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通过职业流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零点市场调查公司1996年上半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重庆5个大城市5000名成年市民的调查表明,广州人、北京人、上海人、重庆人和沈阳人在过去的5年中分别平均更换了1.15、1.10、1.07、1.06和1.03个工作,这说明中国城市居民的职业流动意识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虽有所增强,但仍显得相对保守。
5.对自身条件的评价偏高。多数下岗职工文化程度为初高中毕业及以下者,年龄在35岁以上,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偏低,且多为女性。他(她)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劣势,在对自身条件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与招聘单位的具体要求也相差甚远。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尽快找到符合自身素质和特长的新职业。天津市劳动力市场招聘“空嫂”专场堵塞交通几小时,而招聘“纺织工”、“清洁工”专场却门可罗雀便是最好的明证。
下岗职工再就业价值观方面的上述偏差及其心理障碍确实限制了他们的选择范围和方向,成为阻碍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实施的一个主要社会问题。为了帮助下岗职工转变陈旧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现代就业价值体系,笔者认为应采取下述几点对策:
第一,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正面舆论导向作用。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宣传方向对国民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影响巨大,不容低估。任何不正确的舆论导向,都会对国民就业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大众传播媒体对改革造成的部分人暂时失业现象的报道要客观、适度,不能片面地报喜不报忧。要增强国民特别是下岗职工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使他们做好经受短暂痛苦,最终赢得成功的心理准备。广泛宣传因观念转变而重新就业并取得事业成功的正面典型,少讲空话、大道理。在就业观念的转变和重塑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与普通民众达成共识。
第二,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就业价值观念更新”的大讨论。针对相当一部分人抱有种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例如希望新的职业工资高点、工作轻松点、单位离家近点、工作自由度大点),通过大讨论使他们能够面对现实,正视自我,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摈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套就业观念,逐步形成竞争、流动、风险、独立、开放的现代就业观念。使普通市民尤其是下岗职工充分意识到走出传统就业观念误区的必要性。
总之,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影响他们能否尽快就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打破再就业过程中的观念障碍,走出传统就业价值观的误区,是下岗职工迅速结束失业局面的必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