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质教育的构建_语文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优质教育的构建_语文教育论文

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质量论文,语文教育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改以来,语文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学校和地方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整体上说,语文教育距理想境界仍相差甚远。

一、小学语文教育还不尽如人意

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先说费时多,收效微。吕叔湘先生30年前所言的“中学生语文大多不过关”问题依旧存在。近年又有人提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的黄金年华,却不及旧时只读了几年私塾的童子那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更遑论在经史子集里的“较量”了!此说虽有些言过其实,却振聋发聩。一些专家、教授对学生语文能力不强这一现状也深表忧虑。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在对课改实验区调研后坦言:中小学生使用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这已影响到学生思维的丰富性、缜密性。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虽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再说负担重。据2006年11月8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县中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教师、58%的中小学生认为“负担重”或“过重”。另对北京、四川、山西、澳门四地中小学生课外生活调查显示:四地中小学生与同龄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4%,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3.6%,运动时间仅为国际均值的15%。我国许多地方中小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运动少、社会实践少。学生往往为了提高几分成绩进行重复练习,透支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受到压抑。出现上述“三多三少”的问题,作为主科的语文教学难辞其咎。

二、造成小学语文教育“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原因

一是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社会上弥漫着“唯念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和“唯大学毕业才能有好工作”的用人观;另一个是英语教育不断升温,母语教育不被重视。其实,“教育应试化”既不利于各种专才脱颖而出,又难以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而英语教育的不断升温,已经或仍在削弱母语教育。在小学一年级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不仅错失了学习母语的黄金时间,而且透出了对母语缺乏自信,对母语、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缺失。过早学习外语,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无论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来说,还是从语文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来说,母语教育必须加强,不能削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二是教育内部以及语文课程自身的原因。首先,每实行一次课程改革,语文授课时数就来一次“减肥”“瘦身”。建国以来,小学、初中阶段语文课时最多的时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占总课时的38.43%。此次课改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初中语文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0%-22%,减少了16个以上的百分点。小学是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小学课时少,学不好,很可能注定学生一辈子不会有很高的语文素养。其次,是语文课程内部的原因。比如,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十分明确,没有具体的、刚性的课程内容目标,教学不甚得法等等。

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一)摒弃应试教育的做法,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信学生人人有才、人人可以成才,营造培养创新人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环境,并且渐渐形成传统。宽松的、尊重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专才、创新人才,有利于将人才观、用人观,从“唯学历论”转为“唯能力论”。

(二)修订好《语文课程标准》。

要着重充实课程内容目标,明确各年级、各年段的课程内容,使教材编者和广大教师十分清楚教什么,哪些是“基本口粮”,教到什么程度,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这样,可以避免“教语文就是教课文”的现象,可以减少在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语文也像数学那样,成为学习内容有很高的确定性的课程。

(三)加强语文教育理论层面、战略层面的研究。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多看名师的课,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法,只是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的事,还有更大的、更宏观的事项需要思考、研究。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甚至是已颇有影响的一些流派尚属经验型的,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教学层面、战术层面研究的比较多,在课程层面、战略层面研究的很不够。“两个很不够”,导致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往往“治标不治本”。即使是“治标”,也往往是摇来摆去,走了不少弯路。希望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就“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育”,多作一些战略研究、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比如,语文课程的性质怎样认识和表述更加科学?为什么在实践中把语文课要么上成政治课,要么上成常识课,要么上成文学课,要么上成人文教育课?语文课程目标怎样表述才能做到更加科学、系统,有比较强的操作性?现行的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究竟是什么关系?怎样避免在执行时面面俱到或彼此割裂?怎样在目标中更加突出学科特性,体现能力层级?语文教学内容究竟有哪些?这些内容怎样组成循序渐进的系统?指导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应当是哪些?传统教学理论哪些是必须继承的,外国的、本土创新的理论哪些是应当借鉴的?小学语文教育有没有更经济、更有效的培养思路?怎样更加牢固地打好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做到既减轻师生课业负担,又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四)从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做长远谋划,进行整体、配套的改革,力争把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办成世界一流的母语基础教育。

1.识字提前,早认多识。在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于游戏之余,利用新编的高质量的韵语读物,用一年时间,在读读、背背、玩玩中,认识2000个左右常用字,只认不写。据说,犹太人在小孩刚会说话时就教他诵读《旧约》,到5岁时便可以记住全部《旧约》。中国的儿童不比外国的儿童笨。与其在学幼儿英语上花时间,不如从韵语读物中识一些汉字。如此,既识了字,又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启蒙。这样,小学生一入学便可利用汉字进行阅读。这一举措可以解决因为识字慢拖了阅读后腿的问题,使母语阅读起步不比外国儿童晚,使中国孩子的母语学习不再输在起跑线上。退一步说,幼儿园不安排识字,识字仍旧从一年级开始。其实可以有多种办法,包括上面提到的从韵语读物中识字,完全有可能在一年之内认识2000字。那么,进入二年级就可以利用汉字阅读,也要比现在至少提早了一年。

2.加强自学,大量阅读。与外国相比,我国小学生阅读不仅起步晚,而且阅读量太小,要求也低。据统计,我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1/6。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大力改进阅读教学,坚决地革“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的命,把课文当作例文,加强自学,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空还给学生,不自学不开讲,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少讲或不讲;另一方面,将省出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小学六年,在课上完成150万字的阅读量是不困难的。

3.识写分步,强化写字。从一年级起,按照写字规律严格训练写字,只求好,不求多。建议每周专设一节写字课(上个世纪50年代教学大纲规定:一二年级每周三节写字课,三四年级每周两节)。每天在校有固定的练字时间(如,早晨、中午)。先写单字继而写词语,先硬笔后毛笔,由描到摹到临,认真训练,做到人人写一手规范字、漂亮字。

4.喜欢交流,敢说善说。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上无拘无束地交流,在生活中主动交际,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由敢说、爱说到善说。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到社会需要、生存需求的高度来认识。不管考查不考查,都把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当作自己的责任。使每个学生敢于当众发言、当众交流,学会倾听、讲述与应对。

5.乐写能写,顺畅表达。要从低年级就注意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由写句子、写话到习作,再到根据需要随时动笔,使习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老师坚守“求真、立诚”的作文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话、作文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持续地进行广泛阅读,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有写不完的内容;如果老师鼓励学生写放胆文、生活文、个性化作文,他们就会用童言童语写出童真童趣,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

6.落实“大语文”“生活语文”的思想。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譬如,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在生活中练笔,在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使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运用语文中享受语文、享受生活。要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展示课外学习成果,作为教师分内的责任。因为母语学习真的是“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向自然、社会学习。教师不但不应当以种种理由把学生同广袤的大自然、同沸腾的现实生活阻隔,而且应当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拥抱社会。开阔的视野,亲身的体验,绝对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标签:;  ;  ;  

小学语文优质教育的构建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