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共生机制研究_共生关系论文

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研究机构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自1992年国家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来,产学研合作一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也从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到促进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主体也演变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支撑,中介机构为桥梁,政府为保障的多元关系模式。这种新的更为复杂的关系为研究产学研合作机理提供了更多可能独特的视角。在整个产学研合作体系中,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体系,为企业提供知识、技术和智力支持,它们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具有类似的特征,本文统称它们为研究机构。加强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是整个产学研合作的重心。因此,研究研企合作机理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核心内容。

“共生”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i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近十几年来,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其中,在经济学中典型的一个运用是提出工业共生,即区域企业间通过物理交换或物质、能源传递,知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交换形成的长期合作共生关系,从而实现环境效益和竞争效益[1]。随后研究逐步拓展到企业集群、银企关系等微观企业主体上。如王子龙(2006)利用Logistic建立企业集群演化模型,并利用模型中的部分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类企业集群1985-2004年的整体演化轨迹进行了测定[2];何自力(2006)分析银企共生界面的参数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参数的量化方法与计算公式,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检验,提出了改善银企共生关系的建议[3]。由于研究机构与企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两者共生交换的是技术和信息,这决定了研企共生有着和企业集群共生、银企共生不同的特点。本文正是基于共生理论,试图揭示研企合作机理,为研企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1 共生的一般理论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的基本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4]。

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依存的外部环境。一般来说,共生环境可以分为正向环境、中性环境和反向环境。共生环境和共生主体之间也同样存在与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因此根据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共生主体对共生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分为三种:正向作用、中性作用和反向作用。共生环境和共生主体之间可能的关系组合如表1所示。共生主体和共生环境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相互改变并相互适应。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它既反映共生主体结合的方式也能反映共生主体能量交换的特征。一般来说,从行为方式上,共生模式可以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从组织方式上,共生模式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共生模式直接影响到共生主体间能量传递的方式,所以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的重要特征。较为理想的共生模式是互惠式的连续共生或一体化共生。

共生单元U、共生模式M和共生环境E是共生的三要素,任何共生形态都是共生单元U、共生模式M和共生环境E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如果用S表示共生形态,那么S=(U,M,E)。即任何种共生形态都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组合。

2 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基本要素分析

2.1 研企的共生单元

质参量反映了共生单元的内部性质。研究机构的质参量就是研究机构一系列基本活动要素。研究机构的投入产出关键指标[5]可以揭示研究机构一系列活动基本要素,经过相应调整,得到能反映共生单元内部性质的质参量,如表2所示。

研究机构的投入为研究人员、资金等,产出为人才培养、应用成果(技术、专利)和基础成果。这些物质和能量就是研究机构的质参量。这一过程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研究机构中的流动和转化,为研究机构和其他共生单元的物质和能量提供了兼容的可能性。

企业的质参量也可以用企业生产一系列活动基本要素来表示。根据企业投入产出中的关键指标[6],构建企业的质参量,如表3所示。

企业将劳动力、资金、人才、技术等能量和物质转化为利润等产出。劳动力、资金、人才、技术和利润反映企业生产活动中内部能量传递和转换过程。因此,可视为企业的质参量。

2.2 研企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研企共生的外部环境。根据共生理论,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之间存在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并相互改变和相互适应,最稳定的共生环境和共生单元组合是对称性组合。理想状态下的研企共生是一种互惠型正向影响关系,因此,共生环境应是正向环境,对改善研企共生关系起正向的推动作用。

研企的共生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共生单元的微观环境。这些共生环境决定了能量和物质在共生单元之间传递的速率和效率,对共生单元的共生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网络环境、信息环境、空间环境和社会规范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国家为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而制定的各种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研究机构导向型政策、企业导向型政策和中间过程导向型政策三种。研究机构导向型政策指各种鼓励研究机构创新的政策、鼓励研究机构进行技术转移政策和科研机构激励体系;企业导向型政策指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引进而制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等各种形式的政策;中间过程导向型政策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技术评估体系政策和规范各种中介机构行为的政策。网络环境指介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为两者共生提供联结和减少阻尼的桥机制,包括风险投资机构、各种中介机构和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信息平台(数据库)。

信息环境与共生主体行为信息、技术特性信息、技术成熟度信息、市场成熟度信息等因素有关。共生主体行为信息是指在研企共生关系中,由于研究机构和企业行为准则和目标的不完全一致导致的行为不确定而产生的行为信息。技术特性指技术的复杂程度和专业程度。技术成熟度是指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配套资源、技术生命周期等方面所具有的产业化实用程度;由于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完全获取的特征,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使投资者缺乏信心,影响了成果的转化。市场成熟度是指基于对科技成果的现行市场需求、潜在市场需求和规模、关联产业状况、资源(自然资源)供应等方面的预测、分析和评估之上的经济可行性程度。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也必然影响到研企共生关系。

空间环境指在区域面积内共生单元分布的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空间特征。单位区域内,共生单元密度越高,这种共生关系越容易形成并越强。如美国硅谷形成以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在50公里的狭长地带聚集工业公司10000多家,这种空间环境使研究机构和公司之间形成很强的依存关系。信任是社会规范的重要表征。社会规范环境为共生主体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而合作和采取集体行动奠定了基础。

我们可以分别用政策支持度、网络化程度、信息完备度、聚集程度和诚信度来分别衡量政策环境、网络环境、信息环境、空间环境和社会规范环境,如表4所示。

2.3 研企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决定了共生能量交换形式。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生模式决定了研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合作形式,也影响到研企共生能量的生成与分配。

研企的一体化共生模式是指研究机构或企业已经不存在独立的功能和性质,都已成为共生体的组成部分。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双方质参量相互作用程度分为企业主导、研究机构主导或相互依托三种类型。共建经济实体是这种共生模式的代表。共建经济实体是指研究机构和企业以各自拥有的资源为基础,以在法律规范下的协议或合同为依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所组成的经济实体,合作形式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科研或生产联合体等。这种共生模式使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质参量紧密结合,能量生成和能量分配实现了一体化。因此,这种共生模式共生关系复杂,各方质参量紧密结合,系统开放性弱,稳定性很强。研企共生模式的分类及比较见表5。

3 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研企共生单元是研企共生关系的基础。共生单元质参量的相容程度决定了共生关系的强弱。而共生环境对研企的共生关系会产生正向的或反向的影响。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的性质及其对共生环境长期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能量物质产生和传输方式。

式中:n表示兼容要素的个数,值越大,说明兼容度越高,研究机构所提供的技术、人才等正是企业所急需的,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资金等也恰恰是研究机构所需要的。

因此,可以根据值大小将研究机构和企业分为高度兼容,中度兼容和低度兼容型三种。

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赖以维持的外部环境,对共生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利于共生关系从弱共生向强共生转化。良好的政策支持度、高的网络化程度,相对完全的信息和较高的聚集度及诚信度对共生关系的维持起着正向的激励作用。我们用σ表示共生环境激励水平,则σ大小可以由下式衡量:

因此,理论上可以根据σ值的大小将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环境分为强激励共生环境、中激励共生环境和弱激励共生环境。

研企共生模式是研究机构和企业技术、资金、信息生成和交换的具体形式。依据共生关系的强弱和共生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生模式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共生、委托研究共生、合作研究共生和共建经济实体共生四种模式。根据共生兼容度与共生环境的强弱,我们将共生模式分为单一共生模式、多元共生模式和复杂共生模式。单一共生模式指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生以技术转让为主;多元共生模式指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生除了技术转让以外,出现了委托研究、合作研究和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而复杂共生模式指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生逐步出现了同一主体多种模式交织共存,形成共生网络。共生兼容度、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的关联关系见表6。可见,共生兼容度、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关系,共生兼容度越高,共生环境越强则形成的共生模式越复杂,共生关系越紧密,研企的合作就越深入。

目前,我国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生模式还比较单一,共生关系脆弱,共生模式以技术转让共生为主,并且技术转让频率较低,效果较差。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较低,技术一般是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的主质参量,而技术人员、信息等质参量还没有形成连续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共生模式比较单一,远未形成复杂的共生网络。因此通过提升共生环境的激励度和研企共生单元要素的兼容度,对于提升研企共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本文基于共生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研企共生单元及共生质参量,研究了研企共生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了研企不同共生模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共生环境激励度与共生模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研企共生机理。这为研究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机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以后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标签:;  

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共生机制研究_共生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