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研究

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研究

陶隽[1]2000年在《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回顾了彗星研究的概况,然后评述了海尔一波普彗星(C/1995 01)的研究结果,包括尘埃、气体产生率、尘埃粒子大小分布、气体、尘埃喷出速度、彗核自转周期、自转轴指向等参数,彗核爆发和X射线发射等现象。 我们讨论了C/1995 01在1996年9月的图象和光变曲线。在9月10—11日观测到了彗核的爆发。在这两天内彗发的星等分别增加了2.1和1.4等。同时发现在彗核附近有两个球状喷出物。根据喷出物的运动外推出爆发的初始时刻是1996年9月9日(9.5±0.2UT)。然而,产生这次爆发的物理原因尚不清楚。两个喷出物的径向投影速度分别是120和97m/s。与此同时,Owens et al(1998)观测到这颗彗星的X射线爆发。 我们应用一种处理彗星CCD图象的方法,即小波分析方法,它可以较理想地把喷流从彗发中分离出来。我们用它对1.56米望远镜观测到的Hale-Bopp彗星CCD图象进行处理,得到它们的喷流图象,再比较不同日期喷流亮度中心到彗核的距离可以测定喷流的速度。如果Hale-Bopp彗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左右,根据27次测定得到喷流的平均速度为(599±34)m/s。我们发现各条喷流的喷发速度不一样,而且有较大的日变化,变化幅度在(200~900)m/s之间。 我们对上海天文台的1.56米望远镜1997年初海尔-波普彗星的观测资料所显示的内彗发形态作了数值模拟。在1997年1月底到3月初的时间内,内彗发形态变化剧烈,由径向喷流演化为旋喷流。我们假设彗核作刚体自转,用两个活动源产生尘埃粒子喷射,计算它们在太阳辐射压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再投影到天球切平面上,与实际观测图像比较得到彗核自转轴的指向是赤经250度,赤纬-60度(2000年历元)。这一结果和目前大多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模拟图像与真实彗发结构大致相同。两个彗核表面活动区域的纬度分别是30度和0度。模拟表明只用一个彗核和两个源就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彗发结构,不需要加入双核等因素。

陶隽[2]2000年在《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简要回顾了彗星研究的概况,然后评述了海尔—波普彗星(C/1995 01)的研究结果,包括尘埃、气体产生率、尘埃粒子大小分布、气体、尘埃喷出速度、彗核自转周期、自转轴指向等参数,彗核爆发和X射线发射等现象。 我们讨论了C/1995 01在1996年9月的图象和光变曲线。在9月10—11日观测到了彗核的爆发。在这两天内彗发的星等分别增加了2.1和1.4等。同时发现在彗核附近有两个球状喷出物。根据喷出物的运动外推出爆发的初始时刻是1996年9月9日(9.5±0.2UT)。然而,产生这次爆发的物理原因尚不清楚。两个喷出物的径向投影速度分别是120和97m/s。与此同时,Owens et al(1998)观测到这颗彗星的X射线爆发。 我们应用一种处理彗星CCD图象的方法,即小波分析方法,它可以较理想地把喷流从彗发中分离出来。我们用它对1.56米望远镜观测到的Hale-Bopp彗星CCD图象进行处理,得到它们的喷流图象,再比较不同日期喷流亮度中心到彗核的距离可以测定喷流的速度。如果Hale-Bopp彗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左右,根据27次测定得到喷流的平均速度为(599±34)m/s。我们发现各条喷流的喷发速度不一样,而且有较大的日变化,变化幅度在(200~900)m/s之间。 我们对上海天文台的1.56米望远镜1997年初海尔-波普彗星的观测资料所显示的内彗发形态作了数值模拟。在1997年1月底到3月初的时间内,内彗发形态变化剧烈,由径向喷流演化为旋喷流。我们假设彗核作刚体自转,用两个活动源产生尘埃粒子喷射,计算它们在太阳辐射压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再投影到天球切平面上,与实际观测图像比较得到彗核自转轴的指向是赤经250度,赤纬-60度(2000年历元)。这一结果和目前大多数的结果基本一致。模拟图像与真实彗发结构大致相同。两个彗核表面活动区域的纬度分别是30度和0度。模拟表明只用一个彗核和两个源就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彗发结构,不需要加入双核等因素。

汤源, 钱伯辰, 顾敏峰, 陶隽, 宋保军[3]2000年在《海尔-波普彗星自转周期的测定》文中提出采用小波方法对海尔 -波普彗星的近核CCD图像进行处理 ,并进一步分析了彗核的亮度中心周围的特征结构 ,从而提出了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来测定海尔 -波普彗星投射在观测平面上的平均自转周期 ,结果为 (2 4 .4 1± 0 .96 )h。

钱伯辰, 陶隽, 顾敏峰, 汤源[4]1999年在《海尔-波普彗星的球状喷出物》文中指出1996年9月观测到海尔-波普彗星的一次喷发,这次喷发持续了几天,在9月10日和11日分别观测到彗星的二个球状喷出物,并测得其投影喷出速度约为100m/s,其后喷出物演变为巨大的喷流.

吴琴娣, 赵爱娣, 宋谊, 张春生[5]2000年在《海尔-波普彗星的碎片》文中研究表明1997年 3月 4日、3月 17日使用南京紫金山天文合 2 0 0mm折射望远镜对海尔 -波普彗星作近核观测 ,观测到该彗星的彗核呈现小规模分裂 ,分离核碎块上拥有自己的喷流。分离核投影在天空切平面上的最大离核距离约为 2 .19× 10 4 km ,小碎块上喷流的投影长度为 5 .0 4× 10 3 km ,并对照片作了像增强处理。

汤源, 钱伯辰, 顾敏峰, 陶隽, 宋保军[6]1999年在《海尔-波普彗星自转周期的测定》文中提出采用小波方法对海尔波普彗星的近核CCD图像进行处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彗核的亮度中心周围的特征结构,从而提出了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来测定海尔波普彗星投射在观测平面上的平均自转周期,结果为24.41±0.96小时

宋保军, 钱伯辰, 陶隽, 汤源, 顾敏峰[7]2000年在《海尔-波普彗星喷出物的观测》文中认为根据上海天文台 1.5 6m反射望远镜从 1996年 2月至 1997年 5月对海尔 -波普彗星跟踪观测所得到的有关喷出物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根据喷出物的不同类型介绍了不同的喷出物———径向喷流、旋喷流和球状喷出物等的有关数据和观测特征。

赵君亮[8]1998年在《海尔-波普彗星和我国的观测研究工作》文中研究表明1 海尔-波普彗性的基本情况 海尔-波普彗星是在1995年7月22日由两位美国天文学家海尔(A.Hale)和波普(T.Bopp)各自独立在南部天空人马座M70球状星团附近发现的,并很快得到确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根据彗星的运动周期和发现日期正式命名为C/1995 01,又称海尔-波普(Hale-Bopp)彗星。

赵海斌, 汪琦, 杨捷兴, 胡中为[9]1999年在《海尔-波普彗星近核区图像增强方法及比较》文中认为用Sekanina 等的方法和小波处理方法分别对1997 年3 月3 日至5 日在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观测得到的海尔- 波普彗星的近核现象CCD 图像加以增强处理和分析比较,明显地从CCD 图像还原出壳层(shell) 和喷流(jet) 结构,结果表明小波处理方法比Sekanina 等的方法在小视场图像处理中效果更佳

钱伯辰, 陶隽, 顾敏峰, 汤源[10]2000年在《海尔-波普彗星的球状喷出物》文中研究表明1996年 9月观测到海尔 -波普彗星的一次喷发 ,这次喷发持续了几天 ,在 9月 10日和 11日分别观测到彗星的二个球状喷出物 ,并测得其投影喷出速度约为 10 0m/s ,其后喷出物演变为巨大的喷流。

参考文献:

[1]. 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研究[D]. 陶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 2000

[2]. 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研究[D]. 陶隽.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2000

[3]. 海尔-波普彗星自转周期的测定[J]. 汤源, 钱伯辰, 顾敏峰, 陶隽, 宋保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0

[4]. 海尔-波普彗星的球状喷出物[J]. 钱伯辰, 陶隽, 顾敏峰, 汤源. 天体物理学报. 1999

[5]. 海尔-波普彗星的碎片[J]. 吴琴娣, 赵爱娣, 宋谊, 张春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0

[6]. 海尔-波普彗星自转周期的测定[J]. 汤源, 钱伯辰, 顾敏峰, 陶隽, 宋保军. 天文学报. 1999

[7]. 海尔-波普彗星喷出物的观测[J]. 宋保军, 钱伯辰, 陶隽, 汤源, 顾敏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0

[8]. 海尔-波普彗星和我国的观测研究工作[J]. 赵君亮. 中国科学基金. 1998

[9]. 海尔-波普彗星近核区图像增强方法及比较[J]. 赵海斌, 汪琦, 杨捷兴, 胡中为. 天文学报. 1999

[10]. 海尔-波普彗星的球状喷出物[J]. 钱伯辰, 陶隽, 顾敏峰, 汤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0

标签:;  ;  ;  ;  ;  

海尔—波普彗星近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