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报告论文,WEF论文,IMD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发端于20世纪后期的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人们对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注。1980年,位于日内瓦的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初步创立了一套评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评估体系以及数据指标,开始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并出版《世界竞争力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公布研究和分析的结果。1989年,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l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加盟WEF,共同组织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出版年度报告。20多年来,参与国际竞争力测评的国家不断增多,到20世纪末,占世界GDP总产出95%以上、包括了所有的OECD国家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项国际竞争力测评,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每年出版的竞争力报告也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了解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参考。
过去20多年间,这套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初合作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的两家组织,WEF和IMD也因研究方法上的分歧而分道扬镳,并从1996年开始分别出版各自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即WEF出版《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GCR)》,IMD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WCY)》。在评价体系上,IMD更注重经济运行的统计数据,结合每年度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WEF则主要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时使用一些较宏观的经济数据。以2000年的指标为例,WEF主要使用了169个指标,其中39个为宏观数据。而IMD2000年报告中使用了290个指标,其中经济数据的硬指标180个。但是WEF 的核心研究团队包括了一些著名的研究结构,有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1996年有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Jeffrey D.Sachs加盟,1998年更有因研究竞争战略而声誉卓著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E.Porter开始参与WEF的国际竞争力研究。WEF的研究中加大了经济学的分析,并改进了竞争力的指标。到2001年,全球共有75个国家参与WEF的全球竞争力排名,而WEF的年度竞争力报告,也从2000年开始,以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大学的名义,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中国国际竞争力位次的变化
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合作开展国际竞争力研究和评价活动,1991年正式作为该项目中方合作单位开展工作。1993年,中国进入新兴市场国家评价体系。1995年,中国首次正式参加国际竞争力排位。在由世界经济论坛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联合出版的《1995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当年参与测评的45个国家中排位为34。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力测评以来,每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国际排名的变化受到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关注,并成为政府了解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参考。
从1995年开始,以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组成的《中国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主要根据WEF、IMD每年出版的年度报告,每年选择不同的主题,分析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发表相关的讨论文章和出版相关的专著。在IMD和WEF分别出版各自的竞争力报告后,体改办研究所的竞争力研究小组同时与这两个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并从2000年开始将竞争力的研究范围扩张到企业和产业。
表1 历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
年度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WEF 经济成长竞争力(长期)
34362928324139
报告 微观竞争力(当前) 42494447
参与排名国家数 48495353585975
IMD 总体竞争力 34262724293133
年报 参与排名国家数 4845464647 47
(一)根据IMD 《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1)》分析2001年中国竞争力变化
IMD在2001年的《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1)》中,采用了286项指标(其中118个为统计数据、106个为对全球49个国家的3678名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的问题),对49个国家2001年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排序。所有286个指标被分为4个不同的竞争力投入要素(Competitiveness Input Factors),它们是:
经济绩效:国内经济(规模、增长、财富、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投资流动、金融资产)、就业、价格;
政府效率:公共开支、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央行、政府、司法)、商业环境(市场开放和被管制程度、对竞争秩序的维护、资本市场的监管)、教育;
商业效率:生产率、劳动力市场(成本、劳资关系、劳动技能)、金融市场(银行效率资本市场效率、企业自我融资能力)、管理效率、全球化的影响;
基础设施: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卫生与环境、价值系统。
通过对不同国家这些指标的数值进行排序,最后得到各国国际竞争力的相对排名。
表2 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1年排名
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商业效率基础设施
2000 2001
2001 2000 2001 2000 2001 2000 2001 2000
11美国 1 1 8 8 1 1 1 1
22新加坡3 8 1 110 6 5 3
43芬兰 3322 2 2 2 3 2 2
64卢森堡2 2 710 6 71212
35荷兰 8 612 4 3 2 7 5
126中国香港 425 4 3 8131418
57爱尔兰6 3 3 5 7 41516
148瑞典 17191419 512 3 7
89加拿大
1211101211 9 8 10
7
10瑞士 1414 6 71311 9 6
10
11澳大利亚 2824 5 61414 6 8
11
12德国 5 41822151510 9
9
13冰岛 4237 9 9 4 5 4 4
15
14奥地利
2718111512171114
13
15丹麦 32311311 9 81311
21
16以色列
2140152316101717
19
17比利时
1012252518181820
20
18中国台湾 2926201819201621
16
19英国 9 7241721192323
17
20挪威 2633231620162013
18
21新西兰
3428171322232119
22爱沙尼亚 24 16 25 24
23
23西班牙
2221212023242524
25
24智利 3741191417213026
22
25法国 11 9342724222222
24
26日本 1617292830261915
26
27匈亚利
1827222129252725
28
28韩国 1913313331273428
27
29马来西亚 1310262436313832
34
30希腊 3938333526292631
31
31巴西 3135363128283129
32
32意大利
2516404327302830
30
33中国 7 5353240373934
29
34葡萄牙
3520322635363327
40
35捷克 2029303633443239
33
36墨西哥
3634272938334235
续表2
经济绩效 政府效率商业效率基础设施
37斯洛伐克 48 28 37 29
35
38泰国 1515393044424037
36
39斯洛文尼亚
3830444534343736
37
40菲律宾
4032374341394131
39
41印度 2323434439384543
43
42南非 4743383732354646
41
43阿根庭
4542413842403638
42
44土尔其
4947494033323533
47
45俄罗斯
3044474737474445
45
46哥伦比亚 4446424245434744
38
47波兰 4136483946414840
46
48委内瑞拉 4345464649464342
44
49印度尼西亚
4639454148454947
资料来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1",IMD,pp.28~29.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总体指标从2000年的30位下降到33位,所有四项要素的指标位次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增了前苏联的爱沙尼亚(第22)和中欧的斯洛伐克(第37)两个国家参与排名,这两个国家的部分要素指标均好于我国。
在四项要素指标中,经济绩效主要反映国内经济规模、增长、国际贸易和投资、就业总量、价格水平与稳定性等宏观经济状况。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强劲,就业和价格稳定,所以中国在经济绩效方面的指标明显优于其他指标,且优于日本、印度、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2000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为8.0%,在全球排第7位。排在中国前面的除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开始恢复的中国香港(10.5%)、新加坡(9.9%)、韩国(8.8%)、马来西亚(8.6%)外,还有欧洲的爱尔兰(9.9%)和卢森堡(8.5%)。而在1999年,中国GDP增长为7.1%,在爱尔兰之后(8.60%)名列全球第2。这部分解释了中国经济绩效指标排名从2000年的第5位下降到第7位的原因。
中国的政府效率指标位次与总体竞争力位次差不多,财政税收政策方面指标较好(均列世界第一、第二),在基础教育投资和公共政策透明度等方面指标较差(排名均在30之后)。中国的商业绩效和基础设施指标的位次低于总体竞争力位次,且明显低于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而商业绩效只与印度的水平差不多。这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微观效率较低,包括科技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领域未能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一项关于各国对公司开办商业活动的吸引力的指标中,中国对生产制造活动、研发活动和服务与管理的活动的吸引力分别排第39、40、45位,落后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总排名(第33),表明其商业环境有较大的改进余地。相应地,印度对三项商业活动的吸引力的排名分为43、38、41,而印度的竞争力总排名为41,表明其在从事研究开发、服务与管理方面对企业的吸引力相对比中国更大(也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在语言和文化上更容易与西方接轨)。
(二)根据WEF《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分析中国国际竞争力变化
世界经济论坛从1998年的报告开始,在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中引入了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设计的微观竞争力指标(Micro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dex),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制度、市场结构和经济政策对维护当前经济繁荣水平的状况,又称为当前竞争力指标(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WEF长期使用的反映国家经济总体竞争力的指标被称为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数(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的中长期增长的能力(未来5年)。从2000年开始,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正式对竞争力指标构成作出调整,将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分为经济成长竞争力和当前竞争力,在报告中公布各国按照这两项指标所作的排序,并且不再对这两项指数作综合处理。
2001年,中国的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标和当前竞争力指标在75个国家中的排名分别为39、47。若按照2000年参与竞争力排序的5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上述指标分别为36、41,较2000年的41、44均有一定的改善。(2000年参与排序的59个国家和地区中,卢森堡没有参加2001年WEF的排序,故中国经济成长竞争力在2000年的排名是第41而不是40)。
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17
表3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排名
国家和地区 2001年成长 按2000GCR的
2000年成长 国家和地区 2001年当前 按2000GCR的 2000年当前
竞争力排名 58个国家排名
竞争力排名 竞争力排名 58个国家排名竞争力排名
芬兰1 1
5 芬兰 11 1
美国2 2
1 美国 22 2
加拿大
3 3
6加拿大33 4
新加坡
4 4
2 德国 44 3
澳大利亚 5 5 11 瑞士 55 5
挪威6 6 15 瑞典 66 7
中国台湾 7 7 10 英国 77 8
荷兰8 8
3 丹麦 88 6
瑞典9 9 12澳大利亚 99 10
新西兰 1010 19 新加坡 10
10 9
爱尔兰 1111
4 加拿大 11
11 11
英国
1212
8 法国
12
12 15
中国香港 1313
7 奥地利 13
13 13
丹麦
1414 13 比利时 14
14 12
瑞士
1515
9 日本
15
15 14
冰岛
1616 23 冰岛
16
16 17
德国
1717 14 以色列 17
17 18
奥地利 1818 17中国香港 18
18 16
比利时 1919 16 挪威
19
19 20
法国
2020 21 新西兰 20
20 19
日本
2121 20中国台湾 21
21 21
西班牙 2222 26 爱尔兰 22
22 22
韩国
2323 28 西班牙 23
23 23
以色列 2424 18 意大利 24
24 24
葡萄牙 2525 22 南非
25
25 25
意大利 2626 29 匈亚利 26
26 32
智利
2727 27爱沙尼亚 27- -
匈亚利 2828 25 韩国
28
27 27
爱沙尼亚 29 -
- 智利
29
28 26
马来西亚 3029 24 巴西
30
29 31
斯洛文尼亚31 -
- 葡萄牙 31
30 28
毛里求斯 3230 35
斯洛文尼亚32
- -
泰国
3331 30 土尔其 33
31 29
南非
3432 32 多巴哥 34- -
哥斯达黎加3533 37 捷克
35
32
34
续表3
国家和地区 2001年成长 按2000GCR的2000年成长 国家和地区 2001年当前 按2000GCR的2000年当前
竞争力排名 58个国家排名
竞争力排名 竞争力排名 58个国家排名
竞争力排名
希腊
36 34 33 印度
36
33 37
捷克
37 35 31马来西亚 37
34 30
多巴西 38 - - 泰国
38
35 40
中国
39 36 40斯洛伐克 39
36 36
斯洛伐克 40 37 38 牙卖加 40- -
波兰
41 38 34 波兰
41
37 41
墨西哥 42 39 42拉托维亚 42- -
立陶宛 43 - - 希腊
43
38 33
巴西
44 40 45 约旦
44
39 35
约旦
45 41 46 埃及
45
40 39
乌拉圭 46 - - 乌拉圭 46- -
拉托维亚 47 - - 中国
47
41 44
菲律宾 48 42 36 巴那马 48- -
阿根廷 49 43 44 立陶宛 49- -
多米尼加 50 - -
哥斯达黎加50
42 43
埃及
51 44 41 墨西哥 51
43 42
牙卖加 52 - -毛里求斯 52
44 38
巴那马 53 - - 阿根廷 53
45 45
土尔其 54 45 39 菲律宾 54
46 46
秘鲁
55 46 47
印度尼西亚55
47 47
罗马尼亚 56 - -哥伦比亚 56
48 48
印度
57 47 48斯里兰卡 57- -
萨尔瓦多 58 48 49 俄罗斯 58
49 52
保加利亚 59 49 57多米尼加 59-
-
越南
60 50 52 乌克兰 60
50 56
斯里兰卡 61 - -罗马尼亚 61-
-
委内瑞拉 62 51 53 越南
62
51 53
俄罗斯 63 52 54 秘鲁
63
52 49
印度尼西亚64 53 43萨尔瓦多 64
53 51
哥伦比亚 65 54 51津巴布维 65
54 50
瓜地马拉 66 - -委内瑞拉 66
55 54
玻利维亚 67 55 50尼日利亚 67-
-
厄瓜多尔 68 56 58保加利亚 68
56 55
乌克兰 69 57 56瓜地马拉 69-
-
洪都拉斯 70 - - 巴拉圭 70-
-
孟加拉国 71 - -尼加拉瓜 71-
-
巴拉圭 72 - -厄瓜多尔 72
57 57
尼加拉瓜 73 - -孟加拉国 73-
-
尼日利亚 74 - -洪都拉斯 74-
-
津巴布维 75 58 55玻利维亚 75
58 58
资料来源: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WEF,第15页。
2001年的指标体系基本上继承了2000年报告中的体系,但在技术处理上更加细化。
四、关于“经济成长竞争力”的研究
2001年的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标中,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低收入国家,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充分动员其基本的生产要素资源,如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素市场能够有效运作。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从而由要素驱动转向投资驱动的增长阶段时,利用现存的技术,以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成本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影响这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要提高竞争力,政府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基础设施、改进政策环境,积极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本国的生产活动融入国际生产体系。当一个国家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时,其经济增长来源于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对于这些处于国际技术发展前沿的国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按照上述原则,在计算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标时将所有国家划分为创新驱动和非创新驱动两组。在构成经济成长竞争力指标的三项要素即技术水平、制度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中,对属于创新驱动的21个国家(均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其权重分别为1/2、1/4、1/4;对非创新驱动国家,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3、1/3、1/3。对于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爱尔兰,经济成长竞争力则是上述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的平均。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向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转换,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努力吸引外资、消化吸收成熟的生产技术、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通过加工制造而加入国际经济分工等,是提高经济成长竞争力的主要努力方向。
从上述排名指标看,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指标较好(排名第6),不但大大优于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和另一个转型中大国俄罗斯,而且排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前。这项指标主要由宏观经济稳定性、国家信用(根据《机构投资者》杂志的评分)和政府支出所构成(权重分别为1/2、1/4、1/4)。但中国在技术水平和制度环境上的排名较差。在技术水平指标中,以专利数量为主所反映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转移水平和通信与信息技术(ICT)等三个次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8、3/8、1/2,中国的得分都比较低。在ICT的指标中,反映人均信息化水平的排名指标为59,低于抽样调查所显示的水平(排名43)。制度环境指标是根据抽样调查中企业家对我国法律环境和腐败现象的主观判断所计算得出的。
表4 中国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成长竞争力排名及指标分解(按75个国家的排名)
国家与地区 成长竞争 技术水平制度环境
宏观经济
力排名
指标排名 排名 环境
中国
3953 50 6
中国香港 1333 10 4
中国台湾 7 4 2415
印度
5766 4945
俄罗斯 6360 6157
日本
2123 1918
韩国
23 9 44 8
德国
1715 1719
美国2 1 12 7
资料来源: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WEF,第20页。
三、关于“当前竞争力”的研究
虽然稳定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可信的法律环境、适当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宏观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但创造财富的基础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运作。当前竞争力指标是一个经济体的微观竞争力的综合测度,它反映对决定当前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的评价。影响经济微观层面运行效率的是公司的运行绩效和战略以及商业运行环境的质量,后者包括要素投入的质量、基础设施的效率、制度的有效性、政府的政策等因素。
当前竞争力指标是根据Porter的竞争战略分析模型而设计的,其基本的信念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治制度和法律环境条件下,公司运作与战略以及国家商业环境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速度。当前竞争力的指标建立在企业的运行状况和战略取向与国家的商业环境这两要素之上,力图超越大多数经济增长模型对经济状况的总量描述,从影响生产力的具体条件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当前竞争力。指标计算所依赖的数据,主要依赖对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调查统计。公司运作和战略既涉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也包括企业为建立长期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商业环境包括了Porter钻石模型的4个方面,即要素条件(物质基础设施、行政管理状况、资本供给、人力资源、科学技术)、需求条件(客户的成熟程度、政府采购、环境监管等)、相关和支持产业(本地供应商的数量和质量、产业群集水平等)以及公司竞争的环境(政府支持和干预、知识产权保护、贸易壁垒等)。对商业运行环境的评估,是根据企业家按照自己的经历作出的主观判断而计算的。
中国的当前竞争力在75个国家中排名为47,在2000年参与排名的58个国家中排名从44位上升为41位,有一定的改进,但仍然低于印度的排名(在75个国家中排36,在58个国家中排名由37上升为33)。在运作管理和战略上,中国企业比印度好,排名分别为39和43;但在商业环境上,中国和印度的排名分别为47、34,说明中国的企业家对中国的商业运作环境的感觉普遍较差。这表明,中国政府需要大力改进国内的商业运行环境,特别是改革要素条件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人力资源水平。
表5
中国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当前竞争力排名及指标分解(按75个国家的排名)
国家与地区 当前竞争 企业的运行状 国家商业
力排名况与经营战略 环境的质量
中国47 39 47
中国香港 18 21 16
中国台湾 21 20 21
印度36 43 34
俄罗斯
58 54 56
日本15
8 18
韩国28 26 30
德国 4
4
4
美国 2
1
2
资料来源: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2002,WEF,第20页。
WEF公布的200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表明, 中国经济的当前竞争力落后与经济成长竞争力,这说明相对于中国现实的制度基础和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未能达到它应有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同时,在现有微观竞争力的基础上,中国的潜在的人均GDP 水平应该高于现实的水平。
(执笔:高世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