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论文_杨 柳 

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论文_杨 柳 

(大庆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411 )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从总体上看就业率偏低,且就业质量不高,在地区与行业之间也不平衡。“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而导致这一脱节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从更深层次来看是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实践表明,“项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等方面,代表了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探索、研究并推广的课程模式。”

关键词:项目课程 高职教育 机械制图课程

传统学科体系的机械制图课程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被定位为学生接触机械知识、接受工程训练最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课程发展至今,课程内容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在教学上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表达方案不合理,导致无法正确地绘制一张合格的零件图或装配图。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问题根源在于:

(一)课程目标定位宏观化

一是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类型思维方式来定位高职课程目标;二是用抽象的要素能力目标来代替具体的工作能力目标,如用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代替绘制一张具体图纸的能力,造成对具体的微观内容模糊不清,使得课程改革难以深入下去。

(二)课程结构学科化

课程结构几乎千篇一律,第一章总是绪论,每一章的第一节总是概述,每一节的第一点总是概念。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强调先储备知识,然后把知识与任务的对接放到个体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完成,这一过程被称为知识的应用,即通过应用知识来产生实践和行动,形成职业能力。传统课程所强调的知识与工作任务的相关其实是一种模糊性相关,最终往往因其“越讲越多,越讲越深”而陷入课程的偏离效应回归到学问化轨道。

(三)课程内容知识化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大体按照如下顺序来设置:投影理论—三视图的形成—基本体—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和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课程内容以知识为本位,“学问化”色彩很浓,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课程评价单一化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评价所采取的主要还是纸笔形式,就是在国家制图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纸笔测验也是被主要应用的形式。这是知识本位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时由于评价的导向功能,使得这种评价方式对课程的学问化起了很大的巩固作用。这种评价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比如获得一个分数或是一张证书,很少顾及实际的工作能力,其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导致其效度往往很低。

项目课程模式是高职专业课程领域课程模式改革的科学选择。项目课程是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智能特点,“参照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和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增强其岗位适应性。 项目课程模式解构了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设计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如典型零件的测绘、典型产品的加工、典型工艺的设计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项目课程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学有所长。项目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优质的选择”。

(一)选择项目课程模式改革高职课程的原因

选择项目课程模式改革高职课程满足理论和现实的双重需求。从理论角度看,高职课程的开发应该解构知识本位的学科体系,建构任务本位的行动体系,而项目课程模式正是基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智能特点,参照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和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满足课程改革的理论需求;从现实角度看,项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等方面,代表了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探索、研究并推广的课程模式。另外,项目课程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其已有研究成果也为本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项目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往往从理论与实践、终身教育等宏观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而项目课程改革是以当代课程论、知识论和学习论这些微观领域的理论成果为理论基础的,这些理论可以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具体问题。课程论指明学习的目的,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兼顾发展。知识论指明了职业知识的性质以及在高职课程中的地位。知识论为如何处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理论、活动理论、做中学理论等学习理论都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获取提供了理论支撑,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创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基于问题和任务、情境和合作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重构

如何建构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是本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四所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教师的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发现目前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为:针对性教材匮乏、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单一。针对实证研究的现状,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机械零件的测绘为项目载体,解构了要素能力的课程目标、学科导向的课程结构、知识本位的课程内容和知识考核的课程评价,重构了行动能力的课程目标,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及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耀中,洪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选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杨 柳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30

标签:;  ;  ;  ;  ;  ;  ;  ;  

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论文_杨 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