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改革中国教育的“良药”_语文教育论文

儿童本位:改革中国教育的“良药”_语文教育论文

儿童本位:改革语文教育的一剂“良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良药论文,语文教育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儿童的天赋而言,语言学习并非难事。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在短短的几年里,掌握某一种语言的复杂系统,自然学会说话,能作自我表达。可是,上了小学,语文学习却突然变得难学了,这里面虽然有从口语向书面语转变带来的一定困难,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应该出自小学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和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教材和教法的选择是受语文教育理念左右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对语文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检讨和反思。

“成人的标准”,还是“儿童的标准”

对于认识当下语文教育的现状,知名学者王富仁曾经阐述了一种颇为引人思考的观点。这位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学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己当初“所设想的,是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但是,当“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有了较为细致的思考之后,我才感到,我原来的一些想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他之所以转变,是因为认识到:“教育永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成年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的标准是成人的标准,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的标准。”由“成人的标准”这一立场出发,他提出了自己的“强制”“灌输”的教育理念:“总之,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要是教育,就带有强制性,就不仅仅依靠儿童当下的趣味。教育是灌输性的,不主要是自然生长性的。”①

应该说,王富仁的这种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包括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场,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我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包括语文教材)出现的很多问题和弊端,其根源都来自这种理念。这种“成人的标准”的理念,把现实社会与儿童的成长对立起来,忽视儿童在教育中的能动性和自发性,是以成人已有的、被限定的状态为目标来代替儿童无限可能的成长,是没有创造性、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那么教育的标准,或曰教育的本位应该放在哪里呢?自卢梭的《爱弥儿》“发现儿童”以来,就有一种与“成人的标准”相对立的儿童教育思想,那就是杜威所说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②

王富仁对“儿童本位”立场的否定,一个原因是他对“儿童本位”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和偏颇。杜威早就阐述过,“儿童的标准”并不就是“仅仅依靠儿童当下的趣味”,而是重视对儿童的兴趣和“冲动”的引导:“儿童已经具有旺盛的活动力,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地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散漫的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③教育取“成人的标准”,看似重视成人教育者的作用,实质却是在消解其作用,因为,“强制”“灌输”的教育最为简单、容易,封建私塾里的“戒尺”和盲诵枯记就是这种教育,但是,它恰恰不能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反而是取“儿童的标准”的教育,对成人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因为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关于教育的知识和训练,而且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儿童的同情心和关于儿童的天赋本能的知识”。④“成人的标准”和“儿童的标准”这两种相对立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要求技能,后者则不仅要求技能,更在其之上,要求教育者具有洞悉儿童心灵、引导儿童成长的方法。只会技能,就只有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技能和方法两者皆能,就使教育成为杜威所强调的对于成长的“指导”。与技能相比,方法解决的显然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正如我们的社会需要“以人为本”来建构“和谐社会”一样,我们的儿童教育、学校教育,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建设,都应该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以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以儿童为本位了吗

以“儿童本位”的立场去看,当前几种主流语文教材都存在问题。我们承认,这些教材有优点、有成绩,但是问题很多,并且有的问题是触目惊心的。2009年7月底,我和关注、思考小学语文教育,真诚地想为小学语文教育变革做点事情的6位同道,针对现在几种主流语文教材,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对话,其对话内容最后整理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以下简称《七人谈》)一书出版。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材谈一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估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杜威说,教育的“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先天生成的本能、情性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⑤如果承认这一观点,小学语文教育要以儿童的哪些天赋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呢?

首先是语言本能。从乔姆斯基、史蒂芬·平克这些语言学家的著作中,我们知道,儿童具有语言本能,是天生的学习者,有巨大的语文学习潜能。因此,语文教育就是要致力于使用有学习效率的好文章把儿童的语文潜能激活。

其次是缪斯(艺术)本能。从布约克沃尔德的《本能的缪斯》、加登纳的《艺术与人的发展》、迪萨纳亚克的《审美的人》等著作中,我们知道,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期正处于文学期,对文学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是要用优质的文学作品,发展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在人类的智慧中,文学的形象思维是高级的智慧)。

然而,小学语文教材在整体上,显示出低估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学阅读能力的倾向,其标志就是收入了大量思想贫瘠、艺术粗劣的“短小轻薄”的教材体文章。这些教材,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下压抑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艺术能力。比如,儿童文学名篇《等信》在教材中被删节成500字,恐怕就是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不能阅读长度为1200字的文章。可是,在儿童文学化程度很高的日本的小学二年级教材中,是全文1200字悉数收入的。这体现了编写者对儿童的语言和艺术能力的不同评价。

教材除了收入“短小轻薄”的所谓教材体文章,其教学目标,也不是指向文学教育,而是如特级教师周益民所指出的,“现在小学语文界所谓主流的一个观点,就是小学语文课是语言文字课,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主。”⑥

2.偏离与儿童语言发展相契合的语言系统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以儿童入学前的语言生活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和资源。所谓儿童入学前的语言生活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生活中的实际交际语言(儿童文学语言混杂其中,起着作用);第二是文本语言,即口语和书面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文本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最为直接的资源。如果离开这一资源,儿童的语言发展就会出现断裂。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言,儿童文学是最为契合儿童天赋语文能力,最能激活这种能力的语言系统。

现有教材,表面看起来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少,但是,很多篇章是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所谓教材体儿童文学是指教材编写者根据自己的某种儿童文学感觉,为教材编写的文章,其中也包含被删节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材应该选入的是自然天成的美文。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到浩如烟海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去精心挑选文体、篇幅都合适的经典、优秀、典型的作品,直接收入教材,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偏离与儿童语言发展相契合的语言系统的不良现状。

3.违反儿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有“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当代的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接受了这种自下而上的文章观,认为“文章是由字组词,由词组句,由句组段,积段成篇的”。

自下而上的文章观对教材编写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如果认为文章首先是由字组成,有了字就能组成文章,就会按照选定的生字、生词来拼凑文章。这不符合好文章的写作规律。事实上,在这种文章观之下,产生了所谓的教材体的“文章”。教材编写者用根据需要写进教材的生字、生词去编写文章,于是肢解、拼凑、缺乏灵魂的文章才纷纷出来,并且机械的、离开语境的阅读教学和字词教学也由此产生。

但是,儿童的语言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在整体情境中,他对很多字词有不学而知的能力。即使是幼儿,当他说一个字时,往往并不是说一个词,而是表达一句话。当代阅读学理论认为文章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文章的生成是先有要表达的意义(思想、情感、愿望等),这个意义高高在上,统领着文章语言、结构的整体性安排,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有意味和完整的形式。这种自上而下的文章才是适合儿童整体性思维方式的。

4.忽视儿童生命所拥有的有价值的人文性

儿童是一种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是我们人性的可贵品质的持有者,儿童的生命蕴含着珍贵价值的人文性(比如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行动力)。人们常说,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但是从教材里,我所体会到的基本上是成人文化的人文性(有的时候,教材还存在着思想性、价值观的问题,比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孩子都推到了欺骗者这一道德审判席上),而儿童文化的人文性是缺失的。从选文来看,儿童所喜爱的自然、朴素的民间文学是缺失的,张扬儿童的幻想精神的科幻文学也是缺失的,儿童的心灵成长在教材中没有得到有深度的表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人文性应该是成人的人文与儿童的人文的有机融合,体现成人与儿童在人生旅途上携手前行的和谐关系,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更能消除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隔膜,深入学生的心灵。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哪里?在《七人谈》讨论中,儿童文学成为了核心话题,儿童本位应该成为我们共同主张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语文教材编写理念。这是我们认为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一剂良药。

简而言之,儿童教育、语文教育需要进一步“发现儿童”,不仅在理念上确立,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儿童本位”这一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育事关儿童的心智成长,事关人的健全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民族的百年大计。我在此怀着拳拳之心,坦诚陈述自己的观点,期待与关心、热爱语文教育的同道继续把讨论深化下去。

注释:

①王富仁.《呼唤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2000年第4期.

②④(美国)杜威.《儿童与课程》.《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③(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⑤(美)杜威.《教育哲学》.《杜威五大讲演》.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⑥《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第46页.长春出版社,2010年1月.

标签:;  ;  

儿童本位:改革中国教育的“良药”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