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独资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银行业是典型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基本代表了行业的竞争力水平,而其竞争力水平与其垄断地位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代表性。尽管,存在信息披露、和资料获取的困难,难以全面运用有关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指数化分析,但在有限的资料下,对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997年以来的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仍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一、基础资源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支柱
基础资源是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起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基础资源优势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来说,是除了由管制而形成的制度性进入壁垒之外的技术性进入壁垒。
1、国有银行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一定的规模是形成规模经济的前提,是商业银行竞争力赖以存在的支撑点。按照国际通用的资产规模比较方式,至1999年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达到了1063487.7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年度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规模(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进入前100名行列。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1997-1999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比例分别达到:88.96%、89.16%、88.03%;庞大的资产规模在现实中则表现为: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和各种设备、基础设施的投入。四大国有银行平均拥有机构34000家;拥有固定资产总额2123.86亿元,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1倍,具有“沉淀成本”的特点,是国有银行的“绝对成本”优势。
2、国有银行主营业务市场份额具有垄断性。大的规模意味着大的市场份额,对于以经营传统业务为主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存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参见表1)
表1:1997-1999年中国银行业存贷款、利润市场份额(相对数)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0整理计算
从表1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份额3年来均稳定在90%左右,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表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合同是建立在银行与顾客的长期关系基础上的,在业务往来中可以获得较为充分的风险信息,使得“潜在的进入者”加大了进入成本。另外,从(表1)存款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来看,国有银行的存款份额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说明国有银行的国家性质使得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无以置疑的清偿声誉,保证了其客户的稳定增长。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得到初步改善,但是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盈利能力是体现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1997-1999年,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变化呈"V"(参见表1),利润总额由1997年的115.89亿元骤降至1998年的77.05亿元,个别银行还出现了亏损,1999年有了显著改善,利润总额达到154.78亿元。利润的市场份额也相应地达到62.39%,改变了长期低于股份制银行的局面。
政策性因素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盈利状况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信用稳定性前所未有的危机意识,金融体制改革在1997年11月后,得到了实质性推进。1998年1月1日取消对国有独资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实行风险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6月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了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金;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开始逐步推进机构合并、撤销;1999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按国务院要求分别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一部分不良资产;当年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已有3500亿元不良资产剥离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由于政策到位的时滞效应,经过1998年的盈利下降之后,1999年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明显下降,盈利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考虑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服务网络等基础资源的绝对优势地位,以及透视国有银行改革背后的政策性因素,总体盈利能力仍是低下的,虽然具有规模优势,但却不具有规模经济。从人均指标与相对指标来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更处于绝对劣势(参见表2)。
表2:1997-1999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部分盈利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0
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财务规律而言,企业的资本利润率都要高于市场平均利率,而比较(表3)1997-1999年的国有银行的资本利润率,甚至达不到一年期存款利率。至于反映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人均利润率,竟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差十几倍。与国际同业相比,差距更大,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0年7月工行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总资产排名第10位,而资产利润率却排名883位;其它国有银行情况大致如此。
三、体制因素与管理水平是制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在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体制因素全部是作为“软指标”出现的,由于软指标调查的主观性,很难有准确的评估与界定。事实上,在经济学的几乎所有模型中,制度因素都是作为外生变量来考察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天然的缺陷。产权结构的单一及国有产权的固有弊端,是国有独资银行难于摆脱困境的根本症结所在。国有股权的垄断性地位,使得政府干预银行经营的问题无法解决,银行的经营目标必然地包含政府的行政目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的根本目标—“赢利”,随时都有可能被政府的行政目标所牺牲。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过程”因素对管理能力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国有商业银行从组建之日起,就是一个政企合一的机构。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仍沿袭了机关的公务员模式。每一个分支机构、各级负责人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而且,一旦确定下来就永久化,相应的分配利益格局也固定化。这一套“官本位”的激励机制使得行内员工的个人效用最大化集中体现在对行政级别的追求上,这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背离。
在“官本位”的激励机制下,各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在行为上要符合各级政府的直接配置金融资源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各级政府对国有银行的影响也是国有银行对这种影响追求的结果。信贷资源脱离市场机制的配置,必然导致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体制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对这种风险的管理能力也是低下的,因此这种风险只能通过这种体制,不断地由基层行向上级行、向总行、向政府累积。长此以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所累积的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通过国有银行的财务指标和管理指标表现出来,如下表:
表3:1997-1999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部分财务状况指标比较
资源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0
从表3可以看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1997年以来,全部超过了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75%。存贷比例是说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值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越差。经过近几年的“惜贷”过程后,长期对国有企业贷款的存量,使得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高存贷比例风险依然存在。
如果结合盈利能力分析,大量的贷款与其所带来的应收利息是成正比例的,而利息收入反映到利润总量上却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差无几(参见表3),说明贷款的收息率较低,侧面说明了贷款资产质量不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究竟有多少是个谜?公认的可接收数字是28%(许崇正,1998)左右,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自有资本所能承受的限度,在“技术上已破产”(许小年,1998)。
表4: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部分管理指标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0。注:资本充足率以核心资本充足率代替。
在保持高存贷比例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却保持了较高的备付金比率和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主要是在高比例不良资产的条件下,为了保持国家支付信誉而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这一点同时也是以盈利能力下降为代价的。
另外,从几个可度量的管理指标来看(表4),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国际巴塞尔协议关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指标)近年来虽不断提高,但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仍有差距。说明国有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在逐步加强。原因如上所述,是为核销部分呆帐坏帐,于1998年6月发行了27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用于补充银行自有资本和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核销部分坏帐,提高了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但仅靠财政的支持来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仅是权宜之计。
人均费用指标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数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均值大大超过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说明股份制银行机制灵活,可以用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来吸引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员,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产生的经营管理效率是难以估量的。如果结合人均利润指标考察(参见表3),虽然,股份制银行的人均费用是国有银行的几倍,可是它带来的人均利润却是国有银行的十几倍,费用效益比是很高的。
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科技实力突出,但人力资本结构落后
由于历史和投入的原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的技术装备和科技成果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无法比拟的。以金融科技进步奖统计为例,1997-1999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获奖比例分别达到了49.82%、43.24%、40%,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仅为3.12%、2.70%、0%;为国有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但是,不能由此判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科技竞争力也是突出的。体制因素作为竞争力分析中重要的过程因素,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经营体制恰恰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弱项。
数量庞大的机构与人员在构成国有银行竞争力基础资源的同时,由于机构与人员的不合理布局,在另一个角度看,也成为国有银行的沉重负担。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两个世界之最。其一是分支机构最多,其二是从业人员最多,员工多达158万。臃肿的机构和庞大的职工队伍不仅使得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管理费用过高、资金调度不顺,而且过高的管理跨度-法人授权制的管理模式,还造成信息传递不畅,管理层与经营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与庞大的职工队伍相对照的是: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结构是落后的,平均劳动力素质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奇缺。(见表5)
表5:1999年部分商业银行员工教育程度统计表 单位%
项目
工行
农行 中行
建行 交行
中信 华夏
博士
---- 0.3
----
0.8
1.2
4.6 0.24
硕士
---- 0.3
0.5
0.8
1.2
4.6 6.28
本科
---- 8.1
13.9 15.7
19.2
28.9 29.63
专科
---- 27.3
37.2 36.7
41.0
38.8 40.51
中专
---- 26.9
19.1 23.4
19.5
27.7 14.08
高中及高中以下 ---- 37.4
29.3 23.4
19.1
27.7 9.26
资源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0
五、由政府管制所维持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是造成其效率低下的制度性原因
政府管制对国有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市场准入;二是业务经营限制。
历史上作为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国家,政府为了实现资源的直接配置,很自然地把金融当成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管制,即指示金融机构以补贴性条件贷款给那些经选择的国有企业,并长期将利率管制在低于通货膨胀率的低水平上,金融机构不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居民被迫将大量的储蓄刚性地存放在效率低下的国有银行。这种管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制,而是一种实质上的金融压制,主要不是为了防止垄断、保护竞争,而是为了政府的利益而促成了垄断的结果。这种由管制所带来的制度性进人壁垒是形成中国银行业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而且,当前存在的进入壁垒和金融压制仍足以维持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并导致竞争机制的缺乏。进入壁垒主要有:注册资本(多于10亿元)限制,从业人员限制,机构设立审批、许可证制度、贷款证制度、开户结算制度等;金融压制工具主要包括:严格的利率管制和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计划等。
从业务经营限制来看,货币当局近几年所推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是和世界性主流管制趋势相悖逆的一项措施。分业管理的初衷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但自1997年以来的金融状况却显示:一方面,分业经营实际上把国有银行的业务范围限制在一个更狭窄的范围内,在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服务对象的条件下,信贷资产的风险实际更加集中和扩大了;另一方面,信贷资金仍通过种种渠道变相进入资本市场,造成资本市场的泡沫成分,2001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对股市违规信贷资金的清查,并引发三年来持续走强的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总体来看,正是对银行业管制的低效率和管制改革的落后使得规模巨大、在主营业务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银行由于盈利水平低下,没有产生相应的垄断收益;同时带来了整个行业的低效率。
通过上述对国有银行竞争力变化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由于其规模与效益的严重背离而显得效率低下,但国有银行以其雄厚的基础资源和竞争力资产,仍保持着具有绝对市场支配地位的竞争力。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服务网络、技术储备和国家信誉是国有银行最有力的竞争资产,这些竞争力“资产”所形成的市场支配力之强大仍是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用竞争力“过程”因素来抗衡的。但是,从个别指标来看,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来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
标签:国有银行论文; 中国金融年鉴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