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在海运集装箱监管应用情况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运论文,集装箱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情况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对标准化要求提高,集装箱运输逐渐取代原有的传统运输方式。全球运输“集装箱化”的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集装箱运输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运输方式,发达国家的海上杂货运输基本实现集装箱化。而且它也是目前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运输方式。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实力,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集装箱运输的现代化,集装箱的运输管理需要一种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能够实时更新数据的技术。RFID技术无疑具备了这些特点。
集装箱自动识别
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发达国家研制出技术先进的集装箱自动识别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已有大量的集装箱自动识别系统投入使用,而基于RFID技术的自动识别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将记录有集装箱号、箱型、装载的货物种类、数量等数据的标签安装在集装箱上,在经过安装有识别设备的公路、铁路的出入口、码头的检查门时,读写器发出无线电波,RFID标签自动感应后将相应的数据返回到读写器,从而将RFID标签上保存的信息传输到EDI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动态跟踪与管理,提高了集装箱运输的效率和信息的共享。这种系统一般使用的是被动式的RFID技术,在集装箱码头的应用较多。通过这种系统的使用不仅加快了车辆进港提箱的速度,而且对车辆提箱进行了严密的管理,并有效降低了值班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但由于目前使用RFID技术的集装箱还不是很广泛,而且需要对原有的系统平台做比较大的改造,所以,在国内集装箱码头使用比较多的是基于视频技术的自动识别系统。
电子封条与货运追踪
以往的集装箱封条都是人工式的封条,它对集装箱内的货物安全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人工式封条分为指示性的封条和障碍性的封条,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用于铅封的材质牢固程度不同,障碍性的封条更难被破坏,打开它常需要专用的工具,而不像指示性封条只用普通的工具即可去除。在集装箱放行或交接时需要检查封条的状态,封条状态的任何变化都会在交接的文书上进行记录,从而确定责任的划分。虽然这种人工式的封条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和简单的状态记录,但它并不能实时地提供有关具体状态改变(遭到破坏)的时间、地点和破坏者的信息,而电子封条却可以提供更多的类似信息。电子封条一般采取的是物理封条与RFID组件的混合形式。如前所述,大多数电子封条也同样用到被动式的和主动式RFID技术。
海运集装箱监管技术应用情况
时间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末21世纪初
使用技术人工封条固定式RFID识别电子封条(主动式RFID)
支持技术 铅封,人工记录 EDI系统 移动监控系统
被动式的电子封条的主要特点是,使用距离短,成本低,一次性。它们本身没有电力。由于被动式封条不能提供持续的电力来检测封条的状态,所以它们也不能检测和记录损害行为发生的时间,而仅仅只能在通过装有阅读装备的供应链节点时提供它们完整与否的信息。
主动式的电子封条更复杂一些,需要更高的初始成本,只有当价格明显下降的时候才可能反复使用。主动式封条带有电池,它所具备的功率能够允许其更大范围地使用和发挥更大的功能。主动式封条能实时检测损害行为,并将其加入到事件日志当中去。它在结合GPS技术后,能在集装箱状态发生变化时,实时将状态变化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信息传输到货主或相应的管理人员机器上去。更有一些封条能够在损害行为发生时提供即时的求救信号,它主要用在安装特别装备的码头。
目前这类电子封条国内还比较少见,主要是在美国使用较多。因为低成本和操作的简易性,被动式封条是美国在“9·11”前首选的防止偷盗的安全解决方案。主动式封条因其更强的安全性能,使得它在“9·11”后得到更多的使用需求和推广。自“9·11”恐怖事件后,为防止恐怖组织利用船舶携带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或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确保对其贸易至关重要的海运安全、畅通,美国政府不断强化其港口和航运的保安措施。CSI(集装箱安全协议)就是美国政府基于此项考虑而出台的一顼措施,根据协议,美方对来自纳入CSI对应港口的集装箱实行优检,货物在美国的通关时间可大幅缩短。目前,全球前20大港已有鹿特丹、汉堡、新加坡、横滨、香港等19个大港被列为美国CSI对应港口。2005年深圳港也加入该协议,从深圳港出口的所有输美集装箱,将安装电子封条,通过数据读取仪从电子封条上获取数据,然后将集装箱信息实时传送到特设的信息平台。当集装箱受到损坏、运输线路变更或延迟等意外情况发生时,集装箱管理者可通过电脑、手机或PDA迅速接收系统的自动报警,第一时间了解相关情况。目前来看,感兴趣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因为这需要港口配备相关信息网络平台及大量定位器、电子封条等外设,集装箱的运输成本会明显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电子封条提高了集装箱运输的安全程度,提高了运输过程的透明度,可以减少运输周期,供应链效率也将大幅提高,这将使综合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应用策略
目前政府层面对RFID技术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已基本认识到位,正在采取一些有力的支持性措施。例如上海电子标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推广电子标签应用,使之成为上海IC卡新一轮应用亮点,提升上海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电子标签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使之成为IC卡产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全国电子标签应用的“领头羊”。由上海交通大学、Auto-ID中国实验室和SAP中国研究院等合作建成的上海RFID演示中心,是我国第一个RFID在供应链以及门店应用的前瞻性研究和实验性演示项目。该中心已经在2004年12月正式建成并开始使用。
在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RFID产业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产业标准的制定也越来越重视。在2004年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其目的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RFID标准,推动中国自己的RFID产业。然而,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一波三折,2004年底,由于种种原因,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被暂停。
但电子标签国家标准的制定并未就此停住脚步。虽然关于国家标准依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声音,但兼容国际标准,支持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利益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共识。2006年6月9日信息产业部、科委、国标委等十五部委已完成编写《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以支持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编码体系——NPC系统的建立。目前新的RFID国家标准起草组已经成立,并由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司长任该起草组的组长并已展开相应的标准起草工作。新标准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谋求与国际标准相互兼容。据悉,中国自主RFID规范有望于2007年正式出台。
政府层面的支持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鼓励并支持基础共性研究项目课题,主要包括:技术标准方面;专有、专利等核心技术方案;产业化生产工艺;标签芯片等关键芯片技术。
鼓励并引导示范工程推进。主要体现在:发挥政府能做而企业无能为力的作用;促进产业联盟的发展等方面。
鼓励并支持行业协会在操作层面发挥作用。提升行业协会的知名度和权威性,鼓励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及强强联合。
通过行业应用来拉动中国的RFID产业发展,实现中国在国际RFID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一条相对可行的思路。集装箱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行业,全球90%的集装箱在中国生产,而且比例还在增长,可以说全球集装箱基本上都在中国生产。每年中国的集装箱产量在300万TEU以上,集装箱的寿命一般在10年,全球集装箱保有量在3000万TEU。如果RFID在中国能抢占集装箱行业,通过在集装箱上免费配置一个RFID标签,通过5年时间,完全可以实现80%的集装箱拥有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电子标签,形成一个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同时可以拉动中国的RFID产业,占领国际标准制高点。
RFID电子标签应用到集装箱行业实现箱号的自动识别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RFID怎么用,如何用,采用何种技术,数据格式如何定义,应用标准如何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进行研究测试,找出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