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2-0023-07
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产业间的壁垒,加强产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植草益,2001)。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产业开始不断融合。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发展
1.产业融合理论的提出
早期的产业融合研究集中在技术革新基础上的计算、印刷、广播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来显示,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被称为“数字融合”。“数字融合”的发展为语音、视像与数据文件等信息内容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产业出现产业融合。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后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实际上,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只在这四个产业领域(一直实施着经济限制的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拓宽了产业融合的研究视野,为更好地构建产业融合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产业融合的涵义及特征
马健(2002)在对西方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以后认为,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的涵义可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这个定义说明,产业融合具有下述特征。
(1)产业融合发生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通用技术的出现和管制条件的放松,降低了产业的壁垒,使产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成为可能,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2)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和交叉处。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的面貌。然而,这些技术革命往往只在产业内部发生作用,在提高产业效率的同时也固定了产业的边界。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而且改变了产业间的交互关系。通过信息技术革新,原来互相独立的产业相互渗透,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3)产业融合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合并后的产业”,企业数量自然会增加,竞争也自然会激化(植草益,2001)。由于产业融合,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企业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
3.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1)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直接的条件。技术革新由于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使这些产业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技术路线以及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由于这些产业技术的互联性和互换性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加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产业的竞争合作关系。
(2)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并不一定意味着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出现以后,需要调整原有的产业发展战略,整合企业的物质、技术、人力和管理资源,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业务,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3)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只有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才能实现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价值。在市场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应建立新型的竞争合作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融合的风险。
(4)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放松管制使原来独立发展的自然垄断产业得以凭借技术和经营优势互相介入,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同时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使得原来产业内部的规制失去意义。技术融合以及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上的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促使产业管制进一步放松,从而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4.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
(1)产业渗透。产业渗透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见图1)。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不断获得突破,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逐渐成长起来。这些高科技产业,一方面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逐步向传统产业延伸。由于高新技术往往具有渗透性和倍增性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可以无摩擦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会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渗透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电子广告、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书店等都是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的证明。
(2)产业交叉。产业交叉是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见图1)。产业交叉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由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的融合,这种延伸将产生产业边界的交叉融合,最后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尤其对放松管制后的自然垄断行业来说,它们扩张产业链的技术和业务条件比较成熟,产业交叉融合的现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些发生交叉的产业往往并不是全部融合,而只是“部分的合并”,原有的产业继续存在,因此这也使得融合后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形式。产业交叉例子是研究中出现比较多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产业的融合。
图1 产业融合的三种方式(图中箭头表示技术发展的方向)
(3)产业重组。产业重组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产业融合的另一种方式(见图1)。这一方式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比如第一产业内部的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融合成生态农业等新的产业形态。这种新业态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产业效率。
二、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
1997年,美国沿用多年的“标准产业分类(SIC)”被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所替代。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与原先执行的“标准产业分类”最为重要的不同是,提出了一个“标准产业分类”所不具有的全新产业概念:信息业。信息业的代码是51,分别由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和传播业以及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业所组成(见表1),很明显,这里划定信息业的标准是围绕“内容”展开的。这说明,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固有的模式,信息对传统载体的依赖大大减少,信息资源与传统产业融合而成的“内容产业”成为信息业的核心。在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着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三业”并存的局面,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产业渗透作用日益明显,信息产业内部的产业重组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交叉加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
表1 北美信息产业分类标准(NAICS)中的信息业
资料来源:http://www.census.gov。
1.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快了信息产业的融合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推动了信息产业的融合。
(1)渗透性。渗透性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渗透性的基础是技术的通用性和开放性。通用性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性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和扩充性。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已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业务、家庭生活、医疗保健、教育、交通通信、商业、科研、娱乐、保安、金融、气象、资源勘探、军事、大众传播等许多方面。
(2)带动性。信息技术对信息产业及其他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在产业内部,信息技术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外部,则带动了新材料、新能源、机械制造、仪器仪表、海洋、航天航空等产业的发展。
(3)倍增性。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决定了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边际成本、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信息技术倍增性的特点使信息产业得以低成本扩张,迅速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加速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国际电联的统计结果显示,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其人均收入可提高3%。
(4)网络性。当一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别的用户的数量时,这种产品就具有网络性外部性的特点。通信技术就是一个主要的例子:电话、电子邮件、互联网、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都显示出网络效应。受网络效应影响的技术受到正反馈的影响,当产品达到临界容量时,就会出现爆炸性增长。因此,为了达到临界容量,产业内部的企业经常建立战略联盟或拉拢竞争对手共同建立标准、推广新技术。例如CD技术的初始推广者索尼和飞利浦,与内容提供者(如时代华纳)以及竞争对手(如东芝)联合起来,推广DVD技术,唱机和唱盘制造商都加入其中。这种策略往往会导致产业内部重组和融合。
(5)系统性。系统在信息技术中无处不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中央处理器和内存条、驱动器和控制卡、录像机和录像带等。通常,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由处于不同产业中的多家企业按照不同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制造出来的。传统的竞争集中于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在信息经济中,出售互补产品的企业同样重要。信息技术对系统的依赖性意味着企业不仅要重视竞争对手,还要重视合作伙伴,组成联盟、扶持伙伴和保证兼容(或不兼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建立在产业互补基础上的联合形成了产业的交叉融合。
2.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
(1)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互联网是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双向结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迅速地提供多种信息服务。互联网兼有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和网络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互动的过程,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大量的商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渗透融合的典型例子,电子商务是产业渗透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从两个方面体现了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一是企业内部的ERP信息系统,这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二是电子交易,即生产者、供应商和客户通过通讯网、互联网查询、发布、传递、反馈相关信息,洽谈业务,订立合同,实行电子支付结算,并最终完成实物交易的新型产业和全新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对传统信息产业渗透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并购,两者的合并弥补了网络公司和传统业务的不足,通过产业渗透实现了双赢。盈动通过收购香港电讯使其成为一家集因特网内容供应商及因特网供应商于一身的宽频因特网供应商,大大提高了其核心能力。
(2)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的交叉。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的交叉融合是产业融合理论中研究比较多的领域。一是技术融合。传统的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所使用的技术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电子通信服务各自形成自身的通信链,某一类的通信和内容只能在特定的分配网络和终端机之间传送,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信息产品。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语音、照片、广播和文字都可以转成数字通过同一种网络和终端传输机显示,这就为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二是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发生后,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纷纷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发新业务,扩展和延伸产业链。电信业扩展了其传统的低速数据和语音传输的优势,逐渐向视频通信等宽带业务发展。广播电视部门在扩大有线电视业务的同时也开始把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数据传输、点播电视以及电话业务作为他们扩展的领域。另外,利用互联网传送音频信号可以大规模降低用户的费用,同时也是IP网络逐步向多媒体业务支持的最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些业务的扩展使原来独立的产业出现了交叉,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等产业的融合产生了。
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换以及从低宽带到高宽带的转换加快了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的产业融合。通常人们用“全业务网络FSN(Full Service Network)”描述接入网最后承载的各种业务:即以广播电视为特征的娱乐业务,以桌面多媒体为主体的计算机数据业务以及电话为特征的通信业务。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业务既相互融合,同时又保持了各自独立的业务,大大改变了原来产业的竞争合作关系,为企业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创造了条件。
(3)内容产业加快信息产业的重组。与“部分的合并”相对应的是“全面融合”。这种融合是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发生的。产业重组是“全面融合”的主要方式,而“内容产业”的概念很好地概括了信息产业的“全面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内容对载体的依赖大大减少,电子书籍、数字电影、网上音乐、图片和声音等数字化信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识。针对这种变化,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首先提出“内容产业”的概念。欧盟的Info2000计划对内容产业的定义是: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服务的企业,其中包括在各种媒体上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服务,以传真及光盘为基础的服务以及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等。
“内容产业”概念的提出是信息产业重组的结果。信息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产业内部的子产业围绕“内容”展开重组,使原来相互独立的子产业形成连续开发的产品链。“内容产业”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公司的卡通形象。迪斯尼公司围绕着这些形象授权或开发了录像带、图书、VCD、MTV、电子游戏等多种信息产品,使原来彼此独立的电影、电视、出版、软件等产业围绕内容重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产业融合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技术发展的不足正日益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迅速提高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VCD、DVD、彩电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然而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没有注意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导致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严重不足,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的信息产业起点比较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这使得我们在操作系统、芯片、集成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如前所述,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没有技术的迅速发展,就根本谈不上技术融合,而没有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将很难发生,也就无法利用产业融合提高信息产业的效率,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因此,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角度上看,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高新技术的主体是企业,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国家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官学产研的技术网络,加快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2.积极培植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
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是产业融合的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的形成过程都会出现新的产业形态,这些产业形态往往是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部门,积极培育这些新业态对于提高信息产业的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融数字和网络技术与传统业务为一体的新业态。由于这种新业态兼有高科技和传统产业的优势,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传统产业应该积极接受高科技产业的渗透和改造,高科技产业应该坚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形成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传统产业才能焕发新的活力,高科技产业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高科技产业之间的交叉导致了“部分的合并”。原来的产业继续存在,在产业延伸和互补的地方出现产业融合。产业交叉融合改变了原来的竞争合作关系,在产业融合的地方,企业数量增多,竞争开始激化。竞争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企业倒闭和亏损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激烈的竞争给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企业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必须积极改善业务流程、开发新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因此,发生于产业融合区域的竞争往往会带动企业整体能力的提高,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产业重组带来的是信息产业的“全面融合”。内容产业的价值在于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链,带动内容创作和软件生产等结点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强信息产业的产业链管理,保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新兴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从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上看,电子信息制造和通信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则明显不足。产业融合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的产业形态往往以信息服务的形式出现。因此,必须加强新型产业的培育,促进信息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3.重视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
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实现的必要前提。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企业经常采取兼并联合、战略联盟等手段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整合业务和市场能力。然而现实中企业之间兼并收购和战略联盟的成功率并不高,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合并的风险。因此要特别注意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重视企业联合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和知识的冲突,在战略扩张的同时注重企业的内部重组。
我国的信息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竞争力还不强,应该鼓励企业之间各种形式的合作。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必然要求,在产业融合的领域进行竞争的企业必须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业务和市场的融合,推动信息产业在新型合作关系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4.按照产业融合的要求完善管制政策
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等产业之间的融合经常受到产业管制环境的影响。事实上,只有在放松管制的条件下,才会出现企业之间互相介入,从而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国家在打破垄断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放松产业管制以促进产业融合。原来的产业管制集中在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不能交叉,产业融合后,不同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原来的产业管制失去意义。因此,要研究新的管制方式,使管制内容从严格的市场准入转向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等方面来。按照产业融合的要求重组管制机构对于新的产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助于引导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将于2003年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分类,将投资类、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元器件的生产合并为“通信设备、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并对其进一步细化,比较好地体现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产业的融合。
标签:电信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电信重组论文; 内容产业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互联网产业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网络渗透论文; 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