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138000
摘 要:问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及现有的知识经验,其学习内容直接跟学生的生活世界有密切的联系。问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把具有趣味性的教学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释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从而使问题情境成为培养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悬念 铺垫 启发
问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应设计具有一些深度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隐现在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学生的感知与直觉,感知各种生动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之成为引导学生开启知识探究的一把钥匙。因此,在运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用“发展的观点来提出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悬念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悬念型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制造悬念,给学生带来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及想象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在情境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后不忙于作答,而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以此来唤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们讲到八年级语文课《我的信念》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及工作的条件,对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问题1,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问题2,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问题3,上面两个题目为我们指出了居里夫人在科学工作上的宗旨,这个宗旨是什么?问题4,从事科学工作需要什么条件?问题5,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 问题一经提出之后,学生就会萌发出探究的热情,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通过课文阅读与探究,一一剖开问题里的奥秘:“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科学具有无穷的魅力,只有如小孩子般沉迷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沉迷其中,不断地去探求,从而取得进步。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科学家的心态有两个方面:1.探讨真理,不追逐物质利益。2.探索发现科学的美。科学工作需要时间,需要宁静的环境,需要自由。1.科学研究需要时间。近50年(少女时代、婚后)致力于科学研究。2.科学研究需要宁静的环境。免受人事干扰和盛名的拖累。3.科学研究需要自由。“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通过探究与总结得知科学家需要具备的品质:1.目标始终如一。2.要有信心。3.要坚韧不拔。4.要勤奋努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问题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根本上改变了等、靠、要等被动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铺垫型问题情境的创设
铺垫型问题情境往往让学生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步步深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不断满足学生的创新需要,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我们讲到八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的石拱桥》的时候,可以创设如下铺垫性的问题化教学情境。如:课文中举了赵州桥、卢沟桥两个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只有这两种形式。这样说对不对?通过自己认真的探究后,学生会说:这样说是不对的。课文里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于是老师再问: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学生探究后回答: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一些特征;因为这两座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因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通过以上铺垫性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参透解决问题的方式,寻找解题的相关前提。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也给予他们合作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发散思维。
三、启发型思维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生能接触到的最根深蒂固的东西用于情境的建构中,因此,启发型思维情境的有用与否,取决于这个问题是否有启发性,是否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学习,是否能真正涉及到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
参考文献
[1]《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赵岩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7月总第1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情境论文; 赵州桥论文; 卢沟桥论文; 学生论文; 石拱桥论文; 中国论文; 居里夫人论文; 《教育学》2017年7月总第1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