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对中国农业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效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个人的激励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民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得以表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对农业生产的价值逐渐开始显现。特别是现阶段,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知识存量的不断增加,新的投入要素的不断出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等都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不仅是深度上的,而且是广度上的;反过来,教育对农业的经济作用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中高科技含量的增多而增大。这种相互作用还将随着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而日益加强。但目前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的95%都分布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的任务十分巨大,应受教育的人数与范围也相当广泛,而农村教育的条件,如师资、设备远远赶不上城市。为什么还没有引起社会有关方面从教育经济的角度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研究农户经济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基础教育对农业经济效率的影响。
一、统计分析
对1990,1997年中国农村住户分省截面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1990年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农户人均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化肥平均施用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如果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使得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在全部农业劳动者中的比重提高1%,那么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可提高2%;如果文盲的比重降低1%,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2%。利用1997年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得出了基本上相同的结论。但1990年~1997年期间我国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化肥施用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有非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如下:
这里,X[,1]表示农户人均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X[,2]表示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X[,3]表示化肥施用水平(斤/亩)。
1990年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与农户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农民的人均粮食产量与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农民的人均耕地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如果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使得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提高1%,那么农民的人均粮食产量将增加4.3公斤,即提高1.4%;如果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重降低1%,那么农民的人均粮食产量将增加4.43公斤,即提高1.4%,说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业技术效率(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农户产出能力的大小。)的重要因素。1990年农户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与人均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1 1990年农户人均纯收入与农户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图2 1990年农户人均粮食产量与农户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对1988年~1989年中国江苏省吴县、河北省固安县、湖北省钟祥县、贵州省望谟县,共4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教育对中国农民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人均农业现金收益与人均农业劳动时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人均农业现金收益百分比的增加为2.76%,“农户劳动力中最高学历者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人均农业现金收益百分比的增加为1.91%。这说明1989年前后,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决定人均农业现金收益的主要因素,大部分农户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还是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实现,农民的配置能力(注:配置效率一般是指农户合理选择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发挥其比较优势的能力。)还远未得到发挥。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对农业经济效率的作用将愈来愈显著,尤其是它对配置效率的影响。这种趋势和必然性不仅从回归方程变量的显著性可以看出,而且体现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对决定农民配置其生产要素的因素的调查上以及1990年后市场机制的逐步加强上。
(2)农户人均现金收入与人均农业时间、人均非农业时间和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农户人均现金收入百分比的增加为2.12%。可见,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够达到增收的目的。
(3)家庭人数、非农工资率和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户非农产业选择的影响显著。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促使农户做非农产业选择的重要原因,这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速劳动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调节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结论
(1)尽管目前中国农村农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有所改善(如图3所示),且朝着较高层次的文化结构发展,但增长速度慢、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水平结构人数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文盲半文盲人口的95%都分布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镇居民。所以应当重视我国农村的普及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2)虽然有很多观点强调高等农业经济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投资的重要性,但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①应当把握农村教育低重心多层次的特点,以扫盲教育和基础教育为本,使教育投资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率。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加速农业技术的创新,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②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教育,不搞一刀切。
(3)农民的行为是理性的,所以要真正提高农民的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应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民的外部环境条件,以期改变其“不合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