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成长--加拿大女作家伊芙琳·刘及其作品_伊芙琳论文

在写作中成长--加拿大女作家伊芙琳·刘及其作品_伊芙琳论文

在写作中成长——加拿大华裔女作家伊芙琳#183;刘及其作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拿大论文,女作家论文,华裔论文,作品论文,伊芙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这是关于边缘空间生存的经历。文中的主角伊芙琳·刘,加拿大温哥华人,1971年出生于一个华裔家庭。对于伊芙琳来说,写作“是逃避现实的最佳方式”①。而逃避并非终点,现实中压抑的自我通过作品实现了重建。作者到目前为止出版的作品主要有自传体小说《逃跑——一个出走少女的日记》(Runaway:Diary of A Street Kid)②,短篇小说集《新女郎》(Fresh Girls & Other Stories)③、《选择我》(Choose Me)④,长篇小说《另类女人》(Other Women)③,自传《写作内外——迄今为止的反思》(Inside Out:Reflections on A Life So Far)⑥,诗歌集《你并非你所说的那样》(You Are Not Who You Claim)⑦、《俄狄浦斯之梦》(Oedipal Dreams)⑧、《在奴隶房间》(In the House of Slaves)⑨、《最高音》(Treble)⑩等。伊芙琳用身体和经历进行着追寻自我的叙述,她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映射着边缘女性的成长轨迹,从她的成就和失落,我们可以读出边缘人物的真实命运。

逃跑中的追寻

伊芙琳·刘从一出生开始,就面对着边缘的生存空间。父母希望她长大做律师和医生,非常严格地要求她学习。被同学耻笑和被父母责骂的日子使伊芙琳6岁时就萌发了通过写作来反抗和追寻的念头,在10岁时其作品开始在报刊发表。可是写作并没能改变她在现实世界的地位,9岁时妹妹的出生和父亲的失业,使年幼的她又失去父亲的宠爱。伊芙琳变得神经质,曾萌生过自杀的念头,还得过多食症。终于她在14岁那年忍无可忍,离家出走。

出走两年后,作者出版自传体小说《逃跑——一个出走少女的日记》(1989),记录自己的流浪生涯。此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成为加拿大最畅销小说。此书被翻译成14种文字,1994年被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改编成90多分钟的电视剧。据当时媒体报道:“作品在文学意义上是小有瑕疵但很有潜力,在社会影响上则是无与伦比,意义深远。”(11)很多读者把其作品看成对后进生的鞭策教材。(12)作品通过主人公对父母的反抗、对大龄男人的幻想和对心理医生的信任、看出她在试图摆脱华裔身份,以寻求主流社会的认同。

要获得自己的自由,就必须反抗父母,这是一条追寻自我的痛苦之旅。逃跑路上尽管她念念不忘对父母的祈祷,“爱你们,爸爸妈妈!”但更多的却是用激烈的言辞表达对束缚的愤怒:“难道我的父母没有驱逐我吗?”“我在温哥华永远不会自由。”“上帝啊,帮帮我。请让我离开这里!”

主人公的呐喊像斩断过去的尖刀,它划开了与父母的界限,也划开了与华裔族群的界限。就像剪开脐带的婴儿,她离开父母的襁褓,进行着俄狄浦斯之梦的继续追寻。

“乔来安慰我,抱我,像对小孩一样的拍我……”

“我把拉里看做了我的父亲,他爱护我,容纳我的单纯,看着我的成长,而我自己的父亲却失业退缩,愁眉苦脸。”

“我对格雷厄姆医生说我把海陶玮医生看做了父亲。”

这些父亲形象是主人公成长的见证,对亲生父亲的欲望缺失使她迫不及待把遇见的男人置换成父亲去依恋,然而在街头的流浪中,欲望却使自己成为被欲望的客体(她被乔强奸,被拉里引诱吸毒),只有理智的心理医生(海陶玮等)才给予她真正的关心,使她重新寻找到自我。

在最艰难的街头流浪中,她一次次地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写作给了她必不可少的生活勇气。

“我在世界上珍贵的财富是写作,它是抵在我脆弱前面的盾牌。伊芙琳已经没有活在世上了,代替的是她的写作。”

“我用写作来抵抗毒品。”

“写作灵感回来了,它是我继续生活的勇气。我可以几小时坐在打字机前。”

写作在流浪中是主人公存在的依据,借助幻想世界,主人公感觉到自己的脉搏,于是对写作的激情置换成了生存的激情,激励她一次次与堕落较量。在狂热的写作中,她找到了言说自我的途径,以及被主流社会认同的道路。

与主人公的经历相似,伊芙琳的作品一举成功,她于1990年被评为加拿大最具潜力女作家,诗歌集《俄狄浦斯之梦》获1992年总督文学奖提名,《你并非你所说的那样》1992年获密尔顿·阿柯恩人民诗歌奖。

可是令人目眩的称号并没有给她真正的归宿,作品轰动的同时也激起了轩然大波。华裔社区认为她的作品是华裔社区形象的负面展示,贬低了华裔家庭的形象,(13)批评她“不该把父母写得如此无情,来损坏整个中国父母的形象”(14)。而改编的电影给观众的印象是主人公的堕落来自愚昧的家庭,这对于重视集体的华裔社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该电影因此受到激烈的批评,认为“没有从父母的视角出发”(15)。与此同时她被称为温哥华作家而不是华裔女作家,其华裔作家身份并没有被主流作家认同,而作品纪实写作技巧也不被文坛看好。(16)伊芙琳的作品在追寻自我的努力中又一次处在被两种文化社区抛弃的位置。

边缘中的女性

《逃跑》中的自我叙述如认同和否定的双刃剑,再一次把她推向浪尖。伊芙琳还经常收到一些无聊读者的来信,他们对她的妓女身份更为好奇。为了远离与主人公的距离,她一改自传体的风格,出版短篇小说集《新女郎》(1993)和长篇小说《另类女人》(1995)。正如作者所说:“作品像镜子,角色的特点反映着我们的情感。”(17)在似真似假的场景中,伊芙琳继续述说着边缘女性的心事。

在《新女郎》中,关于自我的言说是通过揭露性关系中女性受压迫的地位来实现的。小说集用《新女郎》(Fresh Girls)做标题,与“Flesh Girls”(妓女)一字之差,给读者带来含混的含义。这或许就是作者的初衷,通过“性”描写的恰恰是无性的女性,通过“新女郎”描写的恰恰是没有地位的客体。

小说集《新女郎》由10个短篇小说组成,包括《新女郎》(Fresh Girls)、《应召》(The Session)、《玫瑰》(Rose)、《快乐》(Pleasure)、《婚姻》(Marriage)、《玻璃》(Glass)、《物神俱乐部》(Fetish Night)、《怜悯》(Mercy)、《公寓》(The Apartments)和《老人》(The Old Man)。作品大都以性中的虐待为主题,以妓女的视角,通过集体的叙述声音,为女性在性方面受的压迫做了清算。性虐待是压抑的隐喻,虐待中的压迫是象征秩序中权利的投射,处于文化中空的边缘女性仅仅是身体异化的工具,没有自己在象征秩序中的位置。正如扉页的题词,“世界是一张床”,对性虐待的态度体现出女主人公压抑中隐藏的欲望,那是性地位的主体幻想,是在社会象征中寻求烙印的替代。

如果说《新女郎》中女性的经济问题导致了女性的边缘地位,而在之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另类女人》中,经济独立的女画家仍然没有摆脱被抛弃的命运。作品描述一位年轻女画家费奥娜被中年有妇之夫雷蒙抛弃的感受。作品故事很简单,通篇都是主人公的回忆和幻想,弥漫着她爱而不能的苦闷和无所归依的挫败。作品的单章用第三人称,采用顺叙的方法,描述两人分手后的感慨和行迹;而双章用第一人称,采用倒叙的方法,回忆两人分手前的感情纠葛和对自己的反省,这是主体在自我反思中拯救自己的方式。

这两部小说虽然虚构,但表现的场景却是作者熟悉的:妓女是作者街头流浪生活的素材,而作者曾自述自己爱过一个已婚男人。作者的影子时时出现,作者利用自己的边缘空间素材再一次为自我进行了呼喊和辩护。《另类女人》中有一段女乘客接受检查时的对话:

“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作家”。

“哪种类型的作家?”

“我写小说,诗歌……现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然后官员把她的几大卷稿纸一一撕开,一页页地翻阅。

“或许他们认为她在写色情小说。”

“难道他们的审查制度还没有改革吗?”

“小心你自己写的东西。”

“她不该这样粗暴。如果她表现好点就更容易通过。”

对话中官员的苛刻、旁观者的疑问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作品众说纷纭的评价。而女作家的形象无疑也是自己的化身,女作家最终未获通过的结局更是影射了主人公在象征秩序中不被认同的现状。

反思中的超越

如果说《逃跑》是通过反抗父母追寻自我,《新女郎》通过控诉男人揭示女性的客体位置,长篇小说《另类女人》通过描述与已婚男人感情的失败来影射自己的漂泊感,那么短篇小说集《选择我》(1998)则超越了对父亲的崇拜和向往。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女性主体的树立,如作品扉页中的题字:“不知何故,爱,即使热情得让人毁灭,也从不曾被相机镜头捕捉到,人们会认为爱并不存在。”

小说集包括6个短篇:《家》(Family)叙述佐伊在情人家暂住一周时在其家里的所见所思;《出游》(Outing)叙述塞比尔跟男人出去旅游爱上另一个男人的故事;《夏令营》(Summer Place)叙述凯瑟琳与男人一起参加成功人士聚会的所见所闻;《忠实的丈夫》(Faithful Husband)叙述有婚外情的梅洛蒂却不能离婚;《郊区》(Suburbia)叙述贝琳达跟情人度假的日子;《在沙漠里》(In The Desert)叙述琼、陪同丈夫在沙漠里寻医治疗性无能的经历;《蓝天》(Blue Skies)叙述贝基与已婚男人若即若离,后来男人事业失败,被妻子抛弃后自杀。这些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对男人态度的变化,几乎每一个作品的女主人公都已经厌烦了她们身边的男人,如《在沙漠里》的丈夫的性无能,《忠实的丈夫》里丈夫的软弱,《蓝天》里花心男人的自杀,《夏令营》里身边男人的麻木。“部分读者认为作品对大龄男人的描写太无情,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对他们的憎恨而是叙述者的醒悟。”(18)主人公不再是需要父亲保护的小姑娘,而是需要异性爱的女人。这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超越,是主体成长中重要的里程碑。

而最新出版的自传《写作内外——迄今为止的反思》(2002)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和反思更加理智地缝合现实与文学世界的裂痕。在《妓女身份的阴影》(The Shadow of Prostitution)中对妓女身份进行否定,反复强调“书中的小女孩在我门口也不会让她进的”(19)。《低迷世界》(The Country of Depression)叙述对自身精神疾病的克服;《父亲形象》(Father figure)叙述对父亲的俄狄浦斯欲望;《无尽的空虚》(An Insatiable Emptiness)叙述自己多食症的前因后果;《关注自我》(The Observing Ego)叙述自己对写作的痴迷;《析侵权官司》(Anatomy of A Libel Lawsuit)坦诚面对与前男友金塞拉(W.P.Kinsella)因小说《我与W.P.》引发的纠葛。小说获得了《西部杂志》的人类经验题材奖(Human Experience Category)(20),这是伊芙琳在文学世界里的认同和在现实世界中受排斥的边缘身份写照;《居家》(In Residence)抒发对自己新家的感慨;《紫色梳妆台之梦》(The Dream of The Purple Dresser)叙述梦里重游故地,回忆儿时的家园。自传最后两部分一反以前作品的激烈措辞,蔓延着对儿时家园剪不断的怀念和牵挂,漂泊的心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的生存之根。

结语

对于伊芙琳来说,写作是她的生命,现实中的自己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她的作品。难怪伊芙琳的作品中一直有作者的身影,她的人生经历与其写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关于自我生存的罗曼司。“伊芙琳·刘的自传写作技巧跟美国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和加拿大作家巴巴拉·高笛很相似,并不能理解为附庸风雅的明星自传。”(21)她自己也承认受希尔维亚·普拉斯和约翰·厄普代克的影响。(22)前者致力于为女性主义者的痛苦呐喊,后者则为中产阶级的灵魂进行救赎。

与作品的主人公一样,边缘空间的伊芙琳·刘通过写作从边缘迈向主流,而现已成名的她把视角继续投向人们的生活,力图再现“阁楼上的阴影”(23)。因为“中心也有盲区,我希望我总可以审视到这些阴影。我渴望了解人们隐藏的抱负与失望以及人们对爱的渴望”(24)。这就是边缘作家的精神,在质疑主流象征秩序中发掘最真实的人性。

注释:

①②(19)Lau,Evelyn.Runaway:Diary of A Street Kid.Toronto:HarperCollins.1989.p9,p275.

③Fresh Girls.Toronto:HarperCollins.1989.

④Choose Me.Vintage:Random House.2000.

⑤Other Women.Toronto:Random House.1995.

⑥Inside Out:Reflections on A Life So Far.Anchor:Random House.2002.

⑦You Are Not Who You Claim.Victoria:Porcpic Books.1990.

⑧Oedipal Dreams.Torontot:Coach House Press.1992.

⑨In the House of Slaves,Toronto:Gutter Press,1994.

⑩Treble.Vancouver,B.C.:Polestar Book Publishers.2005.

(11)Rogers,Linda.Fire and Fury from a Precocious Poet.Vancouver Sun.1989 10-14:H5.

(12)Chao,Lian.Beyond Silence: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Toronto:TRAR Publications.1997:p176.

(13)Tsang,Beryl.Book Review:Runaway:Chinese Canadian Women's Forum.Newsletter of the Women's Issues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Summer 1990:3-4.Rpt.

(14)(18)Wallace,Martin.Evelyn Lau to quit writing?.Canadian University Press.http://www.unb.ca/bruns/9900/issue8/entertainment/govgeneral html.2008-2-21.

(15)(16)Nancy's Foundation.http://www.coolwomen.org/coolwomen/cwsite.nsf.2008-3-21.

(17)Richards,Linda.Interview with Lau,Evelyn http://januarymaga-zine.com/profiles/lan.html.1999-10-1.

(20)Lau,Evelyn.Inside Out:Reflections on A Life So Far.Anchor:Random House.2002:p113,p129.

(21)Athabascau University.http://www.athabascau.ca/writers/elau.html.2008-02-01.

(22)(24)Media Web Solutions & Northwest Passages.http://www.nwpassages.com/bios/lau.asp.2008-03-21.

(23)Cockburn,Lyn.A Laudable Life.Herizons 15.1 (2001):p15-17.

标签:;  ;  ;  ;  

在写作中成长--加拿大女作家伊芙琳·刘及其作品_伊芙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