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基于上述理论,有了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教师在熟悉大纲,教材,学情的基础上,从编者,学者,教者的不同角度去审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疑虑情景。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要有思考余地,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使整个课堂沿着“无疑-有疑-无疑”的波浪式路线前进。
(二)讨论合作,尝试探索。教师要作为一名导演和学生一起交流,探索,并要抓住挈机,适时组织,引导学生小组或同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亲身体验破疑后的快乐,激起继续学习的愿望和热情,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的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要教给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如实验、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猜想等。
(三)反思交流,总结规律。适时引导学生对探究,讨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将新知识纳入知识结构网络,不仅让学生对问题有所感悟,而且还要能正确表述出,说出所以然,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拔、调节、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互相质疑,争执的良好氛围。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经过前三个环节,学生对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必要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相应的题目,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消化,书本上简单的例题,习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典型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分析,感悟,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或合作后进行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板演,练习的反馈信息,抓住关键,点拔存在的问题,应当注意的问题等。并教给学生分析题目的方法。
(五)变式拓宽,深化提高。教师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编制一组难易适中的典型题目,题目可以是变式的,实际应用的,探索性的,开放性的等,让学生先独自探索,然后互相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解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六)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这一环节要实现几个转变,形式上变教师提问为学生主动发问,内容上变教师设计问题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质上变教师领学为学生自学,这一环节与第二、三、四环节循环,让学生真正做到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应正确把握自身的角色,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在于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指导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学生相当于知识信息的“接受器”而探究式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独立完成探索的全过程,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着力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以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例如:对学生提问时可以说:“试一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有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对时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这个地方有缺漏,你们看这样行不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感,消除了紧张,激发了创造欲。但是,教师既要相信学生能力,又要善于在关键时刻能扶一把,绝不能一味的说,这个你们自己想办法,这个你们自己解决,毕竟教师要高学生一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很多问题事先是无法预料的,有些问题教师是知道的,但学生是很难发现的。
(二)问题探究要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在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探究教学中,不少教师都碰到课时不足和双基不实两个问题的困扰,根据目前的实践,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进行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时,探究必须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不是所有需要学习的问题都让学生通过研究来掌握,探究性的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的学习,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有利于腾出更我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研究,课堂上的研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安排和研究,“走过场”式的学生活动是一种没有实效的“活动”。
(三)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与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一方面要靠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
(四)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只有课堂气氛热闹,学生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成为好的课。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寓意性,本身就有一种探索和创新精神,它可以指导学生预习,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可以用于组织复习。当然,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尝试实践觉得,对教师而言,设计和使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扎实的数学学科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合理使用。不反对和排斥其它学习途径,不同的学习途径方法只有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下优化组合,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论文作者:孙年春,孙宝森,孙瑞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教学法论文; 知识论文; 过程中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