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切开后的水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班论文,水果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计意图
在主题活动“蔬果舞会”中,我们发现幼儿不仅对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产生兴趣,而且开始关注水果的内部构造。一天,一个切开后的梨芯吸引了众多幼儿好奇的目光。“看,一朵美丽的小花!”“咦,怎么会这样呢?平时怎么没发现?”于是教师开始反思:生活中有着许多奇妙而有趣的科学现象,应该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幼儿科学活动的丰富素材。由此,中班科学活动“切开后的水果”生成了。此次活动旨在以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幼儿通过反复的“观察讨论——猜想假设——探索验证”过程,获得丰富的认知经验,激发探究热情,培养起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对比中懂得水果横切、竖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切面形态,并巩固形状、数量关系等知识。
2.对切面进行细心观察、大胆猜想,能用记录、语言表达等方式探索结果,发展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求知欲。
3.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乐于与他人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有简单的图形记录能力。
2.材料准备:
(1)教具:3块展示板,各种水果实物若干,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2)学具:记录表格人手一张、水果的切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问题引路,激发兴趣。
(1)师出示水果实物:苹果、香蕉、猕猴桃、梨等。启发幼儿观察:“如果现在要把梨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开后的梨是什么样的呢?”
(2)幼儿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讨论并尝试表述自己的想法。
2.活动过程:观察感知、操作验证。
(1)观察与感知:比较梨的不同切面,理解切面的概念。
①感知梨的竖切面。
A.讨论,认识第一种切法“竖切”。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以“|”标记进行记录,表示“竖切”。
B.引导幼儿观察、表述梨的竖切面。
提问语1(将犁的实物放在投影仪上让幼儿观察):“看看,切开后的梨变成了什么样子?”(椭圆形。)
提问语2:“仔细看看梨的竖切面中藏着什么?”(种子。)
提问语3:“数数有几粒种子?它们是怎么排列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梨芯,并观察梨芯的形状。)
C.理解“切面”的概念:“切开后观察到的这整个面:从外轮廓——梨芯——种子,可叫做‘水果的切面’。”
环节自评:首先以“竖切”切入主题,符合幼儿已有的认知规律。幼儿在教师有序的引导下,开始完整地关注水果的切面构成,同时也形象地理解了“切面”的概念。
②感知梨的横切面。
指导语:“除了从上到下竖切的方法,我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切法吗?”
A.引导幼儿说出第二种切法“横切”,同时在展示板的表格内以“一”标记表示“横切”。
B.引导幼儿观察、表述梨的横切面。
提问语1:“如果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呢?会和刚才竖切出来一样吗?”(引导幼儿大胆猜想、与他人交流。)
师(操作演示):“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还是把梨切开来看一看吧!”
提问语2:“看,变成什么形状了?”(引导幼儿说出“圆形”。)
提问语3:“再仔细看看里面的梨芯像什么呀?”(小花。)
提问语4:“数数有几片花瓣?每片花瓣里还藏着什么?” (种子。)
提问语5:“比比种子的数量和花瓣的数量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多少。)
③比较竖切和横切的不同点。
指导语:“竖切和横切出来的梨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引导幼儿从轮廓、梨芯、种子三方面找出不同并大胆表述。
环节自评: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横切”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探索横切面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与比较,大胆地进行推测和假设,有探索和验证自己想法的愿望,为后面参与探索活动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在对横切面的观察感知中,有机整合了形状、数量关系、空间等方面的数学知识,有效地巩固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2)猜想与验证:分组探索不同水果的不同切面。
①明确操作要求。
A.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水果,有苹果、猕猴桃、香蕉,等会儿请小朋友每人去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水果,猜一猜你手中的水果竖切和横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把你的猜想用简单的图形记录在表格里。”
B.师出示刚才关于梨的竖切和横切的图形记录表(略)进行示范。
②幼儿选择水果,并以水果种类不同而分组,进行猜想并以示范表为例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
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③在问题情境中师幼交流猜想结果。
提问语1:“你猜香蕉切开后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香蕉组”侧重从外形进行猜想结果表述。)
提问语2:“看看猕猴桃组小朋友记录的,你同意谁的猜想?”(引导“猕猴桃组”侧重从种子的排列进行猜想结果表述。)
提问语3:“在猜的时候觉得什么地方最难?” (引导“苹果组”侧重从苹果的芯的外形进行猜想结果表述。)
④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记录表按水果的不同种类分别粘贴在相应的展示板上。
⑤切开不同水果实物,与幼儿共同验证猜想结果。幼儿根据刚才分的“水果”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结果记录。
⑥交流观察结果。“香蕉组”重点讲外形变化和种子退化,“猕猴桃组”重点讲种子排列,“苹果组”重点讲芯的形状。
环节自评:该环节教师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特征的水果,在操作情境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认真记录、主动交流,尤其在交流猜想环节,几个提问语的运用,既避免了时间的拖沓,同时又突出了重点,充分体现了教育机智。
(3)配对游戏:根据提供的六种水果切面图片,配对找朋友。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草莓、菠萝、哈蜜瓜、橙、无花果、猕猴桃的切面图片,并提示:“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水果找朋友”的游戏,请每个小朋友在篮子里选一张图片,看看是什么水果的切面,再找找它的另一半在哪里,找到后和你的好朋友手拉手一起把图片贴到相应的表格里。”
②在《好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幼儿每人找一水果的切面图片进行配对找朋友。
③讲评:“你们找到的是什么水果?是怎么切的?切开来是什么样子呢?”
环节自评:这个环节相对上一环节来说是思维的逆向性训练,难度有所提升。在此采用找朋友的游戏形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选取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其间也蕴涵着不同的操作难易层次。幼儿在操作时要排除颜色、形状的干扰。结果是草莓的配对正确率较高;哈蜜瓜、菠萝、橙的配对正确率相对低,会出现颜色上的混淆;无花果配对相对最难,因为它在幼儿生活中不常见;猕猴桃图片虽然展示板上设置了,但幼儿操作的小图片中并未提供,在此只是作为一个干扰因素,所以从操作结果看,那一块是“留白”的。这一环节既拓展了幼儿刚习得的知识经验,又有效提升了幼儿观察、判断、合作能力。
3.结束部分:水果品尝会。
师(出示水果实物):“今天小朋友发现了很多水果的不同切面,表现得都很棒,老师就把这些水果奖励给你们,一起来品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